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青山行不盡:山海渡遠”唐詩之路藝術展日本大阪開幕

“青山行不盡:山海渡遠”唐詩之路藝術展日本大阪開幕

時間: 2024-04-16 17:20:02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覽現場

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2024年4月13日,由中國美術學院、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大阪總領事館、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主辦,中國美術學院科研創作處、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設計院承辦,中國美術學院當代藝術與社會思想研究所執行的“青山行不盡:山海渡遠”唐詩之路藝術展在大阪文化館·天保山開幕。

展覽現場

值2025大阪世界博覽會開幕前一週年之際,展覽“青山行不盡:山海渡遠”唐詩之路藝術展貼合大阪世博會中國館主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綠色發展的未來社會”,秉承“文明交流互鑒”,來到大阪這個曾具中日海上詩路始發意義的重要港口城市,在與世博場館隔海相望的特殊現場,帶領觀眾在新時代的語境中重新遊歷“綠水青山”的唐詩之路。

展覽現場

“唐詩之路”,不僅是地理上的山水之路,也是詩性心靈的漫遊和棲息之路,是貫通古今的文化歷史傳承之路,也是生生不息的生態文明之路,更是從古至今無數代人成長的道路。從此詩路舟行而出的,是另一條“中日海上唐詩之路”。它是歷代詩僧的求法之路、兩國使節的詩賦外交之路、寓日文人及留唐學生的日常酬唱之路,也是唐代以來的漢詩東傳之路、浙東唐詩之路的拓伸之路和海上漂民的詩歌贈答之路。這條道路見證了中日兩國文化交往源遠流長的歷史,也留下了無數詩人與文化使者心繫山河、跨越山海、寄情山水的足跡,更體現了跨越國界和時代的深情厚誼。

2024“青山行不盡:山海渡遠”唐詩之路藝術展開幕式現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大阪總領事館總領事薛劍,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駐日本代表處首席代表史銘,中國貿促會駐日本代表處首席代表、大阪經濟戰略局都市間交流擔當課長藤田裕美子,東京藝術大學榮譽教授坂口寬敏,中方藝術家代表王冬齡,日方藝術家代表向井修二,和歌山縣日中友好協會會長中拓哉,西日本中國企業聯合會會長關志浩,大阪華僑總會會長趙知理共同為“青山行不盡:山海渡遠”唐詩之路藝術展剪綵啟幕。高世名、薛劍、中國建築科學院建築設計院總建築師、2025年大阪世博會中國館總諮詢師朱寧濤先後致辭,2025年度日本大阪世博協會石毛博行總長賀電,坂口寬敏、王冬齡、史銘分別講話。開幕式由展覽聯合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科研創作處副處長谷叢主持。

薛劍、高世名、史銘、藤田裕美子、坂口寬敏、王冬齡、向井修二、中拓哉、關志浩、趙知理共同為展覽開幕剪綵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致辭



以下為高世名致辭全文——

唐詩是中日兩國文化界共同的圭臬,千餘年來,它滋潤著兩國人民的心靈,是我們詩性情懷和精神生活最普遍的基礎。在中國以外,沒有誰比日本人更能理解唐詩的精神價值,因為唐詩是我們共同的瑰寶。在《全唐詩》中,收錄了二十首中日詩人唱答的詩歌。疫情期間,令全體中國人感動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就是天武天皇之孫長屋王的詩句。

唐詩之路,是神州大地上的一條條真實路徑。歷朝歷代,無數詩人在山水間煙雲供養,在大地上行旅勞頓。從江南到塞外,從杏花煙雨到大漠孤煙,他們倘佯徘徊,唱和不息,為我們留下無數畫意和詩情。

唐詩之路,是我們詩性心靈的發生現場。在這個現場,我們可以遙想千年前詩人們的行跡與情致,通過這個現場的感受,我們與古人心意相和,聲息相通。所以從2021年開始,中國美院發起“青山行不盡:唐詩之路藝術行動”,我們的目的,是希望今天的藝術家都能通過唐詩之路上的行走和體驗,回應到我們文化中最好的部分,跟它心意相通,與它同頻共振。

唐詩之路是古今無數世代的詩性心靈會合之地,亦是歷史上一個個自由靈魂綻放之所。人與世界之間的詩性興發是創造性的根本。我們試圖用大眾最熟悉的唐詩去回應藝術創作最本質的內核——唐詩之創造,是一種人與世界的興會,一種感發,一種油然而生的情致,一種物我一體的精神創制。

在長達千年歲月中,唐詩代表的這種創造力是中日藝術家共同的精神密碼,只有我們兩國的文人藝術家才擁有打開唐詩這座秘密花園的心靈鑰匙。直到二十世紀初,唐詩才逐漸成為全人類共用的精神價值——馬勒的《大地之歌》、龐德的意象主義詩歌、愛森斯坦的蒙太奇……,這些西方現代奠基性的藝術,莫不受到唐詩的啟示。

