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國家藝術基金資助:“藝薈中西”(北京站)即將開幕

國家藝術基金資助:“藝薈中西”(北京站)即將開幕

時間: 2024-03-11 09:51:50 | 來源: 藝術中國
快訊 >


展覽海報

展覽時間:3月14日—4月20日

論壇時間:3月14日上午11:00-12:30,下午14:00-17:00

展覽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2層B展廳

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藝薈中西——海上絲綢之路視角下的 19 世紀澳門及廣東地區圖像展”(以下簡稱為“藝薈中西”)及其學術研討即將於2024年3月14日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本次展覽由澳門科技大學主辦,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承辦。展出作品以銀川當代美術館收藏的洋風畫,以及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收藏的澳門及廣東地圖為主。展覽採用全景式和沉浸式的方式,向觀眾展示19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澳門、廣州及通商口岸的城市景觀與歷史變遷。“藝薈中西”圖像展也是2023年國家藝術基金項目,並且為全國性巡迴展覽。本次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展覽,為巡迴展覽五站中的第一站。本次展覽展出洋風畫123幅,地圖80件。在展覽開幕當天,學術研討會也將同時開啟,研討會邀請了12位來自中外的學術嘉賓,圍繞“中西藝術交流”、“洋風畫”、“澳門歷史”等主題,進行專項發言。

自古以來,粵港澳地區文化一脈相承,而該區域文明的核心就是廣州地區。早在1000 多年前的宋朝時期,廣州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起點。而澳門則隸屬廣州府香山縣,自東西航線開通以來,澳門作為廣州的“外港”,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是中國重要的對外樞紐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紐帶與橋梁。19世紀後,以旅居澳門的錢納利為代表的西方畫家與廣州林呱為代表的中國畫家,在此地區留下了一批反映清朝晚期的人物、風俗、風景以及其他題材的繪畫作品,被稱為“洋風畫”。這些作品真實、生動地記錄了澳門、廣州、香港地區及中國的風土人情和城市景觀。同時,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地圖繪製技術日趨完善。東西方地圖反映了澳門與廣東珠江沿岸的變遷,以及對於世界的態度與觀看海洋的不同視角。本次展覽正是希望通過對這些洋風畫和地圖的展出,重新呈現19世紀中西藝術相互交融的視覺圖像,並挖掘與找回廣州地區、特別是澳門多元文化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

乾隆皇帝半身冬裝像Portrait of Emperor Qianlong in Winter Suit,郎世寧 Giuseppe Castiglione,1756-1757年Circa 1756-1757,高麗紙本油彩Oil on Paper,62.6x51cm,銀川當代美術館藏Collection of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Yinchuan

《澳門港城圖》Map of Macao City and Port,弗朗索瓦•羅傑François Froger,1699年,26X35cm,法國國家圖書館藏Collection of French National Library 

展覽開幕之際,也正值中法建交 60 週年與澳門回歸祖國25 週年。我們期望通過此次展覽及學術研討會,可以多角度地展示中西藝術交融的視覺圖像現象,並呈現藝術史最新的研究動態和學術發展趨向。這不僅有助於加強澳門與內地的學術文化交流活動,也為展現中國“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發展思維理念,將對未來文化藝術交流以及視覺圖像發展的積極意義,提供了鮮明而有借鑒意義的歷史例證!

晨光中的帆船Chinese Junk,永祥Yongxiang,19世紀中期Mid-19th Century ,布面油彩Oil on Canvas,29.5x38.3cm,銀川當代美術館藏Collection of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Yinchuan

展覽前言

汪藍

“大航海時代”加速了以海上絲綢之路為紐帶的中西方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1557 年,葡萄牙人借助臻于成熟的遠洋航海技術,流寓澳門並與明朝通商往來,這也標誌著早期“西畫東漸”的開始。澳門作為西方繪畫進入中國的第一站,因其地緣、歷史成為中西方繪畫藝術互相影響的重要通道。1580 年,隨商船而來的義大利耶穌會教士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帶來了有記錄以來最早的西方聖像畫。此後,利瑪竇(Matteo Ricci)于 1601 年抵達北京,攜帶了 3 件聖像畫獻給明神宗;由其門徒、澳門人遊文輝繪製的《利瑪竇像》也是迄今為止人們所知的第一幅由中國人繪製的油畫作品。18—19 世紀是“西畫東漸”的第二次高潮。19世紀以旅居澳門的喬治·錢納利(George Chinnery)為代表的西方畫家,以及以廣州林呱為代表的中國畫家留下了一批反映 19 世紀人物、風俗、風景等題材的繪畫作品,學界通常稱為“洋風畫”。這些作品真實、生動地記錄了澳門、廣州、香港地區的風土人情和城市景觀,既是一份歷史的記錄,也是一份早期西畫在中國傳播的寶貴遺産。同時,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地圖繪製技術日趨完善。東西方的地圖反映了澳門與廣東珠江沿岸的變遷,以及對於世界的態度與觀看海洋的不同視角。在此期間,東西方視覺文化互相影響、互相借鑒的基礎上産生了視覺語言的調適,以此形成了全球化背景下發生在中國的新藝術。之前在歐洲流行的“中國風”也與中國“洋風畫”共同構成了中西繪畫的浩瀚交融,在傳統繪畫衰落的背景下,“洋風畫”構成18-19 世紀中國藝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全球化語境下,對於這段文化藝術交流史的再審視,無疑有著重要而深刻的意義。


