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從江南,到更遠的地方——「生命之境」在地文化聯展活動落地蘇州

從江南,到更遠的地方——「生命之境」在地文化聯展活動落地蘇州

時間: 2024-05-17 11:30:31 | 來源: 藝術中國
快訊 >

展覽海報 

2024年5月1日至6月2日,由SINNN藝術工作室、O&U創意廠牌聯合發起的「生命之境--蘇州群展」在蘇州蠶桑文化公園正式開幕。

「生命之境」是一個以多元地方文化為創作核心的藝術項目。創作者以展覽、行為、對話和器物作為載體,在真切的人本聲音之中挖掘人類世中那些未被言説的處境;在不同文化間的碰撞中尋求共與異,並以此向深處詢問生命在不同境遇中可能存在的本身力量,用生命形式的不同表現在後現代的今天如何警示歷史與文明的消褪。

生命之境蘇州站結合蘇州蠶桑文化公園(原江蘇省立女子蠶業學校)的歷史古建、滸墅關的運河地緣,將藝術融于場域,讓百年古建煥發新生。項目以織造技藝作為絲線將遠方串聯,用不同的地方視角發掘那些遠去的文化記憶。生命之境分為藝術駐地、空間策展和品牌集合店三個部分。其中包含“繭絲河網志”、“再見·織女”、“群山迴響”三場展覽和“在指尖”“草木山林”在地聯展,以及聲音行為“樹魂訴”和一場線下對談,將觀眾視角從江浙地區帶至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從地域人文到自然神話,藝術家們用影像、裝置、行為、繪畫等不同表現手法真實的呈現了不同地區的文化歷程與現代哲思;用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和建築導向的策展實踐賦予古建空間以新的氣息。集合店則選取一部分致力於將民族文化與當代生活相結合、將田野的靈感融進器物的品牌,是美學陳列也是一次公眾傳播實驗。

展覽的第一部分位於催青樓展區,由藝術家劉玥拉姆的「繭絲河網志」和人類學博士生趙經緯、藝術家張至燁的「再見·織女 -- 在摩梭母系傳統下生活」組成。

繭絲河網志檔案區

繭絲河網志展覽現場

「繭絲河網志」是一個以檔案串聯作為敘述手段的藝術項目。展覽由裝置、聲音、圖像與文獻、田野寫作、對話手冊所構成,場域裝置由蠶絲與土壤,構成蘇州城區河網地圖的形態。在繭絲河的交匯之處置有10個竹筐,每個竹筐內承載著相關地方資料與圖像材料。影像《繭絲與河網》採集了具有典型江南現代生活景觀的空鏡,重提一種地域條件。8個曾經的蠶桑業場地作為田野焦點進行寫作,8段文本由藝術家用吳語讀出,聲音的在場與建築結構産生迴響。「繭絲河網志」旨在通過對長三角不同區域的文化生産圖像重新組合,重現江浙地區現代化後殘存的舊江南碎片圖景,以尋找並復建原生的江南敘事與地方身份認同。

母屋(rimi)張至燁 5_3.1m 2024

展廳第一部分局部

「再見織女:在摩梭母系傳統下生活」是一場以田野經驗為背景的展覽,策展人趙經緯和張至燁用“生活”與“織物”重新看見被他者化的摩梭,用“物”與“符號”講述關於摩梭織女的故事。展覽分三個篇章,「母系·在摩梭生活」通過不同材質與年代的織物,重現並探討摩梭女性如何存在。「紡織·一種被稱為休息的勞動」用身體感傳達摩梭女性不被言説的工作與身體疼痛。「織女·撐起大家庭的人」在“去”與“歸”之間呈現了摩梭女性的精神和牽掛。其中,藝術家張至燁為展覽創作的數字媒體《母屋(Rimi)》解構並呈現了溫暖的摩梭母屋空間在時代裹挾之下的轉變。王睿的紀錄片《故鄉的呼喚》也呈現了當代摩梭女性在文化傳統與現代發展之間的迷思和抉擇。

