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北京時代美術館《聲·生》當代藝術展正式開展

北京時代美術館《聲·生》當代藝術展正式開展

時間: 2022-12-21 11:58:36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覽海報

2022年12月20日,華熙集團雲中系列活動“雲中黔歌”主題《聲·生》當代藝術體驗展在華熙LIVE五棵松的北京時代美術館正式開展。展覽設有“聲啟”、“聲韻”、“聲振”三個主題單元,邀請11位當代藝術家,通過14組藝術作品闡釋聲音如何承載文化,及無形的波長中所蘊藏的、超越生命本身的希望與意義。通過聲音藝術、機械互動裝置、光影互動體驗、沉浸式視聽空間、實驗音樂與影像等多種前沿藝術形式,引領公眾聆聽“心靈之音”與“希望之聲”,展開一場關於“生命”的流動與變奏。

為此次展覽,今年北京時代美術館團隊走過6000公里,深入貴州這片悠久神秘的沃土,並聯合藝術家,對原生態語言、音樂、歌聲進行收集,將沒有文字承載的原生態藝術文化以現代藝術形式進行創新呈現,以此讓更多人了解古老村寨原生態的魅力以及“聲”在文明傳遞中不斷生長的力量。在這種特殊的大環境下,多數藝術家無法到達現場,美術館即通過與藝術家遠端線上溝通的方式,最終將作品完美呈現。展覽將持續至2023年2月27日。

第一單元“聲啟”通過外部視角,以開啟萬物生命的本體之聲與內驅之聲作為《聲·生》的序曲。“聲啟”向觀眾解釋聲音如何産生,以及萬物如何借由原初的“物性”傳遞專屬生命的“內驅”之力。聲是自然萬物的本源,也是人類文明延續的基礎。“音動乎心,魚翔于鼓”,藝術家湯傑作品《石語》,通過自然之“石”與人造之“鼓”的碰撞,敲響文明起源的共生篇章,由此喚醒觀眾對自然萬物孕育人類文明的記憶。藝術家侯再倫的作品《過去、現在、未來》,用如同諾亞方舟的桃樹、地上的灰燼、灰燼中生長的種子,對生命生存空間進行探討,闡述了在一個無法預知與判斷、充滿矛盾的世界,一切又將如何在不定之中繼續前行的狀態。聲音藝術家、音樂人李星宇用他的作品《聲音盒子》邀請觀眾在窗前駐足,傾聽他收集的自然之聲、城市之音,以此重新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湯傑《石語》

侯再倫《過去、現在、未來》

李星宇《聲音盒子》

第二單元“聲韻”從內部視角出發,探索文明在延續的過程中,如何啟迪希望並傳遞生命的能量。北京時代美術館館長兼藝術家趙燕、視覺藝術家劉皓帆與聲音藝術家小河共同創作的作品《聲·萬物》,採集源自黔東南的風物吟唱,將包括侗族、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的歌謠、蘆笙和牛腿琴的鳴奏置於源於自然的風聲、沙聲、水聲之中,與AI視覺藝術相結合,以“看得見的聲音”來展現“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多彩生命樣貌。“鬼才”藝術家宋三土,展出《創世,大地與圓》、《花與刺》、《宇宙山》、《流浪的花朵》等多件作品,其中《花與刺》由蛋清塗抹的侗布、貴州鄉野間的刺梨花與發出清脆響聲的童趣泥哨等組成,其柔軟、蜷縮、緊緊抱團的樣子,表達出貴州當地勞動婦女團結、樂觀及向上的精神情感及對生命力量的渴望。藝術家張振作品《種水計劃》,以代表著貴州地貌的丹霞石作為空間的分佈,通過數字交互手段及水的再視化呈現,營造了貴州在地空間與人之間通過“水源”的緊密聯繫,希望引發公眾對自然環境與人類、科技、社會的思考。

趙燕x劉皓帆x小河《聲·萬物》

宋三土藝術作品空間

宋三土《流浪的花朵》

張振《種水計劃》

第三單元“聲振”主題將內外視角進行有機結合,回蕩出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生命強音。本單元以生命為核心,探討人類文明與信仰的傳承中,聲音如何跨越個體生命的長度,共振出當代與傳統的聯接。紙做的藝術家陳粉丸帶來全新作品《剪紙宇宙》,將過去十年中創作過的剪紙紋樣以“樹”的方式“生長、聯接”在一起。跳躍的顏色、鏤空的剪紙與無限的鏡像,帶來詩意和美的享受。藝術家鄭靖的《時空迴響-黔中》,結合貴州當地採集的方言童謠、坊間叫賣聲與現代城市等不同聲音,以兒時的鏡面反光遊戲,將時間與空間、歷史與當下置於同一維度的聲景之中,碰撞出生活與文明的共振,喚起剎那即永恒的鄉愁。藝術家夏炎的繪畫裝置《索引》,借由20世紀80年的圖書館索引櫃,希望通過“索引”的方法,建構一套能檢索問題的邏輯系統,將我們當下每一刻的發生進行歸納與存儲,將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緊密相連。

陳粉丸《剪紙宇宙》

鄭靖《時空迴響-黔中》

夏炎《索引》

“聲生”是一種以對自然萬物本身的崇拜所孕育的文化“根性”,隨時間長河綻放出人類在世代繁衍與傳承中對於生命啟迪與希望的能量;而伴隨“聲生”所展開的文明發展脈絡則是一種面向未來的開放命題:那些從過去走到當下的文化瑰寶,我們如何在當下轉化與重生,迸發出新的生命力,繼續不息的流動、延續。當我們將古老的、過去的聲音,以一種現代的、未來的方式展開並重構,我們或許能“聆聽”到更多“心靈之音”與“希望之聲”。



北京時代美術館《聲·生》當代藝術展正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