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攝影:劉鵬飛)
近幾年,全球生態問題愈發嚴峻,全球變暖、臭氧層空洞、冰川消融,各地極端天氣頻發,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有越來越多的人在思考和討論“人類與自然應該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在眾多的參與力量中,藝術家成為關鍵的參與者,他們對人類與地球萬物的傳統界定關係提出質疑,並以跨學科、跨媒介、跨物種、充滿想像力和詩意的創作方式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角。與他們一起,許多當代藝術機構致力於並推動反思和改變當代生態問題的現狀。
由法國駐華大使館和蔡冠深基金會設置的“蔡冠深基金會當代藝術獎”屬於“中法文化之春”藝術節框架內,自成立之日起就推動以關注生態環境為主題的當代藝術創作。
近期,由中法兩國的策展人及機構總監組成的第二屆“蔡冠深基金會當代藝術獎”評審團,從9名入圍者中評選出3名獲獎者。中國藝術家曹明浩&陳建軍和法國藝術家阿德里安·米西卡,以作品與環境問題的關聯性及藝術品質為評選標準選出。
對於三位藝術家獲獎的原因,本次“蔡冠深基金會當代藝術獎”的評委盧迎華認為:“主要還是因為他們長期的實踐,而不是偶一為之的作品。我們重視選取長期嚴肅地致力於思考和展現環境和生態議題的創作,也會從創作的手法和強度來考量。更重要的是,我們重視藝術家創作內在的思想性,是否是帶有自省式地、謙遜地去探索與環境、生態相關的主題,是否具有人文主義的關懷和世界觀。”
展覽現場(圖片來源: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雲館)
2023年6月22日下午,蔡冠深基金會與法國駐華大使館聯合推出的“蛇紋綠岩”展覽在北京市朝陽區將臺鄉的白雲館開幕,展覽為期三個月。本次展覽是關於第二屆“蔡冠深基金會當代藝術獎”獲獎藝術家的集中展示,呈現了蔡冠深基金會和法國尼斯現代與當代藝術博物館以及北京中間美術館兩家知名中法藝術機構的合作成果。
展覽現場(圖片來源: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雲館)
北京中間美術館館長盧迎華既是“蔡冠深基金會當代藝術獎”的評委,也是本次展覽“蛇紋綠岩”的策展人。在開幕式中,她強調了本次展覽“縫合”的理念,即通過藝術家作品的展示以及“蛇紋綠岩”的隱喻,將人類與自然看成為密不可分的共同體,把不同板塊、區域、地層、生物體、國族、文化等的天然的差異與激烈的碰撞看成一種積極的縫合行為。鼓勵大家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人類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聯,提供一種與他者和未知的相處之道,激發觀者去發掘那些將我們與所生活的世界連結起來的多種奇妙密碼。
展廳中對蛇紋綠岩的介紹(攝影:劉鵬飛)
對於“蛇紋綠岩”這個頗為奇怪的名字,策展助理張藝川對此做了解讀,“在做這個展覽的時候,我們發現獲獎的中法藝術家雖然創作方式不同,但他們的視角都很相似,都有嘗試著跳脫出人類中心主義的想法。
我們就從這一相似點出發,我們找到了蛇紋綠岩這一概念。在發現蛇紋綠岩之前,人類認為地球隨著時間會不斷塌縮而産生褶皺,形成山脈和海溝,由此人類對山脈的理解是斷裂,山脈和海溝兩側的生態與景觀,人類的語言和文化通常壁壘分明。發現蛇紋綠岩之後,人類的認知更新為地球板塊之間的碰撞是一種縫合的狀態,從“縫合”這一視角出發,地球上自然與文化的差異自然就不是隔閡,而是交流和連接的起點。我們的展覽理念就基於蛇紋綠岩這種石頭生發的思考,從斷裂走向縫合。”
展覽現場(圖片來源: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雲館)
