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超過35 個國家,225 家畫廊參展,是什麼讓今年的紐約軍械庫藝術展如此火熱?

超過35 個國家,225 家畫廊參展,是什麼讓今年的紐約軍械庫藝術展如此火熱?

時間: 2023-09-21 16:39:21 | 來源: 藝術中國

紐約軍械庫藝術展現場 圖源:紐約軍械庫藝術展官方Vincent Tullo

夏季剛剛結束,各個藝術博覽會和展覽開幕便隨著紐約初秋的熱浪席捲而來。專注於以紙為媒介的當代藝術的紙上藝術展(Art on Paper),深耕于前沿性內容的春假藝博會(SPRING/BREAK Art Show),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的“姊妹展”影像紐約藝術博覽會(Photo Fairs New York),由兩個紐約獨立藝術和文學空間蹦極空間(Bungee Space)和重音姐妹(Accent Sister)聯合舉辦的排練書展(Rehearsal Art Book Fair)等藝博會都在九月第一週的軍械庫周(Armory Week)舉辦。而其中最具影響力,規模最大的,當屬紐約軍械庫藝術展(Armory Show)。

紐約軍械庫藝術展現場 圖源:紐約軍械庫藝術展官方Vincent Tullo

紐約軍械庫藝術展現場 圖源:紐約軍械庫藝術展官方Vincent Tullo

紐約軍械庫藝術展現場 圖源:紐約軍械庫藝術展官方Vincent Tullo

紐約軍械庫藝術展于2023年9月7日至10日,第三次在紐約賈維斯中心(Javits Center)舉辦,其中9月7日為貴賓預覽日,不對公眾開放。今年的紐約軍械庫藝術展邀請了超過35 個國家的225 家畫廊參展,雖相比于2022年的240家畫廊參展,在數量上有所下滑,但軍械庫藝術展依舊用藝術不僅將賈維斯中心一樓充滿,也讓每個到場的藏家、觀眾,都能沉浸于應接不暇的藝術體驗中。本次展會依舊分為六個單元:畫廊(Galleries)、個展(Solo)、聚焦(Focus)、展示(Presents)、平臺(Platform)和非營利組織(Not-for-Profit)。可以看到的是,在本次紐約軍械庫藝術展中,更多的畫廊機構選擇將中國和華裔藝術家的作品作為他們主要展出和推廣的對象。

徐震作品《永恒——菩薩立像,勝利女神雕像》在“平臺”單元圖源:現場拍攝

走進軍械庫藝術展,很難不被其中最為特殊的“平臺”單元所吸引。區別於其他方正的隔間展位,“平臺”單元以橢圓形排布位於整個展覽的最中心,創造出一個當代的阿古拉(Agora),古希臘人在公共場合聚集的地方。策展人伊娃·雷斯皮尼(Eva Respini)通過展示12位藝術家的裝置和雕塑作品,為觀眾提供了一個以多維度觀察歷史的窗口。其中中國藝術家徐震的作品《永恒——菩薩立像,勝利女神雕像》通過並置兩個在東西文化中廣為人知的形象,將古代神話與宗教文明帶到現代語境中,讓神明與世俗共處一室,以一種頗具幽默感的方式探索了佛教文化和希臘神話的異同,為觀眾帶來兼具考古觀和全球觀的體驗。

同在“平臺”單元展示的韓裔藝術家沈讓(Jean Shin)帶來了以廢棄的電子設備為材料的作品《擁擠的人群》(Huddled Masses)。廢棄的手機如同化石一樣鑲嵌在電腦電纜的地面上,形成了禪宗園林景觀和傳統中國畫中文人石,映射出人類不斷增長的數字足跡。沈讓的作品站在歷史的背景上對未來進行想像,對觀眾發問,當科技不斷更疊,人類生活是否會被更多的電子垃圾充斥,地球是否能夠承受人類越來越快節奏的消費文化。

韓裔藝術家沈讓(Jean Shin)作品《擁擠的人群》在“平臺”單元圖源:現場拍攝

另外一個單獨策展的單元是“聚焦”單元,由坎迪絲·霍普金斯(Candice Hopkins)擔任策展人,突破性的集中展示原住民的藝術創作。這一單元的策展不僅旨在展示之前沒有得到足夠展示機會的原住民藝術,也是基於物質文化對文化遺産的一次更為深入的探索與思考。

比如薩帕爾當代藝術中心(Sapar Contemporary)就與希皮博·科尼博中心(Shipibo Conibo Center)合作,帶來了秘魯土著藝術家布魯斯·魯比奧·楚雷(Brus Rubio Churay)的作品對此進行了回應。楚雷的作品以"宇宙觀“為中心,通過描繪對於他的文化中具有象徵意義和精神引領的動物,如亞馬遜粉紅河豚、猴子、美洲虎、食蟻獸和獵鷹等,從而探討了作為非人類生命的植物和動物在宇宙觀中的關鍵作用,以回應西方文明對環境的焦慮。在“聚焦”單元,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軍械庫藝術展對於邊緣藝術群體的關照,讓原住民藝術的文化價值有機會被更好的展現,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原住民藝術也可以是當代的。

秘魯土著藝術家布魯斯·魯比奧·楚雷(Brus Rubio Churay)作品圖源:畫廊官方

早在2014年,軍械庫藝術展的“聚焦”單元就有過圍繞中國當代的策展,讓美國觀眾得以打破對中國藝術的認知,進一步了解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創作。雖然此次的“聚焦”單元因為主題原因沒有中國藝術家的參與,但在畫廊、個展和非營利組織單元中,也不乏有藝術機構為觀眾帶來了精彩的呈現。

