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青助鄉村興 | 藝遺生輝:賡續中華歷史文脈,探尋北疆非遺基因

青助鄉村興 | 藝遺生輝:賡續中華歷史文脈,探尋北疆非遺基因

時間: 2024-09-02 09:00:00 | 來源: 藝術中國
快訊 >

為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和有效傳承發展,賡續中華歷史文脈,創新轉化非遺文化成果,“藝遺生輝”非遺文化調研隊于7月13日-7月19日開展了“內蒙古巴彥淖爾少數民族非遺文化調研”暑期實踐活動,進一步探尋內蒙古文化資源,拓寬非遺文化保護傳承機制。

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

——探尋巴彥淖爾民歌傳承現狀

為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系統性保護,推進文化自立自強,“藝遺生輝”非遺文化調研隊前往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進行調研,深入了解非遺民歌的傳承現狀。在祖國北疆的亮麗風景線上,蒙古族爬山調和烏拉特民歌無疑是兩顆璀璨的明珠。實踐隊先後拜訪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爬山調代表性傳承人馬成士、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爬山調傳承人趙建榮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烏拉特民歌代表性傳承人蘇亞樂圖。

因為熱愛,所以傳承

7月15日上午,實踐隊拜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爬山調傳承人馬成士老師,進行爬山調專題採訪。馬成士老師介紹了自己從小學習爬山調的經歷、爬山調的歷史起源與發展、爬山調與河套地區的聯繫,以及爬山調在漢化的過程中蒙語與漢語的歌唱區別等多個問題。

在採訪中,馬老師就多次提及興趣和熱愛之於文化遺産保護的重要性。他認為主要還是興趣,並分享了自己對爬山調的熱愛和責任感。身為爬山調傳承人,馬老師建立固定的傳習所、成立訓練班,將爬山調技藝傾囊相授,迄今已培養弟子和學員百餘人,為爬山調技藝傳承道路點燃了星星之火。

採訪結束後,航空學院專職輔導員田堯代表學校向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馬成士老師設立的嘉和天下爬山調傳習所授牌“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老年活動中心裏的文化之聲

在位於烏拉特前旗水榭花都一期的老年活動中心內,實踐隊見到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爬山調傳承人趙建榮並展開交流。趙老師向實踐隊介紹了爬山調的形成、由來和傳承,並結合現狀講述了爬山調所面臨的一些傳承困境。在交流結束後,社區文化工作者為我們演奏了幾首經典的爬山調曲目,節奏自由奔放、音調高亢激昂,拖腔悠長遼遠,短短數曲,卻將蒙古高原的雄偉風貌和巴盟人民的豪邁氣質一展無遺。

數字賦能 非遺不朽

7月15日下午三點,實踐隊來到阿日齊嘎查黨群服務社區中心,對烏拉特民歌國家級傳承人蘇亞樂圖進行採訪。蘇亞樂圖老師介紹了自己與烏拉特民歌結緣的故事,並講述了烏拉特民歌的相關知識及其傳承現狀。2019年,烏拉特前旗文化館獲得“烏拉特民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烏拉特民歌的保護和傳承前景越來越光明。在談及如何創新性保護、創新性傳承烏拉特民歌時,蘇亞樂圖老師對數字化媒介助力非遺傳承展現出濃厚的興趣,希望用數字媒介留存今天正在被傳唱的烏拉特民歌,讓子孫後代了解烏拉特民族的文化和非遺故事。

銅銀匠心傳百代,非遺技藝煥新生。

——探尋烏拉特銅銀器技藝傳承之路

烏拉特中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其全意為“很多的能工巧匠”,地如其名,在烏拉特銅銀器製作技藝市級傳承人白玉龍老師的帶領下,實踐隊隊員們參觀了烏拉特非遺文化手工業産業孵化基地,並深入了解銅銀器的製作工藝。白玉龍老師詳細介紹了烏拉特銅銀器的歷史淵源、文化特點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創新和發展。

最重要的是,實踐隊員們有幸採訪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烏拉特銅銀器代表性傳承人巴圖陶高老師。巴圖陶高老師是巴彥淖爾烏拉特中旗海流圖鎮著名的銀匠,也是鎮上最資深的老手藝人。他詳細講述了烏拉特銅銀器的歷史起源、文化特點及其傳承現狀。

巴圖陶高老師強調,烏拉特銅銀器這項起源自烏拉特大草原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與當地牧民日常生活的深厚聯繫,烏拉特銅銀器的發展離不開當地百姓的支援與傳承。他特別介紹了自己在烏拉特銅銀器傳承過程中最為得意的作品——烏拉特頭飾。這些頭飾製作工藝複雜,做工精美細緻,色澤明亮,是銅銀器技藝的代表作品之一。