同時,張藝川也介紹了“縫合”概念在本次展覽中的視覺呈現。展廳是九宮格,是兩個L形搭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縫合帶,相當於兩組藝術家的作品産生了“縫合”。展廳上面的藍色代表海洋,下面黃色代表山脈的顏色。張藝川強調:“我顛倒了它的順序,蛇紋綠岩是古海洋的上地幔,以前的海洋變成了今天的喜馬拉雅山,我們用這樣的隱喻顛倒了它的邏輯,我們能否跳脫出世俗的邏輯,去講述一種新的邏輯,試圖重新看待我們與萬物的連接,而不是陷入一種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
藝術家曹明浩&陳建軍(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本次展出藝術家是第二屆“蔡冠深基金會當代藝術獎”評選出的獲獎者。他們分別是來自中國成都的藝術家組合曹明浩和陳建軍,以及身居柏林的法國藝術家阿德里安·米西卡。本次展覽呈現了他們長期以來各自圍繞生態議題展開的創作,以謙遜的、嚴肅的、友好的和詩意的視角接近和描述他們所關注的生態對象和語境。
影像水系避難所(圖片來源: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雲館)
生活于成都的藝術家組合曹明浩和陳建軍長期致力於致力於萬物現實和生存的對話關係,並從水的物質生態和人類社會的環境現實找到在當代的一種複雜的中間關係,從一個中空的空間出發,探究生態歷史的流變與未來的再想像。他們嘗試用“去人類中心”的視角觀察、理解當地的生態智慧及人與其他物種、物質之間的關係。他們的藝術實踐不同於傳統的藝術創作和科考方式,而是以跨學科、跨區域、跨族群、跨物種的集體討論的方式進行持續性思考,並以藝術家獨特的創作方式,呈現給觀眾一個超越當下局限的生態保護視角,萬物相互依存,相互制衡的全球生態系統。近年來,他們的作品在國內外參加了多個重要的展覽,其中“水系避難所#3”和“水系學校”入選了第十五屆卡塞爾文獻展。
藝術家書 沙化、黑土灘生態學(圖片來源: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雲館)
高原牧民在治愈草場(圖片:“水系避難所#3”影像截圖 攝影:劉鵬飛)
本次展覽,曹明浩和陳建軍帶來了他們的水系避難所繫列作品。其中《水系避難所#3》承載了藝術家探索岷江上游橫斷山脈及其源頭區域,處在現代性之外的生態牧區的考察成果。
在展廳裏,陳建軍向筆者詳細介紹了《水系避難所#3》涉及到的青藏高原牧民的生態治理智慧。因為青藏高原海拔比較高,對全球氣候敏感度比平原地區高兩倍,近年來,草原出現了一些沙化和黑土灘問題。黑土灘就是鼠兔對草場的破壞,它會將草根咬折,在草原上打洞,原本平整的草場枯萎凋零,翻出的黑土如斑禿一般觸目驚心。面對這些生態的問題,當地牧民找到了一套方法,既有本土智慧又有科學方法。他們發現用過重的東西壓過草場,會把草根帶出來,他們就用分隔草場的鐵絲網放上一定的重量,輕輕拖過黑化的草場,翻出的土剛好可以覆蓋播種的當地草籽,同時他們用牛羊糞肥施肥,慢慢療愈草場。
高原牧民在治愈草場,中間為儀式部分(圖片:“水系避難所#3”影像截圖攝影:劉鵬飛)
除此之外,對於當地的棲居者來講,生態是一個平衡的關係,鼠兔也是草原的一部分,他們沒有對鼠兔進行殺戮清除。他們通過做一種儀式與鼠兔進行溝通。佛教裏有一種中陰的概念,生命去世後的靈魂都處於這個階段,等待轉世。當地人認為鼠兔曾經是惡鬼的轉世,通過儀式可以將鼠兔的靈魂轉世。這裡面的科學的原理是,待草長高後,鼠兔視線被遮擋,鷹和其他天敵就可以抓到鼠兔,而且草長高後就可以蓄水,鼠兔就沒辦法築巢打洞,自然慢慢減少。就這樣,當地人通過多種努力,黑土灘和沙化問題得到了有效治理,原本斑禿的草場真的長出了草。
陳建軍作為當地草原生態治理的見證者,對此頗為感慨:“有一些我們看不見的關聯和系統不能用人類中心主義的視角來看。就像我們今天解決環境問題,需要和很多特定的地方去對話,不能用一種特定的觀點講所有地方的問題。”
藝術家阿德里安·米西卡(圖片來源: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雲館)
法國藝術家阿德里安·米西卡作品以幽默、詩意和虛設敘事著稱,通過視頻、攝影、雕塑到裝置和行為藝術等各種媒介,深入研究了廣泛的自然和環境科學。他的作品也表現出跳脫出人類中心主義去重新看待生命,重新看到人類與植物的關係。
Adrien Missika(圖片來源: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雲館)
