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入睡前,你無法忽略這樣一個動作——關燈。
無數的燈盞,照亮了漫漫長夜,從很久很久以前開始。
久到燧人氏鑽木取火,久到普羅米修斯偷盜火種。
或者更確切的來説,久到170萬年前元謀先民留下的灰燼。
遠古場景 中國國家博物館 圖片來源:藝術中國拍攝
“燈”在《説文·金部》中解作“鐙,錠也。” 小篆中“燈”寫作“鐙”,從形聲會意來講“從金,登聲”。“鐙”字多用於秦漢前,那時的燈具以金屬材質尤其是青銅為主,故而從金字旁。燈具作為火的容器而出現,最早以鯨油、牛油等動物油脂作為燃料,在模倣自然中獲得器形。
馬家窯彩陶豆 原始 圖片來源:油燈博物館官網
紅陶燈 仰韶時代 圖片來源:河南三門峽市博物館官網
在盧氏縣祁家灣出土的紅陶燈可追溯至仰韶時代。這一時期的紅陶燈上有形似陶豆的淺盤,盤底中空,連接下方中空的圓筒底座。
陶豆燈 戰國 收藏于慧光古燈博物館 圖片來源:藝術中國拍攝
戰國時期的燈具呈現出初步的繁榮景象,依然延續著豆形的器物造型。此時期的燈具燃料已有蘭香提煉出的液體植物油,在《楚辭》中提到“室中之觀,多珍怪些。蘭膏明燭,華容備些。”
玉勾雲紋燈 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除陶制外,有淺盤的燈具也由玉石製作而成。玉勾雲紋燈為一件孤品文物,這件燈具出自戰國時代。這一燈具由淺盤、圓柱以及燈座三部分的三塊玉石雕刻而成,雕刻五瓣團花作為燈芯座,自上而下以淺浮雕雕刻出勾雲紋、勾連雲紋以及柿蒂紋,燈具作為照明工具之外還用以體現禮儀規制。
彩陶鳥行燈 戰國 收藏于慧光古燈博物館 圖片來源:藝術中國拍攝
燈具的倣生造型除了如豆、盤等生活器具外,也道法自然,模倣自然界中的動物形象,自然流暢,栩栩如生。
到了漢以後,楷書中的“燈”寫作“燈”,因多為陶器,從火字旁。作為中國古代燈具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漢代的燈具種類繁多,造型豐富,且更具有實用性、裝飾性和藝術性,出現在讀書、沐浴、宴飲、祭祀、夜遊等多種場合中。
彩陶豆形燈 漢代 收藏于慧光古燈博物館 圖片來源:藝術中國拍攝
椒林明堂豆形銅燈 西漢 圖片來源:河北博物院官網
西漢時依然有豆形的燈具。出土于河北滿城陵山一號漢墓的西漢椒林明堂銅燈為豆形,淺盤有直筒形外壁,燈柱有倒葫蘆形隆起,下有圓形底座,以銅釘鉚合。很特殊的是這一燈具在淺盤處有22個銘文字,記載著這一器物的高度和重量。
燈具的使用照明時長與其燈盤的大小深淺,所容納的燃料多少即燈的容積有很大的關係,其標注的高度和重量也有利於對於西漢時度量衡的研究。
長信宮燈 西漢 收藏于河北博物院 圖片來源:藝術中國拍攝
目前發現有明確記載容積數據的燈具只有滿城漢竇綰墓出土的長信宮燈,根據銘文可知其容積為“一升少半升”,有專家實測為265毫升。長信宮燈也是漢代常見的人俑形燈的代表。此燈出土于河北滿城西漢中山王劉勝之妻竇綰墓,因燈上銘文”長信尚浴”、”陽信家”而得名。此燈有銘文65字,記錄了燈的所屬者、容積與重量。
長信宮燈 西漢 收藏于河北博物院 圖片來源:藝術中國拍攝
