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2023長三角文博會——國際文化藝術論壇”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成功舉行

“2023長三角文博會——國際文化藝術論壇”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成功舉行

時間: 2023-11-20 15:12:29 | 來源: 藝術中國

由長三角國際文化産業組委會指導,復旦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上海東方文化創意發展中心主辦,復旦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國際公共關係研究中心協辦,上海安理達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海絲之花”國際藝術聯盟、GAA國際藝術機構承辦的“2023長三角文博會——國際文化藝術論壇”近日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成功舉行。本次論壇以“文化創新:構建國際藝術品牌新賽道”為主題,邀請了多位來自文化藝術界的著名專家學者、藝術家,以及文化企業代表,就著力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大發展大繁榮、國際藝術品市場和新興藝術業態的發展趨勢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復旦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秘書長張殿元教授,上海東方文化創意發展中心理事長邵潔分別主持了本次論壇。

復旦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在致辭時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正式提出。會議將二十大已提出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大發展大繁榮置於更突出的位置。其中,藝術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也將承擔起更加重要的使命。長三角文博會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基礎上,通過“區域聯動、市場運作、展陳創新”的辦展特色,集中展示了長三角文化産業整體實力和發展態勢。兩家主辦單位舉辦這一論壇,其主旨是要讓這一論壇在實現長三角文博會“立足長三角、輻射全中國、面向全世界”的發展進程中,實現全球的文化相融,文明互鑒;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邵潔理事長在致辭中重點介紹了本次論壇的主要議題涵蓋了文化、藝術、科技等多個領域,論壇將圍繞藝術發展對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意義,藝術發展對人類未來的影響,全球藝術市場的現狀與發展趨勢,藝術品牌行銷及其國際傳播,人工智慧技術對藝術創作與審美活動的影響等方面進行探討。

在本次論壇的主旨演講環節,復旦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傳播學會副會長孟建教授,耶魯大學講席教授、美國摩帝富藝術集團原執行董事黃文叡,復旦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復旦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秘書長湯筠冰教授,美國著名國際公共藝術家盛姍姍,諾丁漢大學教授、英偉達聯合混合現實實驗室主任莊以仁五位嘉賓分別進行了演講。

孟建教授以“文化藝術創新的國際新賽道:對我國當代藝術創新發展的若干思考”為題,從文化藝術的新理念、新趨勢、新表現、新路徑四個方面對我國當代藝術創新發展及國際新賽道進行了具體的闡釋。孟建教授指出,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藝術的歷史性進步。因此,只有將藝術上升至文明的高度,才能更深刻地認清藝術的本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藝術的創新是更為深刻、更為全面、更為廣泛的創新。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本身就是中華民族創新的結果,其間文化藝術的創新,應當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創新,特別是當代藝術的創新,應當在國際的“新賽道”中予以全面、深刻地審視。在討論當代藝術新理念時,孟建教授指出,當代藝術應當在建構人類文明新形態並引領現代文明中展現其獨特的作用。當代藝術已經完成了藝術哲學化與哲學藝術化的雙向重構,當代藝術家應當更多地聽命于來自社會快速發展的現實感受,而非遵從既有的藝術理念與套路。當代藝術家承擔著悠久中華文化的精神寄託和歷史使命,實踐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孟建教授繼而指出,當代藝術呈現從“分化”向“融合”,從“純粹”向“混合”轉變的明顯趨勢。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或文化體系建構的角度看,任何時代、國家或民族合理文化結構必須同時涵蓋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孟建教授認為,中國的當代藝術完全能躋身世界並實現“國際文化藝術新賽道”的“彎道超車”。孟建教授最後還就中國當代藝術的跨文化傳播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如何確立我國當代藝術國際傳播的主體性,如何建構其國際傳播的整體框架,如何設立國際傳播多元立體管道,如何搭建其國際傳播的全媒體矩陣,如何與國際組織合作是放在我們面前的緊迫課題。

