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當一個西部美術作品雙年展登臨東部沿海,我們更想看看了……

當一個西部美術作品雙年展登臨東部沿海,我們更想看看了……

時間: 2024-08-20 17:01:57 | 來源: 藝術中國

2024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本源與智新——(中國)西部美術作品雙年展”嘉賓合影

當(中國)西部美術作品雙年展叩響津門,我們將如何解讀這樣的地緣連結?

當一所美術學院主辦如此大規模的雙年展,會面臨怎樣的壓力與挑戰,突破與創新?

在雙年展機制建立129年後的今天,重新打量這一概念,我們將如何理其在當代語境下的角色張力?

當展覽群落打破白盒子空間,漫溢在整個城市的生産生態中,又將激發出怎樣的化學反應……

2024年8月16日,2024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本源與智新——(中國)西部美術作品雙年展”在天津美術學院如約而至。展覽匯聚100余位來自北京、天津、西安、銀川、呼和浩特、濟南、上海、杭州、重慶、武漢、長沙、廣州、深圳等地的高校領軍人物及當代藝術界先鋒藝術家,以繪畫、雕塑、裝置藝術、科技藝術、實驗藝術、數字藝術與動畫等多種藝術形式,深入探索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核,並集體呈現出新時代中國當代藝術的嶄新風貌。

中國西部國際雙年展總策展人田野在開幕式上致辭

在中國,能夠持續舉辦的雙年展、三年展並不常見。作為中國西部國際雙年展總策展人的田野介紹到:“西部美術作品雙年展”自2010年至今,已在寧夏銀川、內蒙古呼和浩特成功舉辦三屆,本屆展覽是中國西部國際藝術雙年展與天津美術學院聯手成功申請的“國家藝術基金2024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

展覽開幕現場

這是一次對中國近年來發生的藝術現象較為全面的檢視,是國際藝術潮流與在地藝術生産的比較研究,也是一次藝術的本源追問與視覺智慧創新精神的探詢。值得注意的是東西部的發展節奏並不平衡,中國西部的當代藝術環境和文化生態一樣處於相對弱勢的境遇。本次展示活動移步東部沿海地區,在天津這個被評價為中國改革開放先行區域和國家級文化歷史名城舉辦本身,就已經是一個閃耀的亮點。我們希望在多層次,全方位的時空平臺上,充分呈現這次展示活動的多樣性、開放性、廣泛性、包容性的視覺願景,為中國的文化自信與建樹貢獻一點綿薄之力。”田野在致辭中表示。

中國西部國際雙年展學術主持張奇開教授解讀展覽主題

談及本屆雙年展的主題“本源與智新”,中國西部國際雙年展學術主持張奇開教授如此解讀:“本源與智新”恰恰與今日中國藝術界所關注的問題結點跳動在非常相似的節奏上。“本源”在語義上是事物發生的根源,我們在思考一切文化現象的時候,都要追溯它的本源——即它從哪來;而“智新”可以理解為“智慧”與“創新”概念的重組。藝術是一種視覺智慧,而人類的所有發展和進步都需要創新,在前人和本源的基礎上重新創造和發展出新的文化模式。

可以説,中國藝術家用雙年展的遊戲規則來參與知識生産,其本身就已經進入了‘智慧創新’的序列,是藝術向中國式現代化大踏步邁進的一個文化表徵。他們的作品蘊含著中國文化的現實與傳承,這種‘中國經驗’深藏于中國藝術家創意意識的文化基因中,如影隨形。這是否也可以解讀為一種視覺智慧的本源追溯,和在地性創意與國際化步伐齊頭並進的文化顯現呢?”

評論家代表高名潞先生致辭

天津美術館館長馬馳先生致辭

天津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邱志傑教授致辭

開幕式由天津美術學院副院長寇疆暉教授主持

本源與智新——(中國)西部美術作品雙年展”由三個主題、四大展區及系列學術論壇等活動構成。以“現實的圖像轉譯”“差異化抉擇”“觀念與形態”為主題呈現的160余件(組)作品分別在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天美藝術街區·天美藝術空間、天津美術館及天津濱海國際機場航廈展出。

