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專訪“中國大地藝術節第一人”孫倩: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再出發!

專訪“中國大地藝術節第一人”孫倩: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再出發!

時間: 2023-04-07 22:26:20 | 來源: 藝術中國

孫倩(攝影:豐島望)

2022年11月18日,“藝術在樵山——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2022”正式在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開幕,匯集了來自中國、俄羅斯、法國、以色列、日本、西班牙、美國、澳大利亞、印度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134組藝術家到南海展開在地性創作。這場為期4個月的集中展覽間,為南海西樵帶來了114萬客流和超5億元的旅遊收入。

而四個月後的2023年3月18日,【春時日常展又拉開大幕——春夏秋冬,跨越四季,日復一日,更疊流轉......它讓我們察覺到了一些不同:南海大地藝術節真正做到了“日常”二字。在此,藝術節不再只是一場開幕儀式,不再只是嘉賓聚會狂歡熱鬧之後的人走茶涼,也不再只是在地藝術淺嘗輒止的現象型存在,我們通過“日常”看到了一顆平常心,一顆執著的心,也看到了更多凝聚在一起的力量和信念——大地藝術節在中國播種、生根、發芽,並慢慢展露她獨特的面貌......以此為契機,藝術中國特約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總策劃孫倩女士,對其進行專訪以饗讀者。

藝術中國:從日本到中國,您是將大地藝術節引入並成功落地中國的第一人,可以説是“中國大地藝術節第一人”。將生發于海外的大地藝術節模式落戶中國進行本土在地化,您都遇到哪些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

孫倩:大地藝術節實際上是一種“地域型藝術節”,這個模式的核心是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通過為地域策展、在地創作、在地長期發展等在地性原則和方法論而實現的。大地藝術節在中國的落地,在遵循這些基本宗旨之外,大量的工作實踐全都面臨全新的挑戰。這實際上是一種,在中外文化背景、社會制度、社會發展水準完全不同的前提下的,所必須開展的創新。現狀不同,存在的問題自然也會不同,那麼採取的解決辦法也會不同。藝術節落地實施過程中遇到太多的問題,就提要説一點吧:中國現在的主要課題還是發展,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就是解決發展和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大地藝術節在中國必須圍繞這個方向來開展,過程中要平衡各方的訴求,所以説解決之道可以用“平衡”二字來概括

松塘村鑊耳大屋,保留著古色古香的村貌,四處煥發出嶺南古村落的韻味。(攝影:章佳琳)

嶺南雕磚(攝影:何海洋)

藝術中國:從桐廬,到浮梁,再到這次的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整個過程中,您始終秉承著“大地藝術節是以文化為主導的系統工程”這一理念,請您結合南海大地藝術節,為我們詮釋一下這一理念的踐行。

孫倩:從2016年到現在,在過去的七八年裏,我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就是社會面到底如何認知“大地藝術節”這個事物?藝術界把大地藝術節視作一種雙年展三年展的擴展,或者説是公共藝術的延伸;文旅業界把大地藝術節當作是一種文旅項目,或者説是用優質內容撬動文旅投資的行銷手段;老百姓把大地藝術節看作一種藝術活動,或者文化旅遊目的地,進而滿足文化和旅遊消費。各方面都站在自身的立場來理解藝術節,這是無可厚非的,但關鍵的是,藝術節的主辦者,也就是地方政府如何看待“大地藝術節”才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政府也與上述幾個領域的看法一樣,那麼藝術節的落地和長期發展就會存在局限問題。所幸的是,在佛山南海,我們遇到了一個能夠充分理解藝術節屬性並善於運用藝術節價值的政府。南海區政府從一開始就把藝術節作為一項由政府主導的地方文化工程來看待,這是很了不起的認知高度。於是南海大地藝術節從地方名片城市品牌的加強,到文化重塑文明引導,再到活化文旅市場和産業拉動,以及社會治理的參與等方面,都起到了明顯效果。這既是藝術節的成果,但更是南海的成功。藝術節在南海才剛剛開始,相信今後還會有更多的成果顯現。

桐廬的項目因為種種原因至今擱置,我們在那裏投入了近四年時間的工作和努力,不能不説是一個遺憾。回過頭看,率先解決對藝術節的認知問題,形成政府層面的共識,是非常重要的。相較而言,我們在浮梁的實踐至關重要,浮梁政府的魄力和眼光令人欽佩。浮梁項目目前雖然規模不大,但當地政府有意願持續舉辦長期發展。它讓人們看到了信心,看到了一個看得見抓的住的樣板。而南海的成功,也會反饋浮梁,給浮梁項目的繼續發展提供更多信心和幫助,這種良性的狀態是我們期待的。

漁耕粵韻 (攝影:田方方)

儒溪村藝術作品  朱哲琴《西樵禪鐘》(攝影:田方方)

藝術中國: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平衡政府、企業、藝術家、在地居民和外來觀眾之間的訴求和關係?