浴火重生的廣州十三行風光 The Hongs after the Fire (傳)順呱 Sunqua(attribute to) 約1855年 Circa 1855 布本油彩 Oil on Canvas With The Original Frame 45.7X59.7cm 銀川當代美術館藏Collection of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Yinchuan

克萊德號帆船Clyde 麗方Lai Fong 1900年 布本油畫膠合木質框架Oil on Canvas With Gum Wood Frame 25.8x40.5cm 銀川當代美術館藏Collection of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Yinchuan

展覽內容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精選 80 幅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銀川當代美術館館藏的中西古地圖,以此説明地理認知與視覺文化之間、藝術與科學之間的複雜關係。古代地圖作為大航海時代認知世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從中體現出對文明探究的多重維度,並且地圖繪製語言的革新也深刻反映了中西之間視覺文化的調適。

同時,古地圖也是研究澳門乃至中國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及早期全球化方面的重要資料。第二部分,精選123幅銀川當代美術館收藏的清代至民國初期澳門及廣東地區的洋風畫,題材主要涉及廣州、香港、澳門地區的市井生活、港埠風景、商旅貿易、肖像畫等,真實地展示從宮廷到民間的中西方藝術互相借鑒和發展的歷史情形,生動地復原了一段消失的“西畫東漸”史。為今天的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歷史圖像,使我們能從不同的學科角度去研究和解讀這段豐富的中國早期油畫史、繪畫史與文化史。

花園春色 Chinese Garden 順呱Sunqua 19世紀中期 Mid-19th Century  布本油彩  Oil on Canvas With The Original Frame 45.6x59.4cm 銀川當代美術館藏Collection of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Yinchuan

河南伍園 The Garden of Howqua 佚名Anonymous 1860年1860 布本油彩Oil on Canvas With The Original Frame 75x112.6cm 銀川當代美術館藏Collection of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Yinchuan

將古地圖及中國早期油畫一起展示,不僅有利於探究文化的傳播以及圖像的意義,同時也有利於解讀地緣文化與文化交流之間的關係。這不僅僅是一份歷史的記錄,也是一份寶貴的藝術遺産,生動地勾畫出中國近代美術史的發展演進軌跡,體現出一種整體的中華民族精神,這是一筆巨大的文化財富。

自畫像  Self-portrait 喬治•錢納利George Chinnery 1802-1825年1802-1825 布本油彩Oil on Canvas 24.6x19.1cm 銀川當代美術館藏Collection of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Yinchuan

喬治•托馬斯•斯當東肖像 Portrait of George Thomas Staunton as a Boy 托馬斯•基克尼 Thomas Hickey (1741-1824)   1790年代1790s 布本油畫 Oil on Canvas 167.7x114.2cm 銀川當代美術館藏 Collection of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Yinchuan

中國少婦像 Portrait of a Chinese Lady (傳)史貝霖 Spoilum (attribute to) 1770-1805年1770-1805 玻璃油彩背畫 Reversed Oil Painting on Mirror, With Original Gold Decorated Wood Frame 47.7X34.7cm 銀川當代美術館藏Collection of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Yinchuan

十三行總商伍秉鑒的肖像 Portrait of the Hong Merchant Howqua 林呱 Lamqua  1830年代1830s 布本油畫  Oil on Canvas 64x48.9cm 銀川當代美術館藏Collection of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Yinchuan

南灣 Nam Van, Macao (傳)喬治•錢納利George Chinnery (attribute to)  1825-1852年1825-1852 布本油彩 Oil on Canvas 33.9x59.6cm 銀川當代美術館藏Collection of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Yinchuan

牧羊女 Shepherdess 史貝霖Spoilum 1770-1790年1770-1790 油彩玻璃Oil on Glass 71.9x63.4cm 銀川當代美術館藏Collection of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Yinchuan

家中一景 Domestic Scene 佚名Anonymous 19世紀中期 Mid-19th Century  布本油彩Oil on Canvas With The Original Frame  50.7x63.5 cm 銀川當代美術館藏Collection of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Yinchuan"

耍紙牌 Play Porkers 佚名Anonymous 1820-1830年1820-1830 布本油彩Oil on Canvas 50.9x63.9 cm 銀川當代美術館藏Collection of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Yinchuan



“藝薈中西”(北京站)即將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