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尋夢廬山——36位中外藝術家探尋廬山多元美學

尋夢廬山——36位中外藝術家探尋廬山多元美學

時間: 2023-11-02 10:51:26 | 來源: 藝術中國

廬山風光(攝影:劉鵬飛)

撰文_劉鵬飛

廬山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自古就以“雄”“奇”“險”“秀 ”聞名,成為中國南方山水的代表作。當下廬山是眾多旅遊熱點之一,一些網友會拿黃山與廬山相比,認為黃山比廬山景色更美,但在歷史上看,廬山冠絕天下,李白、蘇東坡、白居易、陶淵明等眾名家都曾留下大量佳作。不僅如此,中國傳統的理學、宗教乃至近現代的政治、軍事和歷史都與廬山緊密相關。

廬山在中國繪畫史上同樣引人注目,中國山水畫理論奠基人宗炳是廬山東林寺十八賢之一,故廬山風景與中國山水畫理論形成有關。明代沈周的《廬山高》、清朝石濤的《廬山觀瀑》、王翚《廬山楓林圖》 等都是畫廬山的佳作,近代以來,更有張大千、傅抱石、潘天壽、錢松喦 等名家在廬山留下了丹青妙筆。所以廬山被季羨林稱為“人文聖山”毫不為過。

領導嘉賓與中外藝術家一起為“悠然廬山 詩畫九江”點讚(攝影:胡月)

在當今,各種藝術形態百花齊放,新媒體藝術層出不窮,不同國家的藝術家以繪畫這一樸素而古老的媒介重繪廬山會是怎樣的情境?2023年10月16日至10月20日,由江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指導,中共九江市委宣傳部、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九江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主辦,藝術中國、九江美術館、九江畫院、九江市推廣廬山畫派辦公室承辦的“畫廬山 看中國——2023中外藝術家廬山行”在江西省九江市舉行。來自全球六大洲、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36位藝術家相聚一起,四天的時間裏,他們先後在廬山仙人洞、錦繡谷、牯嶺鎮、植物園與秀峰寫生創作,呈現出一幅多國藝術家共繪廬山的盛況。

“畫廬山 看中國——2023中外藝術家廬山行”活動已經結束,但圍繞著廬山、寫生繪畫和文化交流還有太多值得回味之處。

體驗廬山不同風貌

廬山日出(攝影:劉鵬飛)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東坡這首詩點出了廬山的玄奧。與歐洲較多平坦的平原地區相比,中國險峻的山地居多,中國人自古就對天下名山情有獨鍾,廬山不在五嶽之中,但為什麼歷史上有眾多名士對廬山情有獨鍾?

廬山風光(攝影:劉鵬飛)

在筆者看來,一個人如果不親臨廬山,親身體驗廬山是很難對此有答案的。當筆者從山腳坐纜車向山頂緩緩飛升之時,巨大雄偉的山勢、險峻蒼勁的石崖、漸染秋色的漫山蒼翠和山對面浩渺的九江市八里湖,一副巨大的廬山山水畫卷逐漸展開。當我們一行人來到山頂時,儼然來到一座天上山城,這裡山勢平緩、林木蒼潤、古老別墅星羅棋佈。隨後在三天的寫生旅程中,藝術家來到了仙人洞、錦繡谷、牯嶺鎮、植物園與秀峰,僅僅這幾個景點就反映了廬山景觀的不同側面。

秀峰(攝影:艾恩)

如琴湖(攝影:胡月)

仙人洞、花徑和錦繡谷一帶,沿著高低錯落的窄小山道行走,一路上山峰競秀、千岩萬壑、層林盡染,美不勝收。著名的仙人洞外的勁松風姿卓越,引的遊人如織;牯嶺鎮的中心廣場對面就是漫山異國風情的“萬國別墅”,不遠處的如琴湖形如提琴,亭榭點綴岸邊,湖面如鏡,周邊幽靜的山色倒映其中;含鄱口地勢開闊,站在含鄱亭,極目四眺,煙波浩渺的鄱陽湖盡收眼底;廬山植物園是中國第一座亞熱帶植物園,園內杉柏挺拔,林深幽靜,光影斑駁、溫室內奇花異草數百種之多;秀峰在古代是廬山最有代表性的地標,這裡山勢險峻,峽谷幽深,潭水清澈,李白當年賦詩“飛流直下三千尺”之處就在此地。