孫倩:藝術節的落地實施,不同領域的人和機構,對它的期待是不同的,這是我們基本能夠預見且有心理準備的。每個領域對藝術節的認知都是一個圓圈,但這些圓圈存在著交集,而我們的努力就是把這些圈的交集儘量弄得大一些。這些交集的部分就是“價值共識“,實際上就是一種主流。政府是這個國家中社會責任最大的承載者,政府無疑會首要且宏觀地考慮社會性問題,也會用多維權重來衡量藝術節的作用和價值;企業需要市場環境生態、需要話題和利好、需要流量;藝術家需要觀念實現、創作實現,需要更廣泛的傳播,讓人文關懷和藝術表達被更多人的感知到;本地居民需要的則較為複雜,他們需要被尊重、需要展現他們的生活面貌、需要也許不多但一定要具體的利益轉化,甚至需要熱鬧和人氣;觀眾和遊客則需要較好的體驗、服務和豐富的內容。這些不同領域的需求,就是一個又一個的圈,讓他們都感到“值得”,有明確的獲得感,就是我們的工作。大地藝術節的實施,藝術至關重要,但藝術本身並不是目的,而且可以説我們工作中至少有一半的工作與藝術無關,將政府、企業、藝術家、居民、觀眾的訴求銜接好、平衡好,工作量和難度是巨大的,但藝術節的總體價值也因此而顯現

太平墟藝術作品(攝影:田方方)

藝術中國:南海大地藝術節和以往的藝術節在軟硬體上有哪些不同?它最大的特色是什麼?

孫倩:軟性和輕量化一直是我們所堅持的,這也是大地藝術節的一貫宗旨。以藝術呈現所需要的空間場所舉例,儘量利用存量的閒置甚至廢棄建築,用較少的代價予以修復,賦予新的使用價值。如果不是對公共設施進行藝術化提升,或者與産業性經營發生關係,一般來説,藝術節不提倡也不主動開展全新的硬體性建設投入。至於軟體方面,運營的系統搭建、志願者的組織運作、文化挖掘研究和傳播,以“地域創生”為方法的可持續性的地方産業推動,等等都是藝術節的重要特色。

儒溪村藝術作品(攝影:田方方)

藝術中國:不同於普通的藝術展覽、博覽會或藝術事件,大地藝術節是天地之間的藝術節,是與居民和環境共生的藝術節。在這一過程中,您如何選擇和組織作品,您最看中作品的哪些方面?

孫倩:認同大地藝術節理念是第一位的,不是所有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形式都適合地域型藝術節。作品的選擇和組織,就是策展的主要工作內容,需要考慮的層面太多,諸如:呈現場所的可實施性、與當地文化和自然背景的契合度、對傳統與本地人的尊重、觀覽的動線和節奏、氣候的影響、工程與維護的難易度,等等很多。至於對作品的看重,既要兼顧藝術性本身,也要考量人文意義、情感交流以及趣味性和互動性

街角一隅(攝影:劉鵬飛)

民俗地理(西樵文旅供圖)

西樵山藝術作品(攝影:田方方)

西樵山藝術作品(攝影:田方方)

藝術中國:粵文化裏面有很多複雜的信仰體系、地方文化和方言系統,您是否要求藝術家在做反映當地文化作品時需要注意哪些要素?

