藝術中國

中國網

中國城市藝術設計研討會——城市藝術設計賦能美麗中國在同濟大學成功召開

中國城市藝術設計研討會——城市藝術設計賦能美麗中國在同濟大學成功召開

時間: 2024-10-11 00:56:53 | 來源: 藝術中國
快訊 >

鄭宏採訪劉巨德教授視頻


與會嘉賓合影

2024年9月28日,由同濟大學主辦,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承辦的“中國城市藝術設計研討會——城市藝術設計賦能美麗中國”在上海成功召開。本次研討會是在2023年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的“中國城市藝術設計研討會”的基礎上,響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以“城市藝術設計賦能美麗中國”作為學術對話主題,聚焦“美作為城鄉建設新功能”“藝術設計賦能美麗中國城鄉建設”“城市藝術設計的學科探索”三項議題。本次研討會以問題為導向,並持續地將城市藝術設計作為藝術設計與城鄉規劃交叉學科創新探索作為目標,凝聚共識,積極推動中國城市藝術設計的發展。

與會嘉賓合影

“城市藝術設計”是將城市作為藝術設計對象的一門城市與藝術設計交叉新興學科,城市藝術設計不僅是將城市作為造型藝術的一個重要範疇,它還是實現建築八字方針中“美觀”價值體現的重要載體,也是增強城市吸引力與競爭力的重要載體。城市藝術設計作為一個體系,它包括城市藝術規劃、設計與創作三大系統,它還涉及城市藝術設計歷史、現狀與未來的三個時態的探索,其獨特魅力還體現在城市的宏觀、中觀以及微觀尺度多層次之中。建設美麗中國亟待建立藝術與城鄉交叉的城市藝術設計學科支援,“城鄉之美”作為城市建設目標與功能之一,它將為高品質發展和提升人居空間品質發揮獨特作用。本次論壇更體現了“城鄉-藝術-設計-美育-媒介-傳播”等的多元交織。

研討會開幕式由同濟大學李麟學教授主持,學術研討會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鄭宏副教授主持。

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吳廣明致辭

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吳廣明教授致辭表示,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同濟大學藝術設計學科的支援、關心和幫助。此次研討會意義重大,從整個社會發展層面和從人的生活的水準層面來看,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文化和藝術是分不開的。現在我們需要提供高品質的城市公共空間文化藝術作品,這些作品怎樣讓老百姓感覺到有溫度、有高度、有享受和精神愉悅,需要城市、設計、藝術、傳播等學科交叉融合。學校邀請國內知名高校專家及相關學者圍繞“城市藝術設計賦能美麗中國”主題,研討中國城市藝術設計相關問題,一定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城市藝術設計領域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簡短而隆重的開幕式後,專家們圍繞會議主題進行了深入的學術探討。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劉巨德

劉巨德教授以視頻形式發言,他的發言主題是《向美而行——美也是城市功能》。他認為同濟大學今年主辦“中國城市藝術設計——城市藝術設計賦能美麗中國研討會”,這是對國家的一份責任,也是設計家的歷史擔當。現在我們城市設計裏對美的問題的強調,在實用方面功能偏多,而在城市精神和美的功能方面仍有缺位。我們應該加強城市設計審美水準的進一步提高,鼓勵創造。以故宮為例,故宮的美是永恒的,是超越時代的。這種美是中華民族的靈魂、精神和境界的象徵。我們的城市也應該是這樣。

吳冠中先生特別説“美術立國之本在於美”,我想城市設計也需要美。這種美不是表面形式,而是通向真理的另一條路。美如自然之道,它是有生命法則的。它是對自然宇宙和生命的一種體驗和感悟,能夠運用於城市設計並體現出來。現在看故宮,可能從實用功能的角度講已經過時了,但是它的審美功能,那種民族的、博大的、深厚的美是可以影響整個世界的,一看就是中國文化!

