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2024香港藝術月:除了藝術巴塞爾,這些活動也要去看!

2024香港藝術月:除了藝術巴塞爾,這些活動也要去看!

時間: 2024-04-01 19:26:49 | 來源: 鳳凰藝術
快訊 >

▲藝術三月香港街景

01

ART MARCH

藝術三月

聯結的橋梁

每年3月,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愛好者、收藏家、藝術家以及文化學者匯聚于香港,共襄盛舉。他們或攜帶著自己國家的藝術瑰寶,或帶著對藝術的熱愛和好奇,踏上了這一場文化與藝術的旅程。這不僅是一次藝術的集會,更是一次中外文化交流和藝術傳播與發展的重要活動。

3月26日,2024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正式開幕。2層的巨大展廳,和242間參展畫廊,無疑將香港這座城市的文化氣息徹底引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總監樂思洋在接受專訪時表示,巴塞爾藝術展在香港的舉辦,本質上是一座溝通中外的橋梁。它不僅促進了中外文化的融合,更是新舊藝術交流的紐帶。通過這一平臺,西方觀眾有機會重新發現和理解東方的當代藝術作品及其創作者。同時,許多當代藝術創作與歷史悠久的藝術影響相結合,展示了一種跨時代的對話。

收藏家烏利·希克也在現場接受採訪時説到,“今年的展會規模更大場面更加熱鬧,也更加國際化。所以我認為它的發展勢頭非常好。就像我們今天所説的,它肯定是世界上的第一名。同時,舉辦這次文化峰會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主意。因此,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熱鬧的地方,有很多收藏家,但也有很多博物館專業人士因為文化峰會來到這裡。”

確實,巴塞爾藝術展實際上也構建了一個連接公眾與商業的橋梁。香港這個城市本身就極富多元化和商業氣息,展會通過商業手段來普及藝術,將各種藝術項目帶入不同的行業和區域。這樣的做法不僅為藝術創新和文化傳播提供了舞臺,也使藝術與公眾之間建立了更加緊密的聯繫。

烏利·希克所説的文化峰會,便是3月25日至26日在西九文化區舉辦“香港國際文化高峰論壇2024”,以“跨文化越時代”為主題,成為首個由西九文化區舉辦的大型國際文化峰會,旨在促進文化知識與前瞻思維的交流與碰撞,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藝文界翹楚提供交流機會。

論壇雲集了逾20位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的重量級嘉賓講者,包括多個主要文化區和頂尖文博機構的領袖。超過1000位來自全球各地的與會者就文化區及博物館未來發展的相關熱點議題分享交流。

作為香港文化博物館的總館長,林國輝也參與到峰會的討論發言之中。他在接受專訪時表示,藝術三月將很多藝術節目串聯在一一起,向全世界也向香港的市民進行推介,讓他們把藝術文化也變成了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而對於香港市民來説,他們也變成了推廣藝術、講好中國故事的一份子。

在文化峰會上,林國輝在與到場專家的交流中觀察到,很多國外的學者和博物館管理者此次來到香港後,也看到這座城市與他們過去想像的並不一樣——在很多人的心裏,香港是一個金融貿易城市,但當他們看到香港在三月份不同地點舉辦了不同形式的藝術展覽活動,以及市民的積極參與後,也感受到藝術在香港的重要地位,這也讓來自全球的人們進一步在香港理解中國藝術文化的發展。

小紅書博主“老趙看藝術”這次也是來港觀展的大軍之一。他在小紅書上向他的粉絲介紹到,對大眾來説,走進Art Basel是關注當代藝術的一次開始,一定穿一雙舒服的鞋子——因為這是一場暴走之旅,讓自己舒服才能好好的體驗藝術。帶著“空杯心態”來看展,不要給自己設限,謙遜地看待每一個空間和作品,不一定非要在這個環境中立刻讀懂某件作品,而是放鬆地來享受全球頂級畫廊的藝術氛圍,感受他們想要向觀眾呈現的表達方式和語境。除此之外,在他看來,M+博物館是每一個熱愛藝術的人的必打卡之地。館藏豐富,每一個陳列主題都會讓觀眾發覺原來當代藝術的表達性那麼強,討論的問題也離我們如此接近。

