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源於夢境以“渴”為名 黃鐵舟畢業個展亮相南韓Minjeong畫廊

源於夢境以“渴”為名 黃鐵舟畢業個展亮相南韓Minjeong畫廊

時間: 2024-03-19 11:10:59 | 來源: 藝術中國
快訊 >

展覽海報

引言

從“莊生曉夢迷蝴蝶”到“仲夏夜之夢”再到“倣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夢境一直是文學藝術中的重要主題。黃鐵舟的很多早期作品靈感也來源於夢境。夢境超脫于現實,又像是無數平行世界中存在的現實。正如巴什拉在《想像力的火焰》("The Flame of Imagination")中所寫到的,文學作品是對夢想的延伸,可以幫助讀者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藝術作品以想像力為羽翼,將夢境具象化和視覺化。

在黃鐵舟的作品中,那些如同怪誕夢境的圖像充滿著象徵與隱喻,打破著現實與夢境的界限。他在夢境中洞察自己的內心世界,發掘自身潛意識中的慾望、恐懼與矛盾。黃鐵舟近期的作品試圖探索深層心理體驗,強調情感的深度和思想的複雜性。在他看來,夢不僅是對日常生活的反思和重塑,更是對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渴望的映射。正因為如此,夢有時比現實更為真實,它揭示了我們隱藏在心底的情感和精神,是對現實世界的補充和超越。

開幕式現場嘉賓合影

中國青年藝術家黃鐵舟的畢業個展“渴”于2024年二月到三月在南韓首爾的Minjeong畫廊舉行,展出了其2024年的《48小時》《渴》《解渴》《渴不渴》等系列雕塑、裝置以及繪畫作品,以探討夢境、潛意識以及渴望等主題。本次展覽旨在展現藝術家黃鐵舟在韓讀博期間的藝術成果以及中國青年雕塑家的當代風采。展覽也想要通過藝術作品來探索深層心理體驗,強調情感的深度和思想的複雜性,從而揭示人們的內心世界,不僅在視覺上更是在精神與情感中引發觀眾的共鳴。

開幕式現場

本次展覽開幕式由雕塑家、誠信女子大學美術學院雕塑係教授金成馥主持,誠信女子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鄭秉憲教授,展覽策展人、天津美術學院教師孟媛博士,誠信女子大學在讀博士、藝術家黃鐵舟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參加開幕式及觀展嘉賓還有國際策展人、“威尼斯雙年展南韓館”藝術總監、“釜山雙年展”藝術總監尹在甲,國際策展人、“青州工藝國際雙年展”藝術總監姜在英,誠信女子大學美術學院雕塑係教授趙慧玎,湖北美術學院教師張有魁,藝術家金善珍,誠信女子大學博士金洲玲,以及誠信女子大學美術學院師生等,誠信女子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史係博士崔真女作為開幕式翻譯出席。“世界青少年文化財團”次長劉東燦帶來了財團的祝福,藝術家黃鐵舟去年參加了由該財團組織的藝術家駐留活動,作品被財團收藏,並獲得“南韓文化部長獎”,該獎項由南韓文化部每年挑選在韓重要藝術活動中的一位傑出藝術家頒發。

雕塑家、誠信女子大學美術學院雕塑係教授金成馥主持展覽開幕式,展覽策展人、天津美術學院教師孟媛博士在開幕式致辭

誠信女子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鄭秉憲教授在開幕式致辭

本次展覽靈感同樣來源於藝術家的夢境。在夢中,藝術家置身於一片黑色的虛無空間,有雨水無聲地落下,卻無法感受到絲毫的濕潤。反而,一種由空氣乾燥而引起的不適感充斥在口鼻之間。在這樣的環境中,他不斷地摸索和尋找能夠解渴之物,但似乎所有的水源都像是幻覺,他無法觸及一滴水,這種絕望的渴求有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渴”。

在這個“黑色世界”的夢境中所體驗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口渴,更深層地反映在了藝術家內心的焦慮和不安,也是他內心對未來的恐懼和對當前處境的不確定感。夢中無法觸及的雨水象徵著觸手可及卻難以實現的慾望。這種慾望如夢中的黑雨一般無處不在,但當伸手去觸碰時,卻發現其並不存在,正像是現實世界那些看似觸手可及卻又無法實現的目標與夢想。水也象徵著解決問題的可行之法。這些方法雖然看似能夠滿足人們的渴求,卻也可能是飲鴆止渴。人們一邊內心迫切地希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但一邊又擔憂在追尋解渴之道中産生新的渴求,渴求層出不窮反覆迴圈為而麻木的原地徘徊。

藝術家黃鐵舟在開幕式致辭

“世界青少年文化財團”次長劉東燦與誠信女子大學博士金洲玲出席開幕式

展覽以“渴”為主題。渴的痛苦是隱秘的,不是流血的傷口那樣直接的痛楚,而是一點點疊加,在慾望無法得到滿足時,逐漸達到忍受的極限。比如,最普遍的口渴,在口渴時需要喝水,水喝不夠就會引發口渴,而忍耐著口渴的感覺,最後可能導致的是人體機能的斷崖式下降,從而引發休克直至死亡。人類的渴求或者説慾望有很多種,食欲、貪慾、求知欲、佔有欲、好勝欲、表現欲、獵奇欲、名利欲、享樂欲等等,也可以説是人類那些無止境的願望與期許,是對心靈慰藉也是對精神滿足的追求。展覽中的作品從《48小時》《滿》《渴》《解渴》《渴不渴》《被渴》圍繞著“渴”這一主題提出了一系列對於觀眾的反問。

你渴嗎?你有沒有慾望?

