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繆斯or大師:義大利藝術界那些本應被載入史冊的女性,1400-1800(上)

繆斯or大師:義大利藝術界那些本應被載入史冊的女性,1400-1800(上)

時間: 2023-06-08 15:06:29 | 來源: 藝術中國

“繆斯還是大師?義大利藝術界的女性,1400-1800”特展海報及展覽現場*。展館: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之版畫素描博物館 (Kupferstichkabinett),展覽時間:2023年3月8日-6月4日

從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時期,1800年前的藝術界似乎只屬於男性,在最偉大的古典大師名列中,女性藝術家幾乎是隱形的。然而,在達·芬奇、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周圍其實有著一批優秀的、甚至是傑出的女性藝術家和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女性贊助人。這些女性對於塑造和定義她們所處時代的藝術世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只是她們的成就幾乎不為人所知,她們生活的環境不為人所理解,她們中的許多人在藝術史漫長的季節中被置於隱蔽的角落......

近日,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推出特展“繆斯還是大師:義大利藝術界的女性,1400-1800”(Muse or Maestra?Women in the Italian Art World, 1400–1800),重新審視從文藝復興至巴洛克時期義大利藝術中女性的作用。特展匯集約90件作品,與這些作品相關的主角是支援丈夫併為他們擺出模特姿勢的妻子,是委託藝術作品和支援女性藝術家的女贊助人,是保護和傳承作品的女性收藏家......她們用作品、生活和命運全方位展示了女性在義大利藝術中扮演的多樣且極具力量的角色。

一個女人要走多少路,才能成為一名藝術家?

戴安娜·曼圖安納——獲教皇特權、第一位在雕版上簽名的女性,瓦薩裏在第二版《藝苑名人傳》中提及的版畫家

第一位在雕版上簽名的女性是誰?記住這個名字,她是來自義大利曼圖亞的戴安娜·曼圖安納,已知最早、同時也是文藝復興時期最高産的女性版畫家之一。她在藝術生涯中留下了約80幅作品,擅長將著名繪畫及素描製作為版畫(特別是拉斐爾和朱利奧·羅馬諾的作品)。

“Die Berufung des Hl. Petrus”,戴安娜·曼圖安娜(Diana Mantovana,約1547-1612),翻刻自拉斐爾(Raffaello,1483-1520),約1570-1590

戴安娜的父親是義大利矯飾主義畫家、雕塑家和雕刻家喬瓦尼·曼圖安納(Giovanni Battista Mantuana,1503-1575),工匠的女兒接受家庭工藝培訓並不鮮見,但將藝術作為職業卻是非一般的操作。在當時,女人無法外出拜名家學藝,戴安娜的雕刻藝術是跟父親學習的,並通過其他藝術家的畫作來學習如何製作版畫。她的才華毋庸置疑,瓦薩裏在1568年的第二版《藝苑名人傳》中提及的為數不多的女性藝術家之一便有戴安娜,説她“雕刻得如此之好,令人驚嘆;這個和善又親切的姑娘創作出了迷人的佳作。”

“Christus und die Ehebrecherin”,戴安娜·曼圖安娜,翻刻自朱利奧·羅馬諾(Giulio Romano,1499-1546),1575

如果説版畫作品的創作是技藝層面的精湛,那麼戴安娜的才華顯然不止於此——她還極具野心及商業頭腦。在遷居羅馬後的1575年,也就是她首印作品的那一年,戴安娜就獲得了製作和銷售自己作品的教皇特權。申請教皇特權對男性藝術家來説都實屬不易,而戴安娜是唯一一位獲得此特權的女性

“Die HeiligeFamilie in Agypten”,戴安娜·曼圖安娜,翻刻自柯雷喬(Correggio,1489-1534),1577

戴安娜不僅懂得運營自己,還通過其名聲和能力幫助支援著兩任建築師丈夫事業的發展。當她的第二任丈夫離世後,49歲的戴安娜第三次嫁了人,同樣是一位建築師,比她小20歲——這樣的“大女主”標桿人物的出現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女性提供了更多學習藝術的機會,女性藝術家獲得國際聲譽不再是天方夜譚。