黃文叡教授發表了題為“國際藝術市場的現狀與未來的發展趨勢”的主旨演講。在探討國際藝術市場的現狀時,黃文叡教授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和可視化的生動展示,闡釋了近十年來全球經濟走勢與藝術市場走勢之間的互動關係。他指出,藝術品市場表現與金融經濟狀態密切相關,金融走勢會對藝術市場産生直接、顯著且長期的影響。他同時指出,過去100年,藝術市場通常是金融經濟動蕩中最後受影響的領域,而在經濟復蘇中,藝術品也往往是率先復蘇的領域。與金融商品不同,藝術品作為刺激經濟市場手段,雖會受影響,但直接衝擊有限,作為投資選擇尤其具吸引力,在時間性和風險分散方面表現優越。在對國際藝術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時,黃文叡教授認為人工智慧(AI)生成的藝術、非同質化代幣(NFT)皆引發了國際藝術市場的廣泛關注。其中,人工智慧技術與3D列印技術以高科技方式複製藝術大師作品更是引發了是否需要複製品的激烈的討論。此外,非同質化代幣雖是流行趨勢,但流動性問題尚存,不過在構建元宇宙的未來仍可能成為突破點。最後他談到,藝術品的份額化和證券化也將成為趨勢。通過將名畫作品股權化,人們可以較低成本擁有一部分作品,但這也對藝術政策和交易平臺規範提出了要求。

湯筠冰教授在主旨演講中著重探討了“藝術品牌行銷與國際傳播”。她從三個方面探討了藝術品牌行銷現狀。首先,從觀眾角度上看,觀眾在藝術中尋找共鳴的趨勢愈發顯著,特別是“Z世代”消費者對品牌年輕化表現出濃厚興趣。為了滿足“Z世代”文化需求,藝術展覽的推廣策略也逐漸演變,觀眾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由此了解到了“不同生活方式和歷史”。第二,從藝術家角度看,一方面,藝術作品不僅是藝術家表達情感的方式以及交流媒介,同時也是他們欣賞、記錄生活之美的方式。另一方面,品牌採用聯名藝術家、藝術智慧財産權(IP)形式作為其藝術行銷實踐中的主要手段,借助藝術家與藝術IP的力量為自身疊加更豐富的文化吸引力。具備影響力的知名藝術家仍然是品牌熱衷的合作對象,來自插畫、塗鴉等細分領域的青年藝術家也越來越受到市場追捧。第三,從品牌主角度看,有品牌導向與産品導向的區別。一方面,品牌以自身高端化定位為主要訴求,通過藝術展、內容共創、藝術裝置、音樂歌曲等形式,用藝術手段詮釋品牌的精神內核,煥新或強化品牌形象,與消費者建立更深層次的連結。另一方面,品牌行銷形式多以跨界聯名為主,輔以發佈廣告片、數字藏品,打造新品秀場等手段,以打響社交聲量,搶佔消費者心智,進而拉動銷量。此外,湯筠冰教授在探討藝術行銷與國際傳播的問題時,認為藝術行銷國際傳播的根本目標在於塑造涵蓋全球的統一當代藝術價值觀,並且強調藝術傳播在國際交流合作中的關鍵作用,將其視為實現“民心相通”的重要橋梁。湯筠冰教授還對藝術品牌行銷中三種新趨向進行了分析。

莊以仁教授以“失控的AI藝術空間”為題對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對藝術創作及其他人類活動的影響進行了深度思辨。他首先指出藝術的表達方式隨著媒介和時代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演變,智慧手機等設備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藝術的欣賞方式。他通過AI藝術實踐證明儘管人類引導著人工智慧的創作,但人工智慧也參與了創作,人類對於這個創作的結果是不能完全控制的。莊以仁教授提出了四種失控的方式,包括個體與通用AI的互動、由多個機器共同生産的最終産品的輸出、在使用這些機器時對我們思維的塑造以及在機器使用中默契水準的變化。儘管從個體角度來看,我們與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協商可能會成為個體為達到滿意的結果而進行的不斷推敲,但這種行為的“蝴蝶效應”可能會在更大、更有影響的層次上出現,即社會在生活和工作的各個方面都可能因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入侵而受到影響,這種影響充滿挑戰與不確定性。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出現改變了我們在藝術領域工作的方式,生物啟發演算法現在已經進入了控制領域,正在改變我們與資訊系統的交互方式。一個新的模式已經出現,我們現在必須與可能失控的系統一起工作。我們對系統的控制不再是確定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已經成為了人工智慧藝術領域的一部分。

美國著名國際公共藝術家盛姍姍女士在主旨演講環節以“城市空間與大型玻璃雕塑”為題介紹了她在二十多年的玻璃雕塑實踐中所創作出的代表作品,這些作品遍佈世界各地,包括美國邁阿密、佛羅裏達州、丹佛,中國香港中環,深圳文化廣場等。她著重介紹了其在威尼斯雙年展中首次展出的用威尼斯手工玻璃磚砌成的“開放的城墻”作品,這一作品的相關影像片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紀錄片《地球我們的家園》第八章收錄。盛姍姍女士在演講中強調,當代藝術的核心在於使用新的形式與媒介的表達,並與之呼應。演講中,她對我國闡釋空間中大型雕塑問題,也發表了自己頗有見第的看法。

