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林風眠、吳冠中藝術大展落幕 何以成為最美的“中國式風景”?

林風眠、吳冠中藝術大展落幕 何以成為最美的“中國式風景”?

時間: 2024-05-25 10:42:52 | 來源: 藝術中國

“中國式風景”大展520活動現場

5月20日,伴隨著詩經裏最具中國文化色彩的“愛情信物”芍藥花被栽種于藝術之土,千余名觀眾帶著對兩位中國藝術大師的戀戀不捨,和對中華藝術之美的情有獨鍾,共同送別了“中國式風景”林風眠、吳冠中藝術大展。

“中國式風景”大展作為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開年大展,在100天的開放日裏,迎接觀眾超過55萬人次,全媒體傳播觸達率逾7.7億,成為近年來申城少見的本土藝術領域的現象級展覽。圍繞展覽的520場公教活動,涵蓋353場導賞、18場講座、34場工作坊、42場美術館現場課、兩場ArtWalk、4場夜場、4場學術研討等,線上線下覆蓋超百萬人次,打造了美術館立體式、多維度美育實踐的標桿。

“中國式風景”大展520活動現場

此次在中法建交60週年之際,由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指導,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聯手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上海中國畫院、上海市美術家協會策劃,以“中國式風景”為主題舉辦的林風眠吳冠中藝術大展,意義非凡。展覽集結的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代表性成就——林風眠、吳冠中都曾在法國研習美術,又都選擇帶著西方藝術的積澱回到國內,對中國傳統繪畫進行革新,各自孕育出獨特的風格,點亮20世紀中國美術史的璀璨星空。

“中國式風景”大展520活動現場

他們的作品在呈現對時代之問的“回答”——以融通中西古今的創新精神,在藝術領域探索開創的“中國式風景”。文藝評論家毛時安評價稱:“這是一次消弭了陽春白雪和下裏巴人界限,超越了精英和大眾營壘,真正雅俗共賞的藝術大展。”可以説,“中國式風景”大展成功地把相關的美術話題轉化為文化話題、社會話題,達到破圈效應。

“中國式風景”展覽現場 攝影:許柏成

在大眾心間激起美的漣漪

向左走遇見林風眠,向右走邂逅吳冠中,“中國式風景”大展以中軸對稱的方式布展,以上海、北京、浙江、廣東等地國有美術機構所藏的200件/組佳作,全面回顧兩位留法大師融匯中西、貫通古今的藝術成就。無論展品本身的高質,還是策展、布展的用心,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中國式風景”展覽現場 攝影:許柏成

展覽自1月27日開展以來,持續人氣火爆,口碑高漲。早在年初公佈的中國博物館熱搜榜“十大熱搜展覽(美術館及當代藝術)榜單上,該展就位列榜首。新媒體平臺上,該展也掀起一波又一波打卡熱潮與自發“安利”,位居小紅書看展指南上海地區排名第一。“含金量十足”“規模大,脈絡清,作品珍,導覽細”“布展線路清晰,作品擺放用心,呈延續性,讓我們慢慢走進藝術家的世界。”……觀眾毫不吝惜對於“中國式風景”大展的好評,“二刷”“三刷”大有人在,更有人稱其為“有生之年系列”。其中,有不少觀眾特地從外地慕名而來,“為了一個展,奔赴一座城”,搭高鐵、打“飛的”,跨越數百上千公里,來追尋美的足跡。

“中國式風景”展覽現場 攝影:許柏成

美,是這個展覽帶來的直觀視覺感受。徜徉在展廳,人們如沐春風,全然不會産生懂與不懂的困惑。這是因為,林風眠和吳冠中都主張,藝術應表現生命、表達情感,服務於人類,都強調藝術中的形式美及其獨立價值。兩位藝術大家用真情實感創造的“中國式風景”,是天人合一的自然風光,是充滿人味的社會風情,也是不忘初心的精神風骨。這種“中國式風景”傳遞著易於感知、毫不費力的“中國式審美”,總能予人慰藉,也因而能深受大眾喜愛。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留下這樣的感慨:“無論林風眠那一個個重復的花卉景色,還是吳冠中對於建築事物的原型美感,都是我們理想中的風景,細膩,幽靜,情思。”有觀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次觀展越看越有‘幸福感’!特別喜歡林風眠和吳冠中筆下的東方神韻和現代氣息,在大師的作品中體會到了對生活的熱愛與嚮往。”