孫倩:總的來説,問題中的這幾點,只是我們綜合考量的內容之一,會有充分的考慮,但不是唯一的著眼點。地域型藝術節還是從地域文化的宏觀敘事角度出發,我們希望藝術節給人們一個完整的對本地的印象。我們給藝術家的也是一個相對開放的命題,會對“在地性”上提出要求,但具體的創作切入點則更多的是給予藝術家充分的自由和發揮空間

馬岩松作品《時間的燈塔》 (攝影:田方方)

沈烈毅作品《魚躍鳶飛》 (攝影:李均良)

藝術中國: 這次藝術節中馬岩松的《時間的燈塔》和沈烈毅作品《魚躍鳶飛》非常引人注目,在鄉村舉辦藝術節,大型景觀裝置往往是矚目的焦點也是議論的話題,那麼您認為景觀作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可以成為恒定的地標性作品?

孫倩:在藝術節上,某個藝術作品的成功,尤其是成為具有地標性質和話題性的作品,首先是基於策展的意圖和計劃。我們對藝術家的創作能力和可能的創作方向,是有信心和預判的。藝術家本身的水準和創造力也會由此得以施展。但是,我們也並不會去刻意營造“景觀”作品,這些最終的呈現,基本上還是一個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發生。這種既有一定的“計劃”,也存在“意外”和超預期的過程,本身就是藝術節的特色和魅力

藝術中國:這次藝術節志願者團隊是一大亮點,還有藝術從業者和觀眾都反映本次藝術節周圍的村民參與度很高,您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

孫倩:藝術節的志願者團隊是個挺龐大、繁複的工作系統,在我們的團隊中有專門的部門負責。我對志願者工作提出基本的、核心的要求,這和藝術節基本宗旨之一的“尊重”是一脈相承的。本地人之於藝術節來説,他們是主人,發揮他們的主人翁精神是必要的。志願者向觀眾們提供的藝術講解,從我們的角度而言,並不去做過多和過高的要求,而事實上也與他們自身本來的身份並不符合,能提供基礎的講解就好,但他們在與觀眾遊客的交流中,傳達的熱情友好,以及包含感情的本地故事的講述,才是更重要的,這也是贏得大家喜愛的根本原因。他們在志願服務的工作過程中所展現的面貌風采,讓來到南海的人,感受到了這片土地的人情味

凰崗村鄔建安作品《豹貓和它的朋友們》 (攝影:田方方)

藝術中國:個別網友反映景點收費有不統一和交通不便的情況,首次落地南海,藝術節在經營管理方面有哪些思考和積攢的經驗?

孫倩:為了方便不同群體觀眾的需求,藝術節提供了多樣化的參觀票務選項。基本上戶外作品都是可以免費觀看的,比重也不低。同時我們還提供了,分區域售票和按單點售票的方式,可以説豐儉由人。這樣應該説是照顧到了大多數觀眾不同的文化消費習慣和訴求讓更多的人以不同程度來共用這個藝術節是我們的初衷。由於藝術節的分區中,也涵蓋了兩個原本需要單獨購票的景區,所以在系統的銜接上難免出現問題,這些我們都會在今後的運營設計中予以完善。至於交通不便,則要看是從什麼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首先全域散佈是藝術節的必要選擇,分區之間的交通聯絡確實可以改善,但這是也正是藝術節推動本地發展的一個動力。發展這件事,從來都是先有問題而後解決優化完善的。相信下一屆會變得更方便。

太平墟藝術作品(攝影:田方方)

陳粉丸作品《阿墻》細節,攝影:劉鵬飛

藝術中國:很多藝術節比較重視籌備和節日期間的工作,但後期效果評估較少,南海大地藝術節是否有一個自身的評估體系?可否簡單介紹一下。

孫倩:效果評估這件事應該交給社會面去完成,我們自己也會有所總結,但至於成功與否、效果優劣這些,需要客觀的評價,這不是我們自己可以説了算的。需要強調的是第一屆南海大地藝術節集中活動期的結束並不意味著藝術節的結束。3月18日我們進入日常運營,後面會按照一年四個季節展期分階段開放。在南海長期持續運營和發展,是地域型藝術節的方式。重申,這不是一個時效性的節慶活動。

平沙島藝術作品(攝影:田方方)

平沙島藝術作品(攝影:田方方)

藝術中國:此次藝術節的宣傳格外引人注意,我們看到很多KOL的引領,除了藝術家等藝術世界人士,還包括演員、自媒體博主等破圈跨界角色,這些生動而多元的參與者也為藝術節賦能並持續發聲,可否請您介紹一下此次藝術節品宣上的亮點和策劃初衷,為我們分享經驗?