山嶽之美

藝術家伊瑞在錦繡谷巨石上創作(攝影:胡月)

廬山其實是一座“孤山”,位於鄱陽湖平原,突兀于長江南岸,顯得格外雄偉峻拔。廬山又形成獨立的眾多山峰,這才有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不同山貌。廬山受特殊地形和氣候影響,山間溪流縱橫,山上雲霧繚繞,相比中國北方山體更顯秀美之姿。我們到訪的季節正值廬山秋日艷陽高照,蔥郁的山體在陽光下閃耀著豐富斑駁的色彩。

藝術家朝戈在錦繡谷創作(攝影:胡月)


在經歷了幾天的創作後,很多藝術家對廬山之美深有感觸,著名藝術家朝戈感言到,當他來到廬山,立刻被它的豐富性所吸引。北方的山很強烈,但生存艱難;廬山很浩瀚,這裡有很高的山和偉大的平原,又很濕潤非常宜居,具有自然的詩意。

藝術家在錦繡谷創作(攝影:胡月)

參加本次活動的國外藝術家來自六大洲,各國藝術家的家鄉環境千差萬別,對中國風景和文化的理解深淺不同,但他們普遍對廬山的景觀深有感觸。

烏克蘭藝術家尤利婭對廬山風景很有感觸:“當我看到一幅中國畫時,我覺得一定是藝術家自己想像或者創作出來的構圖,而當我來到這裡,我看到這些竟然發現,你都不用進行構思和創作,所有這些山石、亭臺、樹木的存在本身就如同一幅畫一樣,不管你從哪看,你都會看到一幅絕美的畫卷。”

法國藝術家米拉在錦繡谷寫生(攝影:劉鵬飛)

法國藝術家米拉也有共同的感受,她説:“此前我曾在不同的美術館和中國畫中看過對廬山不同的描繪,那些作品中廬山又高大又宏偉,這次活動中當我得以身臨其境地目睹廬山時,我終於明白為何那麼多人都來描繪它、不斷以它為繆斯進行創作。”

來自馬來西亞的藝術家林曉玲,生活在沿海小城,其繪畫創作最初多源自海洋,她對廬山的感受是:“以前我看廬山的山水畫,很喜歡畫面上的山和氣息,來到這裡,感覺以前的畫家已經把山的氣派都畫出來了。”

藝術家Stephen Lane在創作攝影:蘭紅超

美國藝術家Stephen Lane在談到創作感受時説:“我用這座山上的泥土來創作,就如同我與大山之間的互動與對話。我會在畫布上畫上一小塊一小塊的顏色,再用這種方式把他們覆蓋上一些。這座山就在那裏,它是客觀本體,歷經滄桑而永恒,但這些顏色是瞬逝的。”

新加坡音樂人林億從媒介的角度談到廬山印象:“廬山壯觀龐大,一幅畫可能都容不下。但作為時間藝術的聲音反而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它的開始與結束都可以由藝術家自己決定,我可以用聲音的媒介方式來記錄廬山的感受。”

俄羅斯藝術家安娜在創作(攝影:胡月)

俄羅斯藝術家安娜畫了幾幅廬山山石的作品,她去過中國北方的很多山,本次廬山行是她第一次體驗中國南方山水,她説:“我最感興趣的是這裡的顏色,那些山石有一點點灰,有一點點紫、有一點點綠,非常美。”

藝術家艾恩和劉大成聯想到了自己的家鄉山景,艾恩説:“我來自德國慕尼黑,那裏南部有阿爾卑斯山脈,小時候我開50分鐘車就登到山上,所以很多那時候的記憶都涌現出來,真的非常美好。”塞席爾藝術家劉大成説自己家鄉是一個群島國家,那裏最高的山只有900多米,他從小就喜歡山,來到這裡就被這裡壯麗的山景所吸引。

人文之美

印度藝術家李想在山路上(攝影:胡月)