“Die HeimsuchungMariens”,戴安娜·曼圖安娜,翻刻自瓦薩裏(Giorgio Vasari,1511-1574),1588

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獲米開朗基羅點評、凡·戴克為其畫像的西班牙王室宮廷畫家

出生於義大利貴族家庭的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是文藝復興晚期最重要的肖像藝術家之一,她將義大利畫派引入西班牙,並作為宮廷畫家為西班牙王室工作了近20年。剛才説到在當時,女性無法正式拜師大師級的藝術家學畫,但索福尼斯巴的貴族身份幫了她大忙。14歲時,她與妹妹便跟隨擅繪濕壁畫的義大利畫家貝爾納迪諾·坎皮(Bernardino Campi,1522-1591)學畫,並深受柯雷喬作品的影響。她的父親曾將她的素描作品寄給年邁的米開朗基羅,巨匠點評她的作品“具有榮光,思慮週全”

25歲時,索福尼斯巴作為一名女畫家已在義大利家喻戶曉,縱觀其職業生涯,她是歐洲首位具有國際聲望的矯飾主義女畫家。

“母親”,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Anguissola,約1532/33-1625),1557,柏林畫廊館藏(Gemäldegalerie)

在離世前的1624年,一位年輕的佛蘭德斯畫家在前往義大利時拜訪了索福尼斯巴,併為她畫了肖像。這位年輕的藝術家名叫安東尼·凡·戴克,就是與雅各布·喬登斯和魯本斯並稱“佛蘭德斯巴洛克藝術三傑”的那位凡·戴克

左圖*:“自畫像”,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1556,波蘭萬楚特城堡博物館館藏(Łańcut Castle / Muzeum - Zamek w Łańcucie);右圖*:“索福尼斯巴肖像”,安東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1599-1641),1624,英國國民信託藏品 (National Trust)

阿爾泰米西婭·真蒂萊斯基——受美第奇家族贊助的宮廷畫家

不過論聲名,阿爾泰米西婭·真蒂萊斯基才是女性藝術家首位頂流級別的存在。然而真蒂萊斯基不同於貴族出身的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她的頂流之路不是繁盛平坦的“花路”,反而是浸滿傷痕的“血路”。

出生於義大利羅馬的真蒂萊斯基12歲時喪母,她的父親是受到卡拉瓦喬現實主義風格影響的著名畫家奧拉齊奧·真蒂萊斯基(OrazioLomi Gentileschi,1563-1639)。她最初跟父親學畫,父親曾誇耀女兒在學了三年繪畫後已展現出無與倫比的才華,也確實,她在18歲時便已才名遠揚

左圖:“真蒂萊斯基肖像”,德國巴洛克藝術史學家和畫家桑德拉特(Joachim von Sandrart,1606-1688),1675;右圖*:“自畫像”(Self-Portrait as the Allegory of Painting),阿爾泰米西婭·真蒂萊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1593-1654或更晚),1638-1639,英國王室皇家收藏藏品(Royal Collection)

只是誰能想到花路的初始鋪滿的不是鮮花,卻是毒刺。在初獲聲名的同期,真蒂萊斯基遭受人生重大變故,相繼遭遇性侵和友人背叛的她憑藉巨大的意志力在暴力的陰影中站立並前行。她後來成為一名宮廷畫家,受到美第奇家族的贊助,一次次通過作品展現“女性的力量”,成功地建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職業生涯。她不僅贏得了統治者、贊助人和學者的青睞,同時也征服了廣闊的市場,她的畫作受到全歐洲客戶的追捧,羅馬、佛羅倫薩、倫敦、威尼斯和那不勒斯等大都會都留下了她工作的身影。

取自舊約聖經的茱迪斯的故事是真蒂萊斯基最為偏愛的主題,這位以色列女英雄同樣遭受過性侵,她在女僕的幫助下成功暗殺敵軍主帥何樂弗尼完成復仇。在真蒂萊斯基的筆下,敏感、膽小、軟弱等陳規定型的女性特徵化為勇敢、叛逆和強大的個性,細看她所繪茱迪斯的面容,她是否也將自己投射其中呢?