▲ M+博物館

確實,M+博物館如今已經成為重要的文旅目的地。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在接受專訪時表示,旅遊業正在迅速增長,在城市中建設重要文化資本的想法正在實現。如今,M+已躋身全球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前20名,排在第15位。可以説,只花了短短兩年的時間,M+即進入了全球博物館參觀人數最多的行列,這也意味著香港是文化勝地。

華安雅也坦誠地表示,曾經仔細思考過M+應該代表著什麼樣的聲音。“現在的M+已經非常成熟了。它是一個全球性的視覺文化機構,是本地區的第一個此類機構,因此對世界來説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構。我們在設計、建築、活動影像和藝術等領域所做的工作定義了M+。之前在亞洲地區還沒有過類似的機構。正因為如此,M+脫穎而出成為了人們的“目的地”。我們擁有非凡的收藏系列,人們要想看到所有的這些收藏、這些展覽、這些藝術家,就必須來到M+。”

M+策展人武漠也在接受專訪時説到,保護保持跨文化之間的交流,以及不斷的豐富展覽的內容和交流方式的多元性,一直都是M+基本的核心價值觀所在。“其實包括我們內部的團隊也是非常多元的。我們整個M+的團隊有來自世界20多個國家的同事,所以我們之間的日常的內部交流,日常工作等等,每個人都是保持一個非常開放的心態,也有很多原生的思維在互相的碰撞。作為一個策展人來説,都會不可避免地,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一些思維方式,或者是工作方式以及做事情的方式等等。我們也希望能夠把這些價值觀都能夠很忠實地傳達給觀眾,也希望觀眾能夠認同我們的這種價值。”

這種在地性和全球性的共存與融合,不僅是香港一直以來的城市特質,也是其在全新的數字化時代重啟其耀眼榮光的重要手段。

今年Art Central強勢回歸中環海濱。作為香港藝術周的其中一項重點盛事,第9屆Art Central于2024年3月28日至31日期間,再次呈獻來自亞洲和全球最具創意的藝術作品和節目,以及卓越的藝術家和講者,亮點包括全新推出的畫廊專區、擁有迄今為止最多獨立參展單位,以及超過三分之一的參展畫廊首次於Art Central亮相。這也是展會自2015年推出以來規模最大和最多元化的的一屆,是全球年度藝術日曆不可錯過的重要一站。

▲ Art Central展覽現場(圖源:香港旅遊發展局)

作為香港本土重要的畫廊之一,3812畫廊聯合創始人許劍龍在香港、澳門、倫敦和更多區域都進行著藝術文化事業的拓展與傳播。此次,3812畫廊也在重歸的Art Central中亮相。他在接受專訪時表示,大灣區作為中國南部的一個重要地區,正被國家積極打造為經濟貿易和文化的重要中心。這一政策為藝術和文化領域帶來了豐富的機遇,挑戰業內人士如何把握這個大方向,並有效開拓發展渠道。大灣區不僅承載著共同的嶺南文化底蘊,還是一個快速發展的經濟貿易區,特別是香港,以其獨特的國際視角和金融中心的角色,成為了藝術文化推廣的重要平臺。各重點城市,包括香港、澳門和廣東省的城市,都需要根據自身的優勢和地理背景來發揮各自的作用。

作為唯一一家參加Art Central的法國畫廊,此次A2Z畫廊展出了Li Donglu(李東陸)、Shiori Eda(枝史織)、Le Thuy(黎翠)、Takashi Hara(原隆)、DanHôo(方孝當)、Jono Toh(喬納森杜)這六位藝術家的精選作品。畫廊創始人李子薇表示,畫廊已經在巴黎經營了15年,主要合作的都是國際性藝術家。同時,源於自身的中國背景,所以對於亞洲的文化也更加容易理解。在5年後重回香港,她最大的感受便是香港的文化機構越來越多,包括美術館、博物館、展覽、藝術基金會和畫廊越來越多,這更加彰顯出香港濃厚的藝術氛圍。

