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聚焦《永恒的祭獻:中國古代青銅禮器》大展(4)第二幕:宗廟

聚焦《永恒的祭獻:中國古代青銅禮器》大展(4)第二幕:宗廟

時間: 2023-03-01 08:47:50 | 來源: 藝術中國

撰文_柳揚

讓我模倣世界名著中最有名的開場白之一,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的小説《白鯨》(Moby Dick)的第一句話“Call me Ishmael”),説:請叫我宗伯,我是西周掌管宗廟祭祀禮儀的官員,我將帶您去參拜西周的宗廟。如此,大家就隨著我走進了第三幕,Temple。觀者會看到,這是一個類似舞臺布景所表現出來的場景。展廳的正中被兩道背靠背、用細紗製成的布幕,分割成前後兩大空間,布幕在屋子的中軸線上留出過道,兩側靠墻處也留有空間。

第三幕,宗廟展廳中軸線過道

觀者迎面所見的布幕上的圖像,是一個想像的西周廟堂內部景象,有著木建築結構,案臺上陳列著祖先的牌位、青銅禮器,以及供品。

第一道主布幕上白晝時分的廟堂內部圖像

兩道主布幕前後還有數道窄布幕,上面也有廟堂內部木構建築的圖案。寬窄不一、前後錯開的布幕不但展示了宗廟內部的景象,而且還創造出空間感。

多重布幕創造出來的空間感

兩道主幕前後各有一排數個橢圓的立柱,置於長方形平臺之上,立柱上陳列著精選的青銅禮器。兩側墻面上則各有兩排帶長柄的青銅兵器(戈、矛和鉞)。 

對於葉錦添先生來説,這一幕可謂小菜一碟,因為除了擔任電影藝術指導,他還活躍于舞臺藝術領域,與許多著名藝術團體和劇院合作過,包括剛剛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開幕的、瓦格納的《羅恩格林》。但是他要在平凡裏做出不平凡來:雙重主布幕的前方是白晝,轉過第二道主布幕,則轉入掌燈的夜晚了。這時空的轉換,是通過布景上景色的變化和特殊的燈光來達到的。

第二道主布幕上夜晚時分的廟堂內部圖像

事實上,葉先生特別看重這一幕,布景是由大陸藝術家繪畫、在香港印製,再寄到本館。同時他還要我們邀請兩位跟他長期合作的中國香港服飾專家和畫家Mandy 和 Jimmy 來明尼阿波利斯,在印製好的廟堂圖像上又添加彩繪,使得它們更逼真和有立體感。

側面墻上的正在測試位置的兵器,以及在工作的兩位中國香港服飾專家和畫家

除此之外,Mandy 和 Jimmy還在布幕選擇了一些區域,加上一種膠制的雙面襯(double sided interlining),做出斑駁、陳舊之感。

布幕上做出的斑駁、陳舊效果。

這個場景對我們這個展覽的主題來説,也同樣是重中之重。從商到周,祖先崇拜一脈相承,祭祀禮儀則愈加慎密。西周人稱宗廟為“宮”,它是宗教和政治儀式的中心。宗廟是後人和祖先神靈溝通的地方,儲存了氏族歷史的集體記憶,使得氏族成員“不忘起初”(《禮記》)。在共同祖先和同一血緣的旗幟下,同宗人團結一心,確保氏族血脈和權力的永久延續。青銅禮器就在宗廟陳列和使用,兩者是共生關係,互相依存、唇亡齒寒。青銅器的存在和使用,賦予宗廟以權威,離開了宗廟的環境和祭祀儀式,青銅器就失去了它們應有的意義。

雖然周代的宗廟早已湮滅於時間的灰燼中,但當時人們在宗廟中祭祖時吟唱的頌歌,通過《詩經》,仍餘音嫋嫋,縈繞于我們耳際,讓我們猜測廟堂的模樣;考古發現的西周早期大型建築遺址,也提供了讓我們重構宗廟的線索:很可能,那是一個沿中軸線修建的多重建築,中有數個庭院,四週由檐廊環繞,圍成封閉的所在;而青銅禮器就深藏其中,在各式各樣的祭祀禮儀中,祭獻酒食供品給神靈,讓參與者與神靈溝通,如同我們在這一幕所體驗到的一樣。

展廳另一側的布幕

 


聚焦《永恒的祭獻:中國古代青銅禮器》大展(4)第二幕:宗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