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回顧展 | 專訪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煉

“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回顧展 | 專訪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煉

時間: 2023-01-12 10:15:06 | 來源: 藝術中國

M+副總監及聯合策展人鄭道煉 攝影:Winnie Yeung @ Visual Voices  圖片由 M+提供

採訪&撰文_孟媛

“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回顧展正在位於中國香港西九文化區的M+博物館展出,以慶祝博物館開幕一週年,這是藝術家草間彌生在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舉行的最大型回顧展。展覽由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煉及獨立策展人吉竹美香共同策劃。為方便觀眾進一步了解本次回顧展以及藝術家草間彌生,藝術中國就本次展覽專訪了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煉。

藝術中國:作為M+的週年大展,為什麼選擇草間彌生,本次回顧展策劃的契機是什麼,經歷了多久的籌備時間?

鄭道煉:展覽籌備了四年,在2018年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決定要籌辦草間彌生的回顧展。但因為疫情,展覽開展時間比預期要晚一些。原本展覽預計在2021年11月開展,我們一直都在準備草間彌生的展覽,但在疫情期間一切都在改變,不僅是對我們,可以説是對所有人都是如此。因此我們面臨了很多的挑戰,一直在尋找重新開放博物館和草間彌生回顧展開展的最佳時機。我們想要以一位當今最重要的在世藝術家之一的特展來慶祝M+開館一週年,尤其關注的是亞洲的女性藝術家。為什麼選擇來舉辦草間彌生的展覽呢?經過十年的準備後,M+博物館終於在去年開館,我們是一家全球視覺藝術博物館,選址在中國香港,想要將中國香港、祖國大陸以及世界聯繫在一起。我們覺得草間彌生能代表亞洲藝術家,又取得了世界級的藝術成就,她在幾十年間一直都有著這樣的藝術地位。我們想要呈現的展覽和草間彌生本人以及她所代表的亞洲藝術非常的契合。

“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現場,2022 年 攝影:鄭樂天 M+,香港

藝術中國:本次回顧展為何選擇1945年作為時間節點以及展覽主題的一部分?能詮釋一下展覽的主題“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嗎?

 鄭道煉:1945年是一個非常好的,也非常便捷的時間節點。回顧二十世紀,在1945年有很多歷史性的突破,併發生了很多歷史轉折事件。顯而易見的是,1945年是二戰的結束,標誌著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結束,以及後殖民主義的開始。在這一年草間彌生還生活在日本。日本作為戰敗國也在這一年深受二戰結束的影響,從一個軍事帝國變為了另外一種政體,日本産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草間彌生本人也受到了二戰的影響,她出生於1929年,在青少年時期經歷了戰爭帶來的挑戰與壓迫。在十幾歲的時候,草間彌生曾應徵在工廠工作,縫製鞋子,這些經歷對於她來説是非常重要的人生體驗。1945年,草間彌生16歲,依然處於青少年時期,本次回顧展中她最早期的作品正是來自於這一年。她畫了很多花草植物的繪畫作品,已經展現出了她的藝術才華,也展現出了她對於大自然的觀察力,也表現出了她對於生死的著迷。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選擇1945年作為回顧展的時間節點。

“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現場,2022 年 攝影:鄭樂天 M+,香港

回顧展的時間線從1945年一直延續到2022年的今天,也正如展覽主題“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我們想要舉辦一場綜合性的回顧展,在做策展時並不想按照時間脈絡進行主題的劃分,因為以往草間彌生的多次回顧展都是按照時間線的順序進行組織的,其實很多藝術家的展覽都是如此。草間彌生的多次回顧展都側重於她在紐約的創作歲月,即1958年到1973年,而很少關注她早期的創作生涯,也許因為這些回顧展大多都是由西方藝術機構策劃。而作為一個亞洲藝術機構,我們想要在展覽中涵蓋草間彌生在亞洲日本的藝術創作生涯,即她在1985年去紐約之前,以及在1973年回到亞洲之後的藝術生涯。本次回顧展也關注草間彌生藝術作品中的理論與哲學思考,從六個不同的分主題來看,草間彌生的作品有著不同層次的內涵。

