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生生不息——婺州·孔裔·櫸溪十八禮”展于孔子博物館舉行

“生生不息——婺州·孔裔·櫸溪十八禮”展于孔子博物館舉行

時間: 2024-09-29 16:23:53 | 來源: 藝術中國
快訊 >

展覽海報

2024年中秋佳節——在這秋高氣爽、清澈如鏡的日子裏,“生生不息——婺州·孔裔·櫸溪十八禮”展覽開幕。本次展覽是2024中國國際孔子文化節“致敬孔子——全省百項文旅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儒學文化為紐帶,共同見證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本次展覽由孔子博物館、浙江省磐安縣人民政府和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聯合主辦,承辦方為磐安縣盤峰鄉人民政府與磐安縣櫸溪杏壇書院,協辦單位包括山東濟寧市文化傳承發展中心及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

此次展覽以婺州南孔文化為核心,展出了來自婺州地區的200余件民間手工藝品,這些珍貴的藝術品不僅展示了婺州人民代代相傳的手工藝技能,也承載著婺州孔裔後人的感人故事。這是一場充滿溫情與歷史厚度的文化盛宴,借由豐富的展品與深刻的文化內涵,生動詮釋了“生生不息”的傳承精神,深度展示了婺州南孔文化的獨特魅力。

作為2024中國國際孔子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一,本次展覽通過婺州孔裔文化的傳承和婺州傳統手工藝品的展示,拉近了現代觀眾與歷史的距離,讓大眾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孔子儒家思想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性。本次展覽旨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推動婺州南孔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並通過展示“櫸溪十八禮”等傳統禮儀文化,讓觀眾在感受傳統工藝之美的同時,體會到孔裔家族的文化傳承力量。展覽不僅是一次文化盛會,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讓古老的南孔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出席本次展覽開幕式的領導和嘉賓:中國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金一斌教授,孔子博物館館長郭思克先生,中國民協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名譽館長杭間教授,磐安縣政協黨組書記、主席陳遠志先生,濟寧市文化傳承發展中心主任李芳女士,孔子博物館副館長楊金泉先生,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吳光榮教授,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館長連冕教授,孔子博物館專職副書記孔淑娟女士,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館長張春艷女士,曲阜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孫景亮先生,磐安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威良先生,曲阜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孔凡波先生,中國美術學院視覺傳播學院副教授、本次展覽主視覺總設計師吳煒晨先生,中國美術學院博物館策展人劉一藍女士。本次展覽還邀請了一批專家學者:中國婺派建築學説創立者洪鐵城先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新華先生、山東美術出版社社長李晉女士、山東美術出版社總編室主任常鑫馨女士、金華婺州南孔研究會會長孔令維先生、上海野望書房主理人翟明磊先生、磐安櫸溪杏壇書院主理人盧震先生、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策展人魏梓倫先生。此外,磐安縣相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專家學者,孔氏後裔代表以及新聞媒體界的朋友們也出席了此次展覽開幕式。

中國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金一斌出席開幕儀式講話

“禮失而求諸野”,這是孔子當年用來説明在歷史深處,尋覓中國文化道統時,作為“鄉野”的民間文化,所蘊藏著可供發現的巨大價值。櫸溪村作為“婺州南宗”的發祥地,不論是作為孔氏後裔的傳承這一身份,還是作為一個經過遷徙的中國傳統村落,都具代表性,是值得文化人類學田野調查的典型案例。

中國美術學院作為文化創新創造的“國家隊”,將櫸溪村作為研究對象,以人類學田野調查為線索,以傳統禮儀為切入口,將優秀傳統文化系統整理、活化、教化,形成“櫸溪文化十八禮”。這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繼承、創新性發展的案例。

在中國,像櫸溪村這樣的歷史文化名村名鎮還有很多,他們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承載體。櫸溪村這樣的在地美育的發掘,具有典範意義。櫸溪村——繼承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傳承、活化、發展了儒家文化;又將儒學文化與旅遊産業深度融合,解鎖了鄉村旅遊發展的新模式,讓文化“軟實力”成為發展“硬支撐”。既讓儒家文化在江南地區活態傳承、又讓鄉村振興得以實現。這同樣意義重大。

