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對話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總監樂思洋:把藝術帶到生活本身,構建多元文化交匯之地

對話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總監樂思洋:把藝術帶到生活本身,構建多元文化交匯之地

時間: 2023-03-16 21:52:10 | 來源: 藝術中國

2022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Art Basel

訪談/撰文_許柏成

2023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開幕在即,這不僅是疫情結束之後首屆完整回歸的香港巴塞爾,也是被稱為“國際藝術市場風向標”的巴塞爾藝術展落戶香港後開啟第2個十年的開始,同時也是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在新任總監樂思洋(Angelle Siyang-le)帶領下面向公眾的首屆展會,因此備受期待。

2022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Art Basel

歷經三年的起伏,在人們的言語中,“重逢”“信心”“熱度”……這些滿含期待的關鍵詞早已與今年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密切聯繫起來。儘管由於在全面通關政策公佈之前,今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畫廊申請流程已經結束,因此先前不少持觀望態度的畫廊遺憾未能前來參展,但今年已經恢復到2019年來展會的最大規模。久別之後,全球藝術愛好者對本屆展會的熱情更是高漲。

2022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Art Basel

本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共有177家畫廊參展,來自全世界32個國家和地區,除了涵蓋亞洲、歐洲、南北美洲之外,還有近年來備受國際藝壇關注的非洲畫廊及非洲藝術家的作品。同時,所有特別策劃單元將完整回歸。

林嵐(Jaffa Lam) 《推車派對》 圖為2015年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作品現場,由藝術家及維伍德畫廊提供

首先是因大型裝置而引人注目的藝聚空間(Encounters)再度歸來。今年將繼續由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澳大利亞館策展人、雪梨 Artspace行政總監Alexie Glass-Kantor擔任策展人,以繞“此時·當下”(This present, moment)為主題,展出包括楊沛鏗、林嵐、Gimhongsok、Carlos Aires、吳山專等藝術家創作的13件大型裝置作品。在策展人看來,“本年度展區內的每個藝術項目都關乎我們──或是個人,或是集體──如何掌握空間,也就是如何在奇特而流動的當下自處。”

吳山專與 Inga Svala Thórsdóttir 作品《拱林》(2018 年)圖片由藝術家和漢雅軒提供

“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將於3月22日至25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對話由巴塞爾藝術展亞洲內容顧問及編輯Stephanie Bailey策劃,4天時間裏將有超過85位嘉賓進行多場對話。談論話題包括雙年展的未來、公共及私人贊助之協同效應、從文化機構角度探索多極化現象、反思女性主義以外的團結精神、非洲的當代藝術、廣東流行音樂對當代藝術的影響等。與此同時,兩場線上對話已經在開幕前結束,內容為迷因藝術的幽默與批判、非同質化代幣(NFT)市場報告。

2022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Art Basel

“光映現場”(Film)將繼續由李振華擔任策展人,呈獻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家作品,共 8場放映會及 29件錄影作品,包括:Mónica de Miranda、徐世琪、Tromarama及沈莘等。3月 22日將在香港會展中心特別放映播放金棕櫚獎導演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作品《MEMORIA》,這是藝術家 Weerasethakul首次在泰國境外拍攝的作品。

2022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Art Basel

策展角落(Kabinett)展區將有 15間藝廊參與,以亞洲地區為焦點,該展區專門為主題式個展而設。其中,世界畫廊將展出已故香港水墨藝術家唐家偉的靈性藝術旅程;麥勒畫廊將帶來胡慶雁大理石作品系列《World of Silence》;Mazzoleni將展出不定形藝術大師 Hans Hartung作品系列;ROH Projects展出印尼藝術家 Agus Suwage的紙上作品《Siraman Duniawi》,從古印度教和佛教文化角度出發,探索有關身份的多重面向。

皮皮樂迪・裏思特,《信手不渝》(2023)截圖,由M+委約創作、巴塞爾藝術展及瑞銀集團共同支援,2023。©ProLitteris。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位於維港天際線的M+幕墻總是引人注目,今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期間M+將展出瑞士空間影像藝術先驅皮皮樂迪·裏思特創作的全新作品《信手不渝》。在作品裏,裏思特借不同尺度探索手的概念,並呈現這座城市的動感──小至人體尺寸,大至摩天大廈。以不同速度于物件間穿梭,引領觀眾回顧香港具有歷史意義的設計及建築,同時向手致敬。

