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次第花開——十年,赤列德慶和他的“藝術修行”

次第花開——十年,赤列德慶和他的“藝術修行”

時間: 2024-06-25 20:48:41 | 來源: 藝術中國
快訊 >

“次第花開—— 赤列德慶十年回顧展”在798藝棧畫廊(ICI LABAS)拉開帷幕

有些人的成長,是按部就班的考學工作生娃加薪;有些人的成長,必須要經歷跌宕起伏甚至苦痛反覆後方得蛻變。成長是一種自我認知方式,而在這條路上,赤列德慶手持畫筆,在尋找自我、否定自我、認知自我和放下自我、直面無我的脈絡中,由繪畫發端,與創作為伴,在藝術的引領中虔誠修行,終於抵達內心的平靜。 

開幕式上,展覽策展人王穎盈(左)對話藝術家赤列德慶(右)

2024年6月22日,“次第花開—— 赤列德慶十年回顧展”在798藝棧畫廊(ICI LABAS)拉開帷幕。夏至剛過,展覽就如同一枚盛夏的果實,為空間帶來了亮麗豐沛的煥新。然而,果實的成長並非一夜之間,它飽滿、濃郁、著實而豐碩的呈現離不開時間的磨礪——“次第花開”正是通過對赤列德慶過去十年間創作的《雲》《相》《自畫像》《肖像》《非我像》《寺院》《村莊》《山水》《無題》《非山非水》等十個系列代表作的呈現,記錄了一朵花開的歷程。

展廳現場

正如本次展覽策展人王穎盈所言:“從2014到2024,赤列德慶在這十年間創作的不同系列有著非常緊密的內在聯繫,就像花朵次第開放一樣,他在一層層、不斷遞進的綻放,所以我將此次展覽命名為——次第花開,以期呈現藝術家在這十年中不斷創作和自我迭代的內在發展脈絡。”

展廳現場

赤列德慶的花開,是純天然的。他的作品不受外界風格、市場流行所導向,而是以一種參悟的修行感去面對天地與自我,將繪畫作為自身的一部分——揉進骨子裏,共同經歷和成長。因此他的作品始終充滿了自驅的生命力,也始終貫穿著純粹的張力。

這就不難理解,為何我們在其不同時期的各個系列裏,看到藝術家對於《自畫像》與《非我像》,對於《山水》與《非山非水》的反覆思量,以及赤列德慶從具象到抽象演變的創作使然。

《雲》系列作品

從果實看花開,在這場倒敘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位藝術家完完整整的自我修煉與成長歷程。創作于2014年的《雲》系列始於赤列德慶在西藏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在讀期間,也是他從學院派寫實油畫轉向個人風格的第一個創作系列。在這一系列中,我們沒有看到傳統的佛教題材,而是藝術家以自身形象來塑造畫面中的人物。此時的創作更多是具象化的文化符號和自我表達,畫中形象有的睜著雙眼,有的閉目若有所思,有的作吶喊狀。

雲 No.4 油畫 2014年 100x135釐米

 雲 No.7 油畫 2014年 100x135釐米

“這是當時的一種心境外化,”赤列德慶在採訪時表示,“從本科到研究生,我接觸了西方油畫,畫面從平面到立體透視,帶給我很多好奇和創作衝動。但再之後,我又覺得它和我的文化基因與成長土壤有所衝突,走別人的路是走不下去的,所以就開始考慮從寫實油畫去回到原點,但我又不能回到唐卡本身,這樣的探索一度是困惑和沮喪的,所以有了《雲》系列。”

相 No.13 油畫 2023年 90x135釐米

 自畫像 No.3 油畫 2017年 100x100釐米

 非我像No.2 丙烯 2023年 100x100釐米

在這之後,赤列德慶又創作了一系列與成長環境相關的《村莊》和《寺院》系列,並同時繼續關注人物形象的描繪,畫風也逐漸從具象走向抽象。從2017年創作的《自畫像》到2023年開始的《非我像》系列記錄了藝術家對於傳統藝術規程的脫離和重新思考。在這一過程中,赤列德慶逐漸突破了“像”的理念,人物形象變成用彩色線條搭建的更簡單的、近似于冷抽象的形式,在色塊的處理上也由原來具有清晰光滑的界限的色塊,變為了邊界模糊的色團,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回歸扁平性。

《非我像》系列

在西藏傳統繪畫中,佛像繪製的每個細節及比例、構圖都要嚴格符合《造像度量經》的規定。赤列德慶大膽打破傳統範式,創作出反映他獨特視覺表達的當代肖像——《非我像》系列, 從更深層面上思考佛教中的“放下自我”,從而探索“相”背後更深層次的本性。

藝術家從《造像度量經》中找到了新的突破方式,創作出《非我像》系列

“《造像度量經》一開始是為了輔助畫家把形象畫得更標準,但我認為《度量經》本身就承載了獨特的文化資訊。”從學習和掌握標準,再到突破標準的創新,從‘照搬’到‘引入’,赤列德慶並不是為了突破而突破,正如他所言:“在這一過程中,我更多的是找尋自我和內心,當你忘卻和放下所有,方得無我,而無我和找我也是藏傳佛教中的一種領悟。因此,繪畫之於我,也是一種修行和自我提煉的過程。”

展廳現場

這樣的前行,似乎也頗有些“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味道。在《村莊》和《山水》系列中,赤列德慶大膽運用不同色塊的組合,將自己的情感賦予這片熱土。寺院、圍墻在他的筆下不再筆直而棱角分明,這反而給人親切和靈動、活潑的自在感,山川流水像剪紙拼貼一樣起伏、重疊,當圖式從具象的窠臼中解放出來,精神性不斷涌現,正所謂“不以心為形役”,我們看到赤列德慶筆下純粹而不加修飾的色塊,用他熾熱虔誠的方式描繪著一片熱忱。

 村莊No.23 油畫 2021年 80x60釐米

 寺院 No.2 油畫 2018年  70x95釐米

 山水 No.3 油畫 2022年 90x70釐米 

山水 No.6 油畫 2022年 61x46釐米 

這片熱忱,也帶來了一種執著的內驅力。雖然從小對唐卡耳濡目染,但赤列德慶並沒有進入唐卡工作室作一名專業畫師,他希望把西藏的另外一種面貌呈現出來,豐富西藏藝術的可能性。 因此,我們看到這樣一個赤列德慶:他身上散發著濃郁的藏地氣息,既有著喜馬拉雅的文化基因,又不斷建構著當代語境下獨立系統的自我語言體系。他始終遵循內心的指引,不斷聚焦繪畫本體,最終呈現出既本土、又國際的創作風貌。

展廳現場

繪畫之於赤列德慶,不是他在創作作品,而是藝術家本人和繪畫的一場共同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是繪畫引領著我,而我,只是把自己投射到它身上而已。”

正如“讓多”,赤列德慶筆名的藏語音譯,其含義為“原色、本色”。這也成為藝術家個人和其作品的一抹寫照——樸實、真誠,像原色一樣乾淨而熾烈,純粹而飽滿。讓我們共同關注這朵藏地之花,期待他的藝術張力和更多可能性。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到7月7日 。(文/良月)

展覽空間外景

                                                                                                                                       


次第花開——十年,赤列德慶和他的“藝術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