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論壇】“鄉村上河圖:藝術鄉建中的粵北鄉村復興” 論壇紀要之一

【論壇】“鄉村上河圖:藝術鄉建中的粵北鄉村復興” 論壇紀要之一

時間: 2024-09-23 10:32:57 | 來源: 藝術中國

《鄉村上河圖:藝術鄉村中的粵北鄉村復興》研討會現場

主題:鄉村上河圖——藝術鄉建中的粵北鄉村復興

主辦單位:廣州美術學院城鄉藝術建設研究院

承辦單位:周前藝術公社

時間:2024年8月31日 14:00-17:00

地點: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城南鎮周前村周前藝術公社二樓會議室

論壇主持:張穎( 四川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藝術遺産研究中心主任)

論壇嘉賓

渠   岩  廣州美術學院城鄉藝術建設研究院院長、教授

李人慶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

向   勇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院長

金江波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上海市文聯副主席

翁   奮  廣州美術學院教授、著名藝術家

杜   鵬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陳   林  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副教授

屈行甫  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

劉鵬飛  中國網《藝術中國》主任

廣州美術學院城鄉藝術建設研究院院長、教授渠岩致辭發言

引言

“鄉村上河圖:藝術鄉村中的粵北鄉村復興”于2024年8月31日在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周前藝術公社召開。“鄉村上河圖”啟發自清明上河圖,該村在明清時期擁有繁榮的墟市和鱗次櫛比的店舖,故該詞用以指代周前古村的墟市“周前所”及其歷史。基於上述歷史基礎,渠岩及其團隊在周前村廢棄小學原址上建立周前藝術公社。周前藝術公社佔地面積2000㎡左右,其定位為以藝術公社為基礎發展鄉村文創,復興墟市文化,促進鄉村振興和鄉村繁榮。受在周前藝術公社植入針對鄉村保護的文化形態的目標影響,渠岩及其團隊在此藝術空間中劃分了藝術、文創、生活和休閒等功能和分區,以期周前藝術公社建成以後既給當地居民植入一些當代的生活空間,也能反思傳承文化傳統和連接未來,讓村民真正擁有可以傳承給後代的物質遺産和文化遺産。

本次會議邀請了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南京師範大學金陵女子學院、華南師範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和《藝術中國》等高校與研究機構的鄉建專家和藝術家,其中特別邀請四川美術學院的張穎教授做論壇主持人。會議紀要將分為3期,就藝術鄉建的價值與困難、家園概念與美育計劃、周前古村的歷史傳統與墟市文化、周前藝術公社的建築價值和未來展望等話題展開討論。

本期刊發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李人慶,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院長向勇以及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上海市文聯副主席金江波,三位教授在論壇現場的發言記錄整理稿。

張穎

四川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藝術遺産研究中心主任

夏未盡,秋已盡。很榮幸受渠岩老師委託,擔任本次論壇的學術主持,同各位專家學者在周前藝術公社歡聚一堂。最開始看到“周前”這兩個字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其實是“週末”(笑)。少有人知,西語中的weekend一詞,是1879年才提出使用的。工業革命之後,城市勞動者的工作時間成為定制。weekend被用於人們滿心期待在週六下午結束一週工作後離開家,去到遠方與朋友一起度過週六夜晚和週日。而“周”這個漢字,甲骨文中卻是指代在一塊田地裏面密植上莊稼的樣子。所以在中國本土文化邏輯中,人們講究的“週全”與“周圓”,皆具和美寓意。更為巧合的是,周前村隸屬始興縣,恰好應合了周前始興,週而复始之意。也許,渠岩老師中國藝術鄉建3.0版本落地“周前”,並非巧合!如何在盛景凋敝的鄉土家園上,用藝術之力重耕沃土,煥發生機,正是我們今天“鄉村上河圖:藝術鄉建中的粵北鄉村復興“論壇的主旨和目標所在。

李人慶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

非常高興又一次來到渠老師新開闢的藝術鄉建基地,很榮幸每一次都能見證渠老師的藝術鄉建實驗基地的建設,從山西的許村再到廣東的順德青田,它的藝術鄉建理論總有所突破。首先祝賀周前藝術公社的建立,也預祝本次“鄉村三部曲”當代攝影收藏展和“藝術鄉建的粵北鄉村復興”論壇圓滿成功。按照剛才渠老師提的三方面要求,我先談談對這個基地建設的一些感想。渠老師的藝術鄉建説借助建築空間的再造勾連,許村主要是鄉村的建築修復和公共空間的再造,青田是通過民居的改造來探索如何將現代因素植入到傳統建築中,周前最完整體現了渠老師在藝術、鄉村、空間再造上的全面理想和想法。從建築語言上,他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這個空間沒有任何壓抑的感覺,個人和自然的關係處理得極好,屋子和園林融合地很好,和傳統的連接也做得很好。這個建築試圖創造一個理想生活,理想中國的想像力蘊存在這個建築中。第二點,傳統建築的建設畫圖和建設者是分離的。這個藝術公社不僅僅是一個怎麼畫圖,它還是在營造——把生活和建築有機地結合起來。我覺得渠老師的藝術鄉建是鄉建藝術,他把鄉建的每一個作品當做藝術來把控,實現他的藝術理想。他所探索的是藝術的手法,他在這個建設過程中實現理想與現實的結合,使他的理想得以實現。第三點,是我們對現代鄉村的一個認知,我們剛看到三位攝影家展示了中國鄉村的現狀和圖景,那實際上他們面臨的是哪些問題呢?渠老師這個攝影,反映了我們當前的社會近況,對於權力、社會近況、空間的壓抑性和複雜性,很多東西是要進步的。翁奮的作品反映了一個傳統農村在城市化和鄉村發展中的內在張力和對未來的一種嚮往。何老師所講鄉村文化的終結,核心問題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部分社會關係和心靈的沙漠化,社會是需要通過公共性的再造來整合的。公共性再造需要打開城鄉之間的閉塞、村莊之間的閉塞、人與人之間的閉塞,周前藝術公社這個空間能成為激發和再造鄉村社會的一個場域,它能夠勾連城鄉之間、村民之間、幹群之間的話語體系,來探討、來參與、來實現鄉村的振興和發展。

