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數字藝術與國寶文物對話:“神遊”湖南博物院是怎樣的體驗?

數字藝術與國寶文物對話:“神遊”湖南博物院是怎樣的體驗?

時間: 2023-07-05 09:32:37 | 來源: 藝術中國

作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之一,改建後的湖南博物院似乎從來不缺少遊客。博物館內永遠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從各地慕名而來的觀眾對湖南博物院的熱情,就如同長沙的高溫一樣火爆。每天 15000人的名額提前一週就已被預約完畢。如適逢週末的早晨,博物院尚未開門,等待的人群早已向南排過烈士公園西門。因為這裡藏有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銅器、楚文物等舉世聞名的珍貴文物。

展覽現場

從 6月30日起,一個前所未有的展覽在湖南博物院一樓特展一廳亮相。來自全球30位藝術家用32件當代藝術作品,為觀眾展示了一個古今對話、充滿互動的人文場域,其中 5組藝術家首次用數字藝術的方式與湖南博物院館藏的5件國寶級文物對話,帶領觀眾展開一場面向數字藝術和古代文明的雙向奔赴,進行一次穿越歷史時空的奇妙“神遊”。

這場名為“神遊——歷史時空中的數字藝術”的展覽由湖南博物院黨委書記、院長段曉明,瑞士伯爾尼大學艾米·海勒,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張小濤策劃,是湖南省首次國際數字藝術領域的頂級展覽。

姚燕安+樊麗娜 《多足行鼎》 

走進“神遊”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姚燕安和樊麗娜的作品《多足行鼎》。姚燕安和樊麗娜是來自北京交通大學的幾何機器人實驗室團隊。姚燕安是中國最重要的幾何機器人專家。他們用了湖南博物院藏的商晚期的“大禾人面紋方鼎”與機器人進行融合。從某種程度上説,“大禾人面紋方鼎”與“幾何機器人”的創作者都是當時的科學家。“鼎”是用於祭祀功能的重器,而今天“鼎”與機器人的碰撞,産生了新的觀念和語言,此刻“行走”是思想也是前沿的技術實驗,更是一種生命的延展。

張沐辰 《數字豬尊》

張沐辰的參展作品《數字豬尊》與湘博的國寶級藏品“商代豕形豬尊”展開多媒體互動對話。藝術家把“豬尊”轉換成一個巨大透明的充氣模型,祭祀和神話的功能被解構,反而變成了一個可視化的三維模型。空中透明的飛鳥與視頻結合,構成了一個真與假的荒誕劇場,一個處於歷史和高科技之間的景觀。

張小濤+張無量 《神鳥》

張小濤和張無量的《神鳥》多媒體數字藝術項目靈感來源於長沙出土的馬王堆帛畫。帛畫裏有“黃泉、人間、天堂”三界,是先民們樸素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關於生與死的信仰、成仙、成道的神話體系。在藝術家看來,漢代的神仙譜係其實就是古人的“元宇宙”。張小濤用張無量所做的《未來》冊頁中虛構的神獸符號來與馬王堆帛畫中的神鳥、龍、蛇、馬、兔等神話符號來進行深度的對話,是對偉大的漢代文明表達一種敬意和對歷史的當代轉化。

梁紹基 《8字謎》

梁紹基是一位隱居在浙江天台山,養了三十幾年的蠶,用蠶與絲創作的當代藝術家。此次他用《平行隧道》與《8字謎》兩件作品來對話漢代的《素紗單衣》。素紗單衣的材質成為梁紹基對話的橋梁,《8字謎》是揭示了蠶吐絲的軌跡路線,《平行隧道》則用蠶絲構建了一個通往歷史與未來的空間。梁紹基在全球化數字時代用生命經驗和藝術創作去重新討論漢代先民們的智慧與生命哲學,日復一日的生活就是生命的真諦。

