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物象延綿——當代雕塑三人展”即將在石家莊市美術館舉辦

“物象延綿——當代雕塑三人展”即將在石家莊市美術館舉辦

時間: 2024-08-05 11:05:54 | 來源: 藝術中國
快訊 >

展覽海報

展覽前言:

雕塑是空間的藝術,起初大部分雕塑都與建築空間緊密相連,從神殿、石窟到教堂,都是放置在特定的建築空間並服務於特定的場域。自文藝復興時代開始,很多雕塑逐漸擺脫對特定建築空間的依附,走向獨立與自足。現代主義以來,雕塑又逐漸脫離了基座。在理論家羅莎琳德·克勞斯(Rosalind E. Krauss)看來,現代主義雕塑即起源於對傳統雕塑紀念碑性場景的背離及基座的取消。但隨著現代主義晚期各種藝術形式的出現,使雕塑的造型語言系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關於雕塑的邊界及定義也面臨一種窘境,尤其是一些極少主義及大地藝術作品的出現,更使雕塑與非雕塑的界限變得混淆不清。當燒焦的破布、地面上、墻壁上的孔洞、漁網與原木的組合、一堆土方也能稱為雕塑的時候,關於雕塑的本質是什麼,以及雕塑的功能和意義的問題,變得越來越難以回答了。

王明澤作品

為了回答上述困境,克勞斯提出了著名的“擴展場域的雕塑”。現代主義以來失去基座的雕塑即存在於一種失去方位感、歸屬感的空間中,它們“通過展示自身的材質和製作過程,宣告了主體意識。”(但是後現代主義以來,雕塑概念的成立還需要一種特定的文化語境。“在後現代主義藝術領域,藝術實踐不是由雕塑這個特定介質界定的,而是合理運用一系列的文化術語得以界定的。”(Rosalind E. Krauss,1978)對於媒介的非限定性與位置的非限定性即構成了“擴展的場域。”

賴俊傑作品

我們理解當代雕塑的基礎即可從上述語境中尋找。展覽的主題來自上世紀60年代著名的城市規劃師凱文·林奇(Kevin Lynch)的著作《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中的概念“可意象性”(Imageability)。根據漢語的習慣,這個詞彙可以被理解為“物象化”,或者對於具體場景的想像和推理能力。林奇認為,對於任何特定的城市,體驗過這座城市的人腦海中都會存在一組相應的心理形象。林奇將五種特質定義為路徑、邊緣、區域、節點和地標,這些特質構成了人們空間意象生成的基礎。從城市漫步中提取出來的經驗同樣可以運用在當代雕塑的分析上。當代雕塑藝術家感知空間、安排空間以及空間之間的運動、識別空間的特徵和觀察視角也都是城市體驗中的必要途徑。城市漫步中的景觀和意像是延綿不絕的,正如擴展場域的雕塑對於空間與材質的延展及過程的強調。展覽中的三位雕塑家從不同角度踐行了“擴展的場域”中當代雕塑的具體實踐:于洋從現成物的偶然組合和放置中尋找事物內在的邏輯,將製作的過程與痕跡有意保留,以詼諧幽默的方式傳達了物與物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可能是物理力學方面的,也可能是形式邏輯上的,還可能就是物體材質本身的;王明澤將形象虛化處理,一種偶然間流露出來的未完成感將哲學現象學中的“本質直觀”形象化地表現出來。類似“具象表現主義”的表達方式將木雕材質的獨特表面呈現出來,並暗示了形象存在的空間維度;賴俊傑通過電腦建模和數字化手段的處理,結合3D列印、數字成像,實踐了新媒體技術在雕塑領域的運用,以連續的團塊化意象影射了當代人的生存狀態。

作者姓名:于洋 作品名稱:《八月的雨裏藏著夏日最後的秘密》 材料:石膏、木方、紙漿、線 尺寸:尺寸可變 創作年代:2023年 (2)

展覽試圖以三位當代雕塑家的具體實踐為切片,探討當代雕塑的語言、媒介與方法。三位藝術家都是河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雕塑係的教師,他們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取得了今天的一些成果,展示給社會公眾,並誠懇地接受社會公眾和行業專家的評判。

策展人:高遠

 


“物象延綿——當代雕塑三人展”即將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