2014、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後提出了“中華美學精神”和“中華美育精神”兩個重大的時代命題,這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中華美學精神是中華民族對於美的抽象、理性的概括;中華美育精神是對美學的現實呈現。“櫸溪十八禮”作為優秀傳統文化,是對中華美學精神的豐富;“櫸溪十八禮”是生動的田野美育、在地美育,是對中華美育精神的生動呈現。

本次展覽,將“婺州·孔裔·櫸溪十八禮”作為基本線索,匯集200余件組作品,近30個案例,通過文脈與傳承、綿延與生活、致敬與精神三個篇章,揭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現代轉化。同時,“安土重遷”“慎終追遠”“禮敬上蒼”等“櫸溪十八禮”總結,使婺州孔子後裔的生活故事、精神文脈,得到最佳呈現。

從展覽的敘事結構看,條線清晰,漸成體系,初顯規範。本展覽體現了中國美術學院博物館策展的一貫品質:人文厚度、高古品性、以展化人。

孔子博物館館長郭思克先生致歡迎詞(節選)

金秋時節,儒風習習。我們相約孔子博物館,隆重舉辦“生生不息——婺州孔裔·櫸溪十八禮”展覽開幕式,以櫸溪山水與人文精神為題,展示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千年傳承與創新發展。

磐安櫸溪古稱桂川、櫸川,此地群山環繞,綠水襟連,山川秀美,人文薈萃,是江南孔氏後裔最大的聚居村落。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櫸溪孔氏一直心懷故土,雖世代更疊、山水相隔,卻始終秉承著詩書繼世、弘文勵教的優良家風,涵養了“自強不息、耕讀傳家、仁孝為本、修齊治平”的婺州南孔文化。及至今日,櫸溪孔氏家廟仍延續著祭祖祭孔的傳統。凡是到過櫸溪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感受:這是一個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交相輝映的地方。在櫸溪,山水因文脈更顯秀美,文化因山水愈加綿長。正因如此,我們想通過舉辦一場展覽,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觀察儒家思想在民間的傳承與流變,將散落在田間地頭、農戶鄉捨得鄉土記憶集納整合,全景式展現櫸溪的山川風物,講述櫸溪的人間煙火,形成國家歷史的微觀呈現,描繪鄉土人物的時代畫像,表達我們心中對歷史、對文化的敬畏之情。

今年5月,習總書記在山東視察時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國際孔子文化節等為載體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無論是儒家文化還是八婺文化,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寶貴財富,都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傳承發展的動力之源。逝者如斯歷韆鞦,儒風浩蕩潤古今。婺州孔氏定居櫸溪至今已逾 890餘年,適逢孔子誕辰 2575週年之際,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舉辦“生生不息——婺州·孔裔·櫸溪十八禮”,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這不僅是對“孔氏南遷”這段歷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對婺州南孔文化的尋根溯源,更是對儒家文化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探索與創新。

傳承文化薪火,文脈生生不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我們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堅持守正創新,不斷鞏固和深化與磐安縣的文化交流與務實合作。通過深入挖掘兩地豐富的本土文化資源,全面闡釋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為共同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新高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做出應有的貢獻。

磐安縣政協黨組書記、主席陳遠志先生致辭(節選)

近900年前,孔子四十八代裔孫孔端躬隨宋高宗南渡,從曲阜出發,最終定居於磐安縣櫸溪村,拉開了婺州南孔傳承發展的序幕。時光流轉千餘年,櫸溪孔氏後裔不忘故土,情牽桑梓,始終秉持詩書傳家、弘文勵教的優良家風,培育了“自強不息、耕讀傳家、仁孝為本、修齊治平”的婺州南孔文化。如今,從櫸溪發源的孔氏後裔已達2萬餘人,分佈在周邊10多個縣的91個村落。無論山高水遠,傳承的紐帶從未斷裂;歷經30余代,儒家文化與鄉村生活融為一體,在櫸溪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

婺州南孔,人文櫸溪。通過此次展覽,觀者不僅能夠見證婺州南孔的“根”與“魂”,還可以體悟千載儒風的堅守與傳承。這是一場跨越時光的文化盛宴,展示了儒家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與生命力。

