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以剪紙為媒,推動非遺跨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世界剪紙藝術研討會暨《世界剪紙藝術》新書發佈會舉行

以剪紙為媒,推動非遺跨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世界剪紙藝術研討會暨《世界剪紙藝術》新書發佈會舉行

時間: 2024-05-18 11:22:33 | 來源: 藝術中國

《世界剪紙藝術》新書發佈會現場

5月15日,“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跨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世界剪紙藝術研討會暨《世界剪紙藝術》新書發佈會”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長清校區舉行。會議由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青島出版集團聯合主辦,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中外剪紙藝術研究中心承辦,中國美術家協會工藝美術藝術委員會、中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剪紙研究中心提供學術支援。

《世界剪紙藝術》新書發佈會現場

會議因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六藝學者”、中外剪紙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喬曉光教授主編,青島出版社2024年出版的新書《世界剪紙藝術——不同國家的剪紙傳統及其藝術形態》而舉辦,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理解世界剪紙藝術、剪紙藝術的跨文化交流傳播進行了豐富深入的探討交流。

《世界剪紙藝術》新書發佈會現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副總幹事漢斯·道維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創意與可持續發展中心諮詢委員梅裏·馬達沙希,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名譽院長潘魯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杭間,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中國美術學院民藝研究所所長、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六藝學者”呂品田,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董佔軍,青島出版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編輯李海濤,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孫大剛,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特聘教授張夫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剪紙(金壇刻紙)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楊兆群,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生導師、影視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民族學學會常務理事朱靖江,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黨委委員、宣傳部部長孫磊,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黨委委員、統戰部部長安峰,中國文聯民間文藝藝術中心研究員、《民間文化論壇》執行主編馮莉,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雜誌副主編高舒,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剪紙研究中心副主任朱芹勤,青島出版社總編輯助理申堯,北京外國語大學北歐研究中心研究員任靜,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副教授程穎,北京市豐台區少年宮副主任、區級面塑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王妍,中傳雲巢(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策展人裴詩贇與《世界剪紙藝術》圖書編纂的編輯團隊、世界剪紙藝術研究領域的青年學者、藝術中國等媒體記者及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相關部門幹部和教師代表出席了新書發佈會。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董佔軍致辭

青島出版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編輯李海濤致辭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六藝學者”、中外剪紙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喬曉光致辭

發佈會由孫大剛主持,董佔軍、李海濤、喬曉光先後致辭。董佔軍表示,《世界剪紙藝術》是喬曉光教授依託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中外剪紙藝術研究中心”,立足本土、著眼世界,開展以文明互鑒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的的學術研究,他相信在這次嘉賓、學者的共話之中,定會進一步推動中國非遺點亮世界。總編輯李海濤在致辭仲介紹了《世界剪紙藝術》圖書在非遺類圖書出版領域中的引航性意義,為世界性研究開拓了視野,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喬曉光教授在發佈會上介紹了《世界剪紙藝術》圖書的編纂背景、學術意義和出版發行情況。

左起:喬曉光、漢斯·道維勒、李海濤為《世界剪紙藝術》新書揭幕

李海濤代表青島出版社向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贈送新書

隨後,喬曉光、漢斯·道維勒、李海濤一同為新書揭幕,李海濤代表青島出版社向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贈送了新書。

圓桌會議現場

圓桌會議現場

新書發佈會後,與會嘉賓圍繞世界剪紙藝術和非物質文遺産的跨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進行了圓桌會談。漢斯·道維勒、梅裏·馬達沙希、潘魯生、李海濤、董佔軍、杭間、呂品田、張夫也、唐家路圍繞《世界剪紙藝術》一書在跨文化研究領域的學術推動作用和傳播意義先後做了發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副總幹事漢斯·道維勒發言

漢斯·道維勒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角度對剪紙的傳播傳承做了深入的剖析,他指出剪紙藝術在中國及許多其他國家和文化中廣泛流行,並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世界各地傳播,彰顯了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本質特徵。他還從歷史視角梳理了中國剪紙發展的流變,印證了剪紙在中國文化中的認同感和連接性,印證了中華文化整體性、連續性的特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創意與可持續發展中心諮詢委員梅裏·馬達沙希發言

梅裏·馬達沙希通過分享世界各國剪紙藝術家和剪紙藝術的案例,指出有形的剪紙背後承載著一種無形的力量和精神特質。剪紙是連接文學、生活、社會、情感等各方面的一種敘事性媒介,作為一種媒介的物和一種物的媒介,它在雙向交織媒介互動的過程當中,讓跨文化對話和文明互鑒成為可能。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名譽院長潘魯生發言

潘魯生從“非物質”的內在談到了剪紙技藝的美在於它創造美的過程、經驗和背後的文化底蘊。他強調,我們需要加強研究,不斷地挖掘技藝,把非物質的和無形的文化傳承下來,在基礎教育和大學教育中把剪紙這門課傳承下去。此外,在傳承中還要回望中國剪紙發展的現狀,要回歸生活,回歸教育本身,創造出新的技藝。

