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件瓷器記載著悠悠歷史長河中“China”文明的傳承與發展,一幅幅作品上書寫著這片土地上歷代文人騷客對它的摯愛深情。近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攜“中國古代瓷器展”“中國古代書畫——明清繪畫中的山水行旅”兩大專題展重磅來襲,作為國博改陳工作的成果展現,新展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在展陳設計中,文物與空間文脈獨具匠心的融為一體,身臨其境的觀展體驗將古今貫通,觀眾得以在移步換景中更好的領略中華文脈的璀璨傳承,更能“臥遊”其間隨筆墨遊歷祖國的大好河山,在數字化大屏前暢享“燕京八景”......
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雲:“後世方土效靈,人工表異,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幾筵,文明可掬。豈終固哉!”
瓷器的誕生,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對世界物質文明的重大貢獻。此次中國國家博物館依託豐厚典藏,遴選300余件具有代表性的瓷器精品,重磅推出中國古代瓷器專題展覽(北17展廳展出),通過“源遠流長”“瓷藝匠心”“瓷韻風華”“瓷行天下”四個部分,把中國古代瓷器的形成與發展、制瓷技術的進步、裝飾風格的演進、中外文化的交流互動以及背後所蘊含的社會變遷與審美意象等融為一體,系統展示中國古代瓷器在胎釉、造型、紋飾、工藝等方面的演變歷程,突出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與燦爛輝煌。
第一單元為“源遠流長——中國古代瓷器的發展”, 通過“溯源循跡”“南青北白”“名窯林立”“登峰造極”四個部分梳理中國古代瓷器從原始瓷器出現,到成熟瓷器産生、瓷器生産全面繁榮並走向輝煌的歷史過程,以時間為線索、選取館藏典型窯口的典型器,展示中國古代瓷器發展的歷史脈絡。單元內輔以瓷器窯口分佈全圖及多媒體動態地圖,以便更好地展示中國古代瓷器發展地理上的歷史進程。
青釉仰覆蓮花尊
青花雲龍紋罐
駐足作品前的觀眾
第二單元為“瓷藝匠心——中國古代制瓷技藝”。分為“形具神生”“如冰似玉”“造化天工”“韻外之致”四個部分,以技術為著眼點,關注瓷器的成型、制釉、裝飾和燒成四個過程中所包含的技術創新,將文物與模型、圖片等輔助展品相結合,詳細展現中國古代制瓷技術的發展進步。並在單元結尾展現館藏精品文物“鬥彩番蓮紋葫蘆瓶”從成型到燒制為成品的全過程,幫助觀眾更加直觀地體味中國古代制瓷技藝的精妙。
鬥彩番蓮紋葫蘆瓶
第三單元“瓷韻風華——中國瓷器的生活美學”。瓷器不僅是廟堂之上的虔誠供器、君王案頭的名貴賞玩,也深深地楔入尋常百姓家的衣食住行中——一部陶瓷史,就是一部中國生活美學史。這一單元分“雪沫浮盞”“曲水流觴”“歲時清供”“爐煙寶熏”四個部分,側重講述中國古代瓷器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及其美學價值,通過展示茶器、酒器、花器和香器四類瓷器的器型、釉色等在歷代的發展演變,勾勒出瓷器與中國古人生活的密切聯繫。本單元通過疏密有致的文物排布、獨具特色的場景復原,將瓷器從單一的“器”還原到其使用場景中,以瓷器為依託,展現古人雅致的生活意趣。
瓷器與中國古人的生活聯繫密切,展廳現場還原了古人雅致的生活場景
