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東風藝術學園:自治藝術社區的生成”藝術項目開放

“東風藝術學園:自治藝術社區的生成”藝術項目開放

時間: 2023-11-30 15:06:45 | 來源: 藝術中國
快訊 >

展覽海報

東風藝術學園:自治藝術社區的生成

DongFeng Art Academy: The Generation of Autonomous Art Community

策劃人:林梓Linzi

出品人:文梓涵 WenZihan

共創藝術家:艾闊、曹文青、成格爾、崔宇、陳禹嘉、范寛、葛雅靜、郭亞冠、黃元琦、霍雨詩、迦譯/閻碩、淩冰、雷徠、雷鳴、劉谷寧、劉健、劉尚然、劉遠航、劉正勇、米童、秦觀偉、佘璐蕓、史宇、雙喜、司馬源、孫盟、萬真宇、王帥/王鵬、吳小歡、王玥、王禹彤、王嶼星、王與若/任子葳、吳天際、熊櫻菲/許陽、岳洱、葉浩宇、玉YUG、張佳星、張子辰、張宗希、鄭莉莉、鄭確、鄒洪元、朱新宇、曾鈺淩、Bella Chen、Emma Zhang、Grades 9, 10, DP1, and DP2 Emerging Artists and Their Art Teacher at Beijing Youth World Academy。

籌備了近兩個月的“東風藝術學園:自治藝術社區的生成”展覽于上2023年11月25日正式向公眾開放,展期將為期一個月,持續至12月25日。這是一個由藝術家們自治生成的非盈利藝術項目,近50位藝術家和學生匯聚在一起,共同參與創作,使用廢棄空間內的材料進行工作。在實際過程中,社區居民董師傅、張師傅,以及相關工作人員小新姐都扮演著重要協調角色,在一眾人的努力下,展覽得以呈現給大家。

Mr. Scott Ramon,世青國際學校美術老師正在布展

開幕當天,ERA VISION成功舉辦了一場小大藝術家論壇,邀請到了參展藝術家吳天際、鄭確、司馬源以及世青國際學校美術老師Scott Ramon和ERA VISION在地創作學生Amanda霍雨詩、Athena子辰一同參與。在論壇上,各位藝術家分享了他們各自的作品和藝術教育經歷,讓觀眾深入了解像“廢棄校園”這樣的非盈利空間的獨特性,以及它如何成為為藝術發生和創作提供獨特平臺,也讓觀眾對接下來的導覽參觀充滿了興趣。

大小藝術家論壇現場圖片

位於北京東風的“國際學校”曾是北京眾多國際學校中備受期待的一所,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二十多間教室,一個圖書館,幾百平米的健身房,三個網球場和一個足球場。然而,然而,由於規劃調整,校園搬遷至新校區,學校的建設陷入停滯,整個校園如今變成了一片廢土,空間的價值也跌入了深淵,並且閒置廢棄了兩年有餘。在資本的世界裏,閒置是一種罪,因為資本世界的存在需要流通,而萬物都流通了就不會出現空曠與閒置。所以當閒置的地産出現的時候,説明資本世界的流通出現了問題。有問題就需要解決問題,就需要答案。藝術就是我們在這裡給出的答案,名曰東風藝術學園。

雙喜,《I am not doing sht today》,2023,丙烯繪畫,尺寸可變

在20世紀初,藝術家提出了“自治”的概念。從此之後,藝術性活動如何組織,藝術家如何參與到社區的建造,藝術家以何種方式組織社群,越來越成為重要的課題。在不斷原子化、專業化的社會中,如何通過圍繞藝術的活動來重建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是當代藝術急需解決的問題,亦是在資本市場之外尋求自身價值的重要方式。關係美學,網路美學,女性與少數族群藝術的興起,以及上一屆卡塞爾文獻展,都證明了藝術自治社區的價值。

曹文青,《小模倣體The Little Mimoid》,2023

在東風藝術學園中,我們將焦點從廢棄轉為藝術社區的生成和價值的再定義上。我們鼓勵社區成員通過在地性創作,建立起對空間更深層次的理解以及人與人之間更緊密的聯繫。我們鼓勵社區成員積極參與學園的運營和管理,活動的安排以及社區資源的分配。於是我們決定做一個不需要費用的,基本沒有預算,並且自由且開放的展覽——讓藝術家成為空間的主人。於是經過了兩個月的工作,在藝術家的協商、妥協以及共同工作中生成了這個展覽。但它已經不僅是一個展覽,而是一種關係的載體,一個臨時性的自治藝術社區。

