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書畫同行 至純至簡——蕭可佳、劉蘭峰雙個展于 798橋藝術空間開幕

書畫同行 至純至簡——蕭可佳、劉蘭峰雙個展于 798橋藝術空間開幕

時間: 2023-05-11 | 片長:00:07:02 | 來源: 藝術中國

策展人王春辰于展覽開幕現場致辭

2023年五一佳節期間,“甲子可佳——蕭可佳作品展”“純至——劉蘭峰作品展”雙展合璧,共同亮相798橋藝術空間。蕭可佳的書法作品突破傳統體例程制,在筆墨間走向抽象簡約,卻不失飽滿的情緒和表達的張力;劉蘭峰的繪畫作品化繁為簡,幾經探索後回歸紙本原初的質感,在朦朧而似有還無的痕跡中滲透著耐人尋味的敏感和感觸。正如展覽策展人王春辰教授所言:“人生要的是一種純至和真誠。細品兩位藝術家的作品,雖然表現形式各具個人特色,但都呈現出大道至簡的視覺感受和內在張力,引人駐足、思考和共鳴,這正是此次雙個展二者呼應的和弦之處。

雙個展展覽海報

蕭可佳1963年出生於北京,出身世家的她9歲便開始學習書法,70年代曾以“書法神童”,“少年書法家”而聞名。80年代赴海外留學並從此旅居各國,自90年代起她開始將傳統書法與當代美學相融合,形成了今天獨具個人風格的現代藝術草書。展覽主題“甲子可佳”,字面來看是蕭可佳在自己60歲本歷年舉辦了這場展覽。但再讀還有另一層含義,“可佳,可以佳,可以更好”,藝術之路漫漫其修遠兮,若求索不止,60歲則成為藝術家的又一個起點,通往另一層佳境。

蕭可佳個展部分嘉賓合影

此次蕭可佳個展集中呈現了30余幅藝術家近三年創作的新作。都説字如其人,乍一看這些作品個個氣勢磅薄、充滿張力,一時間竟很難相信是眼前這位纖細精緻、溫潤內斂的女子所為。而細品讀之,似乎又不難找到答案:張力之大,首先在於根基之穩——可佳老師自幼研習書法,對筆墨深厚而熟諳的掌控力已然爐火純青,只有這樣的沉澱才能爆發出如此的創作能量。再談氣勢,她的作品如同一曲高昂激蕩的旋律,啟程轉折間情緒豐沛飽滿,這便是藝術家超脫傳統體例而實現自我外放的藝術造詣,她在作品中放飛自我,並終得自在

藝術家蕭可佳開幕致辭

著名藝術家張郎郎致辭

正如著名藝術家張郎郎所言:“很多人都在探索書法的創新之路,但大多是換湯不換藥的無關痛癢,始終停留在表像層面上。蕭可佳卻是一個全新的突破,她探索出了書法的新的概念。如果説別人的創新只是對自我的一種完善,那麼可佳的創新則是不斷突破和否定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質變,只有這樣的’忘乎所以’和真誠與熱愛,才能實現自我人格的釋放和寫照,呈現出靈魂的再現。”

蕭可佳作品

蕭可佳作品

蕭可佳作品細節

的確,蕭可佳的作品甚至遠大於“書法”的概念,這是一種可觀、可讀、可感的“書寫”。她同樣也模糊了書法與繪畫的邊界,畫中有字,字中有畫,實現了字與形、形與意的有機統一:乍看,是一幅墨飛筆舞的抽象畫;細辯,竟是功力深厚的草書筆墨。字中有畫,畫中有字之外,作品涵義還要禁得起推敲、回味。

展覽現場

談及多年來旅居海外的經歷,蕭可佳説到,自己一直在思考如何實現中國書法的國際性傳播和轉譯。“書法的語義是文字,讀懂它便需要語言文字的翻譯。那麼是否存在一種新的可能呢?如果將書法的形態抽象化,在藝術和視覺語言的層面進行對話,從而實現視覺的演繹,是否就能突破語言文字本身的桎梏了呢?”的確,蕭可佳的探索將傳統書法解構並重塑,保留了東方筆墨氣韻的同時,又兼具現代藝術的超脫和抽象性,從而實現了藝術和美學上語義的融合。是書法,又是畫,似有形,卻意于無形之中——蕭可佳之道,是將書法視為無圖的畫、無言的書,亦或無形之舞,使漢字書寫通過筆墨進入到一種純藝術的境界,並令作品産生了一種近似抽象畫的觀感,仿佛一曲磅薄的韻律,延展了其可釋讀性。

展覽現場

“可佳和她的朋友們”展廳一隅

值得一提的是,“甲子可佳”作為蕭可佳的個展,卻還設立了一個特別單元,邀請了一眾與可佳同輩的藝術家,如畫家張郎郎、詩人北島、音樂家劉索拉、媒體人崔永元等,聯合展示了各自的跨界藝術作品。這些正逢或者已經跨過人生甲子年的藝術家們,也與可佳一樣,通過不間斷的勤奮的創作,試圖邁向藝術的另一番佳境。