“現實的圖像轉譯”聚焦當代藝術如何以個性化、多樣化的媒介和手法,將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以及對現實的感受進行視覺與觀念的重新詮釋與構建。這一展區關注藝術家、現實與藝術之間的關係,即表現藝術家的主動性作用以及對客觀對象的轉譯方式。熟悉又陌生的圖像是藝術家思考、預設與轉化的結果,挑戰了觀者對現實的固有認知,思考圖像如何成為詮釋世界的重要媒介,並邀請觀眾在視覺的遊歷與場域的體驗中,探討現實與圖像之間的複雜關係,重塑視覺與思維的雙重邊界。

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現實的圖像轉譯”展區現場

“差異化抉擇 ”展區將作品移至天美藝術街區,在這片象牙塔之外的公共空間向觀者袒露最前沿的藝術思考。通過八位藝術家的作品呈現,探討了藝術與現實、個體與社會之間的動態關係,將科技、社會、自然與個人情感交織,體現出藝術家在創作中基於個體生命經驗的差異化所作出的抉擇與取捨。在“差異化抉擇”後,藝術家們選擇以超脫視覺慣例的圖像,來折射出世界圖景中流轉著藝術靈蘊的多棱鏡像。

天美藝術街區“差異化抉擇 ”空間現場

“觀念與形態”是藝術創作過程中最核心的兩個方面,集中體現在藝術家的“想”與“做”。“觀念”是生命體驗與文化經驗形成的思想認知。“形態”則是所思所想轉換而成的藝術語言及結果。“觀念”與“形態”的結合,既體現多維度的藝術創作過程,又反映豐富的藝術作品樣貌。該展區試圖以青年藝術家們的多元作品和多重議題,引發觀眾對藝術與社會、藝術與科技等邊界的認知、思考與探索。

天津美術館“觀念與形態”展區現場

天津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邱志傑教授參觀展覽

而最新納入展陳空間的天津濱海國際機場航廈,則成為四大展區中人流量最多的集散地。天津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邱志傑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將天美藝術街區與機場航廈納入展覽範疇,正是雙年展與整個城區深度融合、相互滲透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當代雙年展的形式更加多元、視角更加獨特,極具現代性、探索性、前瞻性和創造性,因而更能為所在城市輸出一種創新能力,具有構築城市文化精神、建構城市文化記憶、振興傳播城市文化的力量。這將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天津美術學院也有責任為天津打造一個在全國乃至國際上都非常具有影響力的雙年展,打造一個與城市文化互動、與大眾交流的開放平臺,真正踐行以文鑄魂、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

展廳現場與作品互動的師生

“在地&匯流——多維語境下的雙年展知識生産”論壇開幕式主持譚勳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雙年展由天津美術學院這一藝術學府領銜舉辦,不僅是學院自身願景的實踐,也是與全國藝術院校攜手並進,共同探索藝術學科新突破、新發展的有力舉措。天津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副院長、本次雙年展組委會統籌策劃人譚勳教授在接受採訪時介紹到:“本屆雙年展以美術學院作為主體組織,打破了傳統意義上專業策展團隊的策展模式。我們在策展過程中進行了大膽創新,在主要策展人的帶領下,將展覽分為三個主要板塊,而每個板塊由學校的年輕藝術家組成策展團隊——首次啟用年輕藝術家作為策展人,成為我們在策展模式上的創新與突破,我們也將持續在重組中探討新的可能性。

圍繞“本源與智新——西部美術作品雙年展”這一主題舉辦的“在地&匯流——多語境下的雙年展知識生産”系列學術論壇,則通過多組議題聚焦雙年展機制與創新、全球化與在地性、趨同化與差異性、城市更新與全民美育、科學與藝術多元共生等文化及社會發展中的核心問題,召集全國極具影響力的批評家、高校理論學者、新銳藝術家、資深媒體人、策展人、文化藝術機構代表等三十余人,共同激發藝術與智識的深度碰撞,力圖以東西部聯動與跨區域合作,促進文化傳播交流與藝術創新發展。

8月15日兩場論壇嘉賓合影

“回歸與再造:我們為什麼需要雙年展?”論壇現場

第一場論壇以“回歸與再造:我們為什麼需要雙年展?”為主題,由策展人、撰稿人段少鋒主持,中國西部國際雙年展學術主持、四川美術學院教授張奇開,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總策展師、中國西部國際雙年展總策展人田野,天津博物館副館長、天津美術館館長馬馳,藝術批評家劉淳,天津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譚勳,天津畫廊協會秘書長、帕斯卡畫廊主理人徐書瑞作為研討嘉賓展開討論。

