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借我一雙慧眼:尋找快樂,享受當下——文德個展在京開幕

借我一雙慧眼:尋找快樂,享受當下——文德個展在京開幕

時間: 2024-06-07 10:34:44 | 來源: 藝術中國
快訊 >

撰文/付朗

每個人都在尋找快樂,那麼快樂是什麼?快樂在哪?

2024年6月1日,文德個展“享受當下”(Carpe Diem——Fred Dervin’s Solo Exhibition)在藝棧畫廊 ICI LABAS開幕。藝術家通過近兩年創作的近四十余幅新作,邀請觀眾共同開啟一段關於“快樂”議題的分享和討論。

藝術家文德開幕致辭,文德當天穿的是其自己設計製作的襯衫,左邊代表兒童,右邊代表成人,專為六一這天的開幕設計

展覽的拉丁語名字為“Carpe Diem”,類似于英語中的“Seize the Day”,即享受當下,或者頗有些“及時行樂”的意味。文德希望以此表達自己對於人生的態度——感受當下,珍惜當下,享受此刻的快樂

文德習慣從不同文化的語言、語義出發,用藝術創作呈現給觀眾直觀的繪畫表達。從某種角度上講,他也如同一個翻譯家,用眾人皆識的顏色、繪畫內容去轉譯自己對於不同語言、跨文化研究和生命意義的抽象體悟。因此,他的作品畫面看似是具象的,卻實則為一種抽象內容的視覺表述。藝術家吸收了表現主義的精神性與方法論,為觀者展現出高維度的視覺閱讀提示。其畫面色彩明麗,繪畫語言的個性表達果敢而幽默,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 

這需要藝術家對語言和文字極度敏感。就如同他在採訪時所説的:“快樂,在芬蘭語中是‘Onni’,這個詞帶給我的感受要比英語中的‘happy’更生動而著實——很多人習慣隨口一句:‘be happy’,但我覺得這句話總讓人感到很輕描淡寫,或者過於空洞、敷衍不走心。畢竟,快樂哪那麼簡單?但芬蘭語中的Onni卻同時包含著幸運和幸福的意思,它讓我感到有溫度的真實,感激只有足夠幸運和幸福,才能抓住快樂本身。”

 Carpe Diem 2,及時行樂(2020-2024),21 x 15 cm,paper - acrylic and crayons 紙本-丙烯、彩鉛

人生體驗和語言文本行雲流水般轉譯成畫面上的色彩旋律,是一種特殊的本事。這一過程,是藝術家綜合素養的浮現。正如本次展覽策展人,藝術家邢俊勤先生所言:“作為學者的文德先生,對藝術創作有著格外的天賦,甚至讓我們這些藝術專業科班出身的人都心生羨慕。” 的確,“藝術家”不算是文德的職場標簽——他是一位來自芬蘭的跨文化教育研究學者,是赫爾辛基大學的終身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他的學術研究覆蓋人文學、人類學、民族學、哲學等多個領域,並且在跨學科、跨文化研究、寫作、教學等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出版著作及文章百餘篇……這樣的文化和學術背景,成為了其藝術創作的另一方沃土,“震驚我的不是他的這些職業成就,而是他在藝術領域的跨界‘藝舉’。文德教授的藝術脈絡是他文化積澱與知識儲備加之精神情感的視覺敘事。他的視覺描述和表現並非我們通常認為的現實主義的情節性繪畫,也並非簡單的故事闡述和情景再現,而是從心靈和大腦流淌出來精神圖畫的‘截屏’。”邢俊勤補充道。

展廳中陳列或懸挂著藝術家自己設計的襯衫,這是他喜歡的Marimekko風格,這樣的元素也經常出現在其作品畫面中

本次展覽由三部分組成:“心如止水”“單純幸福”和“扺掌而談”。每件藝術作品都是一個個充滿喜悅但又錯綜複雜的故事的縮影,卻共同指向了藝術家對人性、身份和跨文化研究的敏銳洞察、濃厚興趣和科學思考

這幅作品叫《致敬丁天缺(2024),畫面左側是中國近現代重要藝術家丁天缺的作品,藝術家非常喜愛,將其擺在臥室中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這張畫叫《和藝術一起休息》,對於文德來講,寫作和繪畫是他在沮喪時獲得身心安寧與快樂的兩種重要方式

 I became a mountain,我變成了一座山(2022-2023),45 x 35cm,paper - acrylic and crayons 紙本-丙烯、彩鉛

一件從赫爾辛基機場買的黃色雨衣始終被文德帶在身邊,因為它在天寒陰冷的時候讓藝術家感到安全和懷舊,“即使別人眼中的我看上去像個漁夫,我依然快樂。”這樣的敘事在文德的繪畫中非常常見,他的作品如同個人的繪畫日記,通過藝術語言實現了這位學者的分享欲。在“心如止水”部分,藝術家通過對古典音樂、家和休息等題材的描繪,流露出其對“peace and love”的追求;疲憊時,他冥想,讓自己走入自然直面山水,在群山之間感受人類的渺小,這讓藝術家在敬畏和謙遜中找到被撫慰的平靜。