採訪結束後,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專職輔導員田堯向巴圖陶高銅銀器作坊授牌“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白玉龍老師的帶領下,實踐隊員們親身體驗了烏拉特銅銀器的製作過程。從選材、設計、拉絲到焊接,實踐隊員們體驗了每一個製作步驟,深刻體會到傳統工藝所蘊藏的匠心與智慧。巴圖陶高老師在過程中詳細講解了每個步驟的要點與技巧,使隊員們對烏拉特銅銀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烏拉特大草原的每一位傳承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們對技藝的執著與熱愛,他們在傳承中不斷探索和創新,使這些古老的技藝在現代社會中找到新的生存方式。非遺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希望通過更多人的努力,這些傳統技藝能夠薪火相傳,生生不息,讓中華文化的光輝照亮每一個時代。

駝峰躍動映草原,球影翩躚繪蒙情

——探尋蒙古族駝球傳承現狀

草原廣袤,駝聲悠長。那達慕是生活在浩瀚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不可或缺的體育競技盛會,駝球在烏拉特那達慕上是不可缺少的主項,深受烏拉特地區人民的追捧及愛戴。

在烏拉特後旗蒙古族駝球訓練基地,實踐隊探訪了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駝球代表性傳承人額爾徳木圖教練。在額爾徳木圖教練的指導下,實踐隊成員騎上駱駝,體驗了馳騁在駝球比賽場上的獨特感受。期間,教練為隊員們詳細講解了比賽專用駱駝的馴養方法、駝球比賽的規則等許多與駝球運動相關的知識。

隨後,實踐隊對額爾徳木圖教練進行採訪,教練向我們詳細講解了駝球的歷史淵源、文化特點及傳承現狀,特別介紹了自己從小與駱駝一起生活與響應國家號召與駝球結緣的故事。在談及蒙古族駝球的未來時,額爾徳木圖一臉驕傲,説到:“現在駝球隊中都是二十歲左右的年輕小夥子,他們熱愛草原、熱愛駱駝、熱愛駝球,駝球的發展大有可為!”

為了更加形象地展現駝球運動的獨特魅力,額爾徳木圖教練與隊員腳踩長靴,手持球桿,身著比賽服飾,進行了一場精彩的駝球表演賽,實踐隊員深受震撼,感受到草原文化的深厚底蘊。

在精彩的比賽之後,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輔導員田堯向駝球訓練基地授牌“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為了解巴彥淖爾市非遺保護總體情況、增進高校與政府合作交流,實踐隊與巴彥淖爾市文化旅遊廣電局一同開展西北工業大學“藝遺生輝”巴彥淖爾非遺文化調研座談會,與劉晨耘科長交流合作,雙方就本次實踐的過程和結果進行探討和總結。劉科長首先從自身經驗和多年工作經歷出發,從大局上以巴彥淖爾自身歷史角度和巴彥淖爾獨特文化特徵為切入點,為實踐隊講述巴彥淖爾文化(尤其是烏拉特文化)的産生、發展和非遺文化保護傳承的歷程以及非遺文化創新創業轉化的過程。劉科長談到,在非遺文化的保護過程中,非遺文化産業發展會帶動經濟發展,人民福祉增長,殘疾人就業增收等。關於實踐隊如何更好地傳承非遺文化保護時,劉科長指出,非遺傳承是一個龐大的體系,需要大量的科研研究人員為各個非物質文化遺産深入探究、學習、科研,因此,和高校發展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也是一個大力發展的方向。在與高校交流的過程中,非遺文化保護也會帶動大學生就業和創業,這是一個互補的過程。

隨後,實踐隊前往巴彥淖爾文化館交流學習,實踐隊收到陳宏斌館長的熱情接待,隨後舉辦了巴彥淖爾市文化館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授牌儀式。

非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是其根基,鄉村為其發展與傳承提供了土壤,其重要價值和現實作用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經受住了充分的檢驗,非遺的保護與開發搭乘鄉村振興戰略的機遇不斷進步。

藝遺生輝推動鄉村振興,離不開對非遺文化的不斷挖掘、保護、創新和傳承。“藝遺生輝”巴彥淖爾非遺文化調研隊從西北工業大學出發,深入到烏拉特中旗的海流圖鎮,深入到烏拉特前旗的老年活動中心,深入到烏拉特後旗的巴音寶力格鎮,去了解內蒙古烏拉特民族的文化基因,去探尋內蒙古烏拉特部的非遺之光,去探索鄉村振興下非遺的創新傳承道路,深入了解了北疆地區獨特的非遺文化,更親身感受北疆非遺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創新與傳承。

未來,實踐隊將砥礪前行,持續深挖北疆非遺文化基因,探尋非遺發展新道路,提高自身素質,為非遺傳承、鄉村振興貢獻青年力量。


青助鄉村興 | 藝遺生輝:賡續中華歷史文脈,探尋北疆非遺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