美,是永恒的,永遠沒有過時。一個城市設計要永不過時,關鍵在於它美不美。當然審美也是在變,但是能夠進入永恒,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個問題如果能夠從行政管理方面高度重視,我們民族的文化才能夠真正的繼承和發揚,才能夠真正的發揮這些設計家的智慧。如果把這一方面的政策能夠給予他們創作自由,給讓他們發揮到最大的程度上,那麼我們中國將是美麗的祖國、城市和人民。

如何使城市成為一個藝術品,讓每個人都生活在藝術中?這是一種無形的精神的輻射力量,它會影響我們所有人的生活情趣、境界和品質。比如扎哈做的北京大興機場設計,它的裏邊有道,有天、地,非常符合中國人的混沌的、沒有分別的這一種設計方式,你看它的天花板、廊柱和地面融為一體,所有空間都是融為一體,沒邊界的。

我一直在研究中國的混沌美學,中國人的設計應該更好,因為我們的美學本身,先人已經早就給我們做了非常好的鋪墊。我們只有落實到“道”,達到理想的境界去,它才能夠進入永恒。紫禁城是一個偉大的設計,它是法天象地,我們今天的城市設計是為人民服務,雖然服務對象不一樣,但對中國傳統美學的繼承是一樣的。祝賀同濟大學主辦“城市藝術設計賦能美麗中國——中國城市藝術設計研討會”圓滿成功!

同濟大學發展規劃部部長、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特聘教授李翔寧

同濟大學發展規劃部部長、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特聘教授李翔寧教授以“城市藝術策展”為題進行了主題演講。他以南京紅山動物園為例,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角度,建築需要關注自然友好和生物友好。

他指出:在我們從啟蒙時代以來,大家就對於自然是有一種既想親近又恐怖的這樣的一種感受。大家能感受到自然既是神秘的,而又想去接觸,但同時它又是危險的,其實這就是人的居住為什麼需要建築能夠提供一個安全的庇護場所,讓我們遠離自然的危險,同時也希望建築的環境能夠向自然開放,讓我們能夠非常好地領會自然。

實際上我們後來意識到,它還提供了另外一個場景,其實是一種生態和對動物友好的教育。由於我們做了這個工作,紅山動物園作為案例入選了世界生物多樣性大會,同時達沃斯經濟論壇也授予紅山動物園為新自然經濟的示範區。現在城市的動物園如果能夠提供讓動物更加舒適的環境,減少對動物包括動物表演的這種傷害,又能夠通過把動物園變成一個和自然、生物友好的多樣性的科教中心、科普基地,能夠更好地讓我們的孩子從小樹立與動物、自然建立更友好關係的理念。

上海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長俞斯佳

上海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長俞斯佳教授以“文化興市、藝術建城”為題進行主題演講。他認為目前城市存在著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問題。我們需要秉承“文化興市、藝術建城”理念,對城市記憶進行調查梳理,這包括了城市的物質遺産,還有大量的非物質遺産。城市承載著生活和文化兩大部分記憶,需要依次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品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他介紹了大量的上海城市更新與藝術設計實踐的案例,尤其在做第一屆城市空間藝術季的時候,提出了一個城市空間藝術計劃,其理念是文化資訊藝術建設,通過幾年跨界融合的實踐,積累了不少經驗,發現藝術設計賦能對城市更新的意義非常大。

他介紹到:我們結合上海城市更新的創新探索提出:1、公園塑新;2、社區營新;3、功能迭新;4、文藝賦新;5、歷史溯新;6、住房煥新;7、未來更新的新途徑。同時創造性地提出通過換一種語言:一、換種聲音;二、換種影像;三、換種互動;四、換種活動;五、換種作品;六、換種讀物來實現城市更新的高品質發展目標。強調:城市是屬於人民的,需要全體市民共同參與詩意化的打造。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鄭宏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鄭宏副教授以“城市藝術設計的意義與創新”為題進行了主題演講。他表示,2023年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主辦、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承辦的“中國城市藝術設計研討會”成功召開,匯集了國內城市規劃、設計、美學、藝術設計等權威專家共同探討城市藝術設計,為中國城市藝術設計研究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我與石楠常務理事長兼秘書長共同主持了這次研討會。

他結合曾經主持完成的2004年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委託的《北京城市2004-2020總體規劃修編》的《北京城市藝術設計發展戰略》研究課題以及主持完成的2018年北京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委託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藝術研究》課題等項目實踐基礎上,思考城市藝術設計學理論與方法的價值。

