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見微知著:當代藝術,社會生活與私人敘事

見微知著:當代藝術,社會生活與私人敘事

時間: 2024-05-17 16:43:37 | 來源: 藝術中國
快訊 >

無數渺小的思考構成了人的一生。每一個微小的觀察,每一次細膩的感受,都在塑造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與理解。青年藝術家吳俊豪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多樣的創作媒介,將這些微小的細節放大,揭示出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深刻真理。從監控攝像頭記錄下的公共空間,快餐消費中的時代情緒,到陶瓷雕塑中的社會批判,每一個創作都在探討當代生活的複雜面貌。這些藝術實踐不僅是一種個人表達,更是一種社會參與,讓觀眾在細微之處見證宏大的敘事。本次,我們將深入了解吳俊豪的藝術創作背後的理念與故事,探索他如何通過藝術實現“見微知著”,揭示當代生活、社會現象與私人敘事的交織與互動。

吳俊豪,青年藝術家、寫作者,1996年出生在中國江西,現工作生活在英國倫敦。他的藝術實踐與理念受約瑟夫·博伊斯“社會雕塑”的藝術實踐啟發,在公共藝術與當代藝術的創作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在早期作品中《光的糾纏》中,吳俊豪表達出對監控攝像頭這一物體的興趣,他以此為起點,探索自己的當代藝術語言,闡釋公共視頻監控與個體行為這一主題,固定監控畫面與移動式監控畫面結合,構建起開放式舞臺,形成劇場感,而他也在這一過程中同時也完成身份的轉化。

無處不在的監控記錄了不斷擴大的全球化社會,資本與資訊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之背後的荒誕與殘酷,這是數字時代的觀看之道。科技如何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人類資訊的安全性又該如何自處。

視頻《光的糾纏》截圖,藝術家手持自製監控跟隨拍攝路人,2019

2022年,在英國生活期間,吳俊豪創作了《戰爭與和平》以反思戰爭的正當性與正義性。他沒有局限在僅為視覺服務的靜態作品,而是專注于創作過程及個人的參與,以動態、多元、參與性的藝術形式表達對社會議題的反思。

《戰爭與和平》,視頻截圖,2022

吳俊豪以當代社會問題為焦點,他的作品意義具有超越藝術審美價值之外的更高追求,實現社會影響和關注現實,關注個體和年輕人的聲音,拓展材料邊界,在不同身份與環境的切換中,用多種藝術形式探討自身對於週遭的感受,實地參加駐地藝術項目、行為藝術、社交媒介藝術等。他從不用媒介限制自身表達,也不迎合流行審美,而是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溫和而戲謔的反叛。

李聰聰:您通常選擇什麼類型的材料來創作您的藝術作品?

吳俊豪:我在藝術創作中並沒有特定的創作材料,目前使用的材料有視頻錄影、室外塗鴉、行為表演、陶瓷等多元的媒介,我的關注點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表達我所關注的社會議題,因此,媒介和材料對我來説並不重要。

李聰聰:您創作的初衷是什麼?

吳俊豪:基於像我一樣的年輕人當下面臨的社會議題的思考,自己感受到的與社會的關係是最為真實的,也是我想通過藝術進行表達和反思的問題,對監控、城市變遷、對傳統藝術的迷思、參與式藝術、社交媒體、現成品藝術等話題的關注,以溫和反叛的方式傳達給公眾。

李聰聰:您的文化背景如何影響了您的藝術創作?

吳俊豪:我出生於江西吉安,後又到英國倫敦工學習作生活,其間的巨大差異時常讓我産生一種割裂感,比如東方和西方的文化差異,國際與本土的身份切換;我掙扎又感激這種割裂感,這讓我在創作時,需要充分考慮自己的所來所往,在不同的創作語境下,涉及的社會議題也不盡相同,但不論在什麼語境中,我都儘量讓自己適應並尊重當地文化,再通過自己的藝術語言去進行表達,重視過程而非物質形態的“作品”,藝術的具體發生方式需要依照每個項目個案去做相應調整,我認為更重要的是面對自身處境,發明自己的創作邏輯。

李聰聰:藝術家在當代社會中應承擔哪些角色和責任?

吳俊豪:藝術家應親自參與到社會實踐之中,關注那些發生在身邊卻被人忽視的問題。正如畢曉普提到,我們所謂的社會轉向應該是社會回歸,藝術在被封裝進與社會區隔的自治域之前,是與社會密不可分的,藝術本身就在社會之中。“為藝術而藝術”就是藝術家從一個語境真空的地方到另一個語境真空的地方,只有當你走出工作室,才能看到身邊的語境其實並不是真空。

李聰聰:是什麼激發了您創作麥當勞這一系列藝術作品的靈感?

吳俊豪:在過去的三年裏,我光顧了英國及歐陸各地麥當勞 240 次——這家無處不在的快餐巨頭,試圖表現經濟衰退對年輕人的影響。雖然麥當勞曾經深陷垃圾食品爭論的漩渦,但在經濟不穩定的浪潮中,它成為了許多像我一樣經濟困難的年輕人的燈塔。麥當勞的價格實惠、方便和快捷的服務提供了一種實用的日常飲食選擇。通過對日常行動和消費習慣的詳細記錄,我想以此來探討不斷變化的社會價值觀、階級差異,以及在此背景下的生活選擇,為觀者提供了一個值得思考的生活切片。“其實想法很簡單,每次揭開盒子的堡面各不相同,就像人生總有千百種選擇,總要有所期待。”

《猜堡包》,數字微噴,75cm×115cm,2021—2023

李聰聰:可以談談您目前正在進行的藝術創作嗎?

吳俊豪:“食物”是我過去三年尤為關注的主題,在中國人的觀念裏,食物包含很多意味,家鄉和倫敦之間不同飲食文化之間的差異也讓我有了一些思考。作為“麥門”的延續,在景德鎮藝術駐留期間,我創作了一批披薩雕塑,將粘土塑造成食物的樣態,希望可以由此批判對於單一價值觀的追求,創新的式微等現象。

《悲傷客》,2024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吳俊豪的藝術是哲學、社會學、飲食人類學等跨學科的産物,他並不將自己限制在藝術學科內,也不會拘泥于某種藝術形式,而是一直在嘗試不同的藝術媒介形式,以支援自己對多種議題的藝術表達。在他這裡,作品意義遠遠高於其所承載的形式。

面對現當代藝術作品中不斷涌現新的材料、概念和流派,吳俊豪並不隨波逐流,簡單、直接、直觀、真實,是吳俊豪對自己藝術創作的定義,也是當今社會,不論是日常生活還是藝術層面中最難能可貴的。他越來越傾向於通過自己一個個藝術項目來表達自己對於社會議題的反思,在探討社會問題的同時,也創造出高於藝術本身美學、不能被市場化的價值的新價值,重塑對公共社會的感知,關注和參與社會議題。



見微知著:當代藝術,社會生活與私人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