你滿足嗎?

什麼是渴?你的慾望是什麼?

如何解渴?怎樣滿足慾望?

你真的渴嗎?你的慾望真是如此嗎?

你的渴是不是一種被動態?

......

這些層層遞進的問題,一遍一遍的詢問著觀眾,也在試圖通過藝術作品來理解和體現人類共通的經驗,使觀眾去探尋那些隱匿在內心的情感、矛盾和慾望。黃鐵舟的作品相比于在北京798橋藝術中心雙個展中,去除了身體去除了頭部,只保留了嘴部這一器官。身體不在場,將物化的身體祛魅,自我意識重構。他從“牙蟲”系列強調個人化的痛覺體驗中跳脫出來,試圖挖掘人類本身普遍存在的渴求,這種渴求,是乾渴時對一切液體的渴求,是對慾望的實體化,是對生命的嚮往。黑色與白色的雕塑與繪畫,黑色的水,白色的水,清水,都在靜默中試圖引發觀眾對於內心的疑問與反思,並引導他們去尋找那些被複雜化或者被簡化的真相。本次展覽中,夢境依然是在黃鐵舟的藝術源泉,那些源於夢境的創作不僅是他個人情感的釋放,也是他哲學思考的起點,是藝術家對生命、存在以及人類共同的思考和與觀眾的隔空探討。超越了時間與空間後,作品觸及的是隱藏在日常生活表像之下的深層心理體驗,不僅在視覺上更是在精神與情感中想要引發觀眾的共鳴。

黃鐵舟《48小時》系列 綜合材料 2024年

你渴嗎?

連續48小時滴水未進,每個小時為嘴部拍攝一張照片,在一個小時中盯緊這張照片,直至嘴部的意象超越視覺,成為因暈眩感而産生的“視覺殘像”。這些圖像與色彩,與嘴部的變化和隨機的狀態成為了《48小時》的圖像來源。這件作品試圖表現正在經歷乾渴之人的狀態。在極度的口渴中,嘴唇乾涸起皮,時不時抿起,這些自然而然的生理反應被捕獲到了創作裏。

這是一種視覺上的從富水到乾枯的狀態,一種生理與心理同時逐漸乾涸的感受,是對生命力缺失的直觀反應,也是對心靈深處的渴求無法得到滿足的隱喻。作品中的每一塊材料,每一次觀察和描摹,都在表現那些瞬間的微妙變化。“渴”不僅停留在肉體層面,也穿透了肉體,觸及了情感和心靈,反映了人們對於生活中真正重要事物的渴求。這種渴求有時候是明確而迫切的,有時候則是模糊而不可名狀的,但這些都是前行的力量,驅動著觀者去探索、去感受、去生活。在觀看作品的過程中,觀者會面對藝術家提出的“你渴嗎?你的渴求是什麼?”這樣的直觀問題。但作品中並沒有給出答案,而是讓觀者在展覽中去找尋。

黃鐵舟《滿》系列 綜合材料 2024年

你滿足嗎?

在一黑一白兩幅畫作中,割裂開的畫布堆疊成嘴唇的厚度,似乎想要傾訴,想要發出振聾發聵的無聲吶喊。一層一層剝離開的畫布就像是一個個割開的傷口,源自於藝術家對於痛感的感觸以及對於滿足感的反思。撕開手上的倒刺或是將正在癒合的傷口撕開時,會有一種隱秘的感覺,這種感覺超越了痛感,帶給人莫名其妙的滿足感。通過《滿》這一系列作品,藝術家想要探尋在層層幻象下的真實渴求。你所渴求的真的帶給你了滿足感嗎?以此疑問引出《渴》系列作品對於真實渴求的思索。

黃鐵舟《渴》裝置 2024年

什麼是渴?

在48小時滴水未進的脫水狀態下,身體在經歷極度口渴後,竟然會感到不再口渴。這種渴求的消失,是大腦在極限狀態下給已經受損的身體的補償幻覺。正像是一個迷失在沙漠中的人看到的水源或綠洲。身體因“渴”而“變態”,極度渴求的事物猶如海市蜃樓,無論多想要得到,或許以為自己已經得到,卻仍然一無所有。

《渴》這件作品想要表達得正是這樣一種狀態。一個大張著的充氣嘴部中伸出了一條長長的舌頭,這條分外誇張的舌頭似乎突破了身體的生理極限,在拼命渴求和尋找水源,想要舔舐到地面上的水滴以及天花板上的滴水裝置。然而無論是高高懸挂在空中的裝滿黑色液體的滴水裝置,還是已經如雨水一樣滴落在滿地毛氈上的黑色液體,那只拼命伸長的舌頭都徒勞無功般地無法碰觸到一絲一毫。

