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張祖英:詩性的藝術——關於中國當代油畫本體語言和寫意性研究的思考

張祖英:詩性的藝術——關於中國當代油畫本體語言和寫意性研究的思考

時間: 2024-05-21 11:13:06 | 來源: 藝術中國
快訊 >

張祖英作品    《 歲月》

文/張祖英

油畫藝術作為從西方引進來的外來藝術,應該説在發展過程中中國藝術家比西方藝術家更為艱難,因西方藝術家只需在自身傳統基礎上,根據藝術規律繼續前行即可,而中國藝術家不但要了解掌握這門外來藝術的精粹,還需要在中西文化的交流、融會的學習過程中進行創造性的努力,並且隨著時代的變化還需要完成由傳統向現代的轉換。因此在發展道路上,中國藝術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歐洲油畫發展了600年,先後經歷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現代主義、後現代等,每一個階段都經過了不短的歷史過程,而各個發展時期産生了大量的經典作品和彪炳史冊的藝術大師。所以他們基礎雄厚,藝術上有著清晰的發展軌跡。而中國的油畫藝術,因為起步時間短,早年赴歐學習的先輩少,隨著新時期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強,迅速形成融合與發展的熱潮。眾多藝術家遠赴歐美各大博物館、美術館,猶如在歐洲藝術長廊橫開了一扇門,同步直奔油畫歷史的各個時期;從文藝復興前後到現代諸流派,齊擁眼前,人們根據喜好各取所需,如饑似渴地吮吸知識和營養。

詹建俊 《高原情》

這樣,從表面看似乎西方用幾百年走過的路,憑著中國青年才俊的才智、渴望進入歐洲藝術殿堂的幹勁,在新時期以來短短三十年間就走過了,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令世人驚詫。似乎西方有的我們已具備,甚至西方所沒有的,我們也有人在實驗。

表層看來中國油畫似乎進入了發展盛期,但冷靜地分析,實際上個人真正體會到的只不過是藝術長河中的一段,淺嘗輒止的現象比比皆是,除一些優秀畫家外,有不少畫家對油畫藝術規律及藝術語言體悟不深,缺乏文化積澱而基礎不實必難蓋起高樓大廈,更不要説攀登世界藝術高峰了。當前我們存在的眾多藝術問題均與此有關。由此,從藝術的長遠發展看,藝術要往高處走,我們必須夯實基礎,應該在中國油畫的各個層面向深處開掘,提高它的總體水準,對此我們務必要有清醒的認識

  從文化角度看,油畫藝術引進中國,中西文化碰撞,就會産生不同的創造性成果,正如美國的基辛格博士所説創造性經常産生於兩個不同概念碰撞的火花中。油畫進入中國必然會面臨中西兩種文化的交流、碰撞、融會的過程

陳逸飛 《黃河頌》

  歐洲油畫是建立在科學、理性和寫實表現基礎之上發展過來的,有著包括色彩、空間、體積、透視學、解剖學等非常理性的內容,在數百年的歷史中已經創造出難以超越的藝術成就。中國油畫的出路在哪?不少人很徬徨。但是聯繫中國文化精神和美學理念,中國文化傳統精神中更多的是注重畫外之意,如天人合一,境界、意蘊的詩性表達,就如油畫中常提到的構成、節奏、對比、黑白等,以中國古代畫論中的“氣韻生動”就可概括其寬廣的內蘊,包括對“形與神”“境與景”等關係的理解,強調藝術不是寫真而是寫心,以心寫境,以境為畫,也就是古代畫家米芾的“畫為心印”,可以感悟到古人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已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這些古代畫論散發著東方文明的光輝,相對於西方繪畫的標準顯然是新鮮的,也是不少西方大師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探索到的發展歐洲藝術的著力點。在歐洲印象派以後的作品中,就不同程度地出現過東方藝術的氣息和元素。馬蒂斯曾説靈感經常來自東方藝術,這幫助他走出寫生畫作的空間;顯然,在絢麗的歐洲油畫世界中仍留下一片可供中國藝術家展示才能的天地,給中國藝術家開啟了另一扇創造的大門,可以展現別樣的創造天地。

詹建俊 《高原之歌》

近期業內正在討論寫意油畫、意象油畫、油畫的寫意性研究等學術概念。我認為: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心靈表達在世界文化發展中是獨特的,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我們既然有歷史基礎和現實條件可以創造出另一空間,就要帶有一種使命感實實在在地去做。首先要做好定位,明確和界定學術範圍。“寫意”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精髓之一,但它不是全部,不是説“寫”了就有“意”。寫意的關鍵不在“寫”而重在“意”。什麼叫“意”?從文化史的角度看,先有“寫”,才有“寫意”。先秦文人的“寫意”是表達心意,而且是將寫意與人品相聯繫;唐代詩人在“寫意”上側重坦誠豪放品格的發揚。從這種發展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寫意”是有文化指向的,在它開始階段,倒不曾涉及表現形式的風格約定,到宋代文士那裏,對“寫意”的指涉進一步明晰,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蘇軾的見解,他把“寫意”與“意氣”聯繫起來,包含了精神修養。而在繪畫的歷史發展上,他將士人畫的“取其意氣”與畫工畫的追求外表形似加以區分,提煉為中國寫意畫的基本內涵。此後的文人畫家和評論家遂將“寫意”與“求工”作對比性的評價。但即便在宋元人士心目中,草率和簡略並不就是寫意的全部;他們對寫意看重的還是在它所蘊涵的精神價值。

