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從湖至海》詩畫藝術展上海一線畫廊開幕

《從湖至海》詩畫藝術展上海一線畫廊開幕

時間: 2024-03-07 18:10:23 | 來源: 藝術中國
快訊 >

展覽海報

“從湖至海”的誕生地在上海臨港,就在這面“湖”漫步到~那片“海”之間。銅版畫作為插畫,像“神曲”或莎士比亞全集、十四行詩等等都是古典文學作品和圖像藝術結合的經典案例。這次黃大有和張平作為藝術家,參與詩集插畫的合作項目的重要原因,是藝術家感興趣詩人弘十四的哲思層面,和他揭開現實虛幻面紗的洞察力。

藝術家試圖借詩人的哲學思辨力,借詩的文字想像力,掙脫自己在創作過程中,藝術樣式和思維慣性所帶來的自我束縛,想借這個方法,作為藝術家藝術武功段位升級的藥引子。把自己想像成質子,想像“質子虛與夜遊的魚説話”時候會是什麼樣子。

《從湖至海》這近百幅作品的創作正是出現疫情期間。或許肉身自由的限制,讓思緒得逍遙,和靈魂出竅。也或許就是閉關和戒律的意義,和力量所在吧。對於藝術家和詩人來説,何嘗不是路途雖短尤長,咫尺天涯,生命有限、心路悠遠~

詩歌是奇妙的技藝,在春天的花朵盛開時花朵吞咽自己的種子;詩歌是病中的語言,在一望無際身邊坐著的觀察者將一望無際的森林戴上手腕;詩歌是打斷的骨頭,木屐裏的橋梁坍塌壓碎銀色司南魚骨架的馬鞍。

現實是一個宛如”你喜歡天空靜止還是流淌“的問題,我們時常在現實的左邊具象地描述,就像詩集左邊精湛而優雅的技藝下克制且硬朗的形象,它們在圖像的世界裏替代我們編織和修補異化的所有,它們超越現實、解構觀念、連接心靈、當下覺知;然後我們迎面遇見右邊抽象得快要落地的思想感情,時而迷狂時而冷僻,就像神經元舉起鏡子看見自己,驚愕地説出了什麼。繪畫的語言、文學的語言、此刻正在和你説的日常語言,但凡是語言,皆是神秘的,我們表達,是為了從語言的神秘中得到慰藉。

這52首詩給人的感受,有點像詩人站在鏡子面前的自我獨白和自我安慰。“投之大地以影子,一無所飾。從我心臟裏取走的,儘管取走。”這些句子剛開始讀的時候,像是在讀病句,反正每次讀不懂就覺得是病句,後來讀懂了覺得像螢火蟲的光,也像病痛中的呻吟和無奈。面對人性,我們會欣賞這種敢於在陽光下光身子的坦然,和敢於自我解剖的勇氣。尤其是現在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虛擬,不知道明天又會來個什麼,很燒腦。這時候我們還不如靜下心來,讀詩畫畫,面對自己,觸碰肉身真切的感知。悲傷和欣喜。

藝術家:黃大有

中國美術學院附中,中國美院工藝係本科。藝術家黃大有的作品充滿著人類的想像力、好奇心、探索欲和收集癖的綜合表現。其雜多的作品風格象徵著生命不息折騰不止的玩心。

近期展覽:廣東美術館《藥方》(2023);佛光緣美術館《藥方》(2023);上海臨港當代美術館《積聚與生成——2020上海當代藝術展》(2020);寶吉祥藝術中心《當代中國藝術19個案例》(2020);上海臨港當代美術館“迷城+藥方”(2019);上海春美術館《一平尺》紙本藝術展(2018)……

藝術家:張平

華東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碩士、美術學博士。藝術家張平通過作品傳達其對於物的觀察、思考及其所“悟”所“見”。張平觀物自見,見我們所未見,我們則通過物之肖像見張平之所見。

近期展覽:滬申畫廊《象非相》(2024);廣東美術館《藥方》(2023);佛光緣美術館《藥方》(2023);朱屺瞻藝術館《世界是我的表像》(2023);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流變之境》(2022);上海臨港當代美術館《微光》(2020);Liang project《醍醐》(2018)……

詩人:弘十四

中國人民大學本科,出版過詩集《精神的虛構》。

展覽企劃:黃杉笛

策展團隊:張浩傑、黃和谷

展覽時間:2024年2月24日-4月14日

展覽地點:上海市環湖南一路308號 一線畫廊


《從湖至海》詩畫藝術展上海一線畫廊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