法國學者邊留久在《風景文化》中記述過一件事:他在摩洛哥的瓦法卡山遊覽時,不禁想起來陶淵明《歸園田居》一詩中所寫的南山(據學者研究“南山”即是廬山),這兩座分屬不同大陸,地質構造完全不同的山都喚醒了同一種真實的情感,他將之這一過程稱為通態化。

      而對於景觀的通態化感知更多地要取決於對當地文化的深度理解,邊留久就曾熟讀陶淵明的詩作。而本次活動中不乏對中國文化非常熟悉的國外藝術家,他們感覺能在中國古代詩人和畫家遊歷的廬山遊走、觀察和創作,體驗與古人共通的感受感到非常興奮。

奧地利詩人維馬丁在創作(攝影:艾恩)

奧地利詩人維馬丁灑脫不羈,頗有中國古代詩人梁楷的氣質,這次是他第二次來到廬山,廬山給他的創作帶來了巨大靈感。在秀峰,他一路攀爬到瀑布邊的亭子,他脫掉鞋子,身體完全放鬆,全身心體驗中國詩人李白在山川巨崖飛瀑前的心境,他在隨後的創作中這樣寫到:

李白的瀑布


偶爾一次

揚聲器停止

那你就能聽到

三千英尺

銀河系

來自第九天堂

隨便什麼事

相當遠

(2023年10月 作者:維馬丁 翻譯:樞先生)

伊瑞在錦繡谷創作(攝影:劉鵬飛)

伊瑞是一位非常有個性的捷克藝術家,他的一身牛仔裝飾在景區非常引人著名,被成為“水墨牛仔”,他對於中國文化有很深的理解,在很多中國遊客都忌憚攀爬的秀峰景區,他不顧辛苦,飛快地攀爬到瀑布最近的九天池,在地上他鋪開兩米多寬的畫氈,在宣紙上面對飛瀑和巨崖以水墨的方式創作。

伊瑞在接受藝術中國記者採談時説:“三十多年來,一直想來廬山,這次終於有機會來到這裡。中國歷代那麼多名士都來過廬山,留下了畫作、詩歌和理論,比如宗炳、陶淵明、蘇東坡……廬山的風景非常美,可以看到從南北朝到宋朝的山水畫,特別是南宗山水,廬山給予了藝術家們巨大的靈感來源。”

從左至右,藝術家沁月、葉詢之和大衛在錦繡谷創作(攝影:胡月)

71歲的美國學者、藝術家大衛·布魯貝克對中國文化和美學有深入研究。他感嘆道:“在這樣一個充滿陽光又樹木茂盛的環境中生活,更能讓人理解和欣賞古時的那些與之相關的文學和繪畫作品。”

葉詢之是一位來自俄羅斯的青年藝術家,他在中國研習書法,非常熟悉中國山水畫與書法和詩歌的關聯,他在此次廬山創作中,與巴基斯坦藝術家沁月合作了一幅詩畫結合的作品。

尤利婭在秀峰創作(攝影:劉鵬飛)

烏克蘭藝術家尤利婭非常喜愛中國文化,她説:“當我第一次聽到廬山,我能想起很多關於廬山的詩句,我也知道很多名家都畫過廬山,但我自己從未親臨此處。在這三天的寫生中,我發現這個地方實在太神奇了,它的美超出我的預料。第一天我們爬山時,我有點兒遺憾,自己沒有爬到最高峰去看毛澤東的題詞(無限風光在險峰)。”

人與自然和諧之美

隨著工業技術和虛擬世界在全球範圍內進一步發展、擴散,人們感到自己的身體和心靈都與自然不斷疏遠。在這樣一個時代,藝術對自然現實的交流具備無限的潛力,它能夠促使人類超越文化差異,克服與自然的疏離關係,重塑自我感知與識別能力。

藝術家在秀峰創作(攝影:劉鵬飛)

舒適是參加本次活動的藝術家對廬山的一個突出感受。廬山一年四季氣候分明,年平均溫度14 ~ 23°C,年降雨天數164天,在廬山上體感相當涼爽濕潤,這也是江西文旅將“悠然廬山”作為廬山品牌語的原因。舒適的氣候也孕育了廬山繁茂的植物群落,漫山成片的黃山松、馬尾松、杉木和闊葉林連綿起伏,繁密而潤澤。

