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現場 ©Art Basel
撰文_許柏成
3月25日,2023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正式落下帷幕。據藝術巴塞爾官網提供的統計數據,在五天的時間裏,共有86000名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訪客參觀,並創下不俗的銷售佳績,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迎來第二個十年之際,成為一個新的里程碑。
2023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現場 ©Art Basel
的確,今年的香港巴塞爾太火爆了,且不説朋友們在社交媒體上紛紛曬出的明星打卡照,公眾開放日摩肩接踵、水泄不通的展會現場,在展會結束前幾日門票已經售罄、大家一票難求,周邊酒店價格迅速飆升至幾倍……都證明了這屆香港巴塞爾的吸引力。畢竟,歷經三年的種種不便,太需要一場發生在現實空間裏的重逢,以重新建立對藝術市場的信心。從這一點來説,本屆香港巴塞爾已經取得了成功。
2023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現場 ©Art Basel
一派繁榮的景象並不僅僅是因為情感的宣泄出口,其背後的真正原因是後疫情時代人們對高品質藝術生活與社交的需求,以及香港不斷發展的文化軟硬體設施所帶來的亞洲國際文化大都會城市的凸顯。
2023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新聞發佈會現場 攝影:許柏成
觀察之一:中國畫廊陪跑?
從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現場來看,中國內地畫廊的數量相較往年增加,而且位置更好。站台中國、蜂巢藝術中心、維他命藝術空間、星空間、沒頂畫廊、香格納畫廊、北京公社、空白空間……數十家中國內地畫廊分佈在一層和三層的展場的不同區域,紛紛拿出最高品質的作品參展。雖然不能用驚艷或凸顯來形容,但作品品質也絲毫不差。作為對內地來説最便利的國際舞臺,中國畫廊群體顯然已經在香港巴塞爾穩穩地佔有一席之地。
2023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現場 ©Art Basel
正如碎片樂隊的歌詞,“沙漠裏不長虛弱的草,大海裏沒有無名之輩”。據玉蘭堂創始人、資深藝術市場專家伍勁透露,在某國際知名畫廊購買你中國70後藝術家陳可的作品,配貨對像是村上隆,而另一家買某90後,配貨的是最近還比較走紅的某70後。全球藝術市場風雲變化,什麼都可能發生,只要你夠實力。
楊沛鏗的裝置作品《屋檐下的擁抱先生》 ©Art Basel
觀察之二:香港本土當代藝術“被全世界看見”
縱覽本次展場,另一個最大的感受是香港本土藝術家在展會內的體現。在專門呈現大型裝置而設立的“藝聚空間”單元,僅有13件席位,香港本土藝術家就佔了2席,而且無論是展場位置,還是作品本身帶來的感受力,非常顯眼。一件是楊沛鏗的《屋檐下的擁抱先生》,一件是林嵐的《推車派對》。
林嵐的裝置作品《推車派對》 攝影:許柏成
刺點畫廊在藝聚空間呈現了藝術家楊沛鏗的大型裝置《屋檐下的擁抱先生》(Mr. Cuddles Under the Eave):13棵發財樹被連根拔起,懸挂在天花板的網格裝置之下。一種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被傳遞出來,與這種植物的美好寓意形成鮮明的對比。一方面,束縛製造著集體焦慮,另一方面,互聯的紐帶也讓彼此依存,凝聚起來,一起向前。這件作品本要前往烏克蘭展出,在香港巴塞爾成為它的首次亮相。
裝置作品《推車派對》(內部) 攝影:許柏成
林嵐的作品《推車派對》更為驚艷,可以説是本屆香港巴塞爾必打卡的作品之一。迴圈再用的舊布料拼接成為巨大的藍色帳篷,在喧鬧的展場內提供了一片寧靜蔭涼之地。抬頭仰望,豐富的紋理與光影交織,延伸至無限,思維可以在此冥想。但順著棚頂看望四週,固定它的卻是一個個被澆築在水泥裏的手推車。冰冷與無情立刻取代了詩意與溫情。這來源於林嵐對女工的少年回憶。這次展會讓所有人都看到了這位香港藝術家,更看到了香港本土的當代藝術。在當代藝術領域默默耕耘20餘年的林嵐在接受採訪時説到:“讓世界看到香港也有藝術家,香港的藝術家不是都做小型作品。”
又一山人 《香港看字/紅白藍//字言。字語》展覽現場 攝影:許柏成
本屆展會上,兩位素不相識的藝術家還因為一種誕生於香港的獨特材料而建立了奇妙的緣分。“紅白藍”是上世紀60年代原創于香港的一種價格低廉卻又極為耐用的平價旅行袋,因為它輕便、堅韌、容量又大,因此風靡全球。香港本土藝術家又一山人展出了其“紅白藍”系列的最新作品《香港看字/紅白藍//字言。字語》,將文字、書法和紅白藍結合起來,傳遞著香港正面積極的精神;
拉約·布萊特作品《Aso Ebi Red Yellow Gold》 攝影:許柏成
無獨有偶,另一位來自尼日利亞的年輕藝術家拉約·布萊特(Layo Bright),她向來用非洲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來闡釋自己的身份與記憶。在局部細微處,她也使用了“紅白藍”材料。但與又一山人以自豪之心傳遞香港文化元素不同,拉約·布萊特則用這種材料傳遞了1980年代迦納人從尼日利亞逃難的悲傷記憶。不同的記憶,通過這種材料被記載,而這兩個系列的藝術作品又在這種材料的原創誕生地——香港,被全世界看見。
從西九文化區遠眺港島天際線 攝影:許柏成
觀察之三:香港的十年之變:從文化沙漠到國際文化大都市
十年之間,香港的文化生態系統發生著巨大的轉變。正如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總監樂思洋所説:“十年前我剛回到這裡的時候,還有本地人稱香港為‘文化沙漠’,但在今天,連計程車司機都會與人分享M+、香港故宮和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重要性。”
香港M+內景 攝影:許柏成
香港M+、香港故宮、香港藝術中心、香港藝術館、油街實現、大館當代美術館、錄映太奇等美術館、博物館,再加上中環H Queen’s大樓、黃竹坑等區域的國際大牌和本土畫廊,香港的藝術機構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崛起。無論它們是歷經改造煥然重現,還是全新誕生,均共同築就著香港日常藝術生態的繁榮。來自全球的畫廊主、收藏家、藝術家以及藝術愛好者,不僅僅是來參加一次交易展會(Art Fair),更是一次全球藝術的深度體驗和遨遊。香港巴塞爾藝術展舉辦的三月已然成為名副其實的香港藝術月。
位於西九文化區的香港故宮 攝影:許柏成
如果説M+定位為亞洲首家全球當代視覺博物館,香港故宮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國際化的創造性結合。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如同不可或缺的兩翼,帶動著不斷增多的藝術機構,讓香港正越來越成為一個值得久駐的人文藝術之城。我們看到——除了金融貿易中心、航運航空樞紐之外,國際文化大都會的璀璨光環正在這座被稱為“東方之珠”的城市上慢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