左圖*:“茱迪斯及女僕”(Judith and her Maidservant), 真蒂萊斯基,1618-1619,義大利佛羅倫斯皮蒂宮藏品(Palazzo Pitti, Florence);右圖:“真蒂萊斯基自畫像”,傑羅姆·戴維(Jérôme David,1823-1882) 翻刻自真蒂萊斯基,1628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特展的主辦方柏林版畫素描博物館是世界四大版畫藝術博物館之一,在其館藏作品中,有諸多無法確認作者的“無名作品”。由於數百年來女性藝術家不受重視的地位,人們對大部分女藝術家的了解實在有限,有太多不為人知的女藝術家不辨姓名,即便是真蒂萊斯基這樣的頂流,展覽現場也僅有兩幅疑似與之相關的作品呈現,作品無法百分百可靠地被證明由她所作。

這是女性藝術家習藝艱難的一個縮影,但也正是有真蒂萊斯基這樣的榜樣,才鼓舞到更多女性踏上自己的創作之路。真蒂萊斯基的四個孩子中僅有一名女兒活了下來,日後也成為了一名畫家。

真蒂萊斯基(存疑),素描,左圖:“拉斐爾作品中年輕女子的頭部習作”,約1640;右圖:“年輕男子”,約1630-1640

女藝術家們的斜杠人生

歐洲第一所藝術學院、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藝術學院——佛羅倫薩美術學院(Accademia del Disegno in Florence)于1563年成立。1616年,23歲的阿爾泰米西婭·真蒂萊斯基成為該學院首位女性成員。

同樣久負盛名的聖盧卡藝術學院(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 Luca,即曾經的羅馬教皇藝術研究學院,如今的羅馬美術學院)于1577年在義大利羅馬成立,從1607年開始招收女性。當藝術家、進藝術學院,對當時的女性來説實屬不易,聖盧卡藝術院幾乎匯集了那個時代最優秀的女性藝術家。

安娜·瑪麗亞·瓦亞尼——倍受伽利略和巴貝裏尼家族賞識的藝術家

蝕刻師、畫家安娜·瑪麗亞·瓦亞尼于1604年出生於義大利佛羅倫薩,她同樣是以畫家父親助手的身份開始了自己的藝術生涯。專注事業的安娜在她那個時代廣為人知,她與義大利巴洛克畫家圭多·雷尼(Guido Reni,1575-1642)、義大利巴洛克鼎盛期奠基人之一皮得羅·達·科爾托納 (Pietro da Cortona,1596-1669)、巴洛克盛期古典主義義大利畫家安德烈·薩基(Andrea Sacchi,1599-1661)等多位藝術家都有緊密的合作。

“安娜·瑪麗亞·瓦亞尼(Anna Maria Vaiani,約1604-1654)肖像”,克勞德·梅朗(Claude Mellan,1598-1688),銅雕,約1626

同樣身為佛羅倫薩人的“現代科學之父”伽利略是安娜事業起步期最重要的支援者,她的很多委託都來自伽利略的關係網,其中,17世紀在羅馬聲望急遽上升的義大利貴族家族巴貝裏尼家族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贊助人以及合作夥伴。1623年,巴貝裏尼家族出了教皇烏爾巴諾八世(Urbanus PP. VIII,1568-1644),家族權勢攀至巔峰,安娜的部分委託訂件後來被用於裝飾這位教皇在教廷的禮拜堂。

1630年,32歲的安娜成為羅馬聖盧卡藝術學院的一員,她還加入過歐洲最古老、最負盛名的科學機構之一的義大利國家科學院(The AccademiadeiLincei)。她在43歲時才有過一次短暫的婚姻,丈夫是小她17歲的義大利畫家、蝕刻師雅克·庫爾托瓦(Jacques Courtois,1621-1676),托著教皇的關係,安娜順利離了婚,還要回了自己嫁粧。