林風眠展廳現場 攝影:許柏成

令人動容的,也包括兩位藝術大師作品背後的人格魅力與精神力量。林風眠一生歷經坎坷,但無論身處何種境地,始終保持著對藝術的熱愛和追求,用畫筆詮釋著人生。吳冠中在人生低谷中走入自然,走遍中國大江南北,在寫生中探索“象意”。有人坦言,在“中國式風景”大展中,看到的不止風景:“看完整個展,就像看了人物自傳般,對他們(林風眠、吳冠中)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們的靈魂如此飽滿立體,以至於看著甚至有種跨越時空對話的感覺。有幾個瞬間真真切切地有流淚的衝動。”一位觀眾説起,自己從看到林風眠的寒鴉蘆葦時開始醞釀情緒,到看到他的蘆葦孤鳥時備感震撼,到最後看到“陽光的蘆葦”,直接汗毛豎起,眼淚再也止不住了,“我真不知道到底是藝術的力量,還是心靈的力量,經歷的碰撞,人生的注解……與這些畫相比,語言是何等蒼白!”

吳冠中展廳現場 攝影:許柏成

一個優秀的藝術展覽,給觀眾帶來的心靈衝擊,總是如此多維與豐滿。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式風景”大展總策展人陳翔欣喜地看到,展覽通過用美術史加社會學的方式對林風眠、吳冠中藝術進行重新梳理,讓大眾從更高的站位、更廣的視野以及更切身的體驗,零距離感受到了藝術大師的魅力。“這種共情和共鳴的效果是十分明顯的,大家看到的不僅是美術,也是歷史、也是社會、也是人性,更是深埋在內心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的基因被激活,從而催生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


林風眠生平文獻資料 攝影:許柏成

在業界討論中留下鏗鏘迴響

受到觀眾熱捧的同時,“中國式風景”大展也在業內引發廣泛討論,獲得高度評價,其意義值得深味。

一方面,展覽聚焦的林風眠、吳冠中兩位藝術大師,被認為極具藝術乃至文化的代表性。林吳二人的藝術道路始於東方,融合西方,進而又影響世界,創造了東西方文明互鑒在美術領域的代表性成就,堪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成功樣本,同時成為海派文化精神的真正體現。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許江指出:“林風眠先生和吳冠中先生作為東西兩個傳統的交匯融化的先驅者,他們都以自己的路,開拓了東西融合的最為寬廣的時代新境。”有評論家認為,林風眠、吳冠中最系統、最基本的藝術訓練都是在西方完成的,但是回過頭來看,他們最成熟的、最好的作品卻都是具有中國藝術核心價值、核心立場的。這種在東西交融中對於文化主體性的堅守,尤為難能可貴。

吳冠中展廳現場 攝影:許柏成

另一方面,展覽選取的策劃角度,被認為視野宏闊,頗有高度。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殷雙喜評價道:“這次展覽具有特別的比較研究價值。既比較林吳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又比較中外藝術的變化,這有助於我們從更為宏觀的歷史的角度回望前輩所走過的道路,更加感悟當今中國藝術如何既立足中國又面向世界。”上海市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立行指出,這一展覽不僅僅是對林、吳兩代藝術家繪畫藝術千載難逢的全面回顧,更是透過林風眠吳冠中在不同時代的代表性作品,梳理、呈現了以上海為中心的江南地區的現代主義藝術文脈。

林風眠展廳現場 攝影:許柏成

在當下中西文化更為頻繁的碰撞與交融過程中,在全球化的巨大浪潮中,業內認為,如何看待中華文化跟外來文化相互之間的關係,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發揚堅守好,這些問題的解答,也許都能在“中國式風景”大展中,從兩位大師對“中國繪畫向何處去”的回答中尋覓到一些線索。這也讓展覽不僅具歷史意義,也富於現實價值,給未來中國藝術的發展留下啟迪,鼓勵今天的藝術創作者們積極開拓中國優秀文化的審美話語表達,不斷開創新時代的“中國式風景”。