米西卡本次展覽中的影像作品《Adrien Missika》(中文名:治愈)是藝術家“植物之愛”的系列作品。記錄了藝術家在經歷了柏林持續四週的酷暑後,在2018年8月7日這天(當天氣溫達到了38度),藝術家決定給他走過的街道上的所有雜草澆水降溫。在藝術家看來,在大都市城市規劃下形成的失落空間的植物體會到了生活的排斥和漠視,變得悲哀和消沉,他希望用自己的服務方式來給這些植物帶來“治愈”。
藝術家為雜草澆水降溫(圖片:“Adrien Missika”影像截圖攝影:劉鵬飛)
展墻上也展示了米西卡創作的詩歌:
“帶一個噴壺
裝滿水
到街上去
沿著路一直走
給所有
渴了的雜草澆水
續上水
在所有可能得地方繼續
直到精疲力竭”
藝術家澆水的這條街道就是原東德的著名街道——卡爾·馬克思大街。他的行為極具象徵意味,按照張藝川的説法是:“在原共産主義語境裏談一個更大的共産主義的理解,這不是人種之間,階級之間的關係,而是人與跨物種的關係。”
Agave Agapé(圖片來源: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雲館)
《Agave Agapé》記錄了米西卡砍一株墨西哥龍舌蘭的過程,龍舌蘭是一種開花後會迅速死亡的植物,墨西哥當地有一種傳説,在龍舌蘭盛開的那一刻,把它的根莖砍掉,它會進入一種新的生命週期裏。
米西卡的《Agave Agapé》作品和陳建軍&曹明浩的《水系避難所#3》表達了近似的理念,人類在工業革命以來過於迷戀科學理性,而藝術家試圖通過創作探索回到工業革命之前的人類與世界連接的各種可能性,作品中的藝術家或當地人沒有偏執于用科學理性的單一角度對待生態問題,而是相信人與自然萬物的平等溝通,想像人類古老的智慧。
據張藝川介紹,米西卡還有一件作品,拍攝了墨西哥邊境一系列的仙人掌,這些仙人掌本身屬於墨西哥,因為歷史原因,它們現在歸屬於美國,成了美國的仙人掌。藝術家用仙人掌做了一個“城墻”,這看上去是文化上的城墻,以植物本身在積極縫合文化之間的關係。顯然,從策展人的角度看,從古地球縫合帶形成的物質——蛇紋綠岩生發的縫合理念不僅適宜於物與物、人與自然的關係,同樣也適宜於人與人,族群與族群,不同文化之間的關係。
對於阿德里安·米西卡以及其他法國生態藝術家創作的特點,盧迎華對此做了評價:“相對於曹明浩和陳建軍具有研究性質的創作方式,阿德里安·米西卡的創作是微觀的、詼諧的,以個體視角和感受為出發點的,帶有寓言性和哲思的。他創作的形態也是多變的,很多都是身體力行的行動和這些街頭行動的記錄,也有攝影、裝置等等。通過“蔡冠深基金會當代藝術獎”所了解到的法國生態藝術的創作非常多樣和活躍,是當代藝術創作中一個顯性的議題,打開了許多創作的邊界,包括藝術與多種學科合作和相互碰撞激發的可能。”
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雲館(圖片來源: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雲館)
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雲館是由蔡冠深基金會運營管理的非營利性質的文化交流場所。白雲館建築歷史悠久,于2021年正式由基金會接管並進行修繕。目前,蔡冠深基金會已與法國大使館和歐盟國家文化協會就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的運營達成戰略合作。今年四月,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在第17屆中法文化之春的啟動儀式上宣佈了和蔡冠深基金會合作的中法藝術家駐地計劃。在致辭中,馬克龍提到“交叉駐留計劃”將支援從事社會轉型的創作者、藝術家和設計師。在法國文化部部長裏馬·阿卜杜勒·馬拉剋女士、法國駐華大使館副大使白美燕女士和蔡冠深基金會董事蔡雋思先生的見證下,蔡冠深基金會代表蔡志斌先生與駐華大使館公使銜參贊裴國良先生,于法國駐華大使館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並將著手開展中法藝術家駐地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