唐人當代藝術中心展位圖源:畫廊官方

唐人當代藝術中心作為少有來自中國的參展畫廊,為軍械庫藝術展帶來了更多當代中國視角。唐人此次選擇展出了岳敏君、朱金石、王茜瑤、汪建偉和趙趙等十四位藝術家的作品,圍繞主題“超越邊界”,以藝術家個人表達為基礎,延伸並展示當代的社會現象和價值觀,講述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的更加多元的媒介使用和藝術表達。值得一提的是,唐人的展位是所有參展機構中佔地面積最大的之一,以更多數量的藝術家和其作品為軍械庫藝術展帶來了更多的中國當代聲音。

霓凱典畫廊(Nicodim)展位圖源:畫廊官方

霓凱典畫廊(Nicodim)在新任總監喻言的帶領下,也在此次的軍械庫展覽帶來了十二位不同背景的藝術家。作為成都人和第一代美籍華人,總監喻言為此次展覽帶來更獨特的文化視角,選擇的作品雖在主題內容上有所區別,但均富有著來自不同文化的神秘氣質。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霓凱典也在軍械庫展覽中展出了藝術家付亮的作品。據總監喻言介紹,長居法國的藝術家付亮在創作時,會專門選取、研磨特殊的礦石作為作品的底色,而在具有西方現代主義風格的畫面完成後,礦石顏料的光亮得已顯現出來,更添中國傳統繪畫中所擁有的空靈感。

晚餐畫廊(Dinner Gallery)展示中國台灣藝術家洪恭凡(Phaan Howng)作品 圖源:畫廊官方

來自紐約本地的晚餐畫廊(Dinner Gallery)在此次軍械庫展覽中選擇以個展的方式呈現中國台灣藝術家洪恭凡(Phaan Howng)的作品,並且特意邀請藝術家為展位墻面繪上藝術家最具特色的植物圖案,使得整個展位變成了藝術家的個人裝置。藝術家洪恭凡的作品是在描繪對未來世界的想像,她發覺,隨著自然環境的變遷,人們在無法掌控自然環境時,愈發希望在室內製造自然景觀。在研究了中國古代園林繪畫和維多利亞時代的哥特植物文獻後,她開始創作這一系列作品,試圖想像用奇異的植物來填補所有的空間。而此次在軍械庫的展覽,藝術家洪恭凡成功邀請觀眾沉浸在她所想像的奇幻植物世界中去,帶來了一些未來人類與自然共生的想像。

在此次軍械庫展覽中,來自舊金山的想得開畫廊(Micky Meng)單獨展示了加州亞裔藝術家盧南燕(Cathy Lu)的裝置作品《週邊視野》(Peripheral Visions)引得觀眾們的駐足。在藝術博覽會中,畫廊更多選擇展示架上藝術作品,連雕塑都少有呈現,裝置藝術更是鮮有畫廊選擇展出。可見,想得開畫廊做出了一次大膽的嘗試,而其特殊的內容呈現引得了展位前不斷有觀眾駐足。《週邊視野》展示了一個寓言式花園,墻面上懸挂的圖騰樣的眼睛雕塑是按照藝術家本人,以及其他著名亞裔美國女性創作的,如藝術家魯斯·阿薩瓦(Ruth Asawa)、花樣滑冰運動員關穎珊(Michelle Kwan)。每只眼睛都不斷流著用洋蔥釀製的“黃色淚水”,流入從不同中國城購置的常在亞洲社區出現的塑膠水桶中。淚水通過水泵不斷迴圈,暗示著亞裔群體在西方社會所面對的創傷與困境,並渴望通過建立友誼和社群以治愈反亞裔所帶來的創傷。

想得開畫廊(Micky Meng)展示藝術家盧南燕(Cathy Lu)裝置作品《週邊視野》(Peripheral Visions)圖源:畫廊官方

除了上述的畫廊,許多其他參展藝術機構都選擇了在此次軍械庫展覽展出中國、華裔藝術家。比如,半畫廊(Half Gallery)展出了方圓的新作,法國塞米歐斯畫廊(Semiose)展出的謝磊作品。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世界上更多的地區都聚集了中國人和華裔的身影,在異鄉如何找尋自己的身份,成為了他們藝術創作的一大主題。即使在國外學習、生活,他們也都會選擇從中國文化中尋根,將其融入進自己的藝術創作。同時,更多的國內的藝術家也得以將自己的作品輸送到國際舞臺,讓世界了解到中國當代藝術的風貌。在軍械庫藝術展的預展日,可以看到很多國內外藏家都選擇在中國藝術家的作品面前駐足詢問。

 紐約軍械庫藝術展(Armory Show)現場 圖源:紐約軍械庫藝術展官方Vincent Tullo

如果説2014年的軍械庫藝術展用“聚焦”單元再次將中國的當代藝術創作更好地介紹給西方。在今年的軍械庫藝術展可以看到,隨著更多的中國藝術家走出國門,更多的西方藝術機構對中國藝術家的創作更加認可,軍械庫藝術展在不斷青睞更多的中國聲音,中國當代藝術已經成為國際性藝術博覽會中一個必不可缺的常客。(撰稿人:張芷蘅)

紐約軍械庫藝術展現場 圖源:紐約軍械庫藝術展官方Vincent Tullo

紐約軍械庫藝術展現場 圖源:紐約軍械庫藝術展官方Vincent Tullo


超過35 個國家,225 家畫廊參展,是什麼讓今年的紐約軍械庫藝術展如此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