展覽簡介

南宋建炎四年(西元1130年),孔子第48代孫孔端躬因避“靖康之難”護駕南遷,後定居在浙江磐安的櫸溪村,在艱苦的生存環境中,繁衍生息,逐漸壯大。婺州孔裔族群現在已是江南地區最大的孔子後裔集居地,耕讀傳家,人文興盛,更是傳統文化的集藏之所。八百多年來,他們自覺保持並踐行著孔氏家族的禮儀文化,凝聚了“十八禮(俗)”等包括祭祀、人情往來、婚喪嫁娶等行為、操守和生活原則,“婺州孔裔”的傳承和發展,不僅極大豐富了儒家文化歷史發展中的內涵與社會價值,也對浙東鄉土社會的精神建設,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禮失而求諸野”,這是孔子當年用來説明在歷史深處尋覓中國文化道統時,作為“鄉野”的民間文化所蘊藏著可供發現的巨大價值。因此,展覽以此為旨,以文化人類學田野調查為研究方法,將“婺州·孔裔·櫸溪十八禮”作為基本線索,以“問禮·婺州”為背景,匯集浙江婺州區域200余件組作品,近30個案例,通過:一、文脈與傳承,二、綿延與生活,三、致敬與精神等三大篇章,揭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現代轉化的過程與內涵。同時,也使婺州孔子後裔的生活故事、精神文脈的綿延,得到最佳呈現。

以孔子家風、家訓為代表的家族文化,雖然不同於後來成為國家文宗的儒家思想,但與儒學同源,卻又自成體系。以“禮學”為例,它是中國傳統儒學的核心組成部分,但從歷史的實際情況看,禮學又不完全局限于經學或儒學,而在宗法制度的規範中,衍生出日常生活的系統價值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這種帶有民學性質的“禮學”,實際上對“人的人格”和“人人關係”的塑造影響更為重要,這也是婺州孔裔南遷在浙江“生生不息”的重要性所在。

因此,將櫸溪孔裔的故事帶回故鄉與之交流,既是親情的回歸,也是文化的印證。展覽選在中秋佳節開幕,以櫸溪雅集邀月為象徵,將來自浙江婺州孔裔後人的感人事跡,帶回到偉大先祖孔子的故鄉,奉獻給曲阜的鄉親,以完成慎終追遠、匯流入海的初衷。

第一篇章 文脈與傳承

古往今來,能綿延永祚的家族少之又少,歷史上許多名門望族也不例外。但櫸溪孔氏,卻秉承家風,堅持儒家文化傳統,在異鄉開枝散葉的過程中,自強不息,創造奇跡。靖康二年(西元1127年),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史稱“靖康之變”。宋徽宗第九子趙構倉皇南渡,孔子第48代孫孔端躬也隨之扈駕南遷。南宋建炎四年,幾經輾轉之後,孔端躬以手植紅豆杉為約,率族人定居在浙江磐安的櫸溪村。在艱苦的生存環境中,在浙中婺州大地繁衍生息890多年。“櫸溪·十八禮”之“禮”,實際上是“禮俗”,是孔端躬和他的後人們,在“耕讀傳家”中,通過傳統祭祀等形式,保持了對先祖精神和思想的繼承。儒家文化在時代變遷中,雖然不再以禮制的形式出現在櫸溪孔氏後人的尋常歲月中,但他們卻在與浙中人民的風俗融合中,興辦義學,尊師重教,通過各種方式(詩書耕讀、建築、曲藝等)繼承文化傳統。甚至在濟世救民的醫學惠民中,也秉承儒家文化和醫者仁心的理念,形成了浙東地區獨有的文化標誌。

第二篇章 綿延與生活

農耕社會的生活形態具體真實,一年四季的艱苦勞作,最是能夠磨礪一個人的意志,堅定一個人的信念。櫸溪孔子後裔聚居的磐安,屬於浙江中部的山區,既不臨海,也不靠近商賈往來的交通要道,因此生活相對艱苦。一個北方大族的南遷,如何適應當地的勞作,並在與物候節氣相適應下綿延生息,並不完全取決於族群的繁衍能力,而是由種種具體生活中優秀的品德、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及面對地理條件領悟到的與自然相處的智慧所決定的。