顧靜+夏炎 《無極花》

顧靜和夏炎是一對來自貴陽的藝術伉儷,他們對話的國寶是“印花敷彩紗絲綿袍”。他們的作品多媒體藝術裝置《無極花》,以數字藝術和機械裝置兩個部分組成。顧靜用水墨淡彩來描繪出漢代印花圖案,然後把這些圖案放置於一個由夏炎設計的機械裝置中。唯美的花朵傳遞出漢代女性服飾之美,宛如佛塔的機械結構,更增加了美的純粹與崇高。

周雯靜 《如雲霧,如蟬翼》

旅居巴黎和北京的湘籍藝術家周雯靜與國寶“素紗單衣”展開對話。馬王堆辛追墓出土兩件素紗單衣,一件直裾49g,一件曲裾48g,證明了漢朝震驚世界的絲織技術。她此次的作品以數字藝術和裝置作品結合的方式呈現,用蟬的翅膀來拼貼出一件“禪衣”。無論是煙霧還是絲綢,都提示了一種生命的超越狀態,真正呈現了“輕若雲霧,薄如蟬翼。”

本次展覽除了以湘博5件國寶為對象進行的數字藝術創作之外,也包括對中國美術史和西方美術史上重要作品的數字轉譯。展覽涵蓋了卡塞爾文獻展、威尼斯雙年展、奧地利林茲藝術節等全球最重要展覽的參展作品。

中國台灣著名的新媒體藝術家林俊廷本次展出的數字藝術作品是《響》。它用數字藝術生動再現了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中“高華雄奇,百代標程”的氣度。作品邀請每個觀者對山呼喚,在自己與回聲中構築一個空谷人語、光影返照的剎那與聲景。

鄧國源 《諾亞花園-2》

鄧國源的《諾亞花園-2》打破了傳統的藩籬,回歸生命本源,帶我們體驗移步換景、曲徑通幽的東方意蘊。從中消融真實世界和虛幻世界的邊界,探討現實中人與自然、社會及物質與精神的關係,同時虛擬了一個和諧、純凈、聖潔的精神花園。

張燕妮 《死事如生羽化升仙》

張燕妮的作品《死事如生羽化升仙》選用了西漢南越王墓中的玉璧造型作為作品的中心,用青玉原石材料懸挂,利用鐳射燈柱向上構成的錐形光束將帶有靈氣的玉石送向天體。作品提煉了抽象的視覺圖像和象徵性的物質材料來表達漢人羽化成仙的思想。

湯柏華在敦煌繪製完成2000塊泥板,講了7分鍾大唐玄奘西行的故事,完成了動畫作品《莫高霞光》。藝術家把自己想像成古代工匠中的一員,以苦行僧的方式來完成一部完全手繪在泥板上的二維動畫,這是對偉大敦煌的致敬。在高度數字化、全球化的今天,藝術家站在古代佛教遺址與當代文明之間,回溯傳統,在傳統中發現未來。

嘎德 《冰佛》

嘎德是來自西藏的藝術家,他的參展作品是《冰佛》。他取拉薩河的水,將其凍成冰,並雕鑿成一尊釋迦牟尼佛像。並讓這尊冰佛自然融化,重新還原成水。背景則是佛像的數字化照片,從佛教的觀念來講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一切都是虛妄,藝術家在佛法的智慧裏去闡釋生命、時間、空間的生長與消失。

邵譯農的作品一直關注東方思想和當代精神的融合。他此次參展展覽的作品是《心魔-心佛》,圖像取自山西應縣木塔的佛塔建築剖面圖。藝術家採取了樸素的方式,反而營造出一個強大的精神空間。他説:“心靈的修行在佛教生活中一直就是中心,以慾望的“空無”達成心身的寧靜。塔在我的心中不僅僅是一個佛教的建築,更是這個民族人性、精神圓滿的象徵。”此刻塔不僅是一個宗教符號和信仰的道場,也是一個指向未來虛空的能量場。