吳冠中  《太湖鵝群》

另外,從繪畫發展的歷史看,寫意表達的作品與原有的繪畫最不相同的地方,是它對原有繪畫目的和繪畫技法標準的突破,是根據自然之美的客觀形象表現出藝術家高超心靈的境界。把寫意等同於用筆豪放、恣意塗抹、造型鬆散、隨意而為是對寫意的簡化。真正要理解“意”的內蘊,就要去總結研究,否則只會産生輕鬆幾筆繪成的半成品;但不能不承認,一些非常寫實的作品也很有境界和意蘊,並且與寫意精神心曲相通。因此,應明確“寫意”不是一種手法或模式,而是作品的精神境界和畫外之意,是作品精神的詩性表達。對此,我認為油畫的“寫意精神”或“寫意性研究”的説法更為恰當與科學,如果把這些問題研究好、研究透,我們的繪畫確能獨樹一幟,在世界藝壇具有更大的影響力。

朱乃正    《青海長雲》

加強油畫的寫意性和繪畫性還必須要重視對油畫本體語言重要性的認識,重視對油畫藝術本體語言的研究與探索,這對深化油畫本體藝術語言的深入研究,提高油畫的學術水準,更好發揮其動人的藝術魅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們從西方油畫歷史來看,各個發展階段都出現過一些代表性畫家和代表性作品,這些彪炳史冊的大師幾乎無一例外都呈現出鮮明的語言特色和藝術風格,使在科學、理性真實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油畫藝術,在造型、色彩、空間為基礎的原則中,呈現出極為多姿多彩的藝術風貌,不但提升了油畫藝術豐富的繪畫性、表現力和品味,也開闊了人們認知的視野,成為人類精神世界不可缺少的瑰寶而受到世人尊敬。在某種意義上,藝術史就是藝術語言不斷豐富發展和創造的歷史,這也是這門藝術賴以存在的靈魂,可見對藝術來説,藝術家個人的創造性勞動是何等重要,説明在藝術領域對藝術本體語言的研究和創造在發展過程中是何等重要。正如,楊振寧所説:“藝術作為創造性勞動,帶有明顯的個人特點,常常表現為一種風格,風格越強烈,則貢獻越大。”

鐘 涵     《延河邊上》

作為反映社會生活的主體,藝術家必須要以個性化的語言來豐富油畫藝術的繪畫性、表現力和多樣化。從本源來説,藝術來自於生活,但反映生活並不等於照抄生活,更不能把藝術家的眼睛等同於攝影機的鏡頭,把提煉生活變成畫照片的過程,以至於代替藝術家的心靈創造。而要使生活的表像通過藝術家心靈的感悟,智慧的提煉、概括,再運用藝術的手段轉化成為藝術之美,從而産生巨大的能引發更多人共鳴的精神力量,如牛吃草而産奶,就涉及到在轉化過程中,作為藝術語言創造主體的藝術家的個人氣質、內心感受力和品位等內在素質決定的藝術的不同境界和精神高度,從而決定了藝術水準的高下。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寫生中面對同一自然景象和人物形象時,藝術家會因不同的體悟和處理方式而産生各不相同的表達,格調情趣高下不同,或高雅或平俗,展現了完全不同的面貌和藝術價值。由此也聯想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它不是折中之意,在藝術理解中它體現在藝術的形似與神似之中取其最佳點。為了強調油畫家個體心靈的獨特感受,可以強調或削弱某些方面,而結果是比現實生活更集中、更強烈、更概括、更典型,從而更好地體現了藝術家特定的精神指向,更好地體現油畫的繪畫性。

何多苓  《春風己經甦醒》

當今油畫發展狀況,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仍為主流,同時也體會到隨著世界各國、各地區人文環境、歷史文化的不同,必然會展現不同的特點與發展的多樣性,可理解為的現實主義,而如今對中國藝術傳統和寫意精神的重視,更多關注人文精神和藝術境界的探尋、開拓,且過去也有革命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法,我們也可提出詩性的現實主義這一概念一起研究。

王文彬 《夯歌》

    如今,為進一步推進油畫藝術,夯實發展基礎,油畫界有識之士正在各個方面提高和加強油畫藝術本體語言的研究和探索,加強中國文化精神傳承與實踐,無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繪畫性作為藝術語言,即表達方式,是作品精神的載體,優秀的藝術作品必然承載作者的人格、能力和精神深度,以及人生境界的提升,也必是精神表達和藝術語言形式的高度統一,正如我們常説的,藝品即人品,作品如人,中國藝術的發展前景,需要每位藝術家的努力,這才是走向藝術主體的保障。

 


張祖英:詩性的藝術——關於中國當代油畫本體語言和寫意性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