全燈以鎏金銅質鑄造成宮女的形象,宮女身著曲裾深衣,右手提燈,左手握著燈座,呈跪姿。燈身嵌入的銅板能移動,從而調節燈光強弱亮度和照射方向。人物的身體部分作為燈座,垂下的右手衣袖為燈罩,身體與袖口中空作為煙道。火焰燃燒時的煙氣可通過煙道排放到人物身體盛放的水中,使得燈具可以達到無煙無味無塵,體現了古人的智慧與燈具設計的科學性。
當戶銅燈 西漢 圖片來源:河北博物院官網
此外在河北滿城陵山一號漢墓中出土的當戶銅燈也為人俑形燈。“當戶”為匈奴的官名,這一銅燈以一名跪地的匈奴官員形象塑造而成。燈盞為豆形,在淺盤上雕刻”禦當戶錠一,第然于”8字銘文。人物著袒右窄袖短衣,下穿長褲長靴,右手向上舉起淺盤,揚起頭部看向燈盤,左手按膝,單腿跪地。人俑的造型為研究當時的社會風貌與民族服飾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雁魚銅燈 西漢 山西博物院 圖片來源:藝術中國拍攝
除了把人物的衣袖作為煙道,能把煙導入人物內部,也有燈的造型以動物如鴻雁的頸部作為相同作用,把火焰燃燒的煙導入動物腹部。如出土于陜西省襄汾縣吳興村的雁魚銅燈,以回首口銜大魚的鴻雁形象為造型,將煙道設置為鴻雁的脖頸,可將魚形燈産生的煙導至鴻雁的體內。這件燈具也代表了漢代青銅藝術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準。 在古代“得魚”是幸運之事,“每牽一魚獲二籌……獲六魚為大勝也”,鴻雁銜魚為吉祥之意。
銅羊燈 西漢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同樣代表吉祥的還有羊的形象。中國古代“羊”與“祥”通用,以羊形作燈象徵吉祥。這件銅羊燈以身體渾圓的羊的形象作為燈身,羊角上有燈盤,羊身中空在羊背處開口用以儲存燃料,羊四肢直立作為燈座。漢代的燈有的用動物油脂有的以“麻油”等植物油脂作為燃料,在燈盤中有麻秸連接燈腹用作燈芯。
羊尊銅燈 西漢 圖片來源:河北博物院官網
河北滿城陵山一號漢墓出土的羊尊銅燈以臥羊的形象作為燈身,此處的羊有著捲曲的雙角與短尾。這一造型設計巧妙,在羊頭頂的燈盤是活動的,可通過羊頭部的旋鈕往下翻轉蓋起來成為完整的羊身部分。羊尊腹腔中空,可儲存燈的燃料油脂。
十三盞銅連枝燈 漢代 甘肅省博物館 圖片來源:藝術中國拍攝
除了動物外,植物也是燈具造型的模倣對象。武威市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十三盞銅連枝燈通體以花紋繁複的青銅鑄造成樹枝的形狀,原有13盞燈,現存9盞。在頂端有騎鹿人雙手托舉起的燈盞,下方分為三段,每一段有一個十字交叉的透雕樹枝型,在每個枝椏的一端分別有一盞燈。在墓中發現時,這一連枝燈被放置在了墓室的一角,旁邊有盛放雞羊等食物的銅食器,表現出了古人在宴飲場景中古燈的照明之用。
南北朝青瓷燈 太原博物館 圖片來源:藝術中國拍攝
南北朝時的燈一方面受到南朝制瓷工藝的影響,出現了堆塑與貼塑等多種技法;另一方面由於絲綢之路的連通受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出現了中西亞地區忍冬紋、連珠紋、寶相花和蓮瓣等紋飾。此時燈具的燃料由於制蠟技術成熟有天然的蜜蠟、白蠟,也有天然蠟與動物油脂的合成蠟,且出現火柴,又被稱為“引火奴”。
青瓷燈 北齊 太原博物館 圖片來源:藝術中國拍攝