藝術家白很力和雨夜來在廬山植物園(攝影:葉詢之

藝術家參觀寫生的廬山植物園,是中國近代植物學家胡先骕、秦仁昌和陳封懷三位先生於1934年親手創辦,是我國第一座亞熱帶山地植物園,目前已匯集國內外植物3400多種。植物園環境優雅,高大挺拔的杉樹枝繁葉茂,樹葉在清透的陽光下閃爍著光斑,林間點綴著輕柔的灌叢和草地,走在林間,泥土和青草的氣息撲面而至。在這樣的宜人的自然環境中,藝術家感覺身心愉悅。

袁月在溫室寫生(攝影:胡月

來自瑞典的袁月,母親是中國人,她目前在中央美院學習花鳥專業,她來到廬山後,沒有選擇畫複雜的山景,她覺得路邊的花草和葉子非常美麗,就用水彩畫起了這些形態各異的花朵和葉片。

克裏斯蒂娜是一位來自葡萄牙的首飾設計師,她在植物園溫室細緻地勾畫著各種熱帶植物,她説:“這裡的山、瀑布和峭壁給予了我很多靈感,但植物園的花草更適合我的珠寶首飾設計。”

來自非洲厄利垂亞的白很力在植物園的林蔭小道迅速地完成了幾幅油畫作品,他説:“當我在幽靜的樹林看到灑落下來的陽光時,一下子找到了和廬山之間的聯繫,雖然作畫過程每幅只有不到1分鐘,卻讓我非常開心。”

德國藝術家江霓渙在作畫(攝影:王雲艾)

德國藝術家江霓渙自述德國的自然環境中人是很少的,他習慣了獨自面對自然,但他在廬山看到有很多人,尤其在山上還有如此多的房子,感覺很不可思議。他用了一組紙鋪在地上,他用單純的紫色在紙面上描繪了抽象的物象來表達對廬山的感受。

美國藝術家董夢娜説,她來自日本東京,大城市固然生活舒適,生活便利,但也有很多問題。她來到這裡感受到城市裏沒有的生命能量,她看到江西當地人對古老房子中的燕窩也會小心地加上板子保護,感受到當地人對自然的尊重和共存的態度。她認為大城市應該學習如何與自然共存。

在牯嶺鎮廣場,美國學者、藝術家大衛·布魯貝克用鋼筆淡彩以鬆動地筆觸描繪了眼前的山景和別墅,他認為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僅對中國文化很重要,對任何人和任何地域來講都意義非凡。

廬山是溝通的橋梁

藝術家克裏斯蒂娜在牯嶺鎮寫生(攝影:胡月)

廬山不僅是一座融合自然與人文之美的聖山。同時廬山在近現代史上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之地。19世紀中葉,當毗鄰廬山的九江開埠之後,在這裡工作的西方人很難適應九江地區的酷暑炎熱,他們就看中了廬山涼爽宜人的環境,英國傳教士李德立通過與當時九江地方政府官員的暗中交易,將廬山的長衝一帶土地以極低的價格承租下來,開闢了牯嶺鎮,建設了很多教堂、別墅、醫院和學校。這些建築就是牯嶺鎮“萬國別墅”的由來。這固然是中國近現代屈辱外交史的一部分,但在客觀上也為廬山打造宜居環境,使廬山成為中外聞名的避暑勝地創造了先天條件。

      廬山留下了很多外國友人的故事。1971年,周恩來總理接見了第一批來中國演出的美國藝術家哈登夫婦。哈登夫人兒時就在牯嶺美國學校就讀,她告訴周總理,廬山是她的第二故鄉。1987年,77歲高齡的哈登夫人在北京音樂廳成功地演奏了她創作的組曲《廬山》,樂曲融合了廬山的號子、民歌、詩歌和搖滾等音樂元素,優美地表達了這位在牯嶺街頭長大的美國老人,對自己童年的留戀和對廬山的無限深情。

中外藝術家在秀峰入口處合影(攝影:蘭紅超)

無數的事實可以證明,無論當今國際形勢如何風雲變幻,美麗的自然風景和藝術始終是世界各國人民可以共同溝通的語言,它可以跨越不同種族、語言、歷史、宗教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在不同人群之間架起一座交流橋梁,傳遞人類最基本的情感、審美和思想。