第四單元“瓷行天下——中國古代陶瓷貿易”。至遲從中唐開始,中國陶瓷已大量行銷海外。宋元時期,陶瓷海上貿易蓬勃發展,廣州、泉州、明州等世界性港口相繼建立,以中國為主導的陶瓷貿易體系逐步確立。明清時期,陶瓷貿易持續繁榮,隨著新航路的開闢,中國瓷器大量遠銷歐美地區,推動了早期貿易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中國陶瓷貿易的運輸路線,被當代考古學者稱為“陶瓷之路”。精美的中國瓷器沿著唐代發端的“陶瓷之路”源源外輸,它們既是美觀耐用的生活器皿,也以其絢爛多姿的造型和裝飾承載著濃郁的中國文化與風情,對行銷區域的物質生活以及文化面貌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紋章瓷與廣彩瓷
這一單元分“長風破浪”“千帆競發”“波路壯闊”“遐方共用”四個部分,以瓷器的外銷為線索,再現了中國古代陶瓷貿易逐步興起、蓬勃發展、持續繁榮的全過程。本單元所用文物部分源自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組織發掘的出水瓷器,以此為契機將考古成果同展覽展示相結合,更充分彰顯了博物館收藏與展示、闡釋的職能。通過外銷瓷器器型和材料、技術的變化,凸顯出中華文化兼收並蓄的文化內核和對世界文明的深遠影響。
在中華文明漫長的發展進程中,以筆墨書寫的書畫藝術既是偉大民族智慧的高度凝結,也充分展現了中國人的文化氣韻與精神追求,是中華文明最為璀璨奪目的代表成果之一。本次中國古代書畫展覽(南12展廳)以“明清繪畫中的山水行旅”為主題,精心遴選館藏五十余件創作于十五至十九世紀的山水畫作精品,通過“實景·佳致”、“溪山·怡情”兩個部分,突出展示中國古代山水中“實”與“虛”的兩面——畫家的山川遊歷、行旅感懷與筆墨風格樣式之間的互動關係,藉此探究古代中國人體察人生、觀照世界的圖像方法與思想觀念,在古畫與今人之間搭建起通暢的對話路徑,完成一次中華美學的視覺與精神的山水之旅。
展廳現場移步換景,獨具巧思
據中國古代書畫展策展人羅翔介紹,此次改陳是第一次在中國古代書畫中採取專題展的方式進行呈現,選擇的作品既考慮到了繪畫史的文脈傳承又兼顧了不同繪畫方式的展示,且其中80%的作品都是首次展出。
最值得一提的是館藏一級品《王紱燕京八景圖卷》,全卷長約19米,本次展覽是其首次完整展出。長卷由王紱(1362—1416)繪製,各幅標題篆書標注,按順序分別為:金臺夕照、太液晴波、瓊島春雲、玉泉垂虹、居庸疊翠、薊門煙樹、盧溝曉月、西山霽雪。王紱工畫山水,風格蒼鬱清潤,此卷墨色淋漓,構圖嚴謹,藝術水準極高,具有鮮明的寫實特徵,應是其親自到過八景實地,並摹寫自然真景而成,屬具有實景元素的作品。
金臺夕照
太液啃波
瓊島春雲
玉泉垂虹
居庸疊翠
薊門煙樹
盧溝曉月
西山霽雪
據中國國家博物館陳列工作部主任趙永介紹,本次國博基本陳列和專題改陳主要有三大亮點:其一,創新展覽展示,深化內容設計。按照新時代博物館發展新趨勢、新要求,對專題展覽進行改陳提升,做到常展常新。其二,挖掘館藏資源,加強學術研究,將深藏在庫房中的藏品展示出來,將蘊含在文物之中的豐富內涵呈現出來,深化和延伸基本陳列和專題展覽對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展示和闡釋,引導觀眾深入理解源遠流長、博大精神的中華文明。其三:加強展覽設計,豐富展示手段,改造提升陳列展覽水準,在文物展品豐富化、內容説明通俗化、輔助展品多樣化、展廳空間合理化、燈光設計專業化、文物展示手段多元化等方面邁上新的臺階。
藍瑛倣王蒙山水軸
錢維城雲壑林廬圖卷
龔賢林溪圖扇面
據悉,國博近期將進行“中國古代玉器”“中國古代佛造像”的改陳工作。同時,亦將不斷探索新的展覽選題,設計推出新的專題展覽,切實展示好中華優秀文明成果,為推動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貢獻力量。(圖片除中國國家博物館提供外,均由本文作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