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隨著朝廷侍從官張騫帶領大漢帝國的使團踏上出使西域的行程,沙漠中響起了駝鈴聲聲……沿著張騫的足跡,後世代代走出了一條絲綢之路,通過“絲綢之路”中原文明迅速向四週傳播,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走到了今天。
文明的融合“駝鈴聲響——絲綢之路藝術大展”展覽開幕現場
1月12日,文明的融合“駝鈴聲響——絲綢之路藝術大展”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開幕。作為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文明系列大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展覽由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策劃、聯合海內外60余家博物館、文化藝術機構、學術團體等共同推出。在6000平方米的超大美術館空間中,集結來自海內外重量級文博機構的500+組/件文物真跡,為公眾呈現一個結構多元、內容豐富、古今相襯與理念創新的年度絲路藝術盛宴。
世界旅遊聯盟主席、文化和旅遊部原副部長張旭先生,中國民生銀行董事長高迎欣先生共同為本次展覽揭幕
“駝鈴聲響——絲綢之路藝術大展”主要呈現陸上絲綢之路東段這一區域的藝術。大展分“序”“大地”“人間”“天空”“藝術恒久”等五個篇章。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李峰介紹:“展覽以絲綢之路為主線,用當代的理念和策劃方式講述文物故事,將學術研究的思想、知識和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場,用審美、藝術、感知力感染觀眾。希望本次展覽能夠打通博物館與美術館的界限,打通古與今的界限,用今天的視角訴説文明的故事。”
寶冠如來佛坐像 唐 龍門石窟研究院藏
一座國寶級佛坐像威嚴矗立在一層展廳內,它是來自龍門石窟東山擂鼓台南洞內的寶冠如來坐像,是這次展覽中最為重量級的展品。該佛像推定為8世紀前期造像,體積形制龐大,重達7噸,做工十分精美。坐佛面相豐潤,嘴角略含笑意,寬肩細腰,結跏趺坐于方形束腰須彌座上。在進入展廳的一剎那,就能被這座肅穆的佛像所震撼。仰視著這尊佛像,端詳于它的美貌,由此開啟沉浸式觀展的前奏。
鑲紅寶石金面具 戰國或北朝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物館藏
絲綢之路打通了中原與西域的通道,東方與西方逐漸實現了文化交融,這充分表現在古代美術文物上。一件黃金面具吸引了人們的駐足,這件面具出土于波馬古墓,全由黃金打造,雖然距今已有1500年的時間,一半的眉毛和全部的八字鬍已經脫落,但它的兩隻紅寶石大眼睛卻依然炯炯有神、光彩奪目,絡腮鬍綴滿紅寶石的同時也鑲嵌了細密的金珠。面具具有極強的寫實性,神情莊重肅穆,為典型的西域人形象。
胡人吃餅騎駝俑 隋 山西博物院藏
胡人吃餅騎駝俑表現的是一胡商一邊騎著駱駝趕路,一邊吃著餅子的形象。只見駱駝昂首站立,馱著絲絹、皮囊等物品,皮囊上的人深目高鼻,眉毛濃厚,頭戴圓氈帽,手抓一個餅子,邊走邊吃的形象生動有趣。
彩繪胡商俑 唐 洛陽博物館藏
彩繪胡商俑表現了左手拿著執壺,右手緊托背後的行囊,正在躬身前行的胡商形象。此人高鼻深目,長滿絡腮鬍,頭戴尖頂氈帽,身穿翻領長袍,足蹬長筒靴。這件文物描述著千年前絲綢之路上生意人往來經商,不辭勞苦的情景。
文明的融合“駝鈴聲響——絲綢之路藝術大展”展覽現場
除這兩件典型的胡商俑之外,展覽還展示了胡人武士俑、胡人文官俑、西域女侍俑、百戲樂舞俑、騎馬俑等一系列形象。
文明的融合“駝鈴聲響——絲綢之路藝術大展”展覽現場
“這個世界上惟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的燦爛天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在追求物質需求的同時,人類又嚮往著永恒、信仰和精神,佛藝東傳創造出各具特色的造像樣式是一條信念堅定的精神之路。
