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分割之線:那些分割我們的有形或無形的界限

分割之線:那些分割我們的有形或無形的界限

時間: 2024-03-21 16:28:46 | 來源: 藝術中國
快訊 >

網際網路教父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1990年代曾預言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會使全球走向整體,但他隨後發現,無邊的網際網路迅速生發了有邊的“墻”,數字技術反而加劇了全球文化的割裂。這些割裂是如何産生的?當代藝術能為這些無形界限帶來哪些變化?

3月13日至6月24日,《分割之線》From the Dividing Line在巴塞羅那Caixa Fourm美術館開展。展覽匯集了“la Caixa”基金會和MACBA收藏的8件作品,參展藝術家Vanessa Beecroft、Pep Duran、Asier Mendizabal、Annette Messager、Paulo Nazareth、Francesc Torres、Isidoro Valcárcel Medina和Akram Zaatari來自不同國家,他們從各自視角探索“分割之線”,涉及到物理邊界如地理和邊境,以及與宗教、性別相關的抽象無形障礙,以及個體之間隱藏的邊界線。

展覽由“la Caixa”基金會當代藝術收藏館館長Nimfa Bisbe、展覽策展人黃梅以及CaixaForum巴塞羅那當代藝術館館長Mireia Domingo共同推出,此展是是由“la Caixa”基金會組織的Comisart項目的一部分。我們跟隨策展人,來看看歐洲藝術家視角下,由“分割”帶來的衝突,以及背後的思考。

“la Caixa”基金會當代藝術收藏館館長Nimfa Bisbe(右)與策展人黃梅

Q:Lunar A:黃梅

Q:為什麼會對邊界問題産生興趣?

A:邊界其實離我們很近,它深深植根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僅影響我們的行動方式,還影響我們的思維以及與周圍世界互動的方式。邊界決定著資訊、文化甚至個人身份的流動,而我們往往沒有意識到。當我們在這片土地上航行時,在一個日益相互聯繫但又分裂的世界中,質疑和理解這些無形邊界對我們的自由、隱私和歸屬感的影響變得至關重要。 

Q:此次參展藝術家全部來自歐洲,對於中國藝術家,會不會有一定形式的補充?也讓歐洲了解下中國文化藝術領域對這一問題的表達?

A:對於這一問題的關注,本緣于我一直研究了五年的的博士研究論題。我在前年出版了《今日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與社會》,這次展覽的《分割之線》是這個這個研究的另一個側面,它不單單是局限于一個地域的,更是全球化的。最近CaxiaForum +藝術片紀錄片平臺正在以此展覽為素材拍攝一部關於我研究方向的記錄片,影片部分加入了幾位我正在研究中的中國藝術家的創作,也會更加多元。

Paulo Nazareth《破碎的旗幟》Banderas rotas,2014©Caixa Forum 

Q:邊界引發了人類歷史上一次次衝突,你是如何將自己對邊界的理解融入到展覽當中的?

A:地圖由不同的邊界構成。陸地的盡頭、海洋的沙床、湍急的河流、陡峭的山峰和斷崖,無盡且令人迷失的森林與沙漠是自然的邊界。自然與工業的邊界是人為的邊界。這些邊界勾勒和拼湊出了我們熟知的地圖,它告訴我們哪是安全可行的邊境,哪是危險複雜的地域。人為的地圖邊界隨著時間和歷史不斷的變化。

Isidoro Valcárcel Medina《邊境圖形》Grafismos de frontera, 2016©Caixa Forum 

《邊境圖形》是西班牙藝術家伊西多羅·瓦爾卡塞爾·梅迪納(Isidoro Valcárcel Medina)的六幅畫作。這位藝術家用葡萄牙語(藍色墨水)和西班牙語(黑色墨水)在描圖紙上繪製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間的邊界線。每張圖都以不同的字母開頭,並按照A至Z的順序排序。作品以白色紙張為背景,使用線性和幾何性語言文字書寫切割劃分空間。從人類學的角度,它從根本上區別了兩個族群和其社會性的特徵。但很多時候,這些看似國界線人為劃分的結果,有時甚至將原本文化和語言極度相似的兩個族群生生隔離開來。在一段採訪中,瓦爾卡塞爾曾提到,他在葡萄牙舉辦個展時,可以用西班牙語和説葡萄牙語的本地人溝通,但為什麼一道國界劃分原本相似的語言和文化?國界的定義是什麼?所以他創作了這件作品。

