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藝外開館首展“閾限性” 關注全球6位新銳藝術家

藝外開館首展“閾限性” 關注全球6位新銳藝術家

時間: 2024-07-16 15:28:16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覽現場

2024年6月15日,座落于北京國際藝術金融創新園的藝外當代藝術中心正式面向公眾開放,其首次展覽“閾限性”集結了來自全球的6位新銳藝術家的作品,共同構建了一個充滿閾限敘事的空間。6位年輕的藝術家分別是費迪南德·德爾貝格、亞歷山德拉·埃林頓、喬安娜·加萊戈、凱·加塞、愛麗絲·麥克唐納和安德拉斯·納吉-桑多。

展覽現場

閾限性,是由法國民俗學家范·熱內普(Arnold van Gennep)首次提出的概念,用以描述他所提及的“過渡儀式”(Rites of Passage)中的第二個階段,即閾限階段,涉及從一個狀態向另一個狀態的過渡,無論是在個人層面上,從幼童到成年,從疾病到健康,還是在社會文化層面上,比如從和平到戰爭,從匱乏到豐富等等。

展覽現場

閾限性昭示著兩個領域或階段之間的特質,處於即將轉變為新事物的邊緣。從人類學角度,這一過程可能伴隨著一種失落感,甚至是挫折感,因為參與者已經放棄了過去構建身份、時間或社區的方式,而尚未進入新的狀態。然而,正是在閾限時期,現有的秩序和等級可以被顛倒或解體。因此,閾限性創造了一種可塑性和流動性的情境,為建立新的制度和習俗提供了可能。

展覽現場

無論是個體或是空間,都不斷經歷著閾限階段。例如,個體化的過程可以被視為在閾限條件下進行。正如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所主張的,“個體化始於正常社會化模式的消弭,其象徵是人格的崩潰。”“是一種穿越閾限空間和時間的運動,從迷失感到一體化。”在空間意義上,任何位於一個目的地和下一個目的地之間的建築結構,如走廊、機場、街道等,都具有閾限的特徵。

展覽現場

通過這次展覽,藝外將閾限的概念引入到對於個體和空間的探索,將當代藝術作為一種共同語言,探索了接納中間狀態之後的影響。在個體層面上,藝術家從理論反思或個人經驗中汲取,呈現了關於轉變和過渡的獨特敘事,通過藝術表達使本來無形的想法變得具體化。在空間層面上,建築超越了其原初特性,轉變成為一個藝術目的地與一個承載鮮活思想和故事的容器。

展覽現場

這樣規模的國際新興藝術家展覽在中國的畫廊中是前所未有的。通過這個雄心勃勃的項目,藝外希望在這個場合,不同的思想、文化和藝術實踐能夠相互碰撞,擺脫現有的秩序和束縛,迎接一種全新的藝術解讀和參與方式。閾限階段需要社會和文化交叉敘事,我們的首次展覽本身就是一個閾限過程。對於EY未來所有展覽與成果,我們旨在為其設定富有動態和開放性的軌跡,不斷定義和重新定義我們所正經歷的二十年代及未來數十年的“當代性”。

展覽現場

藝外當代藝術中心首展“閾限性”將持續至9月15日。

展覽現場

關於藝術家(按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費迪南德·德爾伯格

費迪南德·德爾伯格(Ferdinand Dölberg,生於1998年)是一位居住在柏林的德國藝術家。目前,德爾伯格正在柏林藝術大學攻讀美術專業,並於2022年在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學院參加了海外交流計劃。他的作品探討了傳統觀念和權力制度等主題。人物和身體部位用粉筆涂以樸實的顏色,在以黑板為主要材料的基礎上,暗示了他對系統結構的批評。德爾伯格的作品受到了20世紀初達達主義運動的影響,該運動深刻關注流動性、荒謬性、實驗性和精神自由,而非桎梏于傳統有序的世界。德爾伯格使用象徵主義來引發對顛覆性的思考,並激發有關政治和社會變革的想法。

費迪南德·德爾伯格作品現場

費迪南德·德爾伯格作品現場

亞歷山德拉·埃林頓

亞歷山德拉·埃林頓(Alexandra Errington,生於1997年)是一位居住在倫敦的法國/英國視覺藝術家。在獲得圖盧茲藝術高等學院的美術學士學位後,她在倫敦切爾西藝術學院獲得了美術碩士學位。其藝術實踐的核心是希望使我們的人造環境充滿活力,並探索被忽視的日常物品的潛力。通過雕塑實踐,她改變合成材料和工業廢料的秩序,將它們轉化為神秘而有機的構圖。她的創造受到進化生物學、微生物學和生物組織的組織形態的影響。她正在開發一種假設性的過程,剖析、彎曲和融合物質,希望通過模擬自然過程,將生長和共生的無形概念融入更貼近日常生活的尺度。