櫸溪孔子後裔禮俗中,既有那些來自於齊魯祖先的遺風,如男耕女織、婚慶、周歲、壽禮等風俗的繼承,也有勤儉惜物的優良持家傳,“禮”更多的時候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同時,他們還與當地民間文化結合,在四季加持、迎龍開光、煉火等民俗文化活動中,凝聚家族力量。並通過飲食文化、娛樂文化等,建構與儒家文化價值觀相一致的行為規範,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南北文化交融的典範。

第三篇章 致敬與精神

儒家思想中的“仁”,始終是其最重要的出發點,這也是蘊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價值的“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櫸溪孔裔憑著氏族血緣的傳承,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內在的“仁義”精神,並創造出與婺州在地文化相結合的儒家思想形式,這是孔裔在南遷和發展中最具光輝的部分。

“櫸溪十八禮”中,這樣精神性的例子比比皆是。它不僅體現在禮敬天地,相信萬物有靈的樸素觀念上,也用“拜鬥祈福”“煉火驅邪”等各種約定俗成的儀式、儀軌,來維護和傳播有關的民間信仰;既有對教育的無比尊崇,也在同情弱者、扶助亡孤等方面倡導積德行善,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民間生活中這些精神信仰和禮敬的狀態,正是孔子當年編纂《詩經》,增刪《春秋》的初心。也因此,它們是中華民族三千年優秀文化生生不息的最具價值的意義所在。

論壇現場

“生生不息——婺州·孔裔·櫸溪十八禮”

本展覽係2024中國國際孔子文化節“致敬孔子——全省百項文旅活動”之一

主辦單位

孔子博物館

浙江省磐安縣人民政府

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
承辦單位

磐安縣盤峰鄉人民政府

磐安縣櫸溪杏壇書院
協辦單位

山東濟寧市文化傳承發展中心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
學術顧問

杭間 郭思克
學術主持

連冕
展覽總監

陳江 張春艷 陳楚楚 上官茂峰
策展人

劉一藍 盧震 魏梓倫
執行策展 

採方山 孔國軍 謝俊瑤 鐘聲 宋山山 
展覽助理 

楊宵  鄭一凡  王心怡  朱迅霖 
項目協調 

孔子博物館團隊 

浙江省磐安縣盤峰鄉人民政府工作團隊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團隊
空間設計 

王欣團隊 
視覺設計 

吳煒晨團隊 
紙品設計 

吳鶯團隊 杭州古合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空間製作 

杭州日興建築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攝影工作 

孟慶偉 迪迪 王欣工作室 
攝像工作 

王輝 王利
鳴謝

專家支援

洪鐵城 吳光榮 陳新森 孔令維
櫸溪村孔裔

孔火春 孔金良 孔慶傳 盧春蘭 孔金鬥 孔長春 羊仙紅 孔美琴 孔陳朝 孔宇軒 張鳳梅 孔星高 孔文榮 孔萬明 孔一萬 孔銘濤 孔黎明 孔金寶 孔祥洪 孔靈瑞 孔安信 孔安磊 羊愛鳳 羊銀蘭 孔慧蘭 孔慧馨
收藏家、藝術家、給予幫助的社會各界人

吳堯輝 陳新華 朱孟進 盧曉侃 周桂新 孟永國 陳洋 陳剛 陳驥川 陳奕婷 錢利淮 劉曉聰 黃小明 楊昌有 左炎令 陳斌斌 陳愛平 傅小蘭 應峰 葉秀有 葉柏林 羊冬彩 羊鳳仙 羊仙倫 呂強 吳方希蔓 梁玉元 李傑 周福來 張素琪 張陽紅 張美光 周麗婭 羊旭華 黃藥師 岑佳楓
支援單位

金華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 

東陽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

磐安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 

金華市婺州飲食文化研究會等


 

 


 



“生生不息——婺州·孔裔·櫸溪十八禮”展于孔子博物館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