解丁泉 《皮膚》

解丁泉的參展作品名為《皮膚》,這件作品關於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去年鄱陽湖大旱,湖水面積縮減創下了歷史之最。藝術家在鄱陽湖拍攝取材了乾旱面積的一千萬分之一的面積,燒成了700余塊大小不規則的陶瓷。自然與生態環境的變化成為了世界性的問題,藝術家以此來喚醒我們對極端自然環境的關注。

王苡沫 《沉默物椅》

王苡沫的《沉默物椅》以五代時期畫家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為藍本,將出現的人物都替換成椅子,以兩種劇場的方式交錯時空。藝術家抽離了畫中人物,用解構的方法來重新闡釋五代的名畫.....

吳洋的《我們在這裡...》借用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作為圖像來源,呈現人與人之間無法流動和交流的隔離狀態。畫作共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聽樂、觀舞、暫歇、清吹、散宴,展示了在夜宴中人們的逐漸迷失與寂寥。藝術家以歡聚和空寂交織的畫面來揭示一種處在全球性的公共衛生事件中個人的無力和迷茫,生命的本質就是一場漫長的等待,

李二男(南韓)《慶在與塞尚》 

本次展覽中有12位藝術家從外國美術史的浩瀚星空中,去尋找一個跨時空、跨文化、跨媒介的超級融合。作為南韓最傑出新媒體藝術家之一,李二男參展作品《慶在與塞尚》,通過數字技術將朝鮮王朝後期代表性山水畫家慶在貞善的山水畫和被稱為現代繪畫之父的保羅·塞尚的聖維克托爾山重疊起來的作品,他試圖通過數字的力量,把這些物體間的差距合為一體,來表達這種共存。

金昌烈的參展作品《人工智慧和曼陀羅》從曼陀羅的圖像和符號入手,試圖表達曼陀羅的世界,並用人工智慧進行轉譯。人工智慧已經學習了唐代圖像、南韓傳統圖像和曼陀羅的圖像,並創造出新的圖像。視頻從一種繁複的角度來展示一個多維空間。

南韓新銳數字藝術家韓鎬,其參展作品《永恒之光-開始》象徵了宇宙的創造和消亡,以及人類誕生的重要里程碑。宇宙星辰四散而聚,在時空中形成了晝夜,從不存在到存在,光是一切的開始。

南韓新媒體藝術家李暾迓,參展作品《超越首爾·光明未來》表現了在時間和空間的模糊界限之外,一個現實和虛擬混合的世界已經到來。面對洶湧的科技浪潮,李暾迓選擇從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出發,去尋找一條科技與藝術、歷史融合的全新道路。

托尼·布朗(法國) NEBULA/Two birds in a Tree

法國當代藝術家托尼·布朗參展的作品是NEBULA/Two birds in a Tree,在作品中,微觀與宏觀、細胞與病毒、身體與自然世界神奇地融合在一起,是如此的魔幻而真實。微觀的自然世界細胞可以對應宇宙銀河,細胞就是世界的最基本單位,藝術家似乎天然就有一種去發現世界秘密的直覺。

Liliana Conlisk Gallegos美國) 《第六太陽之前:我們孩子的手抄本》

美國數字藝術家Liliana Conlisk Gallegos,在自己的模擬繪畫和素描作品中進行探索,並對描繪墨西哥土著的壁畫進行了數字化轉換,再從前哥倫布時期原住民書籍中提取象形文字摘錄。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對多元文化的身份訴求,呈現出多元文化的混雜與魔幻現實的交織。

英國新媒體藝術家比吉特·荷塞婭的參展作品《行走週期》是用粉筆和灰燼製作的腳印的電腦動畫,背景音樂由Charis Coke錄製。這部影片使用身體作為標記工具,是對人體和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上充滿活力的物質之間相互聯繫的新唯物主義探索。在一個持續的迴圈中重復,該作品成為一個永不停息的步行冥想。此刻腳印成為了一個寓言,一個關於此次展覽的視覺隱喻......

