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編碼物候》:以科學藝術解讀數字與生物交織的宇宙節律

《編碼物候》:以科學藝術解讀數字與生物交織的宇宙節律

時間: 2024-09-26 14:57:37 | 來源: 藝術中國

當秋日暖陽照耀著金黃的田野,白雪覆蓋著寂靜的冬日,春風再次拂綠枝頭,夏蟬帶來一季的躁動,時序更疊悄然融入生命體驗,我們依循自然節奏井井有條地安排生活,原來物候智慧就在我們身邊。924日,北京時代美術館科技藝術自策展《編碼物候——數字與生物交織的宇宙節律》開幕式暨論壇活動在京舉辦。

北京時代美術館《編碼物候——數字與生物交織的宇宙節律》展覽

本次展覽由北京時代美術館聯合專注于“藝術+科技”方向的策展人邢丹共同策劃,展出來自6個國家的新媒體藝術家,包括曹舒怡、陳若璠、達羅·蒙塔格(英)、糾纏的他者(挪威、阿根廷)等15位/組藝術家帶來雕塑、VR互動裝置、影像等多媒介作品,其中4個作品首次在中國亮相。策展立意新穎,作品包羅萬象,旨在以物候的觀察方法,用科技藝術的作品演繹數字與生物世界交織的生命脈動。開展一週已吸引不少觀眾前來探訪,“物候”這份穿越時空的自然密語為大家帶來了認知新體驗。

北京時代美術館展覽現場

策展立意新穎,科技、藝術、物候的碰撞

一直以來,人們從身邊植物的生長週期來判斷氣候的變化,從物換星移中預知季節的更替,運用物候的觀察方法打開認知世界的多元視角。而現代技術對生態世界的滲透,啟迪著人類關於生態和諧的時代性思考。時代美術館始終關注時代發展的課題,並致力於通過藝術的形式來回應和探討這些課題。《編碼物候》展覽正是藝術與科技融合的一次創新嘗試。如今科技迅猛發展,生物科技作為與人類生存緊密相關的領域,與藝術的結合也日益成為值得深入探討的重要課題。在這個背景下,“物候”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和理解自然界變化的窗口,也成為了探討科技與藝術如何共同影響人類未來的一個絕佳切入點。

時代美術館執行館長劉威威表示:“藝術與科技的結合不僅僅是把技術手段作為一種藝術創作的媒介,更要拓寬藝術的邊界,讓當代藝術真正參與到科技發展、時代發展的進程中,為科學發展中注入人文思想和批評性思考,關切人類未來命運。”策展人邢丹則認為,藝術家們作為觀察者,用科技、技術與時間發生關聯,既有思想的詩意性,又能夠在科技與情感的交疊之處産生新的想像空間。

時代美術館執行館長劉威威

策展人邢丹

作品包羅萬象,展現藝術家無邊的想像

展覽分為“演算法節律”“代碼物象”“數據神跡”三個單元,從宇宙節律變化中産生新的時間感知講起,繼而探討物質物象與數字物象的關係,最終落到思索關於技術留下神性的痕跡。參展藝術家大多很年輕,具有國際視野,部分藝術家曾參加林茨電子藝術節、威尼斯雙年展、美國獨立遊戲節等。在這裡你將見證他們飛揚的想像力。

策展人邢丹現場導覽

比如,你可以大膽想像太空農業的樣貌:基因組美食中心的《太空永續農業》以文獻裝置的形式,讓我們思考在地球氣候危機面前,人類是否能在太空中追求一種永恒的農業模式。

《太空永續農業》

你也可以隨時拿起手機與作品互動:瑞士藝術家馬克·李的《演化推測,原型 1》通過移動應用程式與網路裝置的結合,邀請觀眾創造新的生物變種,體驗與工程改造物種共存的生態系統,引發我們對未來生物多樣性的深思。藝術家在開幕式的發言中表示:“在科技進步的今天,我們應以更謙遜的態度對待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演化推測,原型 1》

你還能看到從微小事物中獲取靈感地創作:青年藝術家陳若璠持續地往返于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之間,一面在數字軟體中為現實世界裏那些純粹而細小的自然造物建立3D檔案,一面將數字工作的過程分解、提取、灌注以冥思與投射,層層糅合進作品。《接近情感的微小單位》是藝術家從最基本的、微小的事物出發,把她所關注的物都儘量拆分成盡可能小的單位去靠近情感,這件影像作品裏的毛髮,粗糙程度、厚度、長度、顏色、捲曲度,都會影響觀眾的情感對其中情感聯結的感知。

《接近情感的微小單位》

你也許會被跨越時空的生命所震撼:曹舒怡的3D列印樹脂雕塑《潛含親緣》呈現了跨越時空與生命形式的蛻變——無脊椎動物的逆行蛻變、由微生物粘液組成的鐘乳石、産在粘液石中的昆蟲卵、多物種共生真菌及其代謝産物。藝術家提出了一種人類中心主義以外的邏輯去認知我們的星球。

《潛含親緣》

本次展覽所呈現的內容、探討的話題以及藝術家的視角,與許多年輕人目前特別關注的熱點問題相一致,比如生存與發展、生態環境、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等,這些都是當前最受關注的熱門話題。此外,還有更多新銳的藝術觀念、前衛的藝術表達等你發現。

北京時代美術館展覽現場

思想碰撞與視聽齊享

北京時代美術館通過長期的科技與藝術結合的策展實踐,構建一個良性的藝術生態,吸引更多優秀的策展人和年輕藝術家,共同建立起公眾對藝術科技的持久關注和興趣。開幕論壇上,時代美術館執行館長劉威威與策展人邢丹及特邀嘉賓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科學藝術研究中⼼主任、正高級工程師張之益,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草業花卉與景觀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志臣,以及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與科技藝術學院青年教師陳抱陽共同展開對談,探討藝術與科技結合下的未來世界景觀。陳抱陽認為,今天人們的生活被各種技術包裹,技術之間交織融合的複雜關係也正是參展藝術家們在思考的。楊志臣説,科學追求理性、邏輯和可驗證性,藝術注重抽取科學內在倫理和本質思想,藝術呈現能降低科學接受難度,吸引人們深入理解科學。張之益表示,在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是現代發展的需求,東方哲學和世界觀為我們全面理解和構想新技術提供另一種視角。

開幕論壇

嘉賓論壇後,音樂家王萌和于淼為現場觀眾帶來美妙的視聽藝術。他們打破傳統的表演形式,將音樂的創意和靈感延伸至新媒體藝術領域,探討人性與數字世界之間的複雜關係。

視聽藝術現場

秋意漸濃,來北京時代美術館看物候的當代美學表達

《編碼物候》展覽將“物候”這一古老智慧融入了當代藝術語境,通過科技藝術結合的形式,展現數字與生物世界交織的生命脈動,讓我們重新審視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能。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1月17日,這份“物候密語”始於中秋,結于深秋,讓我們可以在變化萬千的秋天中細細體會自然宇宙的節律,期待與大家相遇在北京時代美術館。



《編碼物候》:以科學藝術解讀數字與生物交織的宇宙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