吳冠中展廳現場  攝影:許柏成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黨委書記、執行館長王一川指出,這個展覽的深層價值,在於它昭示了兩位藝術大師成功背後的共同原因,就是他們堅守了中國立場,堅持了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堅持了中華民族的藝術精神和核心價值。而作為中西融合最成功的兩位藝術家,他們的守正創新之路讓我們再一次認識到中華文化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的強大生命力。這,足以讓每一個中國人為之驕傲。

吳冠中展廳現場  攝影:許柏成

在王一川看來,文化自信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堅定不移的信念和踏踏實實的實踐。這既是在美術展覽行業內卷嚴重時期的自我堅持,也是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作為國家重點美術館應當肩負起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我們不願做風潮的追隨者,而是在堅定自我立場的前提下,不斷開拓進取,為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

公共講座活動現場

火力全開的花式公教,讓美抵達更廣闊的人群

圍繞“中國式風景”大展,中華藝術宮于展期內總共推出520場公教活動,平均一天超過5場。並且,公教活動的形態前所未有的多樣化,包括專家導賞、志願者講解、講座、工作坊、美術館現場課、ArtWalk、美育童書等等,涵蓋四個相關公教品牌——“中國式風景”兒童工作坊、“Art Walk畫遊上海”、“風景Lab”水墨實驗室、“中國式風景”美術館現場教學課。還有腦洞大開的文創、時刻線上的美味。如此高頻次、立體式的公教實踐,讓展覽破圈傳播,獲得了遠遠超過展覽內容本身的美育抵達度。

公共講座活動現場

展覽延伸的美育傳播,從白天到夜晚。館方特為展覽開闢夜場,在每個夜場都為觀眾“定制”了不重樣的多場活動。例如,在4月22日展覽首個夜場中,藝術脫口秀創始人羅伊爾帶來的主題為“解鎖藝術之門——東方寫意與西方抽象”的脫口秀,讓觀眾在輕鬆的氛圍中解鎖了很多“硬核”的藝術知識。5月10日夜場恰逢母親節前夕,館方特別策劃了母親節專題夜場,策展人項笠萍在《真愛無敵——所以“中國式風景”》的講座中特別深情講述了展覽中關於愛的多重故事,有對母親的愛,對生命的愛,對自然的愛,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5月20日展覽收官當日一整天的“中國式浪漫”更在入夜時分達到頂點:“520情侶專場導賞”;用撕貼的方式創作一座浪漫的理想城,表達愛之戀;用滿滿愛意畫出一份獨一無二的“水墨情書”;六款限定文創限量滾動發售……

公共教育活動現場

展覽延伸的美育傳播,也從館內漫溢至館外。兩場ArtWalk讓人們追尋著林風眠的腳步,開啟一次次對上海文化遺産的深度探索。清明小長假期間推出的首期活動,從林風眠南昌路上的舊居,穿行至復興公園、皋蘭路、科學會堂;五一小長假期間推出的第二期活動,則從上海市工藝美術博物館開始,漫步至上海滬劇院(白公館),再到普希金紀念碑、沈瑞洲故居、宋子文官邸、上海京劇傳習館、建業裏(中國文藝學院舊址),最後抵達林風眠曾經供職的上海中國畫院。攜手徐匯區委宣傳部(文明辦)、區文旅局,館方也將“林風眠的花房——‘中國式風景’在徐匯”特展開到了徐家匯書院,以作品複製、絲綢寫真、實景還原、花藝展示、數字互動、書籍閱覽及教育工作坊等多樣體驗,讓觀眾徜徉在“林風眠的花房”中,感受一場沉浸式的“畫”與“花”的觀展體驗。

公共教育活動現場

以美為媒,為社會公眾持續提供高品質服務,是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秉承藝術為人民服務的一貫理念。大展期間,不僅把最好的林風眠、吳冠中作品奉獻給大家,展覽免費向公眾開放,並且配合展覽推出多場藝術講座、學術研討、專家對談、專業導覽以及兒童藝術作坊等活動,在臨近結束前又增開多次夜場活動,努力讓更多的觀眾能領略藝術大師的風采,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魅力,參與到最高品質的美術館社會大美育中,從而實踐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的口號:‘城·人知美’,打造最好的藝術博物館,為城市和人民帶來充沛的精神力量。(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中華藝術宮提供)

觀眾在中華藝術宮拍照打卡

林風眠、吳冠中藝術大展 何以成為最美的“中國式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