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走進人物內心 演出真情實感——觀程派名劇《碧玉簪》之感想

走進人物內心 演出真情實感——觀程派名劇《碧玉簪》之感想

時間: 2024-06-06 16:19:29 | 來源: 藝術中國
快訊 >

沙霏飾張玉貞  攝影  徐仕銘

近日,在長安大戲院觀看了由北京京劇院優秀青年演員,程派傳人沙霏領銜主演的程派名劇《碧玉簪》,由衷地為年輕演員們在人物塑造方面所下的功夫,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給觀眾帶來的藝術享受而叫好,點讚。

《碧玉簪》是京劇傳統劇目,由程硯秋大師編演,金仲蓀先生執筆。越劇、秦腔、川劇等劇種都有演繹。該劇講述了禮部尚書張瑞華之女張玉貞許婚同邑秀才趙啟賢。玉貞表兄陸少莊因求婚不成心生歹意,買通顧媒婆在玉貞處騙得碧玉簪,假造情書,與碧玉簪一起在玉貞新婚之時偷放入于洞房之內。趙啟賢發現後,疑心玉貞不貞,新婚夜怒離洞房。至此與張玉貞不和,常以惡語相向,玉貞倍感委曲,整日以淚洗面。母親壽誕之日,張玉貞回娘家賀壽,趙啟賢疑心玉貞與表兄陸少莊私會,百般刁難。情急之中,玉貞貼身丫鬟小蕙將實情稟告玉貞母親。張瑞華夫婦得知真情到趙府質問,趙啟賢則拿出碧玉簪和偽造的情書,張尚書先是怒斥女兒,但在比對筆跡又詢問顧媒婆後,才還了女兒一個清白,進而對上了調撥離間當的女婿趙啟賢一番斥責。表兄陸少莊離世,碧玉簪引發的一場風波終於真相大白,張玉貞與趙啟賢夫妻和好,全家團圓。

沙霏飾張玉貞  王倩倩飾小蕙  攝影  閆睿婕

在程硯秋大師之後,程派幾代傳人都曾上演《碧玉簪》,用各自理解的“唱念做表”對張玉貞這個人物進行了刻畫和演繹。京劇大師馬連良在談到他演程嬰這一人物的體會時,説:“我演程嬰,一上場我就忘了自己是馬連良。我以程嬰的思想活動,作為的思想活動。我先打心裏頭就認定自己是程嬰。這樣,就容易走進戲裏去,按照程嬰的所想去表演這個人物,使他活生生地站在觀眾面前。”沙霏演出的《碧玉簪》,讓我感受到了馬先生這段話在當今舞臺上的實踐。此次沙霏的表演既具程派藝術特色,又有演員個人對人物的理解和把握,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個出身官宦之家的大家閨秀在被新婚丈夫誤解後的心理歷程,表現的是古代婦女賢德,克制,忍耐,善良的可貴品質。演員在舉手投足之間展現的是劇中人物張玉貞的內心世界,用唱念做表等手段從細微處較準確地刻畫人物情感變化,表達人物喜怒哀樂。得益於李文敏、遲小秋等老師的傳授指導,沙霏的表演可以用張弛有度,細膩準確來形容。而劇中的其他演員,如張瑞華的扮演者優秀青年馬派老生張凱,趙啟賢的扮演者小生演員王玉璽,丫環小蕙的扮演者王倩倩等等,都在演繹人物上下了功夫,為整齣戲的成功做出了貢獻。

吳大徵先生在《余派演唱與人物塑造》一文中提出,京劇演唱給人的感受可分為三個層。第一層次為演唱動聽悅耳,給人以美感或酣暢淋離,能沁人心脾。第二層次為演唱能準確表達人物的喜怒哀樂各種情感而又符合人物的地位、身份、性格,因而能使聽眾理解、認可和共鳴,並從中得到藝術享受。第三層次是演唱能深刻展示人物的神韻,氣質與思想風貌,能觸動聽眾情懷,引發共鳴,令人陶醉,激發聯想,心曠神怡。吳先生所説的這三個層次應當成為京劇演員不懈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沙霏飾張玉貞 攝影  李嘉銳

