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像·水竹銘鳴”當代藝術邀請展近日在北京紫竹院公園問月樓藝術館開幕,持續至9月20日。作為“2024北京公園藝術季”的當代藝術板塊單元展,“映像·水竹銘鳴”開創了北京公園舉辦當代形式藝術展的先河。
本展覽為“當代藝術公園”系列展覽的序章,由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與科技藝術學院主辦,北京市紫竹院公園管理處和北京睦與野藝術事務所提供支援。展覽由陳曄和戈牧野共同策劃,匯聚了15位中外藝術家的作品,包括 ÁNGEL PERIS CUESTA(西班牙)、畢振宇(IN_K)、陳曄、程詩儀、高揚、戈牧野、罐頭、黃子昕、李伊瀾、李軼群、倪梁、尚紹彤、徐驥、楊蕙寧、鄭凱迪。
在當代社會數字化浪潮的衝擊下,公共空間的藝術實踐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回溯一個世紀前,中國現代教育之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社會美育方式之一就是在公園中”。今夏在北京紫竹院公園舉辦的“水竹銘鳴”當代藝術邀請展,正是對這一思想的當代詮釋與創新實踐。展覽選址于北京紫竹院公園問月樓,在竹林蔥郁、水景優美的園林間,以形式多元的當代藝術實踐為媒介,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紫竹院裏的社會美育
紫竹院公園有深厚的竹文化和水域文化。早在西周時期,永定河流經紫竹院區域,至金代時形成蓄水湖。明清時期,大湖以北是穿園而過的皇家禦河。公園緊鄰長河有明清時期皇家建築遺存“福蔭紫竹院”,其在歷史上有優美的園林景觀,種植大量南方移植來的翠竹和其他植物。如今公園,保留了明清時期長河兩岸的江南風韻和文化遺存。
正如著名教育家與美學家約翰·杜威在其理論中強調“藝術應該是日常生活經驗的一部分”。本次展覽亦旨將當代藝術置於公共空間,讓藝術融入公眾的日常生活,化身為藝術與公眾對話的平臺。歷史餘音與當代藝術的創新之聲在此交織。
水與竹,古老恒久的自然元素,是中華文化的精神符號,也是跨越時空的生命力量。水之流動,象徵生命的律動與智慧 的延續;竹之挺拔,體現了堅韌不屈的品格與精神追求。
水,作為地球上最普遍的物質之一,是生命演化的關鍵,也是與人類文明的形成、演進過程最為休感相關的元素之一。從古至今,人們依水而居,崇拜水也敬畏水,水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永恒的主題,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竹,被譽為“東方君子”,陳寅恪將中國文化稱為“竹的文化”,無獨有偶,英國漢學家李約瑟博士曾指出,東亞文明是“竹子文明”。它風骨傲然,個性鮮明不僅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寄託,更是中國傳統工藝的重要原料。
在當代藝術語境中,“水竹銘鳴”展覽呈現了一種獨特的美學視角。水與竹超越了傳統審美對象的角色,成為當代藝術家探討自然與人文關係的思想載體。展覽匯集了十余位藝術家的作品,涵蓋互動裝置、雕塑、聲音、影像、繪畫、拓片 等多元表現形式。藝術家們借鑒傳統園林美學與文化元素,回應當代議題。
本展覽突破了傳統美術館的空間局限,將藝術作品置於竹林公園的自然環境中,形成一種新的體驗。這種策展方式不僅滿足了都市人的田園想像,也提醒觀眾以審美的眼光重新審視那些因日常熟悉而被忽視的自然風景。展覽鼓勵公眾參與,與作品互動,使藝術成為引發思考和回應的媒介,而非僅供瞻仰的“美物”。通過將藝術植入公共空間,我們希望激發公眾審美感知,促進藝術與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實現蔡元培先生“以美育化成天下”的理想。