朋友們,一千多年前中日兩國山海相隔,況且有眾多的文化使者不顧險阻,越山渡海,往來于波濤浩淼之間。今天的世界越來越小,早上我們還在煙雨濛濛的江南,一個多小時後已然落地春光明媚的大阪。山海相隔,山海更相望,我們共用同一個春天。

朋友們,早在千餘年前,唐詩之路就已經延伸到日本,今天,讓我們以這個展覽向這條偉大的歷史之路致敬,用我們的創作向唐詩——這個中日兩國共同的偉大傳統致敬!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大阪總領事館總領事薛劍致辭

薛劍表示,本次展覽發生於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倒計時一週年之際,可謂恰逢其時、意義非凡。世博會既是展示各國形象的平臺,也是文化交流互鑒的盛宴,大阪時隔55年再次舉辦世博會,借本次展覽為引,希望中日兩國繼承發揚良好合作傳統,為這一舉世矚目的盛事增光添彩,掀起中日文化交流互鑒新熱潮。大阪總領館倡導“看中國,遊中國”,希望日本朋友通過欣賞此次唐詩之路藝術展,品味佳作,以詩為媒,積極主動走進中國,親身體驗中國璀璨輝煌的優秀傳統文化,親眼見證當代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為中日各領域友好交流和增進相互理解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中國建築科學院建築設計院總建築師、2025年大阪世博會中國館總諮詢師朱寧濤致辭   

朱寧濤代表大阪世博會中國館的總諮詢團隊,提到本次展覽成行于去年深秋在北京與中國美院藝術家們的一次關於大阪世博會中國館與“唐詩之路”的偶遇。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希望整合眾多策展人、藝術家的智慧,以“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綠色發展的未來社會”為主題,提出“展覽,于展覽之外”的理念,與“唐詩之路”一同見證中日的文化互通,講述貫通古今的文化傳承,傳揚綠水青山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生態文明觀。

2025年度日本大阪世博協會總長石毛博行發來賀電,衷心祝賀“青山行不盡:山海渡遠”唐詩之路藝術展(大阪)的順利舉辦。在藝術展盛會同時,祝願日本和中國關係能夠進一步加深。

東京藝術大學榮譽教授坂口寬敏致辭

坂口寬敏從東京藝術大學的中日教育交流講起,談到中國傳統對東京藝術大學音樂和美術教學的影響,認為面對唐詩之路這樣承載著山海宇宙的大問題,需要更複雜多維地去應對,才能將局面打開。

中方藝術家代表王冬齡講話

王冬齡作為中方參展藝術家代表,通過回顧中日文化交流的歷史,從作品內容入手,細緻地概括了書法、書道與唐詩間的關係,認為無論是書法所呈現的視覺張力,還是其中蘊含的精神力量和歷史脈絡,在當下都仍然值得被我們不斷詢問、探討。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駐日本代表處首席代表史銘講話

史銘了解到唐詩之路藝術展自2020年起至今已成功舉辦四屆,在國內外公眾層面和學術層面均取得較大影響和豐碩成果,持續建設成為以“詩路文化”為主題的中國傳統文化展演品牌項目。本次展覽的成功舉辦必將進一步促進中日文化交流,促進中日兩國的民心溝通、文明互鑒,同時對大阪世博會起到積極的宣傳作用。

展覽聯合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科研創作處副處長谷叢主持開幕式

“青山行不盡:山海渡遠”唐詩之路藝術展學術研討會現場

當天下午,“青山行不盡:山海渡遠”唐詩之路藝術展學術研討會舉行,中日專家、學者就展覽相關的學術問題展開交流對話。研討會由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原院長、參展藝術家代表管懷賓主持,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大阪總領事館經商處主任郭強出席研討會。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設計院總建築師朱寧濤從唐詩和建築之間的關係中展開,認為唐詩、文字是一個文化的載體,而建築是一個空間的載體,而此次展覽達到了兩者的完美契合,並貫通室內外空間,實現了“展覽,于展覽之外”的理念。著名書法家、參展藝術家代表王冬齡從展覽和作品出發,認為展場中的書法作品在各個區域展現出各自的獨特性和豐富性,所有媒介只要具有與書法中契合的精神狀態,都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擴充書法、藝術本身的邊界。中國美術學院書法教育與傳播係系主任、參展藝術家代表魯大東從書法教育和傳播的角度,分析了中日間書法、藝術傳播路徑上的差異,認為在傳播的過程中意義會發生轉譯,並提出當下所面對的到底是什麼樣的傳統、什麼樣的詩歌,自身的作品便是對這種問題、現象的一種反應。東京藝術大學榮譽教授坂口寬敏介紹了自己在往屆唐詩之路參展的作品,並對展覽主題的延續以及人類的未來給予了深切的寄望。高野山大學教授野田悟從自我的記憶出發,抒發了觀看展覽的感受。本次展覽策展人蔣斐然介紹了展覽的策展思路,回溯中日間唐詩的文化交流史及唐詩之路展覽落地于日本的特殊性,並強調在今天重新行走和理解唐詩之路的意義。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博士生後藤亮子從中日美術文化交流史的角度分析了中國和日本文化中通過觀看産生的思維變化,並闡述了中日文化同宗同源但又發展出各自差異的複雜性。