瓦爾卡塞爾·梅迪納的一系列畫作不僅質疑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間的地理邊界,還質疑傾向於將兩個社區分開的政治和文化結構。瓦爾卡塞爾·梅迪納同時也使用書法和幾何學來劃分和重新定義空間。

Akram Zaatari的作品《仍舊活著》Nature morte, 20086©Caixa Forum 

還有黎巴嫩藝術家阿克拉姆·扎塔裏(Akram Zaatari)的作品《仍舊活著》探討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間的衝突。視頻聚焦一老一少兩位男子,為即將到來的軍事行動做準備。老人緊張地纏繞炸藥,年輕人則縫補夾克並備食物。在戲劇性的照明下,他們的表情和動作傳遞出戰爭的沉重與無奈。

Q:對於我們個體而言,更多的分割在於生活日常。

A:確實,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佈滿著看不見的邊界。膚色、宗教、種族、文化或語言的差異可能會産生不安、不適、分歧甚至暴力的感覺。反過來,這種多樣性和複雜性也激發了靈感和創造力。

義大利藝術家瓦內薩·比克羅夫特(Vanessa Beecroft)的作品《黑色瑪利亞與雙胞胎》源自一次南蘇丹宗教之旅。藝術家因乳腺炎疼痛而得到當地修女的幫助,哺乳了一對雙胞胎,這一幕深深烙印在她的記憶中。回到歐洲後,她以這段經歷為靈感,創作了一系列作品,將南蘇丹的遭遇與義大利宗教藝術相融合。

作品中,黑色的瑪利亞身著深紅長袍,懷抱黑色雙胞胎,這一形象打破了傳統天主教圖像學的既定印象,我們從沒有見過現世的黑膚色的瑪麗亞,但並沒有人規定瑪麗亞只能是白人。

Vanessa Beecroft《黑色瑪利亞與雙胞胎》Black Madonna with Twins, 2006©Caixa Forum

Q:相比黑色瑪麗亞,展廳裏有三組用日常之物所做的裝置,看起來又十分戲劇性,比如加泰羅尼亞藝術家佩普·杜蘭·埃斯特瓦(Pep Duran Esteva)的裝置作品《Esotro s/t》以五套服裝為媒介,一件黑色套裝看起來被其他四件服裝孤立。

A:這位藝術家曾經從事許久的戲劇創作工作,這些衣物雖無生命,卻令人聯想到其背後的人物和故事。被分割的黑色服裝,透露出脆弱與不適。儘管服裝在色彩、布料和剪裁上保持一致,卻被分為兩組,其標準與目的不得而知。兩組間的距離仿佛一道無形的鴻溝,分隔著可能同屬一社區的人們。

Pep Duran Esteva裝置作品《Esotro s/t》1999©Caixa Forum

Francesc Torres《矩陣的構建》Construction of the Matrix, 1976©Caixa Forum

另外一位加泰羅尼亞藝術家弗朗西斯科·托雷斯(Francesc Torres)的作品《矩陣的構建》也涉及了無形的邊界。雖然創作于近50年前,卻仍具現實意義。作品呈現一個被紅光照亮的土堆,看似孕育新生兒,但近觀則顯露無數子彈殼。背景暗含西班牙內戰記憶、意識形態衝突及對失敗者的迫害。

Annette Messager的裝置《哀悼遊戲》Jeu de Deuil, 1994©Caixa Forum

最後一件作品是法國藝術家安妮特·梅薩熱(Annette Messager)的裝置《哀悼遊戲》。她曾經獲得威尼斯金獅獎,是非常重量級的藝術家。以黑白照片和毛絨玩具為主要元素,照片展示人體部位,被黑色網覆蓋,毛絨玩具散落一旁,如同供品。黑色網的使用與死亡相關,強化了作品的哀悼氛圍。作品中童年與成人身體的對比,引發對生命沉重與純真的思考,也讓人聯想到對災難中逝去兒童的紀念。梅薩熱表示,作品的意義在於引發思考,非傳統佈局和界限打破賦予普通物件深刻象徵意義。

分割之線:那些分割我們的有形或無形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