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繡紋樣展示
曾入選教育部2023年高校“禮敬中華傳統文化”宣傳教育活動的數字化非遺傳承與保護系列第二彈——西南石油大學電腦與軟體學院“青春‘非’YOUNG‘彝’起繡”實踐隊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彝繡為主題,奔赴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開展“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彝繡歷代傳承,演化出了盤繡、鎖針繡等各種技法,豐富的圖案、濃烈的色彩都是彝族特色的體現;非常歡迎像你們一樣的年輕人來我們甘洛,用各種新技術讓更多人感受到它的魅力。”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阿西巫之莫在與實踐團成員親切交流時熱情地説道。
AI賦能:ChatYX教你一針一繡
實踐隊成員走訪過程
“阿西阿媽(阿西巫之莫)這樣的傳承人精通彝繡,但她們卻不怎麼懂漢語”。實踐隊在走訪彝繡文化産業相關人員的過程中發現,彝繡歷史悠久,專業性強,且彝語與漢語不相通,傳統介紹耗時費力;“為什麼我們不能創造一位‘數字傳承人’”,實踐隊成員想到了AI大模型技術,擔當起“推廣者”與“翻譯官”的重任。
通過對近二十萬字彝繡相關資料進行蒐集、整理並訓練,實踐隊成員打造出實時對話平臺——ChatYX,供當地接待參觀宣傳使用,讓零基礎的訪客也能系統性了解彝繡。
在“非遺進校園——彝繡專場”活動現場,一位大學生在ChatYX的趣味引導互動下,自主“設計繪製”出心儀紋樣,那份驚喜與成就感難以言表。直呼“神奇體驗”。
運用AI“繪製”個性紋樣
線上看展:數字博物館記錄真實絢彩
實踐隊依託微信小程式構建線上數字博物館,最終共上線了6套具有代表性的彝族服飾以及配飾31件,“衣服漂亮”“紋樣精緻”,這是活動現場彝繡數字博物館得到最多的評價。
“你們看,這套是我們彝族女性結婚時穿的的彝繡服裝,那套是中老年的,那套是小孩子穿的,近距離看才能真正感受到彝繡的魅力。”實踐隊成員突然想到利用3D建模技術,打破空間限制,將彝族刺繡于線上呈現於人們眼前。
“彝繡紀實”主題故事展
實踐隊在專業匠人的引領下,挑選各年齡段不同性別的代表性服飾及特色紋樣,通過多角度拍攝上千張照片,為3D建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彝繡3D建模展示
實踐隊發佈青春‘非’YOUNG‘彝’起繡”系列短視頻近十部,播放量達十余萬;相關微網志報道已得到四川共青團、成都共青團相繼轉發宣傳,閱讀量已突破十萬。
未來,西南石油大學電腦與軟體學院將持續開展“數字化技術助力非遺傳承保護”系列項目,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完美碰撞,為文化強國建設貢獻青春力量。(文字:徐嘉汛 張楠 劉暢; 圖片:羅瑞霖 史佳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