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柏林“分離派”大展【二】流金歲月之下的群星閃耀

柏林“分離派”大展【二】流金歲月之下的群星閃耀

時間: 2023-11-10 13:46:43 | 來源: 藝術中國

撰文_李莞潸

“分離派”這個群體包含著巨大的可能,慕尼黑、維也納和柏林三城分離派的不少成員加入過不止一個團體,站隊不是終極目標,將藝術向前推、再向前推才是。這樣一個群體也絕不只有領頭的三個名字,每一個分離派都有百餘名成員——分離派流金歲月的天幕,有群星閃耀。

《黑姆斯巴赫城堡》(Hemsbach Castle),上圖:威廉·特呂布納 ,約1904,藏于柏林國家博物館之老國家畫廊;下圖:艾麗斯·特呂布納 ,1904-1908,藏于卡爾斯魯厄州立美術館

威廉·特呂布納與施圖克都是慕尼黑分離派的聯合創始人,他的妻子艾麗斯·特呂布納擅長靜物與風景。艾麗斯曾是威廉的學生,她實現了當時只有少數女畫家能夠實現的高度獨立創作,她的風景畫技法與老師很是相似,但又融入了自己“近乎陽剛有力”的筆觸,其才華所流露出的光彩並不依附於成名已久的丈夫。1899年,艾麗斯的作品首次參展慕尼黑分離派群展。

艾麗斯出生於英國但在德國長大,在跟隨威廉·特呂布納習畫之前,“德國印象派三巨頭”之一的馬克斯•斯萊沃格特也曾是她的老師。展覽現場有一幅馬克斯·斯萊沃格特的肖像作品,畫中人布魯諾·卡西爾來自出版商、商人和學者家族卡希爾家族。

《布魯諾·卡西爾肖像》 ,馬克斯•斯萊沃格特 ,1911,藏于柏林國家博物館之老國家畫廊

1898年,布魯諾與堂兄保羅·卡西爾(Paul Cassirer,1871-1926)在柏林創建“布魯諾&保羅·卡西爾”藝術出版社,並在剛成立不久的柏林分離派中擔任秘書。推廣印象派藝術是卡西爾兄弟當時的首要目標,出版社力推德國印象派三巨頭的作品,短短數年,卡西爾出版社成為魏瑪共和國推廣印象派的領軍畫廊。可惜在1901年,兄弟倆因強烈的個人分歧拆了夥,保羅繼續經營畫廊和藝術品貿易,布魯諾則留下了出版社。分道揚鑣後,布魯諾離開了柏林分離派,而保羅留了下來。

單飛後,保羅逐漸將自己的畫廊打理成20世紀初德國乃至歐洲舉足輕重的現當代繪畫畫廊之一,他是唯一一位被德國藝術家協會接納為正式會員的藝術品經銷商。德國在一戰前存有約120件梵谷作品,其中80件都是由保羅·卡西爾經銷的。許多分離派藝術家都在經濟上依賴保羅·卡西爾。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43歲的保羅·卡西爾自願參軍,但在西線和戰地醫院的經歷使其震驚並反思,隨後生成的反戰情緒使他遭受到不少敵對行為。這段參戰經歷深深影響了保羅。時代洪流如旋渦,藝術家群體中有不少人也難免被捲入其中。馬克思·利伯曼早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就自願加入過戰地醫院,23歲的他在真實的戰場中接受了震撼教育,消退了對戰爭的狂熱。

《湖邊情侶》,恩斯特·斯托爾,1897/1903,藏于維也納列奧波多博物館

就算沒有上過戰場,戰爭所帶來的精神衝擊也足以摧毀一個普通人。奧地利畫家、詩人、音樂家恩斯特·斯托爾是維也納分離派聯合創始人,也是“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概念的先驅。1915年,斯托爾所居住的地區被置於戰區。加之自身健康狀況不佳以及親人相繼離世等各種狀況不斷,他的畫作流露出日益增長的絕望。1917年,斯托爾最終在家中廚房懸梁自盡。

相較于恩斯特•斯托爾走時的冷清,柏林藝術界的很多人都出席了1926年保羅·卡西爾的葬禮。在葬禮上致辭的有兩人,一位是馬克斯·利伯曼,另一位是生於巴黎的德國藝術收藏家、外交官哈裏·格拉伕·科斯勒。

《哈裏·格拉伕·科斯勒》,愛德華·蒙克,1906,藏于柏林國家博物館之老國家畫廊

科斯勒的私人日記(1880年-1937年)跨越了57年,是時代的重要見證。他從一開始就是柏林分離派的贊助人,1903年,科斯勒聯合倡議創建德國藝術家協會(Deutscher Künstlerbund),為分離派運動的跨地區合作做出了極大貢獻。展覽現場這幅著名的科斯勒肖像高達兩米之巨,出自挪威畫家蒙克之手。