《無限的網(OQABT)》(2007)于“草間彌 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現場,2022 年 攝影:鄭樂天 M+,香港

 藝術中國:本次回顧展以“無限、積累、全面連結、生物宇宙、死亡、生命的力量”這六大主題來梳理草間彌生的藝術生涯與作品,這六大主題在展覽策劃中怎樣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

 鄭道煉:我們將這六個主題分為了三組,每組有兩個成對的主題。第一對主題是“無限”與“積累”,這兩個主題正是草間彌生藝術中的兩個突破點。“無限”指的是草間彌生從1958年開始創作的系列畫作。草間彌生總是會回顧自己的藝術突破,並且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將其延展開來。例如“無限”系列一直延續到1963年,後來也有畫廊收藏了草間彌生根據“無限”系列發展出的其他創作,這些作品有80年代以及90年代創作的,也有的甚至創作于2000以及2011年。“積累”系列作品也是如此。

《自我消融》(1966–1974)于“草間彌生:一 九四五年至今”展覽現場,2022 年 攝影:鄭樂天 M+,香港

第二對主題是“全面連結”與“生物宇宙”,這兩個主題也是本次回顧展的核心,因為它們詮釋著草間彌生獨特的哲學思想。我總是説,如果草間彌生只是一個用可愛的波點去涂繪南瓜的藝術家,她的藝術魅力無法持續這麼久。她的藝術作品之所以能有如此恒久的魅力,就在於她的藝術語言所具有的無一物二的哲思,非常的深刻也充滿了人性化的力量。草間彌生除了藝術創作之外還熱衷於文學創作,她書寫著自己的觀點,認為人類需要清空自己,需要消融自我,然後人們就能重新在藝術作品以及無限中互相連接。草間彌生在60年代就已經開始探討這些概念,在網際網路、社交媒體以及全球化出現的幾十年前,草間彌生已經以重要的哲學方式開始思考“全面連結”的概念。在草間彌生的世界觀中,“生物宇宙”是指在微觀世界中的細胞和分子與宇宙中的星球和星系很相似。在草間彌生的畫作中,很多元素都像是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正在分裂的細胞,畫作本身就像是一個培養皿,也像是遙遠的星系。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在草間彌生看來是一致的,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紅色的花》(1980)和《溫柔是通往天堂的階 梯》(1990)于“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 展覽現場,2022 年 攝影:鄭樂天 M+,香港

最後的一對主題是“死亡”與“生命的力量”。在“死亡”主題中,草間彌生在作品中表現出了自己對於“死亡”的迷戀,從她很早期的作品中已經開始探討對於死亡的思考,但是呈現出的不是一種黑暗的或者絕望的氛圍。她並不避諱去談論自己的精神疾病以及精神狀態,在20歲左右的青年時期草間彌生就已經開始遭受精神疾病的困擾。在當時的消費社會中,作為一個年輕的女性,公開談論自己的狀態在各種意義上來説都是非常危險的,因此她的做法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草間彌生非常的勇敢,她談論自己的脆弱之處,談論自己所面臨的問題。草間彌生在談論死亡和疾病時,説到自己其實並不懼怕死亡,而是更害怕疾病。因此去談論死亡能夠緩解她所遭受的精神疾病的痛苦,她在繪畫中也描繪過偶然會有的自殺想法。草間彌生就像是一台永動機,一直讓自己有生存下去的意志從而能夠存活下去,藝術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治愈作用。這樣也就引出了最後一個主題“生命的力量”,這一主題經常出現在草間彌生近二十年的作品中。時至今日,草間彌生依然每天都堅持畫畫。讓我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她很多在老年時的畫作尺寸都非常大,充滿著生命力,充滿著色彩,充滿著新的造型,除了作品的巨大體量之外,這些也都是她作品中非常不同尋常之處。

《神經的死亡》(1976)于“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現場,2022 年 攝影:鄭樂天 M+,香港

 藝術中國:此次M+回顧展中草間彌生創作的三件新作,《神經的死亡》《圓點執念──渴望天堂的愛》《南瓜》在延續其以往作品風格的基礎上有著怎樣的突破?又是怎樣與M+的建築環境與美術館理念相協調融合的?