沙霏的嗓音條件很好,加之平時下功夫訓練和認真揣摩,較好把握了程派演唱的方法和技巧,每個字每個腔都中規中矩,分寸適當,她的演唱給聽者以美的享受,而在以演唱表達人物情感方面,沙霏也邁出了堅實步伐。如,第五場中的西皮慢板“對菱花暗地裏芳心自轉”,通過沙霏的演唱,給聽眾展現的是對幸福充滿嚮往的少女張玉貞的嬌羞。第十場中的南梆子“莫不是聽讒言將人錯怪”,表達出了張玉貞在新婚之夜的疑惑、羞澀,這是全劇的戲眼,伴隨著三蓋衣等動作及自言自語的內心獨白,我相信,此時的演員應當是進入了角色內心之中。第十二場的西皮二六“母親何必來埋怨”,表現的是一位新婚女兒回到母親身邊欲説不能,欲言又止的滿心惆悵與委曲。而第十六場的二黃慢板“無端巧計將人來陷”,充分表達了張玉貞的憂愁與傷感。加之與樂隊的密切配合,這幾段唱組合起來就是一個情感豐富,引發觀眾共鳴的人物。這也應當成為當今年輕演員努力向吳大徵先生所説的京劇演唱第二層次堅實邁進的生動範例。

沙霏飾張玉貞,王玉璽飾趙啟賢  攝影  李嘉銳

“千斤話白四兩唱”是梨園界的共識,對唸白與做表的要求,台灣的丁秉鐩先生曾有過這樣的觀點,唸白需字眼發音準確,咬字清楚,大段兒要抑揚頓挫,疾徐有致,短句也要有氣氛,含感情。關於做派和表情,他則認為,演員的身段、動作、臺步都要表現人物,臉上要有戲,要先了解人物的個性,加以把握和刻畫,要不瘟、不火、不粘、不脫,恰到好處,妙造自然。當今京劇舞臺上,年輕演員在唸白和做表方面都是下了功夫的,大多數人也在向前輩大師們的水準靠近。《碧玉簪》與其他幾齣程派劇目相比,大段唱不多,人物內心活動與情感基本上是通過唸白與做表來體現的,這對演員的自身功夫是很大的考驗。張玉貞的唸白很多,如第十場中的“紅燭有情都下淚,一腔幽恨訴誰知”,“三蓋衣”中的內心獨白。第十二場中張母與玉貞的問答,等等。有內心獨白也有相互問答,情形不同,給人的感受也不盡相同。而做表則貫串全劇,張玉貞的欲動還羞,委曲傷心,欲言又止,特別是洞房一場中的“三蓋衣”,都是做表的重頭戲。給筆者感受最深是幾次演員出場的臺步,有了對人物感情的充分理解,加之上場前的充分醞釀,讓觀眾從張玉貞一齣場的臺步中就讀懂了她的心境,感受到了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

2020年9月,為紀念京劇徽班進京230週年,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遲小秋攜沙霏師生二人在北京長安大戲院共同演出此劇,圖為演出後師生合影

早年看過程硯秋大師戲的人曾這樣感慨,程先生的戲剛看時,因為程先生自身條件的特點,可能感受不到與人物的契合,但隨著表演的推進,劇中的人物就活了起來,舞臺上的程硯秋就成了《碧玉簪》中的張玉貞,《鎖麟囊》中的薛湘靈,《荒山淚》中的張慧珠。這其中程大師所下的功夫,所用的心思,唱念做舞中所蘊含的“技巧”,都是需要認真揣摩和領悟的。作為新生代演員,沙霏在繼承和發揚程派藝術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

這次沙霏等演出的《碧玉簪》,沒有做過多的宣傳,甚至筆者都沒見到介紹演職員的宣傳冊頁,但我個人認為演出是成功的,是紀念程硯秋大師120年誕辰系列活動的一道靚麗風景。(作者:聞 博)

圖片説明:

沙霏飾張玉貞 

 


走進人物內心 演出真情實感——觀程派名劇《碧玉簪》之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