雷鳴,《基於谷歌衛星圖繪製的北京二環地圖A map of the second ring road of Beijing based on Google satellite images》,2023,噴墨列印,210*180mm

在這個項目中,在地性,自治性以及共創性從籌劃之始就被設定為項目的核心。我們將項目的主題設定為與這個廢棄教學樓密切相關的屬性,並且鼓勵藝術家通過前來考察空間,體驗空間,發現空間中的廢料等進行在地性創作。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的工作主要是協調藝術家之間對局部空間和氛圍的把握,以及與保安和物業之間的關係等問題。所有這些問題的出現都由藝術家,策劃人,出品人以及相關人員在工作中自主地完成。換言之,這個項目並非生成于一種管理與被管理的關係,而是生成于一個自治的社群關係之中。

鄭確,《熱線》,2023,行為、裝置,砸開的墻根、紅毯,1.3×35m

我相信東風藝術學園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去重新思考和塑造價值。我們以自治的方式介入到閒置的校園之中,看看藝術家的工作能否為這個廢墟提供價值。我們將這些空間轉變為一個臨時的藝術社區,用以呈現和感知一種特殊的關係。文梓涵和他的ERAVISION團隊同時在這個校園裏運營著一個藝術培訓機構,這個機構的團隊以及一些學生也參與到了展覽的各個層面的工作中來——“東風藝術學園”生成于一個既在地理上與城市保持著距離,同時又緊密鑲嵌在多種社會關係之中的空間裏。隨著項目的生成,這個教學樓的空間屬性將發生變化,所有這些行動最終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展覽開放和結束後,這個空間未來的功能和屬性。

郭亞冠,《郭舊冠2023-瀑布》,2023,泡沫軟管、丙烯、建築雜物

從2023年10月16日至11月10日,藝術家可以預約考察位於東風的北京國際學校的空間,並在11月20日前提交他們的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會進入到一個由藝術家,策劃人,出品人以及工作團隊組成的微信群裏,並在這個群裏進行必要的協調與構圖。項目的開放日定位2023年于11月25日。屆時所有的在地創作都將完成必要的佈置,進入第二階段,並對公眾開放。開放將持續至12月30日。在此之後,東風藝術學園將進入第三個階段,出品人與策劃人會將項目作為一個案例向産權方呈現,並爭取將東風藝術學園朝向一個自治藝術社群繼續轉變。

二、部分作品介紹

曾鈺淩,《你知道你終將到達那裏,你已經出發》,2023,廢棄材料

藝術家曾鈺淩的提案計劃旨在通過創造裝置藝術作品,將廢棄學校的廢料與情感聯繫起來,探討物品在使用和不使用之間的意義和價值的變化,及其在存在與虛無之間的轉換。這個項目受到了老去家人,以及對生命死亡影響的啟發。我將通過收集廢棄物料並運用它們來傳達這一主題。 

成格爾,《Makeshift》,2023,影像,攝影

以廢墟、雜物為載體的播放影像《Makeshift》, 作品名字中文是“臨時”的意思,藝術家第一次到這個學校現場參觀時産生了用廢墟作為影像載體的想法,因為影像內容是在海邊沙灘上製造了300多張面孔。退潮時開始製作,漲潮前完成。這些面孔是藝術家身邊的親人、朋友。它們隨著潮水上漲將被抹去。和這次展覽一樣都是臨時的空間、臨時的廢墟與雜物。

范寛,《廢棄藝術學校》- 別名《重現之時》,2023

藝術家在這個廢棄的學校用一間屋子還原了一間學生宿舍,這可能是一個模糊的宿舍,有藝術家過往那個年代的、有當下社會的符號記憶,藝術家説:“也許是我記憶中一種烏托邦似的校舍,我可以在裏面生活居住的日常,參觀的人也可以申請在裏面體驗感受一天、幾天或者半天都可(在保證安全的狀況下),呈現完展覽結束以後把宿舍裏的部分物件及我製作相關衍生品(廢棄國際藝術學校T恤現場售賣)售賣部分費用捐贈于支援貧困兒童等活動與組織機構,給滿是傷痕社會添加一點點溫度,也許是給自己吧。”

迦譯/閻碩,《未來只在一瞬間》,2023,膠帶

藝術家用建築⾛廊中做出的純⾦⾊的“未來”兩個漢字,只能在觀展動線中的某個特定⻆度完整呈現。跟隨觀眾的視⻆變化,具象的“未來”,會變成墻上抽象的⾦⾊⼏何線條。“未來”只能在特定的瞬間被看見。