本次“畫廬山 看中國——2023中外藝術家廬山行”堪稱一次較為成功的當代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很多藝術家都表示,他們不僅感受到廬山不可思議的神奇與美麗,而且能與如此多國家藝術家交流是他們從未體驗過的一次人生經歷,感覺非常興奮。

來自中國台灣旅居上海的藝術家林俊廷是一位新媒體藝術家,他曾經與台灣詞人方文山到訪過廬山。但這次他的感受更深,他坦言自己做新媒體藝術創作的時候身心是緊繃的,而這次廬山行,他感覺身心非常放鬆,他看到來自全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都在畫圖,他感覺這些藝術家真的非常純粹。他聯想起自己童年畫畫的經歷,感覺自己又回來了藝術原初的狀態。

      俄羅斯藝術家安娜表示,當她看到這麼多國家的藝術家面對同一座廬山,每一位畫家都用自己的方法和感覺表達出以完全不同的廬山,感覺特別有趣。

艾恩的作品(攝影:艾恩)

孟舒作品局部(圖片來源:孟舒)

 有兩位藝術家的創作是記錄了藝術家們的集體智慧和有趣生活。德國藝術家艾恩的創作是一部參與式作品,他邀請其他藝術家在他的畫布上每人畫一幅小畫,記錄當時的感受。他感嘆到:“這次活動真的令人耳目一新,我們在此結交了這麼多新朋友,我們在廬山上經歷了那些美妙而興奮的瞬間時,真的超出我的想像的。這次除了繪畫,我會做一個有關每個人創作過程的視頻紀錄片,我很開心可以通過這種跨媒介的方式,把大家聚合在一起。”

來自中國澳門的藝術家孟舒是一位玻璃藝術家,她的創作方式是把每一天的點滴見聞和感受記錄在筆電中,並以速寫的方式描繪了很多藝術家聚會場景和特寫鏡頭,成為本次“畫廬山 看中國”活動的一本視覺日誌。

 

國際藝術家在秀峰附近合影(攝影:胡月)

青年藝術家在如琴湖湖畔合影(攝影:胡月)

      在“畫廬山 看中國”五天的行程和三天的采風中,36位中外藝術家共同旅行、生活、創作和交流,拉近了這些來自六大洲、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的心靈距離,大家很快就變得熟悉起來。創作間隙時,他們交流著對藝術創作的經驗和感受;在旅途和休憩時,大家也彼此分享著對廬山美景、古建、美食和各國文化的感受。

藝術家在江西省、中科院廬山植物園科普館休息廳內喝茶(攝影:胡月)

藝術家在酒店餐廳聚會(攝影:劉鵬飛)

      藝術家們不僅在旅途中和就餐時交流,每天晚上,很多藝術家會來到廬山曙光薇酒店的餐廳中聚會,大家圍坐在一起,分享著桌上的點心零食,熱烈地討論著對廬山和藝術創作的感受。不僅如此,幾位藝術家還結伴去了廬山戀電影院觀看《廬山戀》。這家電影院,每天從早到晚只放映《廬山戀》一部經典影片。《廬山戀》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部愛情電影,影片中廬山宜人的風光和主人公曲折的愛情經歷對國外藝術家來講非常具有吸引力。

2023中外藝術家廬山行研討交流會(攝影:胡月)

藝術家在賓館大廳觀看作品(攝影:劉鵬飛)

采風活動最後一天的下午,藝術中國舉辦了本次活動的研討會,各位藝術家紛紛表達了對廬山的感受和創作體會,之後大家回到賓館,在賓館大廳中將作品一一擺開,大家相互品鑒欣賞,彼此交流著對作品的感受。

     “畫廬山 看中國——2023中外藝術家廬山行”活動只有五天時間,但是這五天的經歷或許會永久地烙印在每一位參加活動的藝術家的心中,而圍繞廬山之美、廬山的藝術和廬山的記憶也將通過這次活動向更遠地世界傳播。本次活動不僅是九江市開啟廬山畫派國際化推廣的有效活動,也必然為中國其他地方文旅開展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展示中國自然與人文之美提供借鑒價值。

相關文章

尋夢廬山——36位中外藝術家探尋廬山多元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