02

ART MARCH

藝術@維港2024

從藝術到公眾

不同於藝術博覽會中那些分佈在白色展位之間的藝術品,或是白盒子的美術館中高山仰止的藝術大家,由五個藝術項目組成的“藝術@維港2024”更凸顯大型藝術裝置所具有的“公共性”(publicness)的一面,即公共藝術。這些置身港灣場所中的藝術項目,始終處於一個多元而動態的城市環境中,與這片土地的歷史地理、文化流動與公眾參與進行了有效的對話。

▲“teamLab:光漣”展覽現場(圖源:teamLab官網)

公共藝術是一種具有開放性、目的性和包容性的創作,“藝術@維港2024”在對於作品的選擇過程中,也考量其與所在環境的適配性。當觀眾漫步在海灣公園,或者在商場中穿梭的時候,會被這些公共藝術項目所形成的“奇觀”所吸引、駐足,凝視這些藝術項目所試圖映射的當下的文化思想,讓“遇見”成為開啟理解與溝通的瞬間。

▲“teamLab:光漣”展覽現場(圖源:teamLab官網)

此次“藝術@維港2024”從3月25日持續至6月2日,由康文署藝術推廣辦事處及科學推廣組聯合策劃的“teamLab:光漣”及“藝術有理”展覽,于添馬公園及中西區海濱長廊(中環段)展出。這個藝術項目由國際藝術團隊和香港藝術團隊共同完成,還包含了本土藝術家郭達麟(Dylan)的藝術裝置作品《薛丁格床》。

▲郭達麟《薛丁格床》(圖源:香港旅遊發展局)

▲ LAAB Architects《維港盃》(圖源:香港旅遊發展局)

由於音譯原因,薛丁格其實就是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他的貓藉由他的思想而為人所知;而《薛丁格床》以有趣的方式呈現了這個讓人兩難的困境,鼓勵大眾思考物理概念。這個作品由九組像床的立方框架組成,為大眾提供舒適的休息空間;貓在其中三張床上醒著玩耍,在另外三張床上睡覺停留,並在剩下的三張空床周圍遊走。但貓能同時處於醒著和睡著的狀態嗎?

▲阿麗莎·柯維德(Alicja Kwade)《世界的秩序(圖騰)》(圖源:香港旅遊發展局)

被創辦人鄭志剛稱為“K11成立至今最引以為傲的項目”,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文化零售目的地——K11 MUSEA,在海濱長廊展出了目前工作、生活于德國柏林阿麗莎·柯維德(Alicja Kwade)的雕塑《世界的秩序(圖騰)》。

過去幾年中,柯維德在公共領域創作了大量與不同地點的建築和自然現象相呼應的裝置作品:她曾受委託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創作一件由兩座鋼材和巨大球形岩石製成的雕塑裝置(2019),安裝在曼哈頓的天際線之上;她在巴黎旺多姆廣場(Place Vendôme)創作的裝置作品《Au Cours Des Mondes》(2022)中,在混凝土樓梯上固定的天然石球和一組天然石球之間展開了對話。這兩件作品都探討了我們在世界上的位置、潛在的權力機制以及我們與相關知識的關係。

▲ 《流動光影》藝術展現場(圖源:香港旅遊發展局)

信和集團與本地藝術組織HKWALLS合作呈獻《流動光影》藝術展,在尖沙咀中心和帝國中心的信和光影藝術幕墻展示五組來自德國、法國、捷克及香港藝術家的動態影像創作。展覽突破了創造力的界限,融合藝術、科技和文化,並以各種顏色、動態視覺效果和創新數位藝術,于維港海旁創造獨一無二的沉浸式視覺享受,將尖東海旁成為街頭藝術畫布,為維港更添魅力。