鄭宏教授指出,城市藝術設計學是將城市作為藝術設計對象的一門研究城市及其環境的學科,它旨在總結人類城市藝術活動的經驗,以指導城市規劃、設計、創作,建構城市體系環境等,城市藝術設計是藝術與技術交叉的新興學科。 中國城市設計著名學者、清華大學教授朱自煊先生曾提出建議應將城市納入造型藝術範疇。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劉巨德先生在2023年“中國城市藝術設計研討會”上提出美也是城市功能的這些具有深遠而深刻論述,值得我們關注與研究。

他認為,我們建構的城市藝術設計概念是涵蓋規劃、設計、創作的三位一體;我們的城市規劃“多”、設計“多”,創作“少”。我們城市規劃設計控制“多”而塑造“少”;城市藝術設計應覆蓋歷史、現狀和未來三種時態;建構城市藝術設計學就是實現今日之規劃未來之遺産目標。應將城市作為藝術品或藝術綜合體,如紫禁城、華盛頓、巴西利亞等城市規劃設計創作經典作品。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教授金江波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金江波教授以“城市更新時代的公共藝術”為題進行了主題演講。他説剛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劉巨德教授發言提出美是通向真理的另一條路,美是永恒的,我非常贊同。他圍繞城市更新時代的公共藝術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發展理念中,公共藝術是我們新時代城市發展治理的一個核心價值。

他從“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發展理念中的公共藝術、公共藝術的價值:提升城市更新新品質、地方重塑:公共藝術價值的實踐途徑、社會美育:藝術無界等角度全面闡述了城市更新時代的公共藝術問題。

他強調“無界之城”是藝術之城,亦是創造力之城。“人人都是藝術家”,也意味著人人都能夠走進全天候的、無疆、無界、無域的美育聖地,以“實現人的終身創造力培養”為目標,引領人民走向全新生活方式。“藝術無界之城”是想你未想,見你未見,做你未作的美好生活之城。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長聘教授李麟學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長聘教授李麟學教授圍繞“美麗城鄉跨媒介創新設計”作了主題發言。他指出,當今時代,萬物皆媒介!強調“知識、媒介、場景”三大系統重要性和“能説、能寫、能做、能演”能力要求!他表示,“跨媒介”很重要,有望建立城市藝術設計的學理支撐。同時,應當關注如何把藝術引入到空間,把全媒體、大藝術和跨媒介融入城鄉規劃、融入到城市藝術設計之中,並立足人工智慧時代展望了虛實相生、藝術與城鄉結合的豐富場景。圍繞跨媒介創新,從“空間-生態-社會”三個方面,結合根植新城、城市更新區、鄉村等場景的豐富實踐,展現了城鄉藝術設計創新的廣闊前景。

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原院長夏海山教授

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原院長夏海山教授以“AI技術賦能城市新的藝術氣質”為題,表示城市藝術反對千篇一律,每個城市應該有其氣質,應加強城市藝術氣質的表達媒介研究。需要借鑒國際經驗,重視我國城市藝術規劃保障的研究,發揮AI技術賦能城市的優勢,AI與城市空間藝術結合具有巨大價值創造空間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係副主任、副教授戴锏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係副主任戴锏副教授分享了“城市設計中歷史、文化與藝術的協同發展”方面的思考和研究。她指出探討城市設計中歷史、文化、藝術協同發展,首先是想討論一下新時代城市的變與不變和城市設計的變與不變,其次要研討城市設計中歷史、文化,還有藝術如何協同的問題。因為現在這個時代其實是知識與資訊文明生態的時代,城市的本質是實現美好人居。它在一個存量發展的時期,對於城市設計來説其實有更高的發展要求。

