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一枚胸針、首飾,大到建築設計和文化聚落規劃,從海報、年畫、視覺標識,到服裝、醫療、汽車、機械,甚至航空航太……設計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它不僅滿足和便利著人們衣、食、住、行的生活訴求,更在潛移默化中引領著新的風尚與生活方式。
展廳現場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活動標識設計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團隊
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活動標識設計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團隊
2023年2月20日,作為國內最大規模的設計類大展,第四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在深圳市開幕。展覽由文化和旅遊部、廣東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以“新起點·新風尚”為主題,分為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舉辦的主體展和在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舉辦的灣區特展兩部分,共展出122個案例,1331件作品。展覽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高度,梳理我國近年來設計和公共藝術事業發展的成就與經驗,突出展示了近年來設計和公共藝術在服務國家戰略、推動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展以案例方式搭建策展結構,還首次同步設立了線上展廳,綜合運用圖文、視頻、三維動畫、實物等形式,多維度展示案例作品的主題和內容,增強展覽的觀賞性,擴大展覽的覆蓋面,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展現國家形象
吳為山 《旗幟》
新起點,新風向——從“中國製造”到“中國自造”
大展召集人之一,中國美術家協會平面設計藝委會副主任、上海大學國際公共藝術研究院院長汪大偉在解讀主題時表示,“新起點”主要有兩層含義:第一個層面,近三年來,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到建黨百年,中國經歷了重大的歷史節點,這無疑也是我們奔向下一個百年的新起點。其次,中國設計自身也遇到了來自國際的百年未遇之大變局,在美國和西方對中國的科技圍剿以及産業鏈脫鉤等特殊國際形勢下,中國設計也亟需思考如何建立自身的設計體系,在歷史變革的關鍵時刻肩負起自己的時代擔當。
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車設計
悠行220外骨骼機器人設計
展廳現場
時代賦予設計新的角色,它不僅僅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存在,同時更以其獨特的方式營造和引領著新的生活方式。談及“新風尚”,汪大偉説到:“新時代的設計將充分體現我們對生活的價值取向,其根本是一種文化現象。它需要與當代生活相結合,通過設計作品和案例推動整個社會發展,挖掘中國自身的傳統文化,引領新的審美概念形成,從而樹立我們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信。在這一新風尚形成的過程中,設計帶動全民審美意識提升,而文化程度的提升反過來會對中國設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這無疑是一個良性迴圈。”
藝科融合:新時代設計學前沿實踐
改善生態文明
引領社會風尚
案例化展示+線上虛擬展廳 系統呈現近三年中國設計與公共藝術的全貌與發展趨勢
第四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沿用以案例方式搭建策展結構和展示線索的方式,並首設線上虛擬展廳,從而將近三年中國設計及公共藝術領域的成果進行更全面、系統的梳理和展示。案例化的展覽結構和展示線索,突出了時代設計的典型性、敘事性、前沿性和視覺性,將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等領域的設計成果並置聚合,為觀眾提供更為立體的感知維度,也更具多元性和包容度。
線上虛擬展廳還原現場展示
本次大展召集人之一,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群總館長杭間認為,第四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代表了國家級的最高設計水準,雖然經歷了疫情影響,但作品更具針對性和自覺意識,在解決中國自身發展問題的過程中起到了積極作用。“區別於按照傳統意義的設計專業分類的展陳方法,以案例為策展主線更能呈現中國設計近三年來發展的廣闊維度。案例打破了單一産品或作品的界限,需要策展人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對設計史的洞察力和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明晰判斷。在這一過程中,案例反映的是設計面臨的問題和線索的梳理,也搭建了不同設計師跨界互動的生態場域,他們針對相同的問題,提出各自的解決方案,雖有不同角度的側重,但卻殊途同歸。通過每個案例分區的匯聚,既有邏輯性,又有綜合的交叉性。而對觀眾而言,每個案例都是設計與生活和社會變革關係的迴響,案例的凝聚給人更廣的思考維度。一個個案例匯聚編織成中國設計史的一個個縮影,更容易跨過單一作品看到設計行業發展的全貌和趨勢,反映出中國設計的民族性和成熟度。”
助力文化建設
導覽現場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教授為觀眾介紹《智慧製造:蘇繡與拓撲學的邂逅相逢》
《五虎門神送吉祥》圖案及其應用設計 姜雨菲
《虎嘯生華》圖案及其應用設計 徐穎
手藝佛山:都市中重新激活的傳統形象
灣區特展——地域共生再塑文化自信
