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第三屆中國非遺傳承發展與創新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

第三屆中國非遺傳承發展與創新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

時間: 2023-07-18 15:42:46 | 來源: 藝術中國

近日,由華夏文化促進會主辦的“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重要論述”座談會暨第三屆中國非遺傳承發展與創新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該學術活動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活動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安夙主持。

整個活動包括論壇品牌新標識發佈、專家委員會專家聘任儀式、論壇成果報告、主題演講、代表性項目展示和入選學術論文成果彙編名單公佈等環節。

華夏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周鵬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作為華夏文化促進會重要使命之一,將積極與所有非遺工作者一道,共同努力,推動我國非遺事業的發展。

論壇主席、華夏文化促進會非遺分會會長常月紅總結了已舉辦的古琴藝術、非遺數字化、器樂、非遺國際傳播、古文物修復技藝、茶文化、書教育人、青年書法家、中國刺繡等九個專場形成的成果強調,廣泛團結凝聚社科界專家學者、積極打造知名學術活動品牌、發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示範引導作用、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服務等既是本次主題學術活動開展的硬要求,更是以後各屆論壇開展的總依據,要把本屆論壇形成的巨大社會反響和良好影響力轉化成下一步工作的驅動力,讓更多的專家學者、傳承人、民眾參與到非遺傳承發展和創新中來。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宏復在代表論壇組委會宣讀了專家委員會成立的決定和專家名單後指出,要進一步加強學術建設,定期舉辦學術研討,和同行常態化分享非遺領域最新進展和研究動態,專家學者要到非遺傳承第一線展開實踐探索,青年專家更要勇於擔當,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豐富自己,共同把論壇構建成為一個專業、多元和包容的平臺。

《中國書畫》雜誌社編輯部副主任、青年專家代表劉光認為,高校書法專業培養精專業、想擔當、有作為、能轉化的青年書法人才,是非遺傳承的重要力量,要通過書法的傳承發展,在展現中國特色的同時,積極參與推進公共美育。

中國政府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原文化代表蘇旭認為,中國非遺在世界佔有重要地位,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名錄的中國非遺數量第一,取得這一輝煌成就來之不易,所有從業者應繼續努力,讓中國的非遺事業始終走在世界前列。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曉英認為,要積極展開非遺價值評估,推動非遺保護工作的高品質發展,避免低水準建設和重復建設,有標準可遵循、有標桿可追趕,通過非遺價值評估來促進,達到“以評促建”的效果。從歷史文化、傳承發展、活化創新等維度科學系統建立好評價指標體系。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喬曉光分享其多年田野調查的實踐時指出,要把剪紙還原村社生活,在常識中發現文化事實。活態文化的研究方法,是以多民族剪紙研究為個案的民間美術研究方法的探索,也是作為入選人類非遺名錄的中國剪紙基礎田野和基礎理論的建構。

中國科學技術資訊研究所研究員張秀梅認為,要充分應用智慧化手段對傳統醫藥進行改造,以實現醫藥文化理論體系的知識圖譜化,臨床決策規則化,為用戶提供高水準的理療智慧輔導,為現代人提供預防調治、保持健康的智慧工具。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藝術中國主編許柏成以《萬象中國》短視頻中英文紀錄片為例,強調在非遺國際傳播上既要注重學術品質,又要通俗易懂。要在全球視野下來講述中國故事,精美的畫面、豐富的場景,以及別具一格的敘事方式,都有助於提高國際觀眾的接受度。

北京樂器研究所研究員彭麗穎認為,復原古樂器比對研究多種古籍是基礎,要從古代記載樂器使用場景、文化歷史背景的視角作分析,經過對材料、音域、音色、制式、演奏方式等進行反覆探索,試驗後定性定型,同時要善於利用高科技手段進行創新。

河北師範大學教授寇學臣認為,要創新作為人類非遺的書法傳承發展路徑,建立完整的書法教育體系,書法教育學科建設是引領,人才培養是核心,大學書法教育和中小學書法教育應該並重、互相促進,吸引和激發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

中國刺繡藝術理論當代研究、非遺價值評估體系、中英文系列短紀錄片《萬象中國》、燭光計劃-書法教育大型公益活動、非遺全媒體設計研究、中醫智慧理療系統、北京中軸線非遺數字化展覽、高光譜技術在文物修復中的應用、湘繡數字化保護開發與利用、中國非遺與文化大數據挖掘、營造技藝的傳承密碼、文旅部非遺研培計劃曲陽石雕活態傳承、中華武術、中國收藏弘揚非遺之路、宋代點茶、川南玉雕、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新時代書法美育體系的構建與實施研究等50個非遺項目作了視頻展示。

《非遺作品展覽標準制定的思路探析》、《非遺與文旅産業深度融合發展》、《顏料高光譜分析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人口流動時空變化對非遺高品質發展影響的研究》、《非遺傳統戲劇評價標準體系研究》、《從會計視角探討非遺項目經濟可持續性》、《古文物修復技藝標準的制定與應用研究》、《基於大運河文化遺産開發點茶文化旅遊項目研究》等50篇論文獲得優秀論文。

還有來自北京和江蘇的16位學習書法和宋代點茶項目的優秀中小學生代表參加了活動。

第三屆中國非遺傳承發展與創新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