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這個現代藝術團體90年了,其主張仍然閃爍著思想的鋒芒

這個現代藝術團體90年了,其主張仍然閃爍著思想的鋒芒

時間: 2022-09-29 09:56:38 | 來源: 藝術中國

現代坐標:龐薰琹與陽太陽”展覽現場

“20世紀的中國藝壇,也應當現出一種新興的氣象了。讓我們起來吧!用了狂飆一般的激情,鐵一般的理智,來創造我們色、線、形交錯的世界吧!” 

——摘選自《決瀾社宣言》

距離《決瀾社宣言》的發表已經過去了90年,但今天看來,其藝術訴求仍然閃爍著思想的鋒芒,對照當今中國藝術發展的現狀,發人深省。

現代坐標:龐薰琹與陽太陽”展覽現場

2022年9月24日,“現代坐標:龐薰琹與陽太陽——紀念決瀾社成立90週年特展”在常熟美術館揭幕,來自北京、上海、桂林、深圳、東莞、武漢、鄭州等各地美術館、大學和畫院的專家學者以及陽太陽親屬出席展覽開幕式、參觀展覽,並在“現代之路·藝術坐標——龐薰琹與陽太陽”學術研討會上進行了研討和交流。

現代坐標:龐薰琹與陽太陽”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由中共常熟市委宣傳部、常熟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指導,陽太陽藝術中心、桂林畫院、常熟市龐薰琹研究會、常熟市龐薰琹藝術培訓中心提供支援,是由龐薰琹美術館、常熟美術館自主策劃的一個由龐薰琹推及決瀾社研究的展覽。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巨德發來視頻祝辭、祝賀展覽成功舉辦。

1932年決瀾社第一回展合影,後排(左起):龐薰琹、楊秋人、陽太陽、倪貽德、王濟遠、周多、李仲生。前排:梁錫鴻、張弦、段平右

決瀾社畫會組織醞釀于1930年,1932年正式成立面世,至1935年,共舉辦四次決瀾社畫展,基本成員十名,而參加過決瀾社活動及畫展的盟友眾多。作為決瀾社的重要代表畫家,龐薰琹與陽太陽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現代中國畫的探索”“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共進”等近現代美術史議題,展覽的梳理與展示恰為這一時期的美術史建構,提供了一個獨特角度。本次展覽以“美術現代性”為線索,通過“對話”“比較”的形式展示兩位畫家的作品。參展作品總數逾百幅,輔以文獻資料與歷史照片,以豐富多元的維度展示兩位偉大畫家的藝術歷程。

《地之子(初稿)》龐薰琹  45cm×37.2cm  紙本  水彩畫  1934年 龐薰琹美術館藏

《煙囪與曼陀鈴》 陽太陽 布面油畫 54cm×44cm 1933年 家屬藏

展覽第一部分“挽狂瀾立宣言”。以龐薰琹、陽太陽決瀾社時期的原作《地之子》《煙囪與曼陀鈴》為開端,將觀眾引入戰亂頻仍、救亡圖存的年代。作為中國首個有宣言有組織,並主動吸收西方現代藝術成果的社團,決瀾社目睹“中國文化之日趨墮落,輒深自痛心”,於是“集數人之力”,以期“能有所貢獻於世人”。他們向野獸派、立體派等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流派學習,為當時的中國繪畫帶來了新的藝術理念。

《笙舞》龐薰琹 52cm×39cm 紙本水彩畫1941年 龐薰琹美術館藏

第二部分“轉向民族後方”。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當時國民政府把尚未被日軍佔領的國統區後方基地稱作大後方。在這一特定的時空中,決瀾社的兩位社員——龐薰琹與陽太陽各自輾轉、流寓于祖國的西南,以不同的藝術實踐介入到抗戰時期的文化保存與文化建設之中。

《漓江放排》 陽太陽 紙本設色 53cm×45cm 1972年家屬藏

吉祥寺景 龐薰琹 28cm×24.5cm 紙本水彩小品 1940年 龐薰琹美術館藏

陽太陽的畫風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早年傾向西方現代主義畫風,轉向了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上,並開始了油畫、水彩畫民族化的探索。對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考察,激發了龐薰琹在1941年創作了“貴州山民圖”系列作品,他將西畫中的寫實素描技法融入中國畫的情調之中,以求調和中西、融會貫通。正如龐薰琹《學畫隨感》中所言:“在作畫方面,我喜歡變,60年來,一變再變。現在還在變,今後還要變。但是有一點不會變,我是中國人,我畫的畫,不論用什麼材料,不論用什麼表現方法,也不論用什麼表現形式,自己認為是中國畫,是一個中國人的畫。”中西優劣之爭論喋喋不休,而龐薰琹早已在實踐中開闢出了一條卓有成效的道路。