“持罐聖母”,安娜•瑪麗亞•瓦亞尼(Anna Maria Vaiani,約1604-1654),1627,蝕刻版畫

 伊麗莎白·希拉尼——短短27載的一生,卻創辦了歐洲第一所修道院以外的女性繪畫學校

繪圖員/蝕刻師/畫家/美術老師,伊麗莎白·希拉尼是義大利博洛尼亞最早的女藝術家之一,22歲就當上了羅馬聖盧卡藝術學院的教授

伊麗莎白的父親喬瓦尼·希拉尼(Giovanni Andrea Sirani,1610-1670)是一名藝術品商人和畫家,曾在同鄉圭多·雷尼的工作室工作,據説圭多·雷尼對他相當偏愛。不過喬瓦尼一生作品不多,且身體欠佳,以致于大女兒伊麗莎白早早接管了父親的工作室,擔起了養活一大家子的重任。

伊麗莎白可以説是個天生的藝術家,不僅畫好,還精通音樂。她將工作室運營得非常成功,從博洛尼亞上層階級、商人、教會和貴族那裏接到諸多訂單。她是第一位被藝術評論家稱讚才華和力量可以比肩“男性”(masculine)的女性藝術家。這也要感謝當時的時代背景,伊麗莎白所處的博洛尼亞在當時幾乎擁有最進步、最自由的社會氛圍,女性藝術家在那裏算是被接納和被善待的。

“作為寓言的自畫像”*,伊麗莎貝塔·希拉尼(ElisabettaSirani,1638-1665),1658,俄羅斯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館館藏 (The Pushkin State Museum of Fine Arts)

伊麗莎白的作品主題廣泛,包括神話、歷史、宗教故事、寓言和肖像,內容多以女性為主角。除了搞創作、當老師,她還創辦了歐洲第一所修道院以外的女性繪畫學校。無法想像伊麗莎白到底有多少精力,她高效又高産,一生中留下了200多幅畫作、15幅版畫和數百張素描——而她只活了27歲。

“聖家族”,伊麗莎白·希拉尼(ElisabettaSirani,1638-1665),約1655-1665

伊麗莎白死因成謎,她的父親認為是女傭投毒,另有説法是積勞成疾。博洛尼亞為這位英年早逝的“城市之女”舉行了一場精心設計的葬禮,巨大的靈塔和一尊真人大小的藝術家雕像是她的家鄉對她的緬懷。伊麗莎白被安葬在博洛尼亞最榮耀的聖多明我大殿(Basilica di San Domenico)中,這座大殿安葬著多明我會的創始人,墓葬的雕像出自米開朗基羅。大殿中還有圭多·雷尼的濕壁畫傑作《聖多明我的榮耀》,他本人也長眠其中。

“所有人都在哀悼她,以如此突然的方式失去這樣一位偉大的藝術家,確實是一種巨大的不幸。”博洛尼亞就是這樣看待伊麗莎白這位早熟且多産的女性藝術家的,盛大又悲傷的葬禮反映了她在同時代人中的崇高地位。在伊麗莎白離世三百餘年後的1994 年,金星上的一個隕石坑以她的姓氏“Sirani”命名作為紀念。

“悲傷的聖母”,伊麗莎白·希拉尼(ElisabettaSirani,1638-1665),1657

特蕾莎•德爾•波——用畫筆描繪裸體的聖巴斯蒂安

巴洛克晚期的義大利畫家和雕刻家特蕾莎•德爾•波同樣是羅馬聖盧卡藝術學院的成員,同樣有一個畫家父親,同樣是多産的成功藝術家。她擅長微型畫、粉彩畫和肖像,她的作品在羅馬和家鄉那不勒斯廣受追捧。展覽現場展出的特蕾莎的版畫很是惹眼,因為她畫中的聖徒是裸體男性。巴洛克時期女性藝術家的作品中極少出現男性裸體的身影,一方面是由於缺乏寫生經驗,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此類內容可能會對女藝術家的聲譽産生影響。