佘璐蕓,《基礎設施 infrastructure》,2023,丙烯、尼龍膜 60cm*35cm*140cm

藝術家説:“當孩⼦們往向天井,他們很清楚學校會像⼀個梯⼦⼀樣將他們發射到其他局域。”

司馬源,《琥珀》,2023,彩色蠟筆

本作品再現了藝術家四歲時,藝術家的父親發明的一個遊戲:在夏夜的馬路邊,在路燈下襬出奇怪的姿勢,然後用彩色粉筆將我的影子輪廓描繪出來,形成詭異的形狀。畫完之後再變換位置和姿勢,繼續畫。最後馬路上就留下了一連串奇形怪狀的彩色圖形。在這次展覽中,擺姿勢的人和繪畫的人變成了偶然經過的觀眾。當他們路過一個深藍色橢圓形的“結界”時,會得到關於這個遊戲的指示。然後藝術家用事先準備好的彩色粉筆互相給對方畫影子輪廓了。當圖案畫滿“結界”的時候,作品完成。藝術家想知道,被時間隔離同時又包裹的我們(當下的我們/過去的我們)是否能夠通過對事件的臨摹重逢。但也許真正的記憶就存在於倣真與失真之間。

Amanda霍雨詩,《Freedom Liberty Chairs 出圈》,2023,廢棄課桌椅

這些形狀相同,大小不同的課桌椅, 見證學生們在這個廢棄的校園裏曾經學習生活過具有特殊的意義。椅子是學校的一種符號,可以代表多含義: 陪伴、功能、課堂•....其中,Amanda認為這些椅子代表了一種自由意志。當人們坐在椅子上時,人們被迫在椅子上形成固定的形態,以保持他們的平衡和姿勢。這代表著自由意志從坐在椅子上的個人身上被拿走了。這一點和學校的性質有一些像。當孩子們來到學校後,孩子們被學校教育,被教授固定的知識,被灌輸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為社會做有意義事情的價值觀。這些不一定是孩子自願選擇的,是學校教育成為被社會認同的一種價值觀和人生觀。接受教育,也是一種接受束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椅子也無法控制自己的命運。在它以原料形態,被運送到工廠的那一刻,就決定了這些原料只能成為對人類有用的東西。如果這些椅子脫離了原來的設計用途,得到自由,可以決定為自己做點什麼那麼椅子會做什麼呢?椅子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Amanda對全年齡段、性別、不同工作和不同社會地位的人進行了調查。針對“有一天,當椅子希望放飛自我,改造自己,它會希望把自己改造成什麼樣?"這個問題,收集了79份調查問卷。根據調查結果,設計18把自由的椅子。

孫盟,《伊甸園》,2023,假鳥、大網

王嶼星,《未來之窗:星星,太陽,和月亮,Window Of The Future:Stars,Sun,And Moon》,2023,尺寸可變、綜合材料:“漸變的廢棄學校圖像” 噴墨列印、啞光紙、光面相紙、透明膠帶、“維納斯的貝殼” LED燈、廢棄鐵絲、亞克力雙面透鏡

陳禹嘉,《吸氧》,2023

王帥/王鵬,向量標記,2023,影像、廢棄材料    

展現場圖

展覽持續日期

2023.11.25-2023.12.25

(請提前微信預約參觀,掃碼文字底部二維碼)

地點(導航輸入)

世青東風青少年研學基地

關於我們

ERA VISION成立於2017年,致力於為初、高中生提供國際化和多元化的藝術學習體驗,幫助孩子打開藝術創造的大門。我們汲取歐美藝術教育的精髓,針對亞洲學生的獨特需求,為12-18歲學生設計了一套完善的藝術教育體系。我們提供基礎美育、暑期藝術大師課、週末藝術大師課、1V1定制化課程、藝術留學規劃、申請服務以及魯班計劃(工作室及設備培訓)項目。

ERA VISION通過藝術課程,為初、高中學生提供世界級別的藝術教學資源。所有暑期課程均由國際一流藝術院校在職導師授課,促進歐美老師與中國學生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打破藝術教育中的資訊差。

此外,我們策劃小小導覽員和青少年藝術展等一系列周邊藝術活動,注重藝術教育中的體驗和實踐。我們專注于國際化啟髮式教學,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藝術思辨、口語和寫作表達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藝術感知、創新和動手實踐能力。



“東風藝術學園:自治藝術社區的生成”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