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86歲的大衛·霍克尼在展覽現場(圖片來源:Lightroom)
大衛·霍克尼無疑是當今國際畫壇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大師之一,他創作出了近半個世紀以來最具識別度的生動圖像,被公認為“英國最著名的在世畫家”。他的作品一直拓展著繪畫媒材的使用邊界,從傳統的油畫、水彩,到後來出現的電子數位産品,傳真機、鐳射影印機、電腦…還包括近年來在大眾中廣泛流行的視頻影像設備,iPhone、iPad等。與同時代的許多畫家不同,大衛·霍克尼不排斥科技,他著迷于新媒體的可能性,嘗試一切新技術進行藝術表達。在他看來,儘管科技給繪畫帶來了衝擊,但藝術創作的本質從未改變。
沉浸式展覽現場(圖片來源:King's Cross)
1月25日,大衛·霍克尼最新沉浸式展覽《大衛·霍克尼:更大更近(而不是更小更遠)》在倫敦新開幕的Lightroom空間進行了首秀。位於倫敦國王十字車站附近的Lightroom空間配備有最先進的數字投影和音頻影像技術,專為跨媒介的藝術展覽設立。在這裡,觀眾將有機會走進大衛·霍克尼利用數位科技産品創造出的全新影像世界。
大衛·霍克尼現場作品“Gregory Swimming Los Angeles March 31st 1982”© David Hockney
大衛·霍克尼現場作品“Gregory Swimming Los Angeles March 31st 1982”© David Hockney
本次沉浸式體驗展共6章,時長在50分鐘左右,由美國作曲家尼科·穆利 (Nico Muhly) 專門配樂,霍克尼親自解説,講述他的藝術歷程。“它可以讓觀眾直接了解大衛·霍克尼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他理解藝術的方式”。展覽的策劃和執行者尼古拉斯·海特納 (Nicholas Hytner) 在接受採訪時説。“我們看到霍克尼嘗試透視法,將攝影作為一種‘用相機繪畫’的方式,他用寶麗來創作拼貼畫記錄時間的流逝,在他的 iPad 上描繪春天的來臨,並向我們展示為什麼只有繪畫才能恰當地傳達大峽谷的遼闊壯美。”
大衛·霍克尼正在觀看和調整模擬沉浸式展覽的裝置模型,其中包含有繪畫《August 2021, landscape with shadows》,這是由12幅 iPad 繪畫組成的一幅作品©David Hockney
本次沉浸式體驗展中尤其要提及的作品是大衛·霍克尼的大型視聽作品《瓦格納之路》(The Wagner Drive)。太平洋海岸公路是霍克尼從其位於加州好萊塢的家中驅車前往位於聖莫妮卡大道工作室的必經之路,藝術家本人會在這段路上聽瓦格納的音樂,獲得藝術靈感,於是他又稱這條路是“瓦格納之路”,在自傳中,他曾寫道:
只要你曾經開車駛過瓦格納之路,你一定能一眼辨識出我畫中的場景。
《太平洋海岸公路與聖塔莫尼卡》,油彩畫布,1990
霍克尼充滿原始生命張力的色彩與瓦格納攝人心魄的音樂語言在這件作品中取得了一種奇異的和諧。瓦格納一直都是霍克尼最喜歡的音樂人之一。這位畫家曾三次參加拜羅伊特音樂節,並於1987年為洛杉磯歌劇院設計了《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的舞臺美術。大約在同一時間,他在拉斯弗洛雷斯峽谷底部購買了一座海濱別墅,並從90年代初便開始規劃可以與瓦格納的音樂相匹配的山區路線。一邊聽瓦格納的交響樂,一邊沿著蜿蜒的山道欣賞洛杉磯的風景。這些探險之旅啟發了他對風景中光線和視角的重新理解。
在大衛·霍克尼的繪畫生涯中,他一直在實踐和推動著一個概念的進展——觀者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移動。對這一概念的藝術實踐成果也直接呼應了展覽“更大更近(而不是更小更遠)”的主題。
本次展覽中另外一件值得一提的作品,是《更大的大峽谷》(《A Bigger Grand Canyon》)。經由跨媒介的轉換,也為觀眾創造了極具沉浸性的體驗。在此幅作品以及它的同系列創作中,霍克尼采用了全新的畫法,分散觀眾的視線,讓觀眾完全自由遊走于畫面構圖中。
大衛·霍克尼現場跨媒介裝置,《 A Bigger Grand Canyon, 1998》,作品由60幅布面油畫組成。 (圖片來源:King's Cross)
這一構想的實現利用了反向透視原理,令人感到畫面在隱約向前,而非退到遠處。畫面主題在壯麗宏偉的三維全景中聚焦。我們一度置身於此情此景中,又忽然淩駕其上;所有關於高度、方向和位置的感覺都不斷流動。而啟發霍克尼思考反向透視的便是駕車這個動作。
當被問及與近年來出現的一系列沉浸式展覽,特別是與重新詮釋梵谷和莫奈作品的沉浸式展覽不可避免的比較時,霍克尼表示並不擔心。
“他們只是在再現梵谷和莫奈,但他們已經去世,不能添加和創造新的任何東西”,他打趣道,“但是我還活著,所以我可以讓事情變得更好。”
展覽海報
“大衛霍克尼:更大更近(而不是更小更遠)”目前已于倫敦Lightroom空間展出,將持續至6月4日。
(臺馨遙/編譯,內容源自Lightroom、Wall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