不同於前三屆大展,本屆展覽首次設立“灣區特展”,旨在以設計和公共藝術的形式更好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灣區特展分為“魅力灣區”“共生灣區”“潮流灣區”“視覺灣區”“創想灣區”5個板塊,通過26個案例,281件/組作品的展示,為觀眾呈現粵港澳灣區的獨特文化基因與時代魅力。
魅力灣區
瓷板畫《灣區之光》局部圖 郭俊傑
潮流灣區
創想灣區
“灣區特展”的增設,不僅是對特殊地域文化的人文關照,也因其自身的發展特色格外引人關注。它緣起于地理概念而命名,卻依託地緣文化而自發生長,該展區從不同維度挖掘粵港澳文化的共生與差異化,並探尋設計在其中産生的新的影響力。以“潮流灣區”為例,它的興起與灣區新的人文生活、新的産業鏈結構和聚合人群息息相關。年輕人將自己對時代的態度融入到設計的訴求之中,時尚、創意、高頻和快消似乎成為時代的代名詞,而在這一過程中,設計師把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注入其中,又結合當下喜人的潮流元素,為潮流灣區增添了生命力與活力。這一特殊的文化現象也無形中推動産業發展,並從某種意義上喚起了灣區對本土文化的一種自覺和自省。
《深圳軌道交通》公共藝術
共生灣區
正如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館長顏為昕所言,灣區特展以“大設計“為媒介,從製造、市場到文化、教育等不同層面,從産品、産業再到生活方式,為灣區的覺醒營造了良性迴圈的生態環境。設計展呈現了點-線-面生成的完整脈絡,它不僅是積極自發的,更是充滿能量和生機勃勃的。“粵港澳共同的地域文化和生長土壤匯聚成了灣區獨特的設計面貌,而就如同東京灣區、紐約灣區以及世界上的諸多灣區一樣,它們在經濟的互聯互通中都扮演著更多元、更活躍的角色,相信粵港澳灣區也將充分發掘自身的核心價值,發揮更大力量。”
灣區名片 DJI Mavic 3産品設計 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
從“産品”到“品牌”:設計助力中國鐘錶業——民族品牌飛亞達手錶敦煌主題系列
灣區特展現場
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介紹到,無論是城中村項目的改造,還是十大街區文旅成果的展示,再到大疆無人機、飛亞達手錶這些民族品牌,灣區特展集中展現了大灣區在這幾年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中的突出成就,將傳統文化活化,以更加時尚、更具創新性的面貌呈現給觀眾,因此碩果纍纍、獨具特色。
大展啟幕儀式領導合影
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展覽組織委員會主任盧映川致辭並宣佈展覽開幕
開幕式上,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展覽組織委員會主任盧映川致辭並宣佈展覽開幕。盧映川指出,本屆展覽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設計和公共藝術高品質發展,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廣大設計和公共藝術工作者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聚焦社會現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與時代同步伐,有效推動設計、藝術、科技融合發展,推出的一大批彰顯中國精神和中國氣派、展現中華審美風範的設計和公共藝術成果的集中展示,是設計和公共藝術領域的一次盛會。他強調,本屆展覽的成功舉辦,將進一步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推進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引領我國設計和公共藝術事業繁榮發展,激勵廣大設計和公共藝術領域工作者胸懷國之大者、心繫民之所需,緊緊圍繞“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和公共藝術實現新發展,更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出新貢獻。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譚玲致辭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譚玲表示,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自設立以來,連續在廣東省舉辦4屆,為推動廣東文化強省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廣東省將以本屆展覽的成功舉辦為契機,進一步總結寶貴經驗,強化頂層設計,助力高品質發展,以新擔當新作為奮力實現廣東文化文藝工作新的跨越。
深圳市人民政府市長、展覽組織委員會主任覃偉致辭
深圳市人民政府市長、展覽組織委員會主任覃偉中表示,本屆展覽的成功舉辦,必將為“設計之都”深圳注入更多的生機和活力,以“深圳設計”更好賦能經濟高品質發展、市民高品質生活、城市高效能治理,以公共藝術更好涵養城市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藝術精神。
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展覽學術委員會主任吳為山致辭
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展覽學術委員會主任吳為山表示,展覽規模宏大,內容豐富,體現了藝術家為人民而創作的初心,展示了中國設計和公共藝術繁榮發展的廣闊前景。
領導嘉賓參觀展覽
據悉,本屆展覽主體展和灣區特展分別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和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展出,展覽持續至3月16日。展覽期間,還將舉辦學術論壇和導覽導賞等公共文化服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