作為一個非盈利的藝術團體,HKwalls旨在讓本地和海外藝術家透過街頭藝術及文化,在香港和國際間展示自己的才能。該團體支援創意、原創性和表達自由,並致力以高質素的公共藝術連繫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社區及組織,建立友好關關係。每年三月,HKwalls都會舉辦年度街頭藝術節,全年亦有持續進行的藝術計劃,協助藝術家的事業發展和透過藝術創作來關注社會問題。

▲“梵谷·樂印”現場(圖源:李廣楠)

28日,領賢慈善基金與梵谷文化遺産基金會攜手合作籌劃,以及由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文化藝術盛事基金”的項目計劃資助的“梵谷·樂印”于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舉行。受梵谷畫作及維港啟發,在逾百年曆史的尖沙咀鐘樓前方,展出由西班牙新媒體藝術工作室VISURA Studio及其藝術家Vritis共同創作的巨型戶外LED藝術裝置《回圈》,這場視覺盛宴配以四位領賢慈善基金成員聯合製作原創音樂《不見不散》,由本地音樂藝術家高世章作曲、著名音樂人趙增熹監製,更由中國鋼琴家牛牛與小提琴家王亮聯合演奏。

03

ART MARCH

西九西九!

共創多彩文化景觀

▲藝術裝置《抱泡瞬間》展出現場(圖源:于奇赫)

坐落維港海旁的西九文化區,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文化項目之一。在這幾天,過往行人都會和堆在在海濱草坪上的“巨大肥皂泡”合影,臉上洋溢著喜悅與舒適的表情。澳洲藝術團隊Atelier Sisu把轉瞬即逝的肥皂泡泡凝製作為大型藝術裝置《抱泡瞬間》,曾在雪梨、新加坡等四十多個地區展出。《抱泡瞬間》與對岸的“teamLab:光漣”遙相呼應,為首屆西九家FUN藝術節增添了夢幻的氣息。

作為西九文化區首個落成的表演藝術場地,戲曲中心致力於向全球推廣戲曲藝術,為戲曲演出和相關文化活動提供場地設施及配套。首屆西九家FUN藝術節的家庭工作服以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的粵劇(Cantonese Opera)為內容,邀請參與者跟隨專業粵劇演員梁非同學習穿起水袖學做手、執起馬鞭模擬騎馬情境,以及跟隨劇花旦瓊花女會、資深粵劇演員兼化粧師梁綺蓮感受顏色對比強烈、眉目分明的粵劇粧容是如何令角色性格鮮明並傳遞演員表情變化的。

▲家庭工作坊——粵劇化粧(圖源:西九文化區管理局)

此外,國際及本地藝術家會帶來嶄新劇場表演,包括激發兒童想像力的沉浸式劇場《閃閃星》和訴説本地少數群體真實故事的《小泰國守護者》。在海外大受歡迎的互動體驗節目也會首度來到香港,包括讓觀眾可以推著BB車與小寶貝一起參與演出的《BB車一族》、讓人盡情跳舞的《十分派對》、配搭劇場燈光及聲音效果建構的室內兒童遊樂體驗《自遊玩》。

▲ 《閃閃星》演出現場(圖源:Patch Theatre)

曾于澳洲、美國和加拿大上演,首次來到香港的沉浸式兒童劇《閃閃星》(ZOOOM)講述了一個孩子獨自在臥室裏,無法入睡,好奇地想要理解,在一顆失落的星星的指引下開始了一段蛻變的旅程的故事。《閃閃星》的故事靈感來自經典英文童書《哈羅德與紫色蠟筆》(Harold and The Purple Crayon),這本書的作者相信藝術可打開無邊的想像宇宙,通過藝術可以啟發孩子明白身邊事物和世界。演出包含色彩繽紛的原創光影投射和動聽音樂,讓觀眾投入故事,觀眾被要求在表演中帶來一些黑暗的東西以換取光明。

▲ 《小泰國守護者》演出現場(圖源:西九文化區管理局)