《渴》這件作品探索著人類慾望的複雜性。一張巨大的嘴和一條無限延伸的舌頭構建了一個永不可滿足的渴求。舌頭的無止境伸展和黑色液體的不斷滴落,形成了一個關於達到和失去,控制與放任的雙重敘事。越是不擇手段去追尋那些渴求的慾望,就越是無法得到滿足,無法得到滿足就越是去不斷求索。到最後,慾望的主體似乎已經遺忘了真正要追尋的水源,而在景觀社會迷失在鏡花水月般的幻象中,哪怕是毒藥是假像也在所不惜。這件作品不僅是對個體生理需求的直接呈現,是對心理層面渴求的隱喻,也是對於存在主義的注解。我們如何在無盡的慾望和荒謬的生活中去認識到自己真正的渴求?如何去找到真正的滿足感?如何去尋找存在的意義?

黃鐵舟《解渴》裝置 2024年

如何解渴?

渴了就要喝水,這和呼吸一樣自然。當經歷了48小時的極限饑渴之後,第一滴水進入口腔後,那是一種暫態的滿足感和極致的甘甜,生理與心理同時得到了一種被滿足後的快感。而暫態的感覺消失後,有一種無邊的空虛。好像48小時中無法忍受的渴求,艱難熬過的痛苦,無法滿足的慾望,這些似乎都是虛無的。虛無到讓人懷疑那段饑渴難耐的時間有沒有存在過。似乎那些曾經迫切的需求,通過各種方式得到的渴望都是徒勞。48個小時似乎成為了幻象本身,飄渺且惘然。

《解渴》這件作品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下創作的。這件作品中同樣有一個巨大的嘴和一個伸出的舌頭。不同的是在天花板上只有一個滴水裝置,黑色的液體緩慢而持續地滴落在表面覆蓋著紙的舌尖上,直到其一點點被墨色暈染。黑色液體的滴落和舌尖的極度伸展,暗喻著人們對滿足的極度追求和瞬間滿足後的空虛感。你真的解渴了嗎?還是在沙漠迷失後看到了海市蜃樓,亦或是在慌不擇路中選擇了違背自己生命意志的那一條?在尼采看來,個體追求的不僅僅是滿足基本需求,而是力求達到更高層次的滿足。海德格爾也曾指出,個體不斷追求存在的證明,而忽視了存在的本質。或許看清表像之下的“生命之水”,才是真正能解渴的方式。

黃鐵舟《渴不渴》系列 裝置 2024年

你真的渴嗎?

在《渴不渴》這件作品由一張張只有嘴部的白色雕塑組成,這些嘴部不斷吐出墨色的水,匯聚在盆中,似乎有一張張臉埋在水面之下。一張張浮在水面上的嘴,似乎是一個個快要溺于慾望洪流中的人,似乎只有伸出嘴部吐出肺部和喉嚨裏嗆的水,才能大口呼吸重獲生命。但吐出的水又經由底部的迴圈重新由口中傾吐而出,這樣反反覆復的吞吐,似乎在是在經歷一場永無止境“渴”與“不渴”的交替噩夢。

有時候你自以為的“口渴”是真的嗎?那些所謂“口渴”是你自己真正的感覺,還是他者強行投射給你的洞穴幻影?水和雕塑之間的迴圈遊戲,正如柏拉圖的洞穴隱喻,戲倣著人們對慾望的追尋。那些墻上的影子終究只是真實世界的投射,我們所渴求的也僅僅只是認知中的水中月鏡中花。被慾望裹挾著消失的本我是不是一直被束縛在了洞穴之中,而不肯解開枷鎖轉身走出洞穴面向真實。

黃鐵舟《被渴》裝置 2024年

你的渴是不是一種被動態?

一張截取為正方形的嘴,上下黑色的嘴唇由釘子穿過,由無數條鋼絲強行將其拉扯開露出口中的牙齒,下方的部分嘴唇由黑色的牙齒咬住似乎想要以此閉上嘴巴,甚至有牙齒在劇烈的力的拉扯中崩壞。有白色的液體從空中穿過破碎的牙齒縫隙滴落進口腔中,又從無法閉上嘴中如口水般流出。那些不間斷滴落的白色液體,持續灌注進嘴中,就像是有無形的權力強行加諸於個體的慾望,也是消費社會中鋪天蓋地的行銷與廣告,用力咬著的嘴唇和咬碎的牙齒是一種無聲但清醒的反抗,抵抗著他者的目光所構建的表像與帶來的異化。

黃鐵舟《歸》裝置 2024年

展覽的最後,是一件裝置作品。這件作品由一個缽與滴落的水滴裝置組成。一滴滴墜落的的水珠落在缽中,匯聚成一汪清水。在遠離貪、嗔、癡後,觀者得以克制無度的慾望,終會找到真正想要追尋之物,以回歸本我,達到內心的清凈和解脫。(圖文/孟媛)



黃鐵舟畢業個展亮相南韓Minjeong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