 鄭道煉:M+有著非常巨大與宏偉的建築,由瑞士建築師事務所赫爾佐格和德·梅隆(Herzog&de Meuron)率領泰福華建築設計諮詢(TFP Farrells)和奧雅納工程顧問(Arup Group Limited)共同設計而成。其中的建築空間非常棒,但因為建築空間的巨大、空間內部的角度等,並不是很容易在這些空間中去進行策展,對於策展人和藝術家來説在此舉辦展覽非常具有挑戰性。本次展覽共展出了草間彌生的203件藝術作品,可以在現場看到草間彌生的作品怎樣接受了建築空間的挑戰。

《神經的死亡》(2022)于“草間彌生:一九四 五年至今”展覽現場,2022 年 攝影:鄭樂天 M+,香港

為回顧展新創作的三件作品中的第一件名為《神經的死亡》,這一裝置作品中有很多軟雕塑,像是延伸出來了很多手臂或是樹枝,有紅色、藍色、黃色、紫色等多種顏色,全部由波點覆蓋。這件作品連通博物館大樓地面與地下三層樓深即20米左右的光庭,從上方垂挂至博物館地下的“潛空間”(B2層)。草間彌生的這件作品匠心獨運,充斥著建築空間,就像是垂下的光束,也像是在建築空間中所創作的繪畫與雕塑作品,可以從建築內的多個角度進行觀賞。這件作品的靈感來源於其1976年的作品《神經的死亡》,這件早期作品也展出在了本次回顧展中。這件早期作品創作的靈感來源於70年代草間彌生正在遭受的精神抑鬱,她在1977年回到日本自願在精神療養院接受治療。因此在45年之後,草間彌生為M+新創作的這件作品顯得更加得與眾不同,這件作品有著更加巨大的體量,也有著更加豐富的色彩,並且洋溢著歡樂的氛圍。走在這件作品周圍,看到這些懸挂著的巨大的軟雕塑,能夠感受到作品帶來的具有魔力般的體驗,就像行走在童話森林中,也像是面前出現的非常友善的巨大怪獸。

《圓點執念──渴望天堂的愛》(2022)“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現場,2022 年 攝影:鄭樂天 M+,香港

草間彌生為M+回顧展特別創作的第二件新作為《圓點執念──渴望天堂的愛》,在博物館B2層的展演空間中,這件裝置作品有九米高的天花板,她在中間創作了一個新的無限鏡屋,在周圍創作了“圓點執念”空間,以黑白的波點覆蓋著地板、墻壁以及在無限鏡屋中間的部分。無限鏡屋周圍的空間與其中的空間相互呼應,內部與外部也相互呼應。將兩者結合這也是草間彌生第一次進行這樣的嘗試,我們也非常高興並且決定讓草間彌生在我們博物館的建築空間中進行這樣第一次的嘗試。最後一件新作是《南瓜》,確切的説是兩個南瓜,很多人都想看到草間彌生這一系列的作品,所以我們也展出了這一系列的兩件新作。我們將這兩個南瓜放在了公眾最容易也最方便看到的地方,那就是博物館的地下大堂中。這樣一來任何人都能在走進博物館後欣賞到《南瓜》作品,也能看到從地上垂落到地下的《神經的死亡》。

《南瓜》(2022)于“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現場,2022 年 攝影:鄭樂天 M+,香港

 藝術中國:圍繞草間彌生的回顧展,M+將開展哪些活動來幫助公眾體驗以及理解草間彌生的作品和藝術生涯?