本場論壇強調當代藝術活動應具備開放的國際視野,吸引來自不同地區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和作品,融合不同的藝術觀念和創作風格,豐富藝術的內涵和外延,促進多元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其次藝術國際化需在傳統基礎上創新提升,以威尼斯雙年展為例,強調在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為了更好的國際交流,中國傳統藝術語言需要進一步實現其當代轉化。雙年展能夠激活地方經濟與文化活力,帶動相關産業的發展,如旅遊業、文化創意産業等,鼓勵公眾積極參與藝術活動,提高公眾對藝術的理解和參與度,營造全民共用藝術的社會氛圍,為舉辦地注入新的經濟動力和文化活力,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今日藝術:趨同化與差異性之辨”論壇現場

第二場論壇圍繞“今日藝術:趨同化與差異性之辨”展開討論,由四川美術學院教授張奇開主持,參與論壇討論的專家學者有中國西部國際雙年展總策展人田野,天津美術家協會藝術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郭雅希,上海美術學院教授李曉峰,藝術理論家藏策,策展人段少鋒。

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以及網際網路文化的昌盛影響之下,年輕人的文化與思想正發生著變化,反映在藝術創作方面,可能會産生趨同化的現象。郭雅希認為,藝術家面對時代和世界擁有獨特的感知和思考,這與他們獨特的生命形態,生活經驗,生長環境和原文化滋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差異化由此産生。李曉峰認為出現趨同化的原因一為迎合,二是向內,借用海德格爾的語言來説,藝術需要成為它自身,而不是某一種替代品。當今時代,應當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看待這種複雜的局面,既要促進藝術的交流與共用,又要尊重和保護藝術的多樣性。

“多元與共生:藝術生態中的雙年展”論壇由策展人、撰稿人段少鋒主持,參與討論的嘉賓有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總策展師、中國西部國際雙年展總策展人田野,批評家、策展人、湖北美術館館長冀少峰,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彭鋒,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王春辰,文藝學者、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陳海藍,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傳統文化數字藝術聯盟執行秘書長吳志群,上海澄元藝術集團總裁、藝術的味道創始人裴今梅。

研討會中提出,一個城市中美術館是公共文化服務系統的重要元素,也是城市的視野和文化名片。當代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城市,而雙年展目前需要覺醒,從而引領藝術走向新的發展方向。其次,藝術與科技融合為傳統藝術形式傳承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豐富了藝術教育領域中的教學手段和資源,推動文化産業升級和藝術生態系統的完善,包括藝術教育、藝術評論、藝術收藏等各個環節的協同發展,促進文化創意産品開發與推廣。雙年展能夠為人們帶來對於藝術的全新感受,提高公眾對藝術的認知和欣賞水準,培育藝術消費市場,促進藝術産業的發展。

“地域與全球:歷史文化與國際交融”論壇嘉賓季觀眾合影

“地域與全球:歷史文化與國際交融”論壇現場

“地域與全球:歷史文化與國際交融”為議題的論壇由天津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藝術管理系主任范曉楠主持,參與討論的專家學者有著名批評家高名潞先生,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王端廷、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楊衛、四川美術學院教授尹丹、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趙炎、鳳凰中心館長肖戈、雅昌藝術網資深主編裴剛。

專家學者圍繞中國當代藝術談起,並放眼全球當代藝術發展過程中遭遇的危機及困擾,分享了各自關於地域文化和全球化的觀點。著名批評家高名潞先生援引MIT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十月》雜誌問卷中的問題進行開篇:“如何構建多樣的現代性模式及其複雜的內在關係,以此完善我們對全球現狀的理解?”在他看來,“中國的在地藝術,不再是中體西用或西體中用,而是‘互體互用’的‘互為體’。我們應該打破線性歷史和地緣政治,從文化認識論的層次去討論當代藝術。”來自高校的科研學者以及資深媒體人分別從經濟全球化對當代藝術及雙年展的影響,“逆全球化”的“合流”,經濟與文化的“後全球化”語境下的當代藝術危機,跨文化傳播在全球化與在地性之間的重要作用和當代藝術的文化景觀等角度進行了交流。

8月16日兩場論壇及嘉賓合影

據悉,本次雙年展將持續至9月15日。



 


當一個西部美術作品雙年展登臨東部沿海,我們更想看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