雅趣
古法復現古韻。楊蕙寧以岩彩這種古老技法去繪竹。豎長的畫幅內,或粗或細的竹幹五彩斑駁。岩石粉末、有色土砂等物質穿越時空,變身為色與光的載體。從大地而來的顏料為畫中之竹增添了微妙的肌理,竹葉泛著柔美的銀光,竹綠反而退身至背景中。
楊蕙寧 《竹綠》
在李軼群的《月下竹影》中,竹葉同樣標記著光的所在。作品的畫面猶如一張張膠捲負片,多重曝光打亂了竹葉的秩序,藍曬工藝映襯出月光的清幽。那藍靛染料恰提取自藍靛花的葉子,不同植物葉子的形與色在充滿驚喜的製作過程內匯成一曲即興的交響。
李軼群《月下竹影》
光,也在李伊瀾的裝置內擔當一位“無身體”的主角。裝置裏的實物主體是一支支竹筆,筆桿為竹,下端是毫毛筆頭,筆尖落在空白的長卷上。自上傾瀉下來強光射向竹身,投下清晰的暗影。那暗影相似于肆意揮灑的墨跡。書法的神韻、筆墨的空靈於此盡顯。
李伊瀾 《竹影》
此般文人式的雅趣也被陳曄的紙本作品詮釋得淋漓盡致。藝術家為作品賦名“閒情藕記”,傳遞出悠然的旨趣。遠觀橫卷,青墨與朱印縱排成一則書帖。稍微湊近,我們便發覺所有的印跡都是由藕帶截面拓印而成的。藕印呼應著展廳外正在水面盛開的荷花,題目則以“藕”通“偶”,令讀出題目的人會心一笑。
陳曄 《閒情偶記》
技思
古技煥發新生。展覽中,非遺技藝獲得了當代性的表述。非遺傳承人與當代藝術家、設計師展開闔作。此種合作並非基於概念提出和製作流程上的分工,而是技藝與思想、思考、反思、巧思從始自終的協同。
程詩儀 李文彬 亮自新 《雲中之城 銀編鏨刻》
《雲中之城》以銀編倣竹編,使用了白族與傣族的鍛制工藝。白銀經過熔煉,製成薄片或銀絲。繁瑣的工序全程均由手工完成。除編結技藝外,作品還彰顯了鏨刻的精美絕倫。方寸之間,玲瓏的紋飾隆起、堆疊,構築起一尊信仰的建築。銀飾不僅是族人日常佩戴的飾品,更象徵著生命的變化、往復和迴圈。漆器亦是如此,它承擔著禮法的功用,也可以為平常生活所用。漆樹被認為具有神性,大漆凝固後溫潤如玉。
黃子昕 蘭鑫 《時間滴落-大漆合組》
《時間滴落》形似一棵神樹,又如天降甘霖。這是天工開物的現場,上古之精神向著此刻流動。那些“民族”或“民間”的標簽消解了,餘下的是超越語言邊界的“韻”。同樣,《符號》不再是充斥著各式觀念的“符號”。日月山海,通過去繁存簡的過程,回歸為簡約的圖形。純金色的表面雖克制,卻也將閃耀出創作者面對自然時的激情。
畢振宇《意識的沉默-重構風景》
影像《意識的沉默-重構風景》裏,佇立於小舟之上的LED屏閃爍著難以辨識的文字。語言對萬物的馴服在這裡不再生效,自然與通過技術介入其中的數字媒介重新組織起一道風景。人的意識難以命名眼前的風景,更無法預測那些尚未到來的風景。無論古今,技術只是手段,它不應被當作目的。那個更高維度的實存,唯有激活感知,方能被我們體驗得到。
文脈
筆墨延續文脈。倪梁鏡頭下的太湖頗有幾分元代倪瓚筆下的山水畫意。他們所面對的是同一片水域,甚至兩人的藝術裏都具備著相似的蕭索之氣。倪梁鍾情于冬日的太湖,湖水因著溫度的降低顯得清冽了些許,植株葉子凋零剩下蒼勁的枝幹。黑白膠片細膩地記錄下層次豐富的影調。
倪梁《太湖系列》膠片攝影
ÁNGEL PERIS CUESTA(西班牙) 《抽象的風景》
水汽氤氳,瀰漫出空間的縱深。在相機裏具象風景的“對岸”懸挂著西班牙藝術家安河(Ángel Peris Cuesta)《抽象的風景》。他的故鄉瓦倫西亞(Valencia)是歐洲第一座造紙廠的所在地。紙,成了他探索東西方文明的介質。來自不同文明體的紙張,被浸染或塗抹了墨汁。在白與黑的平衡中,這種具有天然纖維結構的材料展示其敏感,也顯露其脆弱表像下的韌性——這亦是人在歷史中的存在形式:我們書寫著歷史,也同時被正在發生的一切所裹挾。