1970年代,香港經濟蓬勃發展,吸引了許多泰華家庭來此尋找機遇,他們選擇住在九龍城;到了90年代,政府對中環進行的舊區重建,迫使更多原本在中環開鋪的泰國移民搬遷至九龍城。因此,在衙前圍道一帶多條街道組成的“小泰國”,中泰文化相融相通。Arts Impact創研計劃2023的得獎者之一蘇子情,通過走訪九龍城區內的泰裔居民,蒐集真實故事,提取編導《小泰國守護者》的靈感,更邀請泰裔新一代,包括故事主角原型的後代參演。觀眾通過三幕互動劇場,了解一個家族經營泰國餐館四十多年歲月背後的情感變遷。

▲ 《BB車一族》節目現場(圖源:西九文化區管理局)

BB是“Baby”的縮寫,意為“寶貝”,《BB車一族》把家長用BB車帶幼兒上街的日常舉動,變成了一場結合演出和體驗的特別節目。在西九海濱草坪上,陽光夾雜海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碎碎念或私密絮語,會隨耳機傳予參加者,引領大家以全新的方式體察公共空間。《BB車一族》(英文原名Pram People)于2022年在墨爾本首演,西九文化區與澳洲原創團隊Polyglot Theatre聯手製作了香港版本,亦是首個澳洲以外的版本。團隊深入香港社區,提取本地人的生活經驗、切身感受和故事,組成了全新雙語節目內容。

▲ 《十分派對》節目現場(圖源:Joseph O'Farrell)

草坪上放著外表平平無奇的大貨櫃,裏面其實另有乾坤,一群本地青少年打碟、打燈來炒熱氣氛,把它變成充滿活力的派對場地。參與者可在這個空間中投入音樂節拍當中放鬆自我,在短短10分鐘內盡情享受藝術節所帶來的舞動時刻。《十分派對》的概念來自澳洲藝術家Joseph O'Farrell (JOF),並曾經在澳洲和英國實踐且大受歡迎。這次的香港版本由蒲窩青少年中心招募的青年初試啼聲擔當DJ,也體現出香港對於外來文化的一種適應與改造。

04

ART MARCH

藝聚香港

中外文化的交匯平臺

▲西九龍文化區(WKCD)(圖源:香港旅遊發展局)

香港藝術三月這一全球藝術盛事,無疑促進了中外文化的深度交流。來自不同國家的參展者和觀眾,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在無形中傳播著自己的文化,分享著各自的故事和觀點。這種跨文化的對話,不僅增進了人們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也為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藝術作品的跨國流動和文化元素的相互融合,讓人們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間共通的美學追求和人文情懷。

▲西九家FUN藝術節:茶館家庭專場(圖源:西九文化區管理局)

香港藝術月還提供了一個平臺,讓年輕藝術家和小眾藝術流派能夠得到展示和認可,為他們開拓了通往國際舞臺的道路。這不僅有助於藝術新人的成長和發展,也使得藝術的種類和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可以説,香港這座中外文化交匯的都市,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成為了全球藝術交流的焦點。香港藝術月的舉辦,就像是一座搭建在中外之間的橋梁,使得各式各樣的藝術形式和文化思想在這裡碰撞、融合,産生了無數令人驚嘆的火花。

▲ M+博物館(圖源:香港旅遊發展局)

西九文化區兩間博物館M+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及管理局轄下的表演藝術處,也在此期間與全球各地超過20間頂尖文化藝術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或合作協議,促成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及長遠合作,彰顯西九文化區作為亞洲文化藝術樞紐日益重要的地位。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圖源:香港旅遊發展局)

可以説,香港藝術月不僅是一場藝術的盛宴,更是中外文化交流和藝術傳播與發展的重要橋梁。它通過集結全球的藝術力量,不僅讓人們欣賞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精品,更重要的是,它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尊重,推動了全球藝術文化的繁榮發展。在這個平臺上,每個人都可以是藝術的傳播者,每個作品都有機會成為跨文化交流的使者,共同繪製出一幅多姿多彩的世界藝術地圖。(轉載自“鳳凰藝術”)

2024香港藝術月:除了藝術巴塞爾,這些活動也要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