展覽的第二部分位於西陵堂展區,由策展人高靈靈、非遺傳承人金毅策劃的「在指尖--一件旗袍的織成」和策展人上官正正策劃的「群山迴響」組成。

 《在指尖》展覽現場

作品局部

「在指尖--一件旗袍的織成」展示了蘇州傳統旗袍非遺傳承人金毅老師的收藏與創作,主要聚焦在民國旗袍、盤扣、布料、粧造物品和現代旗袍的創新實踐。旨在從旗袍織造的微小切片中,一瞥當下旗袍踐行者們的微觀世界。展覽以實物展陳的形式再現了傳統旗袍織造的每個步驟:鑲、嵌、滾、宕、盤、繡、繪、釘、貼……將百年匠人智慧的技法用藝術手法完美呈現。展覽同時向觀者提出問題:在技術進步帶來的衝擊下,旗袍織造會有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群山迴響展覽現場

 群山迴響展區外景

從蘇州的在地非遺出發,前往遠方聆聽西南群山的迴響——彝人敬重山川,熱愛土地,循自然之道而生存,以豁達之心面對生死;他們伴火而來,又隨火而去,在祖祖輩輩吟唱的史詩裏,追溯自己的來路,尋覓靈魂的歸處。「群山迴響」主題展覽依託于彝族的山區文化,以四川涼山本土時尚品牌SHARARO(沙剌諾ꎮꆞꆦ)的銀飾設計為載體,結合彝族傳統服飾和群山影像,巧妙地利用空間回聲,構建出多方位的感官體驗,並以此傳遞彝族人世世代代對於山的理解。同樣是以器物為載體,不同地域環境造就截然不同的文化內核,旗袍的柔美與銀飾的堅韌,在蘇州産生了一次碰撞與對話。

 樹魂訴聲音行為表演現場 

展覽的第三部分,位於西陵堂禮堂展區,由傣族藝術家罕璇NamHann的「樹魂訴」和畫家寒山的「草木山林」組成。「樹魂訴」取材于傣族古老的愛情神話,以三組現場創作的行動繪畫《觸紋》、《內漣漪》、《呼吸光》與一場聲音行為《樹魂譜》組成。傣族人自古相信萬物有靈,並尊重每一種生命的存在。人們依水而居,傍林而活,以自己的語言記錄著古老的智慧。就像一棵棵樹,正如樹木悄悄生長出年輪,卻藏在內部以供後人去解讀,罕璇也通過她的藝術表述吟唱出藝術家本人對時間印記的理解。在聲音行為中,罕璇的行動繪畫與人聲唱誦相調和,一同帶領觀眾浸入古老的神話之中,用身體感知靈性與自然能量。

山林草木 展覽現場 

同樣存在於這個空間的還有來自染色藝術家、畫家寒山的8幅作品。寒山擅長用植物染色技法,追尋中國山水畫的意境。正如藝術家所言:“草木之色是我作品裏最本真的顏色,我的作品如草木一般,來自山林,回到人間,最後p又復歸內心的山野。草木歸山林,人心歸自然。”西陵堂禮堂展區的兩個展覽皆以自然為靈感,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去呈現一種自然觀與宇宙觀。作為整個生命之境蘇州展的終章,這兩個展覽項目在這裡完成了從地域歷史、多民族文化到自然哲學的一場時空穿梭。

除展覽以外,西陵堂展區的民族志集合店聚集了數十個致力於地域文化轉譯、提取和商業化探索的品牌。集合店嘗試用文化賦能産品,通過空間陳列的形式,去嘗試文化的多元化表達與大眾傳播。

從瀘沽湖到蘇杭運河,從橫斷山脈到邊陲雨林,不局限于單一的藝術表現手法,不拘泥于某種特定的文化語境,生命之境蘇州站,作為整個生命之境項目的第一站,無疑是具有開創性和包容性的。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24年6月2號,5月19日,展覽現場將舉辦一場藝術家線下對談《生命之境丨從“地方”出發 》,從蠶桑、非遺等多個角度,探索從地方出發,文化碰撞與發展所帶來的思考。歡迎觀眾到場感受。(圖文由主辦方提供)

 


從江南,到更遠的地方——「生命之境」在地文化聯展活動落地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