 鄭道煉:我們目前策劃了一系列對話以及公眾活動,11月12日開展第一天我們就推出了我和策展同事吉竹美香的對話活動,我們在對話中談到了怎樣進行展覽策劃和組織,並且還有對話揭示展覽的策劃步驟,也邀請了很多嘉賓來就草間彌生的展覽以及作品進行對話,也有組織公眾活動比如從草間彌生的畫作中截取部分圖案作為一次性紋身等。這些活動都能幫助公眾從不同的角度了解草間彌生的作品以及她的藝術生涯。在展覽現場我們也製作了展簽讓觀眾可以掃碼聽取作品更加詳細的資訊,也可以另外聽取三四十幅其他作品的介紹,這些作品介紹和往常一樣用了中文、粵語以及英文三種語言。我們也在博物館的官網上以及M+雜誌上發佈了藝術家的藝術生涯以及展覽的相關資訊。我們想要通過可以運用的一切方法去豐富和加深人們對於草間彌生的印象。

草間彌生風格紋身 圖片由陳俊軒提供

家庭日隨玩現場:草間彌生的幻想遊樂園 圖片由 M+提供

 藝術中國:您覺得在當前後疫情的背景下,本次草間彌生的展覽對於觀眾會有怎樣的影響和啟發?

 鄭道煉:我覺得沒有任何一位藝術家的作品能像草間彌生的藝術那樣能夠帶來如此治愈人心的力量,因為這是草間彌生終其一生都在追尋的,她需要藝術實踐來保護自己減輕精神疾病的痛苦。並且她非常想要和公眾分享自己的藝術,因為她有著堅定的信念,認為自己的藝術和哲思對於公眾和全人類來説是獨一無二的,是極具價值的。她不僅堅信自己能取得專業領域內的成功,她還堅信藝術具有連結人心,治愈人心的力量。草間彌生作品中傳達出的這些理念在後疫情時代非常重要,我們都已經非常累了,需要一些鼓勵和激勵。我們需要藝術來進行療愈。

家庭日藝術工作坊:草間彌生的奇境感官派對 圖片由 M+提供

家庭日藝術工作坊:草間彌生的宇宙肖像 圖片由M+提供

藝術中國:M+在未來有哪些發展和規劃?

鄭道煉:我們永不止步,一往無前。M+博物館用了十年的時間進行準備才對外開放。其實十年的時間並不長,因為需要搭建博物館的建築,需要找尋博物館的整個團隊人員,需要整理博物館的藏品,需要公眾逐漸認識我們,因此我們用了十年。我們對於目前已經完成的工作非常自豪,但有些遺憾的是中國香港之前因為疫情封閉了一段時間,不過好在現在一切都在慢慢復蘇了,但很多觀眾還是無法前來現場參觀。因此,我們非常期待很快來自各地的觀眾都能前來M+博物館。我們舉辦草間彌生的回顧展是為了中國香港的觀眾,為了中國大陸的觀眾,也為了亞洲的觀眾乃至世界的觀眾,希望展覽在五月中旬結束之前,能夠有更多的觀眾前來參觀。

“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現場,2022 年 攝影:鄭樂天 M+,香港

我們開設博物館不可能只做一場展覽,而是要一直為公眾帶來更多層次更豐富的內容。作為一家新的博物館,我們需要豐富博物館自身的理念。目前除了草間彌生的回顧展之外,也在展出美國數位藝術家Beeple的作品《人類一號》,這是他目前為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二十一世紀非常典型的藝術作品。作為一家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我們展出了當代經典藝術大師草間彌生的作品,也展出了有未來感的新的數位藝術作品。下一場展覽將是今年6月香港藝術家“徐世琪:懸浮,香港在威尼斯”的回應展,每次威尼斯雙年展之後參展藝術家將回到香港舉辦展覽。此外,“希克獎2023”也將於9月舉辦。每過一段時間M+都會有一些新的作品納入館藏,我們也將會基於新的館藏陸續推出館藏作品展。

”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現場 攝影:Winnie Yeung @ Visual Voices 圖片由 M+提供

“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回顧展 | 專訪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