孫倩:好的東西,大家都會去主動傳揚。藝術節是一個從形式到內容到情感上,都被大家廣泛認同的文化藝術活動,除了開幕前期我們做了一定的主動傳播告知之外,三個月的中後期主要是自發傳播、社群發酵。由於參加藝術節的“藝術家“也不是絕對意義上的藝術家,他們中有設計師、建築師、音樂人、舞蹈家、傳媒人,甚至文化學者,這也就是造成了藝術節在傳播上,實現了跨映領域覆蓋,“破圈”也就因此實現了。

平沙島藝術作品(攝影:田方方)

藝術中國:首屆南海大地藝術節非節日期間,該地區是否還能看到部分作品和小型活動?南海大地藝術節是否確定會兩年一屆辦下去?在這兩年的間隔期內,如何保持一種藝術生態的動態活態?

孫倩:還是強調,藝術節只是三個月集中活動期結束了,而藝術節本身並沒有結束。我們會按照一年四個季節分階段持續開展,在一個年度裏用四個季節展期串聯起來,直到下一屆開幕前。每個季節展期,都會有相應的活動,以及駐地藝術項目。這種“正展期+日常運營“的模式,需要大家慢慢熟悉。除了展期的連續性之外,藝術節也會逐步拓展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其他文化藝術項目之間的互動。至少在大灣區內部形成流動性,以及多元共生的文化藝術生態,是我們的期望

平沙島藝術作品(攝影:田方方)

藝術中國:作為本次南海大地藝術節的總策劃人,您有哪些感觸和新的體會與我們分享?它是按照您計劃中的樣子生長的麼?或是遇到了哪些驚喜和始料未及?

孫倩:2022年全社會都在面臨困境與挑戰,大家都在克服,對藝術節來説也一樣,有遺憾也有欣喜,能如期開幕已經很幸運了。我希望藝術節的舉辦,能改變外來者對南海的印象,也更希望藝術節能提升本地人對家鄉的理解。藝術節的發展,始終充滿的了未知,不斷地去解決新的問題,是我們的興趣。驚喜確實有不少,比如説南海就像一個文化的寶藏,這就是驚喜,因為認知和資訊的不足,這些價值並沒有很好的展現,但這正是藝術節的使命和未來發展的空間。

西樵山藝術作品(攝影:田方方)

(攝影:劉鵬飛)

藝術中國:回望過去的幾個月,您認為首屆南海大地藝術節還有哪些有待改進或者是值得多方共同思考、努力的地方(不僅是組織者角度,也可以包括政府政策、居民、作品等)

孫倩:我更關注“可持續性“這個問題,我們和南海政府也都在為之努力,用各種方式為藝術節的持續舉辦設計科學的路徑和保障。當前,暫時還沒到深度總結的時候,還是那句話,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才剛剛開始。令人充滿信心的是,現在從各方面來看,藝術節正向著一個良性的方向發展著,這是過去共識的結果,也是未來共識的可能。

藝術中國:感謝您的細緻解讀,我們期待中國的大地藝術節越辦越好,不僅惠及區域,更吸吸引更多來自海外的目光。

孫倩:也謝謝你們的持續關注和採訪,我們繼續努力前行。

平沙渡輪(攝影:何海洋)

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進行時:

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日常運營期自2023年春起,以四時為序分階段開放,一直持續至2024年春。藝術分區也有所調整,西樵山、平沙島、太平墟、儒溪村、凰崗村、漁耕粵韻6個分區採取預約開放,聽音湖區域可自由參觀。部分臨展作品將與大家告別,但大多數中長展期和永久性作品會保持開放。

以“南海日常”為定義的藝術節日常運營,將以“預約制觀覽”和“開放制觀覽”交替的形式在四季中呈現。階段性計劃分別是:

南海日常·春時:3月18日至5月15日,其中4月29日至5月15日為五一展期;

南海日常·夏時:6月1日至8月20日,其中6月17日至6月25日為端午展期;8月5日至8月20日為暑假展期;

南海日常·秋時:9月8日至11月26日,其中9月28日至10月15日為中秋展期;

南海日常·冬時:12月7日至2024年2月25日,其中12月23日至1月3日為新年展期;2月10日至2月25日為春節展期;

 


專訪“中國大地藝術節第一人”孫倩: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