青島出版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編輯李海濤發言

李海濤分享了《世界剪紙藝術》出版的艱辛過程以及青島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圖書作品。他認為,圖書出版在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保護挖掘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島出版社不僅將中國傳統文化推出至國外,也在持續注重著形式的創新。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董佔軍發言

董佔軍從高等院校在非遺傳承中承擔的角色談起,他認為,高校應該要立足中國特色,構建自己的學科專業;在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法律法規上,高校要有具體決策和落實;要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産人才培養體系;非物質文化遺産應該結合現當代生活需要和審美需要,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高校要注重社會服務。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杭間發言

杭間指出喬曉光教授及其團隊所著的《世界剪紙藝術》這部作品的重要性及貢獻,他説此書在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具有國際一流的嚴謹性。文化多樣性的前提是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不同文化立場,《世界剪紙藝術》體現了這一立場,它不僅是對剪紙藝術的傳承和保護,更是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貢獻和展示。

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中國美術學院民藝研究所所長、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六藝學者”呂品田發言

呂品田認為,《世界剪紙藝術》之所以能以今天的面貌呈現,與喬曉光教授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田野調查研究是密切相關的。他歸納了《世界剪紙藝術》成果出版的三大意義:第一,該書懷著一種共美的心態和視野審視世界,挖掘人類文明共有的價值經驗,代表了中國當前的文化姿態和學術姿態;第二,此書通過對世界範圍剪紙藝術的田野考察,將人類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剪紙藝術匯集在一起,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第三,這本書真正把讀者代入到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産跨文化與文明互鑒的情境當中,通過剪紙這一特定的藝術媒介,呈現出一個豐富燦爛的藝術世界,並促進世界各民族在民心層面上的溝通和交流。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特聘教授張夫也致辭

張夫也進一步指出剪紙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性,認為剪紙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蘊含著技藝背後承載的文化。他提到了文明互鑒的重要性,認為剪紙藝術是文明互鑒和跨文化交流的最佳形式之一。他強調,人類文化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離不開互鑒和交流,喬教授編纂的這本書從一個嶄新的角度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交流和文明互鑒做出了貢獻。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民藝研究所所長唐家路發言

唐家路用民生、民心的學術立場對剪紙的精神屬性反觀研究,他認為,《世界剪紙藝術》對於剪紙這種民間藝術的關注,體現了對普通老百姓生活與生存的關注。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黨委委員、宣傳部部長孫磊主持圓桌會議

下午,“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跨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世界剪紙藝術研討會”在國際報告廳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分別就世界剪紙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跨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議題展開主旨發言。研討會分為上、下兩個半場,分別由杭間、唐家路主持,喬曉光進行了總結發言。

“世界剪紙藝術研討會”現場

上半場研討會由杭間主持,董佔軍、張夫也、呂品田、高舒、唐家路、朱靖江、程穎先後進行發言。

董佔軍介紹了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的“六藝學者”政策,此次活動是喬曉光教授作為“六藝學者”牽頭舉辦的活動,舉辦具有世界水準的學術論壇對學校發展意義重大。他表示,希望借助“六藝學者”這個平臺,把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的非遺工作更上一個新的臺階。

張夫也以喬曉光老師的工作為例談到了對於文明互鑒的理解,他認為,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文明互鑒和開放,在互鑒中發展,在發展中互鑒,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包容心態擁抱世界。

呂品田闡述了剪紙藝術作為跨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媒介的重要性,並通過對剪紙藝術的共性和差異性的分析,展現了剪紙藝術的獨特魅力和豐富內涵。

高舒強調了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的重要性,並特別提到了剪紙藝術作為文化交流的媒介。他讚揚了喬老師及其團隊在剪紙研究方面的貢獻,並期待通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刊物等平臺進一步推動非遺領域的學術建設。

唐家路提出,剪紙不僅是藝術的媒介或形式,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如信仰、巫術和宗教等。他還討論了剪紙技藝背後的剪刀和工具的重要性,以及這些工具在不同文化中的差異和演變。此外,他還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概念和工作方式提出了反思。

朱靖江做了題為《從民間剪紙出發:當代中國非遺影像志》的分享,他強調了影像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播中的重要作用,希望通過創新方式更好地記錄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

程穎分享了自己在閱讀《世界剪紙藝術》後的深刻體會。第一,通過剪紙,人們可以看到世界各地文化的共通性,從而體會到剪紙作為世界各族人民共同文化語言的重要性。第二,“跨”是“跨文化交流與觀念互鑒”過程中的關鍵詞。剪紙作為一種媒介,為搭建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平臺提供了可能,為當代民間藝術研究開闢了新的場景。

“世界剪紙藝術研討會”現場

下半場研討會由唐家路主持,杭間、申堯、楊兆群、任靜、馮莉、朱芹勤、王妍、裴詩赟先後進行了發言。

杭間提出了剪紙的原生意義、剪紙藝術對當代文化和藝術發展的意義以及剪紙藝術的裝飾性問題。他提到,剪紙藝術不僅是對傳統技藝的傳承,更是對當代文化和藝術發展的一種轉換性發展。剪紙能夠表達生活、情感,與當代藝術中過度強調觀念和理性設計形成對比。要研究剪紙的裝飾性,需要回到它與生活、空間和其他因素的關係中。