清風樓 陽太陽 紙本設色 152cm×95cm 1981年家屬藏

劍池 龐薰琹 67.4cm×66.7cm 紙本中國畫1984年 龐薰琹美術館藏

第三部分“踐行自我認同”,主要展示龐薰琹、陽太陽的中國畫作品。歷經戰爭與動亂,他們將民族復興、發揚傳統的使命烙印在了自己的藝術追求中,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對中國傳統藝術産生了深刻的認同。20世紀40年代,龐薰琹曾以最具民族特色的線描創作了大量仕女畫,將線條的表現力提至純粹的審美高度;80年代,龐薰琹應邀講學、遊歷山東、四川等地,出於對西方繪畫技巧的熟稔,龐薰琹用色用墨別有特色,根據表現對象的特點,或用粗筆、或用淡墨,不拘于傳統程式,營造出別有意蘊的畫面效果,自成一格。陽太陽的山水畫,素有“太陽氏山水”的美稱。出生於蘆笛岩下的陽太陽,恨不能“將天地籠于形內”,他以家鄉桂林山水為題,將“漓江畫派”名揚中外。他的中國畫下筆老辣、古拙,意境悠遠。並將西方繪畫的光影技巧運用其中,獲得了淡雅凝練、耐人尋味的畫面效果。

蘇州庭園 龐薰琹 48cm×62cm 布面油彩油畫 1981年 龐薰琹美術館藏

第四部分“不屈中西定義”。在西畫中國化這條道路上,龐薰琹與陽太陽都付出了艱辛的探索。龐薰琹在1941年的《重論“中國藝術家當前應有的覺悟”》中以超前的藝術視角對中西藝術概念進行辯證地闡述:“國畫與洋畫,在這二十多年來,好像水火之不能相融,其實雙方也大可放下干戈,而團結在一起,此雙方之所不同者:一個是以固有的文化作出發點,而容納外來文化之優點,來創造一種新的藝術;一個是以外來文化作出發點,而追求固有文化的精神,來創造一種新的藝術。所以無所謂‘國’與‘洋’之分,是異途而同歸的。”

漓水朝暉 陽太陽 布面油畫 60cm×60cm 1998年家屬藏

在陽太陽看來,民族化探索應有自覺性,他的水彩畫從作品的內容到形式,從繪畫工具到各種技法的運用,均做過多種嘗試,並形成了自己的個人風格:慣用毛筆,愛選用某些中國畫顏料,善於運用墨色。他追求情景交融,並將終身熱愛的詩歌融于繪畫之中,追求詩畫相融的境界;一水一舟,一草一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第五部分“一生新興藝術”。縱覽龐薰琹與陽太陽一生的藝術成就,勾連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留歐時的龐薰琹曾意識到:如果藝術僅僅是畫幾筆畫,那就太狹隘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遺産,代表著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正是我們復興的契機。陽太陽認為民族化是勢所必然:“作為一個人,就會有人格;作為一個民族的人,他的思想言行就離不開民族的魂魄,弘揚民族正氣,繼往開來,這是我們畢生的藝術使命。”龐薰琹與陽太陽自覺的背負起藝術家的責任,為中國的現代藝術做出了身體力行的奉獻。

《自畫像》龐薰琹 46cm×38cm 布面油彩油畫 1983年 龐薰琹美術館藏

《自畫像》 陽太陽 紙面油畫 52cm×38cm 1978年家屬藏

在展覽的最後,是兩位藝術家的自畫像。作為畫家自我映射、自我表達工具的自畫像,融合了畫家的主觀意象,傳達了畫家的精神風貌和情感隱喻。兩人的自畫像,創作于不同的人生階段,畫中的陽太陽目光如炬,神情堅定。龐薰琹的自畫像創作于晚年,一位滿頭銀發、飽經風霜的老人,慈祥的望向遠方,正像他的那首詩:“以我的身軀,去填塞溝渠。讓後來的人,能迅速前去,讓後來的人,能迅速前去。”

現代坐標:龐薰琹與陽太陽”展覽現場

9月24日下午,龐薰琹美術館、常熟美術館舉行“現代之路·藝術坐標——龐薰琹與陽太陽”學術研討會。會議圍繞“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現代主義藝術及決瀾社現代美術運動”“從地域美術的角度談談陽太陽的水彩藝術及‘漓江畫派’”“龐薰琹的西畫民族化實踐及其影響”這三個話題,展開學術討論與研究。會議由本次展覽策展人之一、中國美協策展委員會副秘書長、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副館長盧緩主持,來自北京、上海、桂林、深圳、東莞、武漢、鄭州等各地美術館、大學和畫院的專家學者以現場和線上結合的形式進行發言。

學術研討會合影

展覽將展出至2023年1月8日。(本文圖文提供:龐薰琹美術館、常熟美術館

這個現代藝術團體90年了,其主張仍然閃爍著思想的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