2022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Art Basel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進行期間,城中首屈一指的博物館及文化機構也將聯手推出精彩豐富的節目及展覽。包括1a space、亞洲藝術文獻庫、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CHAT)、M+、香港藝術中心、香港視覺藝術中心、香港藝術館、油街實現、大館當代美術館、錄映太奇等,均有多場展覽同期進行,讓香港的三月成為名副其實的“藝術月”。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在新任總監樂思洋(Angelle Siyang-le) ©Art Basel

毫無疑問,今年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將備受矚目。今年的展會上將有哪些亮點?香港巴塞爾的未來將有哪些變化?在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城市發展定位中,香港巴塞爾將發揮哪些作用?在展會正式開幕前夕,藝術中國專訪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新任總監樂思洋——

藝術中國: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即將全面回歸,同時也是開啟第二個十年的特別時刻,您出任香港巴塞爾總監,可以與我們分享一下內心的感受嗎?

樂思洋: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擔任新的總監,內心是非常激動的。畢竟我們是第一年走出疫情,可以把香港以外的觀眾請回來。香港是一個非常好客的地方,過去的三年我們未能把自己開創的藝術氛圍呈現給大家。今年可以帶領團隊做好久別重逢的第一屆,我非常激動。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59. Oil on canvas, 20,8 x 25,3 cm. 致謝Mazzoleni, London - Torino

藝術中國: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未來的方向上會有哪些新的變化?

樂思洋:關於變化,我覺得我和團隊會慢慢的琢磨出來。首先最重要的一點,是把我們的客人和熱愛藝術的觀眾們都請回香港,鞏固香港在作為亞洲文化中心的地位。一直以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是連接東西方的橋梁,因此疫情之後重建橋梁是非常重要的。當然我們也會加強亞洲藝術的推廣,不僅把西方當代藝術介紹進亞洲,同時也把整個亞洲的當代藝術呈現給國際舞臺。

Anish Kapoor  Pagan and Spanish Gold to Dark Red 2017 stainless steel and lacquer 致謝藝術家與常青畫廊

藝術中國:今年共有177家畫廊參加,您和團隊做出哪些努力?在與畫廊溝通之中,他們信心如何?

樂思洋:畫廊對香港和亞洲藝術市場的信心是很強烈的。事實上,直到昨天還有畫廊給我們打電話,問可不可以要一個展位,在只剩兩周就開展的情況下,我們只能委婉的推辭了。這體現出自從通關以來,大家對香港藝術市場的信心直線上升。

從1月份開始,整個城市的藝術生態已經開始活躍起來了。現在我們統計,將有160多個藝術活動會在香港巴塞爾一週的展期內發生。雖然因為通關政策在申請期結束後才頒布的原因,但有很多畫廊主申請了參展,並會親身來到香港,很多品牌也會加入到我們一週的盛事中。

莊喆 空間的力量 1988年 布面油畫丙烯 99x127cm 致謝藝術家與亞洲藝術中心

藝術中國:疫情期間,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積極應對挑戰,打造了線上展覽、衛星展位等方式,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您一直強調面對面溝通的重要性,您的思考是什麼?

樂思洋:我認為對於藝術,無論是買賣交易或是藝術欣賞,親身體驗是不能完全被數字化平臺代替的,畢竟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體驗會更加深刻。事實上,去年6月份,我們問畫廊,如果我們還推出衛星展位,你們需不需要?大家一致回答説不需要,他們會親身來到現場。前一段時間,我訪問了上海、北京、還有首爾、東京及一些東南亞城市,在訪問過程中,大家都非常期待回到香港、來到現場,與久別的畫廊和藝術家重逢,再次建立直接的(the first hand)交流,我更加體會到——藝術體驗必須是親身經歷的。

但我們也認為數字化為我們提供了很多便利,比如説我們在疫情之中進行了線上的“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今年我們依然保留了兩場線上對話,我們用線上對話的形式在開幕之前給觀眾們熱身,在來到現場之前先把藝術問題討論起來。我們也保留了線上展廳的環節,實在來不了香港的觀眾,也可以從線上展廳看到今年有哪些作品。同時我們全年都會給觀眾們推送精心編輯的文章。因此,我們在疫情期間實踐出的一些數字化元素仍然保留了下來。

胡慶雁 塔 2022年 致謝藝術家與麥勒畫廊

藝術中國:在過去10年您一直擔任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亞洲藝廊的關係主管和大中華區總監,您如何看十年來亞洲藝術市場在國際舞臺上的表現?