亞歷山德拉·埃林頓作品現場

亞歷山德拉·埃林頓作品現場

亞歷山德拉·埃林頓作品現場

喬安娜·加萊戈

喬安娜·加萊戈(Joana Galego,生於1994年)是一位居住在英國倫敦的葡萄牙藝術家。2016年,藝術家于裏斯本大學畢業,2016年至2017年,她進入皇家繪畫學校學習。她的作品探索情感的變遷或人際關係,特別關注權力、脆弱、誤解、孤獨、內疚以及對連接和親密的渴望。加萊戈的作品從小型、描述親密關係的肖像延伸到大型、沉浸式的畫面表現,描繪出休息、玩耍、擁抱或隱藏的人物。無論尺寸大小,她精心構思的筆觸和謹慎安排的構圖使她的作品體現出強大的心理潛力和一種短暫感,即一種遠離現實的平行時空。

喬安娜·加萊戈作品現場

喬安娜·加萊戈作品現場

凱·加塞

凱·加塞(Kay Gasei,生於1991年)是一位居住在倫敦的英國尚比亞藝術家。他在牛津布魯克斯大學獲得插圖學士學位。他的作品探索敘事和神話。他的動態作品將神話與歷史結合在一起,産生了豐富、雄心勃勃且具有開放性的創作。加塞利用想像力利用了個人記憶,將其與歷史研究相結合,創作出自信而複雜的作品,將時間和空間融為一體。加塞的折衷風格融合了抽象的、富有表現力的標記與虛構的敘事概念,創作出一系列保持神秘感但又令人熟悉的故事。一系列反覆出現的角色和主題出現在各種風景中——既用於探索色彩和質感,又利用繪畫本身的語言以及藝術家的潛意識。

凱·加塞作品現場

凱·加塞作品現場

凱·加塞作品現場

愛麗絲·麥克唐納

愛麗絲·麥克唐納(Alice Macdonald,生於1992年)是一位居住在倫敦的英國藝術家。2016年至2017年,她就讀于皇家繪畫學校,隨後在倫敦城市與行業協會藝術學校獲得了美術碩士學位。麥克唐納試圖捕捉一個人或一個時刻,她對事實、虛構、記憶及其不可靠性和主觀性之間的界限很感興趣。她經常從觀察和記憶中製作日記式的素描。她會以不同的比例和媒介重復一個圖像。每一次重復都是原始素描的變體,通過本能的即興創作而産生。她允許自己改變圖像的任何方面,自由地使用材料,並設置工作室以鼓勵和促進意外的變化。這些改變受到繪畫歷史的啟發,特別是中世紀繪畫和挂毯的邏輯。

作品現場

作品現場

安德拉斯·納吉-桑多爾

安德拉斯·納吉-桑多爾(András Nagy-Sándor,生於1993年)是一位居住在英國倫敦的匈牙利藝術家。2022年,他從斯萊德美術學院獲得藝術碩士學位,此前他于2018年從紐卡斯爾大學獲得美術學士學位。脫離了裝甲的主題,納吉-桑多爾的實踐主要是試圖解開技術(機械體)與身體(有機體)之間關係的矛盾。藝術家針對平行事物所固有的脆弱性,通過對於剛性和流動的並列,納吉·桑多爾擴展了生物和事物在環境中相互聯繫和感知的潛在方式。由此産生的作品源自情感與直覺性的世界構建和自我探索,受到了匈牙利民間傳説的早期影響並匯集了科幻元素。

安德拉斯·納吉-桑多爾作品現場

安德拉斯·納吉-桑多爾作品現場

藝外當代藝術中心簡介

藝外當代藝術中心由兩位藝術史畢業生於2024年在北京聯合創立。出生於Z時代,求學于英國牛津大學與倫敦大學學院,兩位創始人用專業且年輕的眼光聚焦全球範圍內青年藝術家並將他們的作品和理念帶來中國大陸。

藝外當代藝術中心

在全球化時期,藝術家與藏家都擁有更加複雜和多元化的身份認同感。在這樣的語境下,我們把全球包括少數族裔新銳藝術家作品齊聚一堂,挖掘具有普世相關性主題與敘事的作品,通過陳列展、論壇、線上科普,取代傳統藝術史敘事,探索“觀看藝術的其他方式”。作為一個具有實驗性和前瞻性的平臺,藝外要做的不僅僅是將藝術品推向藏家,更要向公眾推進世界藝術與多元視角,求同存異,成為國內對於全球青年藝術家收藏與研究的領先機構。

藝外當代藝術中心

藝外展廳

展覽空間選址在北京藝術金融國際創新園1號樓,主建築由TEMP建築事務所創始人、著名建築設計師金智虎(Howard Jiho Kim)設計,力求寄情自然與返璞歸真,傳統當代藝術推崇的“白盒子”語境被打破,取而代之的藝術與自然園林景觀的相輔相成。展陳作品與建築設計中的線條和孔洞交相呼應,在光線折轉中詮釋無限遐想。

藝外展廳

藝外展廳

藝外開館首展“閾限性” 關注全球6位新銳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