展覽中有一座貼金彩繪石雕佛立像,它誕生於北魏,出土于青州市龍興寺遺址。菩薩頭戴花冠,慈眉善目,表情莊重,腦後有圓形頭光。內著金邊僧祗支,下著紅色長裙,帔帛長垂,跣足立於蓮臺之上。氣質豐滿俊秀、雍容典雅,面部流露出隱約愉悅的微笑,充滿了慈善之美。
文明的融合“駝鈴聲響——絲綢之路藝術大展”展覽現場
展覽還通過克孜爾石窟、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等宏壯瑰麗、豐潤厚重的複製洞窟帶領觀眾進入絲綢之路藝術的空間。克孜爾石窟採用菱形格圖式畫出了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凹凸暈染法”等繪畫技法對中原石窟寺影響深遠。在現場,可以感受到千年前洞窟開鑿的語境,可以看到石窟的建築、雕塑、壁畫藝術之美,還可以看到佛教歷史、經變故事以及古人的日常生活和信仰。
“數字洛陽”展覽現場 圖片致謝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Harvard FAS CAMLab)
“數字洛陽”展覽現場 圖片致謝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Harvard FAS CAMLab)
此次絲綢之路藝術大展比較有特色的是,它不僅從藝術的視角展出繪畫、雕塑、造像、器物等實物,還展出了現當代藝術和新媒體藝術作品。哈佛大學為本次展覽帶來了數字藝術作品《數字洛陽》。據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副主任呂晨晨介紹,《數字洛陽》分為“洛陽幻城”和“永寧絕響”兩部分,分別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通過多媒體影像、聲音的敘事,讓觀眾沉浸式感受讓觀眾體驗北魏洛陽城從建成、興盛、到衰落的歷史。觀眾不僅可以看到真實的文物,還可以在這個數字作品中沉浸式感受古都恢弘歷史,展覽為人們在實與虛的時空環境中提供新的體驗,開啟絲路藝術全新敘事方式和觀看方式。
文明的融合“駝鈴聲響——絲綢之路藝術大展”展覽現場
文明的融合“駝鈴聲響——絲綢之路藝術大展”展覽現場
絲綢之路藝術輝煌燦爛,但在千年曆史的變遷中,不可避免地有所缺失,但這種缺失才構成了歷史,在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部分殘缺的藝術,例如沒有身體的佛頭,殘缺的佛塔,還有考古發掘出土的殘片。澳門大學講座教授、藝術與設計系主任李軍談道:“與過去的時代相比,其實我們人類文化大部分的輝煌燦爛都消失了,即使相對完整保留到今天,比起那個時代也是一個殘片,所以今天的文物藝術也是文化遺産。這個展覽也給了我們啟示,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人類偉大的遺産,如何創造我們今天的時代文化。”
文明的融合“駝鈴聲響——絲綢之路藝術大展”展覽現場
展覽還特別展出“敦煌守護神”常書鴻7件力作,以及中國研究克孜爾石窟藝術第一人韓樂然等難得一見的現當代作品;聯合哈佛大學推出《永寧絕響》多媒體特別項目;聯合青海四大古寺之首、700年曆史夏瓊寺共同推出《壇城沙畫》特別項目;聯合日本著名學府、近400年曆史龍谷大學共同推出柏孜克裏克第15窟特別項目。
展覽期間,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將聯合各合作夥伴舉辦各種類型的公共藝術教育活動,包括主題論壇、學術講座、青少年研學活動,以及多門類的藝術工坊等。
文明的融合“駝鈴聲響——絲綢之路藝術大展”展覽現場
文明的融合“駝鈴聲響——絲綢之路藝術大展”展覽現場
“絲綢之路”是貿易之路,更是藝術之路,文明之路。馬蹄陣陣,駝鈴聲響,東來西往中多種文化、文明在絲綢之路碰撞,“藝術”以多種方式在絲路沿途傳播,生長演變。造像、壁畫、書法等這些我們今天視為藝術的載體,最初有著信仰傳播、寺院或喪葬裝飾、法律文書等功用。歷經千年雨打風吹,它們的現實功能如今不復存在,留下形式之美,以文物與藝術之名供後人嘆賞。古今對話、中西對話,傳統文物與當代多媒體表現技術的多元呈現,賦予了這場展覽更為多彩的意義。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