樂思洋:這個問題真的很重要,很多的數字和事實都體現出亞洲的當代藝術的發展。10年來,無論是交易數額的提升,還是硬體設施的進步,還是生態系統的完善程度,都能體現出整個亞洲藝術市場的巨大進步。

比如香港,十年前我剛回到這裡的時候,還有本地人稱香港為“文化沙漠”,但在今天,連計程車司機都會與人分享 M+、香港故宮和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重要性。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整個亞洲藝術的發展是非常融入大眾內心的。同時,今天在亞洲不同的地區也在誕生不同的國際化平臺,比如首爾、新加坡、台北等,這體現了亞洲的多元化。我們非常希望亞洲以外的人可以更加的了解亞洲,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代表性。

林嵐(Jaffa Lam) 《推車派對》 圖為2015年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作品現場,由藝術家及維伍德畫廊提供

藝術中國:您可以從個人角度推薦一下本屆展會上印象深刻的作品嗎?

樂思洋:這屆展會上有很多的亮點作品,從我個人角度可以與你分享的是其中展區“藝聚空間”的兩位香港藝術家,一位是楊沛堅,一位是林嵐。楊沛堅的作品叫做《屋檐下的擁抱先生》,這件作品本來要在烏克蘭首展,由於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沒能成行,我們把它帶到了今年的展會現場。另一位是林嵐,她本身是香港藝術學院的老師,她今年帶來了一件14米長的用布料做成的大型裝置。這件作品非常的驚艷,可以讓你在很繁忙喧鬧的展場上尋找到一片寧靜的感覺。

楊沛鏗,Mr Cuddles Under the Eave (2021),“第六屆Future Generation藝術獎”展覽現場,平丘克藝術中心。圖片由藝術家及刺點畫廊提供

除了展廳內的13件大型作品之外,今年我們將首次把大型裝置帶出會展中心,來到城市中間。第14件大型作品將會于香港太古廣場亮相,展示駐洛杉磯概念藝術家Awol Erizku首度亮相的裝置作品《重力》,藝術家也會來到現場。整體來説,今年我們非常希望把藝術帶到生活本身。

Layo Bright, Aso Ebi: Red & Yellow Gold, 2023  致謝 藝術家和Monique Meloche畫廊

還有兩件我自己特別感動的作品,值得説一下。它們來自兩個不同的展區,一個是來自“藝術探新”展區,紐約的Monique Meloche畫廊帶來了一位尼日利亞出生的藝術家Layo Bright,她在作品裏用到了我們香港稱之為“紅白藍”的平價塑膠袋,這種袋子在非洲稱之為“Ghana-Must-Go Bag”(迦納人離開必用包),這是因為當時1980年代生活在尼日利亞的迦納人逃難時都帶著這種包。Layo Bright的雕塑與“紅白藍”塑膠袋材料總是結合在一起,她的藝術品是通過這種材料表現出其在成長過程中被歷史進程所影響的記憶和認知。巧合的是,在“亞洲視野”板塊的藝術家又一山人也在作品裏用到了“紅白藍”塑膠袋,但作為香港藝術家,他對這種材料的表達非常不一樣。這種塑膠袋最早誕生於香港,因此他有一種自豪感,雖然它很便宜,但實用度非常廣,而且去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兩位藝術家完全不知道他們的作品會在同一期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上碰面,因此通過這兩件作品體現出:香港是一個多元文化的交織融匯之處。來自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匯聚在這裡,香港巴塞爾的作用之一就是把不同的文化帶到一起,用藝術的方式呈現給大家。

又一山人 香港看字 / 紅白藍 // 字言。字語 2022 – 2023  圖片由 Lucie Chang Fine Arts 及藝術家提供

又一山人   紅白藍 回到未來 2006 圖片由 Lucie Chang Fine Arts 及藝術家提供

藝術中國:“根植中國傳統,並且融匯多元文化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和國際文化大都會”是香港這座城市的新願景和目標,您覺得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將在其中扮演著一個怎樣的角色?

