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復調”奏響藝術與城市共生之和鳴
“鵬瑞藝術現象”打造精神棲所創新之典範

“復調”奏響藝術與城市共生之和鳴
“鵬瑞藝術現象”打造精神棲所創新之典範

時間: 2024-04-24 11:23:14 | 來源: 藝術中國
快訊 >

“復調”展覽外景圖

四月的廣州,春滿花城。伴隨著和煦的春光,「全球瑰藝 瑞心致愛」廣州·鵬瑞1號首屆國際當代藝術展盛大啟幕,展覽以《復調》為題,匯集24位國內外重要當代藝術家的經典創作與近年新的實踐,包含英國當代藝術家代表人物——達明安·赫斯特、美國最具影響力當代藝術家之一——喬治·康多、中國青年一代領軍藝術家——徐震、中國當代先鋒藝術家——陸平原等,為廣州呈現了一場具有國際高度的當代藝術大展,同時也再一次引發人們對於藝術與人文、藝術與生活、藝術與城市之間的思考。

一直以來,秉持著對美好生活和文化藝術的熱愛與追求,鵬瑞集團始終孜孜不倦地踐行著“科技、環保、人文、藝術、公益”的品牌理念,不斷以國際多元的藝術形式豐富著城市的品格,為城市注入文化發展的動力與活力。此次在廣州·鵬瑞1號 灣頌·藝術中心舉辦的《復調》國際當代藝術展再一次印證了鵬瑞集團對於藝術的尊重與推崇,為廣州乃至大灣區城市高品質發展譜寫出又一曲美妙的“復調”和鳴。

“復調”展覽開幕剪綵(左至右:陸平原先生,侯亞楠女士,蔡堅先生,孫啟棟先生,郭東風先生,段德海先生,殷鵬先生,Oliver Barratt先生,汪建偉先生,馬靈麗女士)

本次展覽通過繪畫、雕塑等多種媒介作品,在當代都市文明、公共空間與藝術賦能的維度上展開多元又有深度的對話。在高度數字化、國際化、城市化的當下,每位藝術家的作品都蘊含著其個人獨特的生活經驗和感悟,他們因為此次展覽而共同相聚在廣州,在這個可以被視作中國城市化發展樣本的城市發出各自的聲音,以“復調”的形式奏響新的樂章,也共同探討關於城市藝術與生活的多種敘事方式。

“復調”展覽論壇現場

為此,藝術中國專訪本次展覽主辦方及參展藝術家代表,以期從更為多元的角度解讀“復調”之於城市的重要意義 ,發掘“鵬瑞藝術現象”本身的魅力之處。

藝術中國:“復調”作為一個音樂術語,原指兩段或兩段以上同時進行、相關但又有區別的聲部所組成,這些聲部各自獨立但又和諧地統一為一個整體的音樂形式。那麼您如何理解與看待展覽的這個主題?

孫啟棟:作為策展人,我認為“復調”表達的是一個“各種旋律共鳴”的概念。就是説,我們的敘事有很多聲部,各種旋律都應該被聽到,它是多重旋律一起完成的一曲合奏。通過這個展覽,我也希望大家能看到藝術家作品中自身脈絡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所以“復調”強調的是,在一個共有的意識主導或主題之下,我們希望聽到來自於不同方面的聲音,讓他們在此相互發生碰撞。

廣州·鵬瑞1號首屆國際當代藝術展策展人孫啟棟先生

汪建偉:我理解的“復調”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指今天沒有一個完全的中心這樣一個概念,它更加強調的是我們共同處於一個“共生進化”的環境之中,我更傾向於稱之為“生態”——而我們都是生態的參與者,在這個生態之中,萬物共生。

參展中國當代藝術家汪建偉先生

藝術中國:某種意義上講,使“復調”成為可能的,恰恰也許正是廣州這片獨特的土壤。它始終秉承著自有的藝術傳承與發展特色,您怎樣看待廣州或者廣州當代藝術現象?

孫啟棟:是的,廣州有它獨特的代表性和文化肌理。不同文化都可以在此交融,但同時又各自保有其獨立性。所以,這樣的城市文化氛圍,完美地奠定了我們此次展覽的基調。

同時,廣州的另一個獨特屬性在於,從中國當代藝術發軔開始至今,它始終保持著自身藝術發展的連續性。它既非常的本地化,但實際上又很全球化。無論是從前一代代走出去的廣東藝術家,還是到現在涌入或新紮根於此的從業者,從楊詰蒼到“大尾象”,再到現在的年輕人,每一代都把廣東的本地文化與全球文化完成了一種傳承與混合。

另外就是廣州自身的包容性,它的城市基因也影響了在地的當代藝術。這裡的生活偏安逸,有一種讓人願意留下來的魅力,它不那麼著急,因此對藝術從業者也很友好,廣州能讓人們在工作之餘可以有一些享受生活的空間——我覺得這很重要。

“復調”展覽實景圖

徐震:其實廣州當代藝術歷史很長,可能從“85美術思潮”之前就有,再到後來的廣州三年展。我一直覺得它有非常明確的特色,就是它比北京上海更有自身的本土性,就是嶺南文化中那種很生猛、很野的一個氣息。因此,它可以始終保持著一種活躍而前沿的心態和多元開放的態度。

蔡堅:作為來自廣東的藝術家,我能感覺到家鄉的一些變化。廣東有著很好的藝術基因,此前也有嶺南畫派的積澱,又有著廣美、廣州三年展包括其他一些高校、藝術機構和活動的學術支援。但作為一個藝術家,我可能更加關注全球性本身,就是在世界的視域範圍內面去考慮問題,而不只是單純的局限在某個地理範疇。

馬靈麗:廣州是一座多元而豐富的城市,它的層次和它的面貌就如同作品一樣,它們所呈現的都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人與空間之間的關係,它始終呈現一種豐富的狀態。

參展中國當代藝術家馬靈麗女士

藝術中國:當代藝術有著特殊的文化和時代屬性,您覺得當代藝術的引入,與城市發展有著怎樣的關係或關聯?