“聖巴斯蒂安”,特蕾莎·德爾·波(Teresa del Po,1646-1713),約1684

羅薩爾巴•卡列拉——繪鼻煙盒微縮畫出道的“粉彩女王”,第一位在藝術界開創新風格的女畫家,被視為洛可可藝術的先鋒推動者

放在任何時代,“粉彩女王”羅薩爾巴•卡列拉都是最成功的女性藝術家之一。她是第一位在藝術界開創新風格的女畫家,被視為洛可可藝術的先鋒推動者

不同於先前幾位女性藝術家,出生在義大利威尼斯的卡列拉沒有當畫家的父親,她爸爸是一名律師,媽媽是製作蕾絲的繡娘。卡列拉有可能是因為蕾絲行業衰退,為了養家才開始作畫。鼻煙的流行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卡列拉最初就是為鼻煙盒的蓋子繪製微縮畫出道的,隨後很快開始創作肖像畫,自此走紅。

卡列拉創作過很多自畫像,在當時,女性藝術家的自畫像相當於“名片”,是對自己很好的行銷工具,也是自信與成功的一種表達。展覽現場選擇的這幅自畫像卻是一種特殊的存在,畫中的她大約35歲,不施粉黛,沒佩戴任何首飾,以開放和客觀的姿態凝視著畫面的左下角,也許她正通過一面鏡子觀察自己,這幅相當現代的肖像捕捉到了一個非常親密的私人時光

羅薩爾巴•卡列拉(RosalbaCarriera,1673-1757),自畫像,左圖*:1715年或1709年,義大利蒐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館藏(Uffizi Gallery);右圖:約1708,私人收藏

從威尼斯當地貴族、外交官,到神聖羅馬帝國的選帝侯、丹麥國王,卡列拉的肖像為全歐洲所垂涎。1720年至1721年間,卡列拉在巴黎工作,在當地受到追捧。她在巴黎度過的時間並不長,卻促成了宮廷新貴族品味的形成,進而影響了巴黎人的品味。藝術不再僅僅服務於君主制的需要,她為作品注入了自由、多彩的魅力,洛可可風格在隨後的百年間成為了主導藝術

儘管在巴黎風頭無限,卡列拉還是在1721年返回了家鄉威尼斯。1730年,年近花甲的卡列拉前往哈布斯堡王朝的大本營維也納,王朝的最後一位男性成員查理六世(Karl VI,1685-1740)對她青睞有加,收藏了她的百餘幅作品。在查理六世離世後,他的女兒瑪麗婭·特蕾莎繼任,作為哈布斯堡王朝直系血脈的最後一位統治者,瑪麗婭也是哈布斯堡家族史上唯一的女性統治者。卡列拉曾為女王畫過一幅粉彩肖像,收藏于如今德國的德累斯頓歷代大師畫廊中,卡列拉在維也納時期的作品構成了歷代大師畫廊大量收藏的基礎。

羅薩爾巴•卡列拉,粉彩肖像,左圖*:法國洛可可時代代表畫家讓-安托萬·華托(Antoine Watteau,1684-1721)肖像,1721,義大利特雷維索 Luigi BailoMuseum 館藏;右圖*:“瑪麗婭•特蕾莎(Maria Theresia,1717-1780)肖像”*,1730,德國德累斯頓歷代大師畫廊(GemäldegalerieAlte Meister)

本期,我們介紹了7位優秀的女藝術家,她們在當時已頗具影響力,甚至和諸多耳熟能詳的“大咖”人物有著各種各樣的密切交集,但在美術史中卻鮮少被提及。下一篇,我們將講一講另一個特殊群體:女性“金主”——作為藝術贊助人的她們,又是怎樣參與和影響著藝術史的進程的呢?

關注我們,且聽下回分解~

(文/李莞潸,本文配圖除*星標外,其餘作品均為展覽現場用圖,且為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之版畫素描博物館館藏作品)

繆斯or大師:義大利藝術界那些本應被載入史冊的女性,1400-1800(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