上海東方文化創意發展中心理事長邵潔主持了本次論壇圓桌論壇。在圓桌論壇上,上海油畫雕塑院原院長、著名藝術家肖谷,東京藝術大學陶藝科名譽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島田文雄,澳門玻璃雕塑藝術家、副教授孟舒,ALD·UK Vision首席執行官伊恩,香港菲比文化創意産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恒江,上海市版權協會副會長、《中華熊貓》版權創意者徐正標等專家學者、藝術家、企業界代表緊緊圍繞“美美與共,激活藝術創造新活力”的主題進行了交流與探討。肖谷教授指出,“各美其美”是“美美與共”的前提,正是差異造就了豐富性與美好,否則世界將會單調無趣。在此基礎上,“美美與共”則是目標與歸宿。“各美其美”強調個人美學與生活方式,“美美與共”則體現世界萬物的融通,兩者是個性與共性的區別。“一帶一路”倡議之所以重要,正是因為其完美地契合於“各美其美”與“美美與共”之意蘊。幾千年來,絲綢之路以商貿的方式促進了文化交流與融合,未來,文化藝術的發展應以此為重點。

來自英國的ALD·UK Vision首席執行官伊恩著重討論了技術對藝術創作的影響。他指出,數字藝術建立在科技基礎上,由於人們尚未有效掌握對新技術的引導與控制,人工智慧因此仍帶給人們以巨大的恐懼感。技術兼具創造性與破壞性,借助人工智慧技術既可能創造美好作品,也可能導致截然相反的後果。對於是否採納新技術,以何種態度待之,人們如今常常站在十字路口。但伊恩對此持有樂觀態度,他期待人工智慧技術帶來更具創造性的藝術創作。島田文雄教授認為藝術創作是將無價值的材料轉化為藝術品的過程,反映了藝術家的精神和內心世界,他強調擁有自由的心靈,能夠充滿熱情地進行自由創作是成為藝術家的核心。據他介紹,東京藝術大學歷來有收藏學生自畫像的傳統,因為他們相信每個學生的作品和自畫像都充分展現了其情緒、性格與精神世界。

玻璃雕塑藝術家孟舒副教授特別強調了文化交流、文明互鑒對藝術發展的重要性。她認為,邀請更多的外國藝術家到中國來,一方面可以為中國藝術從業者提供寶貴的學習機會,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外國藝術家激發創作靈感,用藝術的方式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這正是美美與共的生動體現。她還指出,玻璃雕塑作為古老的工藝,在當代仍然擁有強大的藝術生命力,玻璃藝術家仍然在堅持用傳統手工藝燒制藝術作品,與古老智慧的對話,這種堅持源出於藝術精神的指引。徐正標副會長從其自身版權創意與保護實踐出發,介紹了“中華熊貓”以中國國寶和太極融合為形象特徵進行國際傳播的過程。他指出,形成法律上的IP不是終點,打造消費者和社會公眾心智上的IP才是核心。

當被主持圓桌論壇的邵潔理事長問及何為“激活藝術創作新活力”的問題時,嘉賓們亦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肖谷教授以“美的鮮活性”概括之,他認為藝術創作的共同點正是在於將美以鮮活的方式呈現出來。伊恩認為“靈感與火花”是實現“美美與共”的核心要素。島田文雄教授則認為對於藝術創作而言,“誠實”最為關鍵,即直面自己的內心。孟舒副教授通過引用愛因斯坦所説的“我們所能擁有的最美的體驗是神秘,它是萌生真正的藝術和真正科學的情感之源”,她認為藝術創作的核心是“真實的情感”。徐正標副會長則強調了“本土、具體、微小、簡單”的元素的重要性。董恒江副院長從雅俗辯證的角度提出“普及性與共用性”是藝術創作永葆活力的源泉。

據論壇主辦方孟建教授介紹,復旦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作為國家重要的文化研究基地、文化戰略智庫和國際文化交流平臺,成立八年來,為國家文化事業建設和國家文化産業發展作出了許多的努力。此次復旦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參與到長三角文博會中來,就是要與上海東方文化創意發展中心一起為國家文化新一輪的大發展,為長三角文化進一步的大繁榮,添磚加瓦,增光添彩。

“2023長三角文博會——國際文化藝術論壇”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成功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