藝術家劉蘭峰個展致辭

“純至——劉蘭峰作品展”集中展示了三十余幅藝術家在過去三年的階段性創作,該系列是藝術家經過具象繪畫、抽象表現繪畫後對於純粹繪畫的一種回歸和實踐。在此前經歷過油畫、舞美設計和插畫創作等多種探索後,劉蘭峰選擇紙本炭筆這一看似最原初的呈現方式,避免複雜的材料和艱澀的觀念,嘗試剝離既有的形式與材料的枷鎖,探尋繪畫原本的自由。

劉蘭峰個展空間

正如策展人王春辰教授在展覽前言中所述:今天對繪畫的認識、態度特別能反映出每個人的藝術認知差異和審美的區隔。美術史的繪畫死亡講的是一種藝術模型的分析,自有其推理的合理性,但它並不是指向具體的繪畫實踐的終結,相反是提示給我們繪畫可以回到本源,也可以作為工具進行思想表述,還可以作為動態的觀念的顯現。

劉蘭峰作品

而劉蘭峰是獲得這種自由的一個藝術家。他從四川美院油畫係畢業到北京,已經二十多年,一直專注于自己的繪畫創作且極其低調,鮮少宣傳,此次展覽也是劉蘭峰的首個個人作品展。他嘗試各種形式,也玩過材料,最終劉蘭峰回到了畫畫的最初,用素描紙和碳筆本,這些開始學畫的用品或起稿的工具在粗燥的紙面上摩擦著、勾勒著、塗抹著,而畫家仿佛嬰孩初生,涕泣著、哭喊著,要讓生命的意志生長、生長,要的就是他的碳粉繪畫生長自己的生命,不屈不撓,練出自己的筋骨,脫胎出自己的語言特質。 

劉蘭峰作品

劉蘭峰善於捕捉生活中一些經常被忽視的瞬間,這些圖像並非具象的實物,卻以光影的形態躍然紙上,看上去那麼熟悉而有觸動感。《瞬間》 《一刻》 《中午》 《記憶》 《片段》 《光》 《影》……這些作品為我們呈現出一種朦朧模糊的觀感,如同斑駁的午後斜陽,路燈下的投影,樓宇之間的光影……光怪陸離,卻又如影隨形。劉蘭峰極其敏銳的捕捉著這些生活中樸素的瞬間,將時間凝固或者延展,並找到那麼一個切口,注入細膩的感受。“一花一世界”,所有的這些在藝術家眼中都如此生動,也深深的觸及觀眾為此駐足。

觀眾駐足劉蘭峰作品前

“不同於油畫需要冗長的工作歷程,炭筆作為做草圖時才選取的一種繪畫方式更易化繁為簡,它的效果更直接、更淳樸,雖然局限性較大,但在克服局限性或者順應它的時候是否反倒能挖掘出一些有趣的東西呢?拋卻了油畫的技巧、筆觸、顏色等疊加的修飾與渲染,炭筆和紙本讓人回歸到畫面更單純、古拙的感受上來。”劉蘭峰在接受採訪時説到,“正因為這種局限性,反倒可以激發你發現其材質的特性,甚至可能會在克服它的過程中試圖超越它,那嘗試出的一點點就足夠了。這一創作中,少了很多喧賓奪主的東西,就更專注在自己思考的問題上,不會被其他技巧所干擾或稀釋自己的藝術感受——用最簡單的東西去對抗或呈現最複雜的內心波瀾。”

 《光2》石墨、木炭、炭精、色粉、彩色鉛筆 65.8x50.4cm 2020年

 《影2》石墨、木炭、炭精、色粉、彩色鉛筆 71x92cm 2022年

細品劉蘭峰的作品,遠看有強烈的鏡頭感,近觀則會為那種筆紙間細微的顆粒感觸動。藝術家會特意用手調整最終的創作,對碳粉或炭條的痕跡進行再次加工和調整,“手和紙張的觸感很直接,甚至閉眼都能感覺到那種顆粒感。這也是這種痕跡的抓人之處。”藝術家談及創作時介紹到。

 《早晨》作品材料:石墨、木炭、炭精、色粉、彩色鉛筆 106.5x106.5cm 2022年

當與紙張的粗粒一次次對話、碾磨和疊加後,它所承載的是情感和光陰的複合。這樣的“痕跡美學”,既在畫面中留下了獨特的質感,又將藝術家的行動融入其中,更以此鎖住了時間——在痕跡的過程中,朦朧和模糊本身恰恰也是劉蘭峰個人創作中具體和準確的選擇,在似有非有的不確定性中,形成內心的外化,反倒暈染出廣闊的思緒和磅薄情感,像無形的風、流動的影、平靜卻綿延無盡的流水……最終抵達簡達與純粹

據悉,此次雙個展將展出至6月3日。(文/付朗,視頻/王爾晴)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23/5/11/20235111683768455455_463.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