北齊婁睿墓出土的瓷燈為黃綠釉,燈盞和底座部分都為半圓球形,中間由細長有弧度變化的長柄連接。在燈盞的外壁裝飾著器物口沿的一圈連珠紋,卷草紋與寶相花交錯呈規律排布,燈柄有花葉分佈,燈座由尖端翹起的蓮花紋與底部的兩珠紋共同裝飾而成。且其燈盞在底部有凸榫,可插入下方的燈柄也可分離。這些雕刻細膩華美的紋飾是不同文化之間交流影響的真實寫照。
青綠釉蓮瓣紋燈 北齊 山西博物院 圖片來源:藝術中國拍攝
同樣出自北齊貴族墓葬的瓷燈也由燈盞、燈柄和燈座三部分組成。這一青綠釉蓮瓣紋燈出自徐顯秀墓,燈盞和燈座也為半圓球形。燈盞外壁雕刻八瓣仰蓮紋,燈座八瓣覆蓮紋,中間連接的燈柄為有弧度漸變的圓柱形,上雕刻三組聯珠紋帶與四組雙弦紋相間排列,紋飾較婁睿墓出土的瓷燈更為簡潔。
三足爐形燈 南北朝 收藏于慧光古燈博物館 圖片來源:藝術中國拍攝
銅燈 西晉 收藏于敦煌博物館 圖片來源:藝術中國拍攝
唐三綵燈 收藏于洛陽博物館 圖片來源:洛陽播報
隋唐時期,以陶瓷製作的燈具得到大量應用,出現了灰陶、釉陶和三彩等種類。尤其是唐三彩,使得以往單色為主的燈具中出現了絢爛的色彩。在這一件唐三綵燈有黃、綠、白三種釉色,頂部有仰蓮花托起的燈盞,之下有淺盤,燈柄有仰覆蓮瓣束腰。底座頂部有覆蓮瓣裝飾,似一隻倒扣的碗,在外壁上間隔雕刻著寶相花和力士像。
邛窯綠釉燈盞 唐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此外唐代的瓷制燈具代表還來自四川地區的邛窯,通常釉色為青釉,裝飾紋樣較簡單。這一唐代邛窯燈具只有燈盞部分,沒有之前常見的燈柄及燈座部分。燈盞從內到外壁上部為綠釉,下部素胎無釉。這種古燈在碗形的燈盞夾層部分為中空,可在其中注水以降溫省油。
紅陶蓮花燈 唐代 收藏于慧光古燈博物館 圖片來源:藝術中國拍攝
到了宋元時期,由於坐姿的改變,室內傢具的增高,燈具也變得更加小巧實用,簡單便捷。這一時期依然流行瓷燈,且瓷器有定窯、鈞窯、汝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等種類繁多。這時的燈具燃料增加了胡麻油,降低成本,且燃燒清潔。到西元13世紀,馬可波羅將引火奴傳入了歐洲。
高注孔省油燈 宋代 收藏于慧光古燈博物館 圖片來源:藝術中國拍攝
如宋代的高注孔省油燈其上的燈盞有中空的夾層,從側面可向夾層中注水降溫,從而減少燈具的油耗,延長燃料的燃燒時間。正是“蜀中有夾瓷盞,注水于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
白玉靴形燈 宋代 收藏于慧光古燈博物館 圖片來源:藝術中國拍攝
到明清時代是古燈發展的最後階段,此時的燈具從製作原料上來看有陶瓷、金屬、玉石、木質、玻璃和琺瑯等,且瓷燈增加了鬥彩、粉彩和琺瑯彩。民國時期有洋蠟,即現代蠟燭以石蠟為主要原料製成從歐洲傳入中國。且在一些大城市開始用電力進行照明,白熾燈等現代燈具的流行使得古燈逐漸退出日常生活中。
青花大燭臺 清代 收藏于慧光古燈博物館 圖片來源:藝術中國拍攝
f粉彩花鳥燈 民國 收藏于慧光古燈博物館 圖片來源:藝術中國拍攝
銅鍍金殼嵌瑪瑙燈表 英國 18世紀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從火油到電力照明,人類走過了幾千年的歷程。
燈具也在歷史的迭代中進行著自身的變革。
始終不變的是,燈具將漫漫長夜照亮,使人類拓展了生命的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