展覽現場

“青山行不盡:山海渡遠”唐詩之路藝術展以“水路”為徑,連接“青山行不盡”的浙東唐詩之路和“山海渡遠”的海上唐詩之路。展覽以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詩句“海上求仙客,三山望幾時”為開場之筆,映照出現在展廳“海面”上的三座“仙山”,帶領觀眾以舟行視角穿梭其間身心遊賞,吟誦山水詩篇,並想像唐代中日詩人遠渡重洋,尋道訪友的山海心境。展覽敘事從浙東詩路和中日海上詩路的關鍵交匯節點——天台山出發,以仙山、佛塔、洞天三種視覺意象交疊並置,昭儒釋道三教合流、相容並蓄的文化氣象。

作品1905143 前川強 亞麻、網縫、丙烯 227 × 181 cm 1999

展覽入口處以日本具體美術協會成員藝術家前川強的作品為引,開門見“青山”。前川強慣以繪畫的物質性為手段,剛柔轉換之間,細窄“水路”將堅固“山形”一分為二,山水之路、山海之途由此漸次展開。

寒山子詩亂書 王冬齡 書法 600 × 420 cm 2024

出現在展廳中央的是墻面巨幅書法《寒山子詩亂書》,由藝術家王冬齡為本次展覽特別創作。寒山子常年隱居於天臺寒岩洞,其詩集的注本、譯本于日本問世後,對海外禪宗産生了深厚影響,他的形象也走入了畫史和神壇。王冬齡以亂書形式重訪寒山子詩文,既神通詩人“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的隱逸,也演繹了其“四顧晴空裏,白雲同鶴飛”的灑脫。結尾處“今日揚塵處,昔時為大海”一句,回應了“山海渡遠”中歷代文人的時空會際與思想交流,傳達出滄海桑田、古今共時的感嘆。

二十四節氣之崑崙雪曹曉陽紙本木炭 25 × 120cm 2015
二十四節氣之湖山清明曹曉陽紙本木炭 26.5 × 106 cm 2023
二十四節氣之穀雨曹曉陽紙本木炭 25 × 120 cm 2016


曹曉陽以木炭為筆所繪《二十四節氣》,名《湖山清明》《穀雨》《崑崙雪》。此三景,霧聚雨落,海濤山變,四時更替,天地律動。畫中所繪,似劇場大幕緩緩展開,場景變換依循天地之序。觀之者,或感物我之間,人天之際,時隱時現,載沉載浮,思維隨之穿梭于虛實之境,沉浮于動靜之理。

唐詩之路圖 鄭宇、周玉鉉、王星茹、程健、莫俊傑、褚雨琪、鄒越、曾之昊、黃鴻東、王子軒、鎮天琦、金思思、付曉冬、李明鍵、趙柘、楊丹、宋帥、姚毅涵、徐浩月、王笑龍、劉冠華、左堯、王海浪等 指導老師:林海鐘、陳磊、李明桓、卓鶴君中國畫、手稿與記錄 230 × 1300 cm 2021-2022

臨窗處,一幅恢弘絢麗的十米長卷《唐詩之路圖》延伸至窗外大阪港的海面。該創作是由中國美術學院林海鐘教授率領國畫係師生26人重走唐詩之路核心詩場——天姥至天臺之旅,步寫真山水所作,錄天姥山、沃洲山、班竹、十九峰、萬馬渡、石門等壯麗景象。穿梭古今之餘,師友諸生緊密共創,陳磊先生攜手,卓鶴君先生書題、少梅先生集句,不乏詩書雅集之趣。

魏萬行旅 塔可 攝影 60 × 80 cm 每件 2024

同為訪真山水,塔可獨身一人的《魏萬行旅》系列則通過攝影突出浙東山水的孤寂之美,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曾作《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敘述友人魏萬千里入浙尋訪不遇,途經會稽、天臺、靈溪、金華等地,最終折返廣陵的一路行旅。通過畫面的詩意影調,塔可的作品在溪山行旅中使古今之人在同一條道路上相逢相通。