繆曉春 《新立方主義投影》

繆曉春是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數字藝術家之一。他參展的作品《新立方主義投影》,可以視為藝術家對一百年前立體主義的致敬,更是藝術家對虛擬現實和多維度空間的迷戀。在一個多維度的時空中如何去生成新的觀念與語言,這是藝術家所思考的。

就讀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的韓婭娟博士一直關注女性與虛擬空間的複雜關係。《這不是一個遊戲:創意棲息地》是一件VR遊戲藝術作品,參與者以第一人稱視角沉浸于一個粉色賽博從林。在這個世界中,散落著各種對人類藝術史産生重要影響的工具。她建構了一個歷史與遊戲共存的虛擬時空,工具與玩具,放縱與操縱,控制與馴化,成為了孿生兄弟般的關係。

呂連濤 《倒流-時間的縫》

新銳互動媒體藝術家呂連濤的參展作品是《倒流-時間的縫》,兩塊簡潔的方形石材被中間的水珠隔開,水珠為懸浮上升狀態。兩塊方形石材類似“方鼎”——代表天與地,而“虛”的水珠倒流象徵著時間。他的作品有一種哲學化的悖論思考,從觀念語言的角度去展開隱秘的討論。

展覽現場

牛艷寒與吳倩悅的參展作品《一個惶恐不安的時刻》提示了在資訊時代我們被人工智慧與機器所包圍的現狀,這種惶恐是由技術發展帶來的心理和生理的雙重反應。觀眾更多的會對這種互動産生不信任,並且帶著這份恐慌通過這個“安全通道”。恐慌感並不是來自於客觀的虛擬世界,而是來自於沉溺于資訊時代背後的“我們”。

展覽現場

策展人張小濤博士認為,“神遊-歷史時空中的數字藝術”是對人工智慧時代的回應。人工智慧的迅猛發展讓我們對今天數字科技與人類、社會、歷史的關係産生思考。我們還是要回到自己的文化和傳統,反思人工智慧的道德倫理和技術邊界,回到社會的現場,充滿人的溫度,而不只是沉浸在虛擬冷漠的數字化遊戲中。

展覽現場

湖南博物院黨委書記、院長段曉明在接受採訪時説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我們是比較熟知的,最為關鍵和重要的是當代人如何認知,如何對傳統文化進行轉譯的對話,這正是舉辦‘神遊’展覽的初衷。在一家以人文歷史為主的博物館裏進行一場古今對話,是一種實驗。但我們堅信數字技術一定會和展覽結合得越來越緊,文化和技術的疊加將是博物館的未來。”

本次展覽是當代數字科技文明向偉大的傳統文脈的致敬,是一場跨時空的博弈與會面。在歷史與虛擬現實交織的多維度時空中,古典文明如何在數字藝術的浪潮中涅槃重生,從藝術史長河中去尋找關於未來數字藝術的基因密碼。

展覽現場

正如參展藝術家梁紹基先生在開幕式上所説:“湖南博物院隱藏了巨大的歷史的話語和潛力,正是激發我們做此展覽的根本動力。我們在擁抱未來的時候,更需要用當代數字語言激活傳統,保持我們旺盛的人文熱情,才能走到未來。”

“神遊——歷史時空中的數字藝術”展覽將持續至11 月 17 日。

(攝影/編輯 許柏成,部分作品解讀內容來源於策展人張小濤策展文章)

展覽海報

策 展 人:段曉明 艾米·海勒 張小濤

特邀顧問:李飛

項目總監:方昭遠

設計總監:潘勇

執行總監:夏炎

主辦單位:湖南省博物院

展覽時間:2023.06.30——2023.11.17

展覽地點: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東風路50號 湖南博物院

策展助理:羅坤、羅蕊琪、彭楊

執行團隊:陳達寶、張沐辰

項目助理:李瀟、鄭君怡

數字藝術與國寶文物對話:“神遊”湖南博物院是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