她認為城市設計的藝術美有場景美-品質、印象美-創意、視覺美-美觀三種類型。藝術源於生活、藝術高於生活,藝術融于生活才是協同發展。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教授朱淵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朱淵教授講述了“鄉村營建中的藝術設計思維與實踐”。他認為,做城市與建築設計過程中,藝術的意識、藝術無處不在。鄉村營建中藝術設計的思維意識十分重要,在鄉村營建過程中,當代性生活的融入,可能是一種審美視角的一種培育。以鄉愁為依據,強調長效設計,這種長效設計不僅僅是空間改造更新,它更強調的是持續多年産業提升,在産業提升過程中,讓人的活動形成一種動態的美學。在傳承千年的人們辛勤勞作記憶過程中,這種工作生活場景就會成為一種對於藝術的創造!鄉村藝術設計是無處不在的,它是傳統活力的延續!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教授王世福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王世福教授分享了“都市主義與設計賦能”相關思考,強調設計賦能,實現城市空間理想的價值判斷和審美選擇。他説我們應當關注中國城鎮化外源、內源動力的制度響應和空間結果,城市中國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生態文明觀、空間治理、鄉村振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相關概念。他提出應該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與都市主義,探討什麼是好的城市。通過秩序、鄉愁和場所精神來設計賦能,期待中國城鎮化中的本土都市主義,思考融合中國設計與城市設計是實現城市空間理想的價值判斷和審美選擇。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係副主任、副教授王英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係副主任王英副教授講述了“藝術設計賦能城市更新”,她通過成都玉林社區更新案例研究,以歷史變遷載體、文化藝術概念、更新模式、多元主體介入、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共生、文化藝術土壤、社交網路、主理人社群和批判性思考的九個部分構成研究文本,探索城市社區更新新途徑。

她認為我們應關注城市發展動力中的文化藝術,關注中國傳統人居環境演進中的核心價值,關注城市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實踐演進,加強城市更新與城市藝術之間關係的研究,加強藝術城市化和城市藝術化的概念研究,將藝術事件、藝術季節和藝術活動等納入城市藝術研究內容。她強調我們應該關注向美而行、以人為本以及美學功能化問題。

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鄭靖

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副院長鄭靖教授以“從造型美學到空間詩學”為題進行了分享。他指出我們真正介入到城市或者是鄉村的公共空間的藝術行動的時候,我們是否要局限在所謂的美學裏面?他認為藝術介入到公共空間的時候,必須要考慮的就人的介入,要關注人,而不僅僅是去美化一個空間!目前的社會對美本本身的認識越來越狹隘,越來越偏于視覺化,其實藝術進入到公共空間,進入城市或是鄉村,它更多考慮的應該是是否帶有了美育的特點,而這個美育應該具有一個引領的!

他強調公共藝術進入到城市的空間的時候,絕不是做城市的軟裝,更多的是引領。無論如何面對公共空間,面對我們的城市和美,都不要忘了那份情懷。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藝術學院原副院長龍紅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藝術學院原副院長龍紅以“人文精神——中國城市藝術之魂”為題發言,他指出,城市藝術應重視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通過城市與建築藝術創新和發展增強城市感染力,提升城市文化品格。努力建構城市人文精神,並不斷地追求中國城市藝術之魂,這是我們每一位城市文化建設者肩上的責任。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陳天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陳天教授,分享了“以城市影像為媒介的藝術素養培育型設計教學”,強調加強城市影像與美育培養、推廣存量規劃設計與城市影像策展,發展設計願景的視覺表達-想像畫。以人的視角與高度為著眼點進行可見、可觀、可參與的城市藝術設計,將自然之美與藝術設計相結合。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傳播係副主任、長聘副教授李淩燕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傳播係副主任、長聘副教授李淩燕從城鄉文化與藝術傳播角度分享了相關研究。她提出,以邏輯與實踐路徑,探索新興空間媒介影響下的城市建築實踐圖景與場域生態特徵。她著重強調三個方面:一是切入視角,重視新興媒介的技術特質與作用邏輯;二是空間感知,關注內涵重塑與特徵變化;三是運作機制,發揮媒介作為獨特的“制度性要素”作用。

經過深入研討交流,學術主持人鄭宏教授表示,這次研討會圍繞“城市藝術設計賦能美麗中國”主題,匯聚大量共識,包括:美也是城市功能;積極推進城市藝術設計學科交叉與融合;強調城市藝術設計的規劃、設計和創作三位一體的學科系統建構;城市藝術設計賦能城市特色塑造;城市藝術設計應覆蓋歷史和現狀以及未來三種時態;倡導城市人文精神、都市鄉愁;推動文化興市、藝術建城理念;城市藝術設計賦能城市更新;AI技術賦能城市;多媒介跨界融合賦能城鄉;詩意與無邊界公共藝術;藝術設計思維;歷史文化藝術協同發展;城市藝術策展、城市影像美育等。最後鄭宏教授希望加強各位專家合作與聯繫,促進城市藝術設計發展,為提升城市高品質發展做出貢獻。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2024/10/11/202410111728615097212_336.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