申堯分享了《世界剪紙藝術》這本書的出版過程以及與喬曉光教授十二年合作的經歷與感受。在《世界剪紙藝術》的編纂過程中,由於書籍涉及的內容廣泛、複雜,且需要應對各種學術評審和同行評議,因此確保文本的穩定性尤為重要。此外,他還提到了圖像出版的重要性。

楊兆群認為,《世界剪紙藝術》不僅為大眾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視覺享受,更拓寬了大眾的文化視野和創作思路,對於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文化交流互鑒具有重要意義。他還分享了自己走訪全國各地剪紙老藝人的經歷,通過走訪和調查,他將剪紙藝術的精彩和豐富呈現給了更多人,推動著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任靜分享了《芬蘭非物質文化遺産——中芬文化交流與碰撞》,她對芬蘭的四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了概括介紹,總結了芬蘭非遺工作的特點。她認為,芬蘭注重教育資源的開發、全民參與以及科技與文化相結合等方式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在未來的文化交流中,可以嘗試將更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其他國家的文化進行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

馮莉談到,喬老師的學術思想的形成,是基於對民間藝術的深入了解、與國際社會的廣泛交流以及對非遺保護理念的深刻理解。他的工作不僅推動了中國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也為非遺保護領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此外,她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概念進行了梳理。

朱芹勤認為,《世界剪紙藝術》的出版,不僅為中國剪紙藝術家提供了學習和借鑒外國剪紙表現手法的機會,也為剪紙學術研究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和思路。她還強調,中國的剪紙在加強跨文化交流進行文明互鑒、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同時,也需要注意保持中國文化的特色。

王妍分享了豐台區少年宮在非遺教育和文化傳承方面的實踐經驗與願景。她認為《世界剪紙藝術》一書的發佈為連接世界藝術提供了橋梁,對於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義。她希望將《世界剪紙藝術》與豐台區少年宮與高校等資源結合起來,成立青少年為主的非遺交流文化中心,推動新時代下高品質教育的發展,共同續寫兒童非遺新篇章。

裴詩赟通過時間線展現了安徒生剪紙藝術的發展脈絡,並分析了其剪紙風格的形成與特點。她探討了剪紙與童話之間的互動共生關係,認為傳統剪紙藝術為安徒生提供了創作的靈感和源泉,而安徒生則通過剪紙藝術來豐富和深化了其文學作品。這種互動共生關係不僅體現在藝術形式的相互借鑒上,更體現在兩者共同承載的文化內涵和價值上。

喬曉光對本次研討會進行了總結發言。他説,本次研討會圍繞《世界剪紙藝術》一書的出版及其當代意義、跨文化交流與傳承發展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首先,會議探討了《世界剪紙藝術》出版的當代意義。多位學者從國家主流意識、文化政策等方面談到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發掘和發展的關係,肯定了《世界剪紙藝術》在新時代背景下,以一個開放的胸懷擁抱世界和時代,以此更好地認識本土文化;第二,會議提出了非遺傳承中的問題和挑戰,如“如何更好地接納和擁抱世界剪紙”“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平衡點”等,這些問題引發了大家的深入思考和熱烈討論,為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第三,會議探討了剪紙藝術本體問題的概念和理解,強調了從文化思維層面來理解剪紙藝術的重要性。通過探討剪紙藝術的創作規律和深層內涵,為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更為深入的理論支撐;第四,會議探討了剪紙藝術與其他非遺文化形式的關係以及國外經驗,特別是芬蘭在非遺文化傳承方面的成功做法,為我國的非遺文化傳承提供了新的借鑒和啟示。本次研討會為剪紙藝術及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促進了文化交流和理解。

“世界剪紙藝術研討會”現場

由喬曉光教授主編、青島出版社2024年出版的《世界剪紙藝術——不同國家的剪紙傳統及其藝術形態》呈現了世界剪紙藝術的普遍性現象。本書包含歐美卷、亞洲卷兩卷,使用6種語言對近二十個國家的剪紙藝術進行了梳理和研究。

中國剪紙2009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作為剪紙原鄉的中國,為世界剪紙藝術的發現與傳播作貢獻,是“一帶一路”文化精神的彰顯,《世界剪紙藝術》的出版填補了此類圖書欠缺的空白,也為中外剪紙藝術的文化交流傳播創造了良好開端,相信會引起人們對世界剪紙關注的熱情。

《世界剪紙藝術》(青島出版社,2024)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跨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世界剪紙藝術研討會暨《世界剪紙藝術》新書發佈會”聚集來自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工藝美術研究、剪紙藝術研究領域諸多知名專家和優秀青年學者,就世界剪紙藝術研究和非遺的跨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等問題發表真知灼見,為世界剪紙研究設置了高水準起點,為非遺的深化研究帶來了廣闊的視野。(作者_孔霞莉 編輯_許柏成 圖片由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提供)

以剪紙為媒,推動非遺跨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世界剪紙藝術研討會暨《世界剪紙藝術》新書發佈會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