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中國非遺保護年會在宜興窯湖小鎮舉行
文_岳岩
非物質文化遺産曾是農耕時代的産物,進入到資訊社會,其傳承方式經歷了從家族傳承和師承到現代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新媒體教學的變革。百年之前,如果想要學習傳統手工藝,可能需要拜師入門,經過師傅嚴格的審核,才能走向專業化道路。但現在,報考院校相關專業、進入非遺展示館、通過社交媒體都可以直觀接觸傳統手工藝。受眾如雲,讓傳統手藝穿越時代,蛻變出前所未有的絢爛華章。
舞龍與舞獅表演
非遺傳承的教育變革
2024年7月20到22日,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年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300余個非遺項目、上千名非遺傳承人和相關機構齊聚江蘇宜興,通過論壇和大集的形式,探討和展示非遺文化的魅力,這期間超過16萬名觀眾涌入窯湖小鎮,沉浸式體驗非遺大集。
浙江省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館館長郭藝
非遺保護年會論壇上,我們見到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館館長郭藝,她提及在這一中國首座省級非遺館的入館觀眾中,16歲以下人群最多,佔總人數的26.25%,館裏關於非遺研學的課程供不應求。郭藝從小跟隨母親學習陶瓷技藝,原本會成為一名非遺傳承人,但她大學學習了美術設計,後又讀取了博士學位,她的博士研究方向是傳統手工技藝,開啟了從傳承人到保護傳承人的角色轉換,她最近還被推選為“最美政協人”。像郭藝一樣,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手藝人越來越多,手工藝也被帶入到更高更大的平臺。
“千茶百器”館正在直播的手藝人
7月21日,宜興窯湖小鎮的非遺大集上,抖音頭部文化達人遲銳正在直播他的所觀所想。雖然遲銳是老北京,但宜興是他另一個故鄉,因為他還是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江蘇省級彩陶非遺傳承人邱玉林的入室弟子,2016年通過傳統儀規入室學習紫砂技藝。百年前,傳統紫砂匠人很少會接受超過30歲的入室弟子,但今天已經沒有這種年齡成見。很多陶瓷學院畢業的學生,也會選擇自己喜歡的師傅,入室學習傳承具體流派。對遲銳來説,師承學習並不只是學習手藝本身,也是學習一種精神與文化,成為他在社交媒體上普及文化、傳播知識,並躋身頭部帶貨主播行列的堅實基石。
第二屆中國非遺保護年會舉辦地——宜興窯湖小鎮
非遺大集的中醫館,幾位老中醫都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大都帶了徒弟來。以往,師承制非常嚴格,徒弟全天跟隨師傅看診,但現在,年輕一代的中醫往往畢業于中醫藥學院,獲得學歷後,有的進入醫療體系,有的則開設個人中醫工作室,但通常還會遵循傳統,拜師傳習醫術,在休假或者不忙時,跟隨師傅傳承的非遺項目。即便業餘中醫愛好者,也可以通過師承學習傳統中醫療法,但如果要以此為職業,則需要更長時間的臨床實踐。
“非遺人之家”傳承人圓桌沙龍與會者合影
7月22日,“非遺人之家”傳承人圓桌沙龍以“老手藝與新匠人”為主要議題,邀請了5位資深的國家級傳承人,以及17位中青年傳承人,且這17位中青年傳承人全部來自於2023年度“全國青年非遺傳承人扶持計劃”。參與對話的新老手藝人,幾乎都在做傳承與教學工作,他們身份多元,除了是傳承人、也是教育者和創業者。
“非遺人之家”傳承人圓桌沙龍
傳承人,也是教育者和新業態創業者
作為熱貢藝術的國家級傳承人,娘本自12歲起便投身於繪畫技藝的學習,並創辦了熱貢畫院,培養了300多名親傳弟子,每年有70多個學生在此學習,這幾百人在外繼續教學,到目前有幾萬人在學習熱貢繪畫技藝。他打破了傳統“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束縛,使得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和學習唐卡藝術。國家保護非物質遺産政策出臺後,熱貢藝術已從過去的貢品融入到社會大眾中,熱貢也從一個貧困縣達到小康生活。
傳承人正在講解建水紫陶
來自浙江龍泉的湯忠仁,通過高校教育後回歸家鄉,投身於龍泉青瓷燒制技藝的傳承,尤其關注黑胎青瓷的復刻與傳承。他在中國美術學院完成了本碩博的學業,但本身因為沒有經過師傅帶徒弟傳承,身在龍泉也很難跨越技術上和專業上的壁壘,入行前五年到六年時間,幾乎沒有燒出東西,還虧掉很多錢,之後經過進一步鑽研,才積累經驗並在市場立足。湯忠仁認為非遺要走出家族傳承、師徒傳承的方式,才能讓這門手藝發揚光大。
渤海靺鞨繡技藝傳承人孫艷玲
選擇創業的手藝人還有孫艷玲,她在姥姥教導下,6歲起便開始學習渤海靺鞨繡技藝,這一技藝可追溯至1350年前的靺鞨族文化,她本人正是這一古老民族的後裔。大學畢業後,孫艷玲回家鄉創業。她在傳承姥姥的技藝外,還創立了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專注于渤海靺鞨繡的教學與推廣。到今天,她把黑龍江作為生産基地,把深圳作為設計和銷售基地,打造從養蠶合作社一直到桑絲、染色、列印、裝裱、禮盒、包裝、刺繡,全産業鏈的非遺文化公司。她通過成立再就業培訓基地,對下崗女工、農村留守婦女、具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群、城市低收入人群,應、往屆女大學生進行免費培訓,傳授渤海靺鞨繡的刺繡技藝,並簽訂回收協議回收繡片作品。通過這一平臺,引領10萬名婦女實現脫貧致富的同時,也傳承傳播了這一古老而小眾的手藝。
大豐瓷刻傳承人陳銀付
江蘇鹽城的陳銀付在爺爺指導下,成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大豐瓷刻的傳承人,作品曾三次贈予英國女王、荷蘭首相及比利時國王王后等國際政要,為了更有效地傳承與發展非遺文化,2022年陳銀付在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推動非遺學院的成立,並成為首任院長。學院作為政府與學校、非遺保護單位緊密合作的平臺,通過系統化的教育體系,為非遺傳承人的培養提供有力支援。
傳承人講解內畫技藝
手工藝在今天才真正成為“藝術化勞動”
2021年,教育部正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業納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標誌著非遺教育正式進入高等教育體系。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中央美術學院、北京聯合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山東藝術學院等在內的21所高等院校開設了這一專業,成為高校中最年輕的學科之一,卻承載著最古老的文化傳承事業。
傳承人表演劍川白曲
目前,我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已達1557項,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就增至3062名,更有43個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數量位居全球之首。這一數字相比10年前的1986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有了顯著增長。
第二屆中國非遺保護年會的“非遺大集”
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邱春林在論壇中提及:到今天,手工藝才真正成為“藝術化勞動”,強烈吸引著年輕人的參與、體驗、圍觀、分享。
第二屆中國非遺保護年會“非遺大集”上漢服裝扮的遊客
多元的傳承方式,吸引了更多元的受眾,他們不僅是非遺文化的見證者,更是積極的參與者和創造者,通過創新的視角和現代的表達方式,為非遺注入新的活力與可能性。
第二屆中國非遺保護年會在宜興窯湖小鎮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