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聚焦《永恒的祭獻:中國古代青銅禮器》大展(8)第六幕:回到起點

聚焦《永恒的祭獻:中國古代青銅禮器》大展(8)第六幕:回到起點

時間: 2023-03-23 09:36:07 | 來源: 藝術中國

撰文_柳揚

《紅樓夢》裏一個小丫鬟小紅説了句讓人驚艷的話:“千里搭長棚,沒有個不散的筵席。”諸事都有了結的時候,遺憾、意猶未盡,但也正是這不得不結束的特質,賦予了文藝作品巨大的魅力。小説的好結尾,據批評家説,“是一種假裝的停止,一種表面上的耗盡。” (弗蘭克·克蒙德:《結尾的意義》)換言之,故事雖已道盡,餘音依舊嫋嫋。一個藝術展覽的結尾,也和文學作品同樣重要,如果能做到看似結束,畫外音還在絮叨,則是策展人的幸事。數年前我與羅伯特·威爾遜合作的《中國末代王朝的威勢與華美》,他採用的是有意味的對稱的形式:開首是一間黑屋子,唯一的光是墻上一個小龕,其中陳列一個深藍釉瓷瓶,在微光下神密而高貴;五分鐘的靜默,訪者聆聽從死寂中慢慢升起的一段舒緩的鋼琴旋律,伴隨筷子落地的聲音。而相對的,結尾是一間如同燈箱的屋子,四壁和地板都鋪上白色的材料,壁後安置了LED燈,墻上小龕中那個清代青玉瓶,透過紗窗如在霧中;背景音樂中的海濤聲,遼闊悠遠。

這個展如何結尾呢,葉錦添先生早有盤算:他設想以3D列印的“青銅器殘塊“懸挂于序幕中時,已為結尾埋下了伏筆:10件殘塊所依據的那組青銅器,必須出現在結尾,置放在各自獨立的展櫃中,如此給觀者一個驚喜:觀眾走進這個展覽,初遇的是一些支離破碎的“青銅器殘片”,最後告別時,卻意外見到了完整的它們,絲毫無損、美倫美奐。

序幕中懸挂于空中的3D列印“青銅器殘片”

第六幕置放于展櫃中的一組十件青銅器

而我作為一個藝術史學者,卻從葉先生原本純粹視覺的設計中,挖掘出了更深的含義:我們對三千多年前的古代歷史、青銅禮器以及們祭祀文化的認識,從來都是片斷、零碎的,就如同在此展序幕中所見的”青銅器殘片“一樣。但是當觀者結束他/她們的視覺和精神之旅,當他們經歷了“萬物有靈“的世界、朝拜了“宗廟“、體驗了“祭祀“和“宴飲“,並置身於“禮制“的社會後,他們會感覺,沉睡的歷史在他們心裏漸漸甦醒,他們朝向古代的鏡頭,焦距也被調得清晰起來——這,就是展覽最終的第六幕:回到起點 Coming Full Circle。

葉錦添先生原先設想的最後一幕,應該有一個巨大的沙漏,暗示觀者從進入展廳到結尾的時空經歷。但是他想要的沙漏的形狀,不是常見的束腰雙球狀,而是一個佔據一面墻的裝置,細紗如瀑布流下。這個富有想像力的設計最後因為實在過於複雜而被忍痛割愛了。那個時候我想起自己以前做過的展覽中的一個設計,便建議葉先生將十件青銅器陳列在一個鋪設了鏡子的桌面上,同時在它們的上方又懸挂另一面尺寸相當的大鏡子,這樣,青銅器在上下兩面鏡子的來回反射中,會産生眾多的幻象。

第六幕置放于兩面鏡子之間的青銅器以及它們的幻影

葉先生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議。最終,因為器物安保考慮,開放的桌子被封閉的櫃子替換,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青銅器的幻象效果:當觀者站在展櫃邊,將視線投向置放青銅器的鏡子桌面上,他們看到的不僅是那組美輪美奐的禮器,而且還有鏡子深處它們無窮的投影,看起來就如同這些青銅器是埋在地底下一般。如此,這個景象也是對中國考古工作者的禮讚,他們不僅讓深埋地下的古代文物重見天日,而且還發掘了蒙塵的歷史。

第六幕置放于兩面鏡子之間的青銅器以及它們在上方的幻影

既然展覽的主題是青銅禮器,那就要讓觀者獲得對青銅器的最深印象後離去。展櫃側面的一整面墻,不間斷地放映以這組青銅器3D模型製作的影片:一件又一件的青銅器依次出現,緩慢地作360度旋轉,觀者在觀展中可能未加留意的青銅器紋飾和細節,撲面而來,盡入眼簾。墻上的影像和展櫃中的禮器,以及它們在鏡子中的幻影,一動一靜、一虛一實,仿佛歷史和現實,在觀者的眼前實幻交錯,明明滅滅。

第六幕展櫃中的青銅禮器及墻上的銅器3D模型影片

第六幕展櫃中的青銅禮器及墻上的銅器3D模型影片

展覽題目:《永恒的祭獻:中國古代青銅禮器》(Eternal Offerings: Chinese Ritual Bronzes

展覽時間:2023年3月4日—5月21日

策展人:柳揚 

展覽設計:葉錦添 

展覽地點: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

本次大展策展人、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亞洲部主任柳揚博士將以筆記的方式陸續撰寫系列文章,介紹該展的構思起源、策展理念和布展過程,藝術中國近期以連載的方式獨家陸續發佈,敬請各位讀者關注。

聚焦《永恒的祭獻:中國古代青銅禮器》大展(8)第六幕:回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