徐震:當代藝術建立在當代文化的多元性上,而文化的多元性首先就是複雜的:不同行業的人、不同背景的人都參與其中,才能使文化藝術跟社會現實共存共生。所以當代藝術本身就是一個很開放的文化陣地,我覺得在城市發展中,這個陣地上能有更多人參與其中是件好事。比如本次展覽舉辦地灣頌·藝術中心,通過將國際藝術盛事和作品引入廣州,從而為城市打造新的文化藝術地標,我們的社會其實也需要更多這樣的角色參與到人文生態的營建中來。

“復調”展覽實景圖

蔡堅:當代藝術跟城市共同成長。因為城市是不斷發展的,而我們的整個藝術生態也是在不斷行進的。所以我們需要隨時調整,大家互相配合從而成為生態的一部分,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斷前行,互相成就。

參展中國當代藝術家蔡堅先生

陸平原:我覺得其實藝術創作跟整個城市之間的聯繫必須回到個人,因為其實所有的事情都在你和這個城市的疊加或者故事的重新再疊加組合後才會産生新的內涵。

藝術的魅力和價值並不是具體的功能和作用,往往在於它可能恰恰沒有一個實際的衡量。我覺得它為我們建構的是一個精神空間。所以其實我對城市的理解是城市除了一個物理的空間之外,必須具備一個精神的空間,那麼其實是人的這種精神空間的認知和物理空間,共同組成了一種叫作“城市”的經驗

參展中國當代藝術家陸平原先生

藝術中國:廣州·鵬瑞1號打造的灣頌·藝術中心是鵬瑞對於藝術與人文追求的再一次自我超越,並以此引領城市藝術與文化的高品質發展,您怎樣看待這種“鵬瑞藝術現象”?

郭東風:其實,藝術作為鵬瑞的品牌標簽與基因之一,始終鐫刻在其發展歷程之中。一直以來,鵬瑞以“給城市增光、為生活添彩”為自己的不懈追求,從深圳灣1號開始,我們就懷著打造作品的初心來做建築,與世界頂級設計師合作,以建築作品為載體,助力城市高品質發展和公共人文的藝術提升。而在廣州·鵬瑞1號灣頌·藝術中心,繼去年成功舉辦《盛世迎祥·西域獻禮圖》國寶特展及大型交響音樂會後,我們又於今天拉開國際當代藝術展大幕暨傑夫·昆斯作品中國首發,再次呈現我們踐行使命、不斷創新的又一成果——從頂級人文藝術配套到對於城市人文與藝術的支援,鵬瑞與世界頂級藝術家合作,希望樹立世界級的城市公共藝術標桿,以其創新視角和獨特品位引領新的生活方式,也正是這種對極致的追求,才成就了鵬瑞獨具特色的願景與使命

鵬瑞集團董事局副主席/鵬瑞公益基金會理事郭東風先生

《盛世迎祥·西域獻禮圖》國寶特展現場圖(資料圖片)

孫啟棟:我們認為藝術不應該只在非常嚴肅的地方以教育人的面貌出現,它應該進入到我們的日常,它應該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出現,然後再慢慢的發揮它的潛能。藝術的能量是它可以增強我們對於生活本身的體悟,我們除了在生活中的物質需求外,還要有非常高的精神需求,而這樣的展覽和藝術中心、藝術氛圍恰恰滿足了我們的精神訴求

永久臻藏于廣州·鵬瑞1號的傑夫·昆斯《聖心》 

歐陽俊華:一直以來,鵬瑞將世界頂級的音樂、藝術作品帶到所進駐的城市,以國際多元的藝術形式豐富著城市的品格,為文化事業的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和動能,在豐富與提升個體審美體驗的同時,也促進城市人文生態的和諧共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鵬瑞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房地産開發商,而是以藝術打造高品位生活方式的創新者“鵬瑞藝術現象”本身也是當代中國城市公共藝術的一種更具先進性與創新性的呈現,不僅為城市開發領域創造了全新的引領方向,也可能會成為中國當代藝術探索與實踐的一種新形態

廣州·鵬瑞1號 灣頌·藝術中心

馬靈麗:不同藝術家可能在城市的不同地方進行創作,將自己的感受投射到作品中,將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對城市的理解和與城市之間的關係融入到創作中來。反過來,藝術家的創作也就更可能會給城市帶來更多的呈現視角。我覺得一個城市有這樣一個藝術中心,無論是從整體構建上還是從公眾生活的角度,都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它不僅對這個城市、也對城市與外界的交流都具有一種積極的促進作

蔡堅:希望大家能夠堅持,把這樣有意義的事情一直堅持做下去,持續推進。

“復調”展覽現場圖

汪建偉:我來到廣州參加這樣一個展覽,和這麼多不同的人相識,和這樣一個空間發生關係,這個動作本身就是一種“共生”,而且它是不能夠用我們過去的經驗來估評和定義的。我們不應該在未來還尚未到來之際,就擅自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將其填滿。秉承著這樣的態度,我認為今天在鵬瑞1號的這個展覽和我們所探討的內容,都是在創造一種新的未來共生方式,它是一種全新的“涌現”,我期待這樣更多的“涌現”。(採訪/編撰:良月,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復調”奏響藝術與城市共生之和鳴“鵬瑞藝術現象”打造精神棲所創新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