《竹説》尚紹彤
《竹説》的竹條上一面留有詩句,另一面則是空白。一正一反,那已經被敘説的與尚未被講述的終將成為歷史裏的過去式。
戈牧野《聞人默客》
戈牧野創作的特定場域裝置飽含著文明及歷史的厚重之感。古人常將君子喻為“竹”,其傲然的風骨為人敬佩。然而,竹雖可頂天立地,但它仍然難以跳脫出各種狹隘的局限。這局限固然是單向流逝的時間使然,卻也往往因著時局而變。地面上,一汪墨汁毫不起波瀾,火燎後碳化的竹節、破碎的竹塊散落在這至暗的平面內。在它們四週,竹簡略顯規整地排布。我們聞到墨的氣味,卻無法道明整體場景的個中滋味,也許今人早已習慣緘默——主題“聞人默客”由此而來。
美域
“筆墨紙硯”的元素在這場展覽中創造出文人式的審美氛圍。藝術是記錄自然之美、人性之善的最佳載體,是抵抗遺忘的方式之一。
徐驥《憶江南》的“憶”,是回憶、追憶,此乃繪畫最純真且原初的動機。作品將觀者帶入茂密的竹林中,引入濕潤的巴蜀之地。那裏的舒適感染了徐驥這位北方出生並長大的藝術家。他還敏銳地觀察到當地竹林與北方生長的竹子之差異。展覽發生地紫竹院正是南北方竹種的匯聚之所,諸多名貴的竹種從南方移植到這裡。
左:鄭凱迪《符號》;右:高揚《竹立方》
竹,不僅有審美意義,也具備實用價值,它是一種結實耐用的天然材料。高揚的作品《竹立方》從材料層面挖掘竹的潛能。藝術家以平直的竹條為線,彼此相交處為點,再延展出面。極簡的材料通過傳統榫卯結構咬合成穩定的立體矩陣模組。韌性極強的竹條垂直交叉——相同的結構也被本次展覽的策展人所使用,“竹”與“水”的空間敘事在展廳中央十字交匯。
左:倪梁《太湖系列》;右:鄭凱迪《符號》
竹與水,是紫竹院公園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而今日公園的最終成型則得益於1950年代的建設。曾經被皇家巨賈私享的園林到了新社會成為勞動群眾休憩、玩耍的樂園。彼時,宗其香先生就曾描繪過大量北京公園裏的遊樂場景。他的“現實主義”對準了平凡人的快樂瞬間。回到展覽,臨近出口處,我們會在攝影師罐頭的“捕捉”裏體會到日常生活的趣味。游水的大爺享受著清涼一刻,金色的陽光灑在水面上,瀟灑的泳姿泛起波瀾。公園,其“公”即公共,這片公共的場域屬於所有人,而在這裡舉辦一場當代藝術展的難點恰是“公”。
楊蕙寧 《竹綠》(左);徐驥《憶江南》(右)
罐頭《游水》
中國當代藝術的語言已然被一小撮精英固化了,“該怎樣走向公眾”是大部分疲於“內卷”的從業者不願思考的問題。然而,“水竹銘鳴”有勇氣和智慧讓當代藝術與公眾發生真實的接觸和往來。由此,人們再來到公園放鬆身心之時,亦可經驗到當代藝術那種與眾不同的“美”。中國現代教育之父蔡元培先生就曾提出“社會美育方式之一就是在公園中”。如今,他的倡議穿越世紀在紫竹院這片“美的公共場域”裏得到迴響。
展覽現場
紫竹院公園
參展藝術家 | ÁNGEL PERIS CUESTA(西班牙) | 畢振宇 IN_K | 陳曄 | 程詩儀 |高揚|戈牧野|罐頭|黃子昕 | 李伊瀾|李軼群 | 倪梁 | 尚紹彤 | 徐驥 | 楊蕙寧 | 鄭凱迪
主辦機構 | 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 | 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 |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與科技藝術學院
支援機構 | 北京市紫竹院公園管理處 | 北京宸宇文化有限公司|北京睦與野藝術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