1892年,受邀首次在柏林舉辦展覽的蒙克乍然“紅”起來,因為他那些“令人厭惡、醜陋和卑鄙”的作品被官方視為無政府主義的挑釁,展覽開幕後僅七天就被強行叫停。當時,力挺蒙克的畫家群體沒有足夠的力量對抗既有的展覽體系,但“蒙克被拒醜聞事件”無疑是一粒種子,把更多的同路人引往“分離”的方向。

《格魯內瓦爾湖》,瓦爾特·萊斯蒂科,1895,藏于柏林國家博物館之老國家畫廊

1898年,德國畫家瓦爾特·萊斯蒂科的《格魯內瓦爾湖》被柏林藝術展拒之門外,這為柏林分離派的起始點。萊斯蒂科是當時革新風景畫的代表人物,也是柏林分離派的聯合創始人,此後也一直是柏林分離派的核心成員,不過他同時也屬於慕尼黑分離派和維也納分離派。“十一人社”中也曾有萊斯蒂科的身影,1896年,他寫過這樣一段話:“讓我們聚集在一起的原因只是希望安排一個小型的聯合展覽,讓每個人都可以自由、毫不掩飾地展示自己,不需要考慮公眾的期望和銷售的利益,也不需要焦急地瞇起眼睛去研究展覽規劃中的各種條例。”

洛維斯·科林斯作為畫家和版畫家的成熟作品實現了印象派和表現主義的結合,他與馬克斯·斯萊沃格特、馬克斯·利伯曼並稱為“德國印象派三巨頭”。無論對於蒙克、洛維斯·科林斯還是馬克斯·斯萊沃格特,分離派的展覽都給這些嶄露頭角的藝術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跳板。

《漢斯·羅森哈根》,洛維斯·科林斯,1899,藏于柏林國家博物館之老國家畫廊

洛維斯·科林斯為德國藝術評論家漢斯·羅森哈根繪製過一幅肖像,羅森哈根因在1902年發表的《慕尼黑作為藝術之城的衰落》一文而聞名,在文章中,他尖銳批評了曾經的藝術之都的保守文化政策,並指責這座城市缺乏對分離派的支援,這導致了洛維斯·科林斯和馬克斯·斯萊沃特等重要藝術家移居柏林。羅森哈根的批評文章引起的廣泛辯論持續了數十年,1929年,一位狂熱的藝術愛好者對此唱反調,他並不同意羅森哈根的言論,並反駁道:“德國藝術的衰落……(反而)在慕尼黑感受是最淺的。”此人名叫阿道夫·希特勒。

《黃金島》,喬治·科爾貝,1898,藏于柏林國家博物館之老國家畫廊

在1930年代希特勒上臺後的執政時期,大多數分離派藝術家的作品被劃為“墮落藝術”,但希特勒卻十分欣賞德國畫家、雕塑家喬治·科爾貝。科爾貝于1905年加入柏林分離派,但他未曾答應為希特勒作像的要求。喬治·科爾貝是極其少有的在四個政府體系(魏瑪共和國時期、納粹時期、戰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德國)中均受到重視的藝術家,西德和東德都被認為科爾貝體現了“真正的人文主義和現實主義傳統”。

維也納分離派第14屆展覽(1902年)開工克斯·克林格雕塑《貝多芬》©wikimedia

喬治·科爾貝的作品始於象徵主義,他受到德國象徵主義雕塑家、畫家馬克斯·克林格的影響。克林格被譽為“德國羅丹”,早在“十一人社”時期他就是創始成員。1902年,維也納分離派第14屆展覽的主題是紀念貝多芬逝世75週年,中心作品便是馬克斯·克林格的偉大雕塑作品《貝多芬》。

柏林分離派群展第三屆海報,托馬斯·特奧多爾·海涅,1901,藏于柏林國家博物館之版畫素描博物館

克林格的《貝多芬》現存于德國“小巴黎”萊比錫,德國漫畫家、插圖畫家、畫家托馬斯·西奧多·海涅就出生在這座歷史名城。1933年開始,海涅遭受納粹迫害,最終流亡海外。上文曾提到,慕尼黑分離派和維也納分離派的宣傳海報常以女神雅典娜為核心,海涅為柏林分離派第三屆群展設計的海報卻開闢了新思路,他用象徵的手筆將新舊力量之間的衝突描繪出來——顯出後退姿態的柏林熊象徵保守派,年輕的女畫家正親吻併為之戴上繆斯女神的花冠,這個主題在當年的展覽目錄和印刷品上成為柏林分離派的象徵。(注:本文為柏林“分離派”大展系列報道第二篇,後續敬請期待)

柏林“分離派”大展【二】流金歲月之下的群星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