《美術館 2(2023),畫面中老者是文德的祖母,她在藝術家很小的時候帶他看畫展,通過藝術啟蒙帶給文德人生深刻的影響

 Energized by flowers,花的能量(2024),每週的鮮花點亮藝術家的生活,活色生香

“在複雜的世界中,在簡單的事情中找到快樂是很重要的。(It is important to find joy in simple things in a complex world.)”展覽的第二部分“單純幸福”正是對這一觀點的闡釋。在探索生活的複雜性和簡單之美的過程中,藝術家的祖母成為了對其一生影響最深的人,“她是一個極具感染力的人,她用個人魅力澆灌故事,把快樂和思考帶給身邊的人。她教會了我如何珍惜當下,並不斷提醒我幸福從來都不完全等同於‘快樂’。她説我的幸福可能並非他人眼中所理解的那種快樂。”因此,文德記錄下兒時祖母帶他去博物館欣賞藝術的畫面。他也會為音樂而感動到喜極而泣,他喜歡Marimekko襯衫那熱烈的顏色和簡拙的設計,他從每週的鮮花中感受生命和生活的芬芳……

 A clown in Paris,巴黎的小丑(2023),20 x 30cm,wood - acrylic and oil 木板-丙烯、油彩

 Stunned,沒有笑容(2022),40 x 30cm,wood - acrylic and oil 木板-丙烯、油彩

第三部分“扺掌而談”,則更加側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探討。正如藝術家所言:“人類離不開其他人,我們所做的和所説的每一句話,都與他者有關。你和有些人在一起時是快樂的,而有的人則會傷害我們,因此做人就像盪鞦千。”在這一部分,文德更加關注人性和情緒本身,在其作品中,不斷通過笑容、面具、鏡面反射的元素,去指涉表面表情和真實內心的差異性,以及這些語言和表情所帶來的“誤導”與“誤讀”。通過鏡中人影射現實中的自我與本我,思考真實的自我、被表現給他者的“我”,亦或是獨處時的“自我”之間的關係。

 Choosing a mask,選擇面罩(2024),45 x 30cm,wood - acrylic and oil 木板-丙烯、油彩

有趣的是,開幕當天正值六一國際兒童節。我們常説,希望能像孩童一樣快樂,但兒童節的由來,其實源於1942年6月德國法西斯槍殺了捷克利迪策村的全部嬰兒並把婦女和90名兒童押往集中營,而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召開理事會決定以每年的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以期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因此,當我們慶祝兒童節時,看到的是童真的快樂和美好,但它其實是血的歷史和代價的警示。

 Finnish silence,芬蘭的沉默(2023),30 x 40cm,Wood - acrylic and oil 木板-丙烯、油彩

Fireworks煙火(2024),在芬蘭語種,煙火可以直譯為“快樂的火”,那種炫美直接與快樂相關

無獨有偶,根據2024年的《世界幸福報告》所示,芬蘭再次被評為全球最幸福的國家。然而,許多芬蘭人卻對此感到驚訝,因為和其他國家一樣,芬蘭人也正經歷著抑鬱、痛苦和悲傷——看上去的,被冠名的,也許不是真實個體所經歷的。因此,幸福並非普遍存在的概念,它通常取決於個人與他人共同的創造。

Birthday party 2,生日宴會2(2024),50 x 30cm,Wood - acrylic and oil 木板-丙烯、油彩

以上的兩個例子,似乎更能讓人思考快樂本身,以及它的辯證含義。正如文德所言:“我希望人們可以通過本次展覽感受到生活和喜悅,敦促我們去關注我們可以享受的小事和人際關係(Carpe Diem)。展覽旨在向觀眾傳達——幸福是一個非常不穩定和不可預測的過程,需要我們時刻珍惜和反饋。

藝術家為觀眾導覽

距離文德教授在中國的上一個個展,已然兩年。兩年間疫情已成往事,藝術家也遭遇了疲憊期和病痛的考驗,但唯一不變的是他從人類研究和跨文化角度對人生、人類群落文明的思考;不變的是他對色彩的迷戀和繪畫語言的熱愛;不變的是他如孩子般的畫筆依舊澄澈、純粹。

展廳現場

畢加索説:“我花了四年時間畫得像拉斐爾一樣,但用一生的時間,才畫得像個孩子。”感謝文德,他和他的作品,讓我們重新面對這種“孩子氣”。

“Stop looking for happiness, just be happy.(不要費盡心思尋找快樂,要自己感受/變得幸福。)文德的這句話讓我思考良多:

也許,快樂其實是一種處世觀,也是一種,智慧。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6月15日。 


借我一雙慧眼:尋找快樂,享受當下——文德個展在京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