錢起詩送僧歸日本 賴少其 書法 95 × 59.5 cm 1995

望海而坐,觀瀾在目。宇野雪村1951年的作品《白日依山》亦書亦畫,面對著大阪的寬闊海面書寫“黃河入海流”的氣魄。與之相互觀照的是藝術家賴少其的四聯唐詩書法,“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賴少其曾赴大阪,與日友人共同協商中國書法家協會的創立,此番作品重回大阪,成為歷史和當下相互接連的見證和窗口。其所揮毫四詩,皆含離韻之情,各承深意,書寫唐詩中的中日友誼,應和彼時詩人創作、酬唱的遙遠先聲。

泉高入夢喧 卓鶴君 紙本水墨 153 × 388 cm 2015

峰迴路轉處,卓鶴君的水墨作品《泉高入夢喧》矗于“仙山”,其高丈二,頂天立地,畫面中山峰層疊,雲霧環繞,寺廟高懸其間,泉水奔瀉而下,聲勢浩大。山腳之下,樹木山石剛韌有力。“山上天將近,人間路漸遙”,尋仙問道、參禪禮佛,山水之路固然縱情恣意,亦縹緲夢幻,詩畫所托之情皆寓于其中。

流隙 管懷賓 影像 9'25'' 2018

管懷賓的作品《流隙》則記錄了佛塔沉水消散之象。流隙是物質的侵蝕和流變,是歲月對於歷史與記憶的打磨過濾,也是無數的精彩時刻被擠壓消耗的瞬間。作品記錄了一座由陶土砂漿鑄造的塔在水下不斷侵蝕坍塌的過程,猶如一幕凝固的歷史舞臺。而一旁梁琛的《無止境塔》則提供了另一種關於塔的想像,簡煉的機械燈光裝置構築成永動的建築,如同不斷旋轉上升的巴別塔,直指穹宇。塔內的樓梯在光線中投射于展廳,環抱“仙山”,在照亮一方洞天的同時,指向關乎人類不斷向上攀登向外探索的精神追求和洞穴現實的永恒隱喻。這兩件作品以不同的媒介觀照作為人類精神寄所之塔的兩種時代形態,思考在快速發展的文明進程中的歷史與文化記憶的所失所得。

何時明月 魯大東 現場創作 460 × 428 cm 2024

魯大東在展覽現場題壁書寫李白的經典唐詩《靜夜思》的日文版本。唐詩的意義隨著歷史上中日兩國間文化交流的相互影響和傳播而發生轉譯,中文所熟知的“舉頭望明月”來源於明代的改動,而日文中的“舉頭望山月”則更接近於李白當初的版本。魯大東巧妙地通過文字、鏡子和燈光補全在日文詩中缺席的“明月”,趣題《何時明月》,並利用展廳中的現成物腳手架製作唐代憑幾,營造出夜晚他鄉異客的望月情境。該詩與展廳另一端宇野雪村的唐詩作品《白日依山》也構成了日月與晝夜呼應,分別抵達外觀與內省的兩種心境。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匯集書法、國畫、漆畫、綜合材料繪畫、雕塑、攝影、影像、裝置等七十余件佳作。以水墨丹青繪唐路文韻,彰藝術真髓與傳承;借當代多媒詮唐詩的時代新境。此外,展覽綜合運用天光、中性室光及暖色燈光三種色溫,構築“三山三境”:外觀、互觀、內觀之境,平遠、深遠、高遠之視點,終達山海無界、內外通融之境。展覽之巧,引海入室,地面波光漣漪,觀者恍若行于山海之間,想像“中日海上唐詩之路”詩人遠渡與歸返,穿古渡今,體悟“山海渡遠”之行旅。是以,古今交融,續寫韆鞦詩韻,鑄當代藝術之輝煌。于斯,共仰人與自然,與天地和諧相生之道。

據悉,此次“青山行不盡——唐詩之路藝術展:山海渡遠”日本大阪展覽展期為4月13日至27日。

展覽現場

參展藝術家名單 

曹曉陽、陳榮輝、管懷賓、杉山功、賴少其、李丁、梁琛、廖斐、林海鐘團隊(作者:鄭宇、周玉鉉、王星茹、程健、莫俊傑、褚雨琪、鄒越、曾之昊、黃鴻東、王子軒、鎮天琦、金思思、付曉冬、李明鍵、趙柘、楊丹、宋帥、姚毅涵、徐浩月、王笑龍、劉冠華、左堯、王海浪等指導老師:林海鐘、陳磊、李明桓、卓鶴君 )、林舒、魯大東、向井修二、宇野雪村、邵文歡、塔可、近藤高弘、林武史、童中燾、前川強、王冬齡、吳杉、卓鶴君

(圖片由中國美術學院提供)

“青山行不盡:山海渡遠”唐詩之路藝術展日本大阪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