第二,我想談一談對鄉村復興和藝術鄉建的一些想法。鄉村復興的根本在於文化復興,文化復興在於文藝復興。歐洲的復興在建立在希臘理性人文主義的復興,文藝復興的根本在於作為主體和人文主義精神的復興,在於破除中世紀對人的心靈和精神的枷鎖和壓迫,解放人的心靈,激活人的主體和心靈自覺。如果沒有文藝復興,歐洲不可能從黑暗的中世紀走向工業化和現代化。今天的鄉村復興絕不僅指物質層面的繁榮和美好,更在於激起人們內在心靈的解放和主體性的解放,它的核心在於人類心靈的書寫和激活,這樣才有可能建構美好的未來、體面和諧的生活,才有可能建立鄉村自主幸福,主體幸福,實現幸福美滿生活。藝術能柔軟地激起人們對於審美共識和文化的認同,當代藝術更重要的是作為思想和批判的工具直指人的心靈。三位老師的作品也表達了當代藝術最核心的問題,即它作為一種思想和批判的工具,激起人們的人文主義批判。實際上,這些思考一以貫之在渠老師的鄉建三部曲的理想中,他始終強調要給農民有尊嚴的生活,強調家園的建設。

最後,我也想談一下對於廣州美術學院城鄉藝術建設研究院周前基地和周前藝術公社的期許和願望。這個基地已經落成,那麼如何讓它成為真正能夠發揮作用的藝術重鎮和高地,它的站位、定位和發展需要專業的策劃,需要真正形成獨特的一個品牌,使這個論壇常態化。一方面,開發基地需要跨學科、跨領域在地化理論的實踐。剛才渠老師也談到了老百姓希望讓傳統建築重新煥發榮光,真正使它真正能夠復興,這裡面還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去做。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它能夠成為一個新的思想庫,成為一個藝術重點。作為鄉村建設來講,我們不是建設就完了,關鍵是後邊的運營。我們做一些項目,如何使它有可持續性,它的運營管理的可持續性、經濟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都需要更近進一步的探索。

向勇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院長

首先向渠老師和渠老師團隊表示祝賀,他不斷創新。所以,我們其實對他推出的每一個項目都秉著特別虔敬的心態去學習和探討。我先圍繞“周前藝術公社”這6個字來談一下我的理解。我第一次接觸到這個題目是在廣州,我覺得這個地名是充滿了非常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因為我們一説“周”就想到了“周禮”。中國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從周開始,在周之前大多是神話、是傳説、是想像,而到周之後,我們其實進入到生活、進入到當下、進入到倫理。禮和樂是從周建立起來的,所以我覺得有三個關鍵詞可以描述我們周前藝術公社。第一是環繞,“周”本來就是有環繞的意思,這個空間有回廊,這種回廊讓我們在各個場地之間能夠實現自由的、舒適的穿梭,這種環繞把不同的空間連結,也把不同功能甚至不同的人連接。鄉建的關鍵之一是做連結,怎麼把城市和鄉村的資源連結、把藝術家和村民、包括政府等其他利益體連結,當然還有在藝術中産生的連結。到這個空間以後,我們感受到渠老師有非常強烈的開放意識,這是我在這個地方的第一個感受。第二是綿密,綿密是一種精緻、一種細膩,它不是一種傳統,不是一種束縛,不是一種壓力。它是為了一種在非常細膩的處理當中顯示出我們的文化。第三個是生機,剛才張老師也在解釋這個“周”字,是莊稼圍在一起展現的蓬勃生機,這種生機既體現在比如説古樹的勃發,也體現在新建築材料和傳統文化的關係。所以,“周前”這個詞是用一種對於傳統的敬畏感,用這種空間的形象來表達了渠老師在第三個藝術鄉建的長征路上所結出的標誌性成果。