樂思洋:我們一直以來的角色就是東西方文化的溝通橋梁,多元藝術的交匯之地,同時也是國際藝術市場的風向標。比如今年這一屆,就有全世界32個國家和地區的畫廊聚集在會展中心,雖然香港本身面積不大,但有那麼多從事當代藝術行業的人匯聚於此,特別熱情地為藝術交易和文化交流做出貢獻。

我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因為我們在有機地幫助香港文化的建設。十年之間,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發展到今天,當然離不開各方面的幫助,但是核心在於香港是亞洲最適合進行藝術交易和推廣的一個地方。它在地理區位與交通渠道上是亞洲的樞紐,同時還擁有金融和免稅優勢,這些都為文化的發展鋪墊了良好的基礎。

皮皮樂迪・裏思特,《信手不渝》(2023)截圖,由M+委約創作、巴塞爾藝術展及瑞銀集團共同支援,2023。©ProLitteris。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藝術中國:您提出“將藝術帶到生活本身”,這在本屆展會上有哪些體現?

樂思洋:對,除了今年將有大型裝置首次亮相太古廣場之外,我們也和M+共同推出了皮皮樂迪·裏思特創作的影像作品《信手不渝》,同時我們還邀請了香港當地的4位藝術家一起參與我們在城市的行銷推廣活動。我們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有上百個廣告牌,這4位藝術家會把他們的藝術創作融合到我們的廣告牌中,讓更多人看見藝術。

Chen Xiaoyi, When Tethys Sea retreats westward, leaving the reverberation,影像截圖 

很重要的是,我們的“光映現場”和“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這兩個單元都是免費開放的,而且我們會把活動日程發到大學的教授和學生手中,積極地讓年輕一代和藝術愛好者參與進來。“光映現場”將有8場放映會及29件錄影作品,還有區內兩家重要及專門發展錄影藝術的非營利機構錄影太奇及Ghost 2565 將各自策展一場放映會,“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在4天裏將有超過85個演講嘉賓來到現場,與觀眾進行直接的線下交流。因此,我們特別期待通過這些教育項目,讓藝術走進生活,讓更多人認識、喜愛並參與藝術。

Stanislava Pinchuk與她的作品 The Wine Dark Sea 致謝藝術家和Yavuz Gallery

藝術中國:我們注意到今年除了給香港非盈利文化機構提供展位之外,將範圍擴大到了大學,包括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等,這背後您的思考是什麼呢?

樂思洋:我們有兩個思考,第一就是剛才提到的,我們要把藝術帶到生活的本身,不能只把一次展覽放在會展中心裏面,讓藝術品走到城市的各個角落,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這個品牌去鼓勵香港居民以及來到香港的訪客更多地體驗藝術;第二,我們更希望年輕一代,更直接的走近藝術産業體系。

其實我們現在也跟大灣區的機構有非常聯緊密的聯繫。過去幾年我們不能把他們請來看展,我們專門為大灣區的機構設計了線上雲遊導覽。今年終於來到香港了,我們會幫他們安排參觀的路線,不僅包括會展中心,還包括香港的機構和畫廊等。作為大灣區的一分子,未來我們會與中國內地有更緊密的聯繫,先從大灣區開始。

(注:作為文中配圖的藝術作品將亮相2023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本文圖片均由Art Basel提供)

KIM Soun-Gui, Lottery Village, 1999, 混合媒介 致謝藝術家與阿拉裏奧畫廊

曹曉陽  《二十四節氣之大寒》2021  木炭 紙本 102 x 152 cm 照片由藝術家及漢雅軒提供

 徐永旭  2019-37 陶 2019年 致謝藝術家與尊彩藝術中心

菅木志雄作品 致謝藝術家與東京畫廊Tokyo Gallery + BTAP

對話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總監樂思洋:把藝術帶到生活本身,構建多元文化交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