第二點,我會從三個角度來理解藝術。首先是藝術的內容,它是要有創造性的,是要有想像力的,但又不是天馬行空的,渠岩老師不是把這個建築當作鄉村生活的一種田園想像,他特別強調我們不是把藝術家、中産階級知識分子的藝術情調強制性地帶到鄉村,以此展示我們的藝術情懷,去做一種割裂性的、跟村民沒有關係的藝術生活。第二是藝術的過程,它更多強調怎麼把差異性、對立性、衝突性進行包容,它不是藝術家自我的強主體性的呈現,不論是和這裡村民的對話、交流、動員,還是跟當地基層組織、地方政府的溝通,我想渠老師他在這個空間建設的過程中呈現了藝術的方法,即用藝術性的方法把一些不和諧、衝突進行非常好的和諧化和合理化。從藝術的結構來説,它是要重新定義問題,定義它的功能,定義它的意義。周前藝術公社所呈現出來的空間、陳設、展覽,其實都在重新給中國式現代化在鄉村當中的一些問題給出定義,甚至向一些藝術家和藝術鄉建者給出答案。所以,不管對所在的這個鎮、始興縣、甚至韶關和全世界,渠老師提出了一個讓我們感到非常振奮的這樣一個願景。作為藝術的結果,它更多是指微觀層面的鄉村更新,這種鄉村更新是一種有機的更新,是一種持續的更新,是一種從容不迫的更新。

第三,現在特別流行所謂的主理人計劃,主理人是以主人的這種心態活動去參與到空間中。不管是整個空間,還是把每個空間分解,每個空間都有其主理人。因此,未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公社生態,能夠讓村人和志願者等有一個很內在的、自發的一種動力能夠參與進來,是值得思考的。公社是一種新的藝術,相應的它要重新地賦能、定義。在鄉村建設當中關注的幾個話題之一,是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那麼這個可持續發展,涉及到社會可持續、經濟可持續和環境可持續。我們特別關注社會可持續,周前藝術公社對周前村的過往文化和粵北文化的梳理提煉,可能呈現在社會文化、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文化和地方品牌的創生中,這些都是社會可持續的內容。當然我們還關注經濟可持續性,周前藝術公社是一個小小的實驗也好,是一個展示也好,是一個孵化器也好,它肯定是起到一個特別有效的功能,它最大的作用可能是如何跟它所在這個古鎮産生經濟可持續的連結。這個鄉村的收入結構,除了到廣東珠三角去打工的收入之外,有多少收入能通過周前藝術公社實現,我想這些問題不只是提供給渠老師所在的團隊思考,我們也都會一直思考這些問題。

金江波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上海市文聯副主席

如果“藝術鄉建”沒有“渠岩”兩個字在前面,好像這個詞不算是正經的詞,這個詞完全是跟渠岩的鄉建誕生出來的。換句話説,渠老師這多年來的身體力行,從北走到南,從白走到黑,“藝術鄉建”這個詞就浮出水面了。老話説時勢造英雄,渠岩就是時勢造英雄的最佳詮釋。十幾年前去太行山下看許村公社的時候,我也沒想到他能夠在鄉村振興成為國策之前,努力用一己之力挑戰社會現實。實際上,要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鄉村問題是需要解決的一號問題。從今天來看,這條路無疑是讓我們的村民們更加有自主、更加有幸福指數地走進中國式現代化。所以,廣州美術學院還是非常有戰略眼光的。我也談三點我自己的體會。第一點,從藝術家的角度來説,參加藝術鄉建代表什麼。目前以藝術家為主的藝術鄉建,成功的案例不是特別多見,關鍵問題是藝術家的思維和情懷怎麼能與社會理性和鄉村的村內理性結合在一起。即需要讓藝術家與村民達成精神上的連接,達成情感的認同、心靈的認同和願景的認同,推動鄉村環境、鄉村産業和鄉村品質的改善並産生效益。這是藝術鄉建的核心。從許村、青田到周前,村民接受並讓藝術家作為一個主體來建設家園,這不僅是一個社會現象,也是一個學術的核心話題。無論是看渠岩的藝術鄉建三部曲,還是看他的攝影作品,其中都展現了人文關懷。第二點,我一直在思考藝術鄉建會面臨什麼困難。藝術鄉建的最大問題是要回歸土地的屬性、回歸政治領域和權力的構築等方面。農民的收入和農民的物權始終被人大和兩會所重點關注,我覺得農村的土地問題是藝術鄉建當中最為核心的,包括集體的經營權如何借助産業需求完成經營策略手段的轉換,促成生産力進一步的恢復和提升。我認為周前藝術公社能做到超越青田計劃,在粵北鄉村原有的文化氛圍融入藝術元素,完成創新主體的轉換和資源的連結,形成共生關係,使這個地方能夠把周邊的區域盤活起來,變成一個整體的品牌。第三點,周前藝術公社不僅展現了藝術家與當地村人的認同,也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粵北屬於亞熱帶區域,植被資源非常豐富,藝術公社所使用的一樹一花、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在以藝術的方式確定自然生態與人的關係,讓我們同時走進人文文化和自然,這樣新的探索能為中國的藝術鄉建帶來新啟發。

(內容轉載自公眾號“藝術鄉村建設”)



【論壇】“鄉村上河圖:藝術鄉建中的粵北鄉村復興” 論壇紀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