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篆書廿九品新探”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展出

“篆書廿九品新探”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展出

時間: 2022-08-24 11:22:54 | 來源: 藝術中國

開幕式現場

2022年8月17日,“緣于圖像背景的社會和藝術·金石書法研究與創作系列展——篆書廿九品新探”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國家典籍博物館同期開展。此次展覽由中國國家畫院、國家圖書館主辦;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國家圖書館展覽部、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金石碑帖研究委員會承辦;中國國家畫院資訊中心、《中國美術報》社協辦。

開幕式現場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盧禹舜,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張鵬,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所長魏廣君,西泠印社副社長李剛田,《中國書法》雜誌社社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朱培爾在開幕式上先後致辭。開幕式由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徐漣主持。

原物資部副部長桓玉珊,原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趙學敏,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夏潮,中國文聯原副主席左中一,民盟中央副主席、清華大學副校長王光謙,致公黨中央原副主席楊邦傑,文化和旅遊部産業發展司一級巡視員馬峰,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分黨組書記、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陳洪武,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分黨組書記、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徐裏,文化和旅遊部人才中心主任劉佔文,國資委物資離退休幹部局局長牛志強,人民日報社(海外版)黨委書記李建興,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謝小凡,中國國家畫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王青雲,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于文江,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曾來德,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紀連彬,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胡抗美,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原館長何加林,中央數字電視書畫頻道董事局主席王平,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譚平,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總工程師陳昀,國家博物館書畫院院長楊軍,中國文聯書法藝術中心主任王彥,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金石碑帖研究會主任李漢臣,中國書法出版傳媒公司董事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李有來,中國書法家協會培訓中心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高慶春,《中華書畫家》雜誌副主編、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張公者,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原副主任崔志強,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鄧寶劍,懷柔區教委副主任喬玉波,國家圖書館展覽部主任顧恒,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展覽部主任王瑞琪,榮寶齋書法院原院長王登科,以及中國國家畫院藝術家、參展藝術家及新聞媒體嘉賓應邀出席本次展覽。

部分嘉賓合影

中國國家畫院以“根植傳統,立足當代”為宗旨,堅守“藝術為人民服務”的學術立場,突出創作與研究互動,致力於中國美術、書法審美現象的創新發現以及當代藝術生態的健康發展,以此推動藝術創作的繁榮,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並做到古為今用。刻石書法是中國書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藝術價值不言而喻。全面系統地構建《當代中國書品》、《當代中國印品》,完成“源於圖像背景的社會和藝術·金石書法研究與創作系列”主題活動,結合傳統“品”的話語評論方式,力圖重新發現和挖掘古代刻石書法的藝術美,是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創作研究近五年的工作重點之一。基於此,書法篆刻所策劃了一系列主題性學術展覽,此次展覽即是繼2020年舉辦的“漢隸十二品新探”和2021年舉辦的“三國兩晉南北朝刻石書法三十品新探”之後,對古代石刻書法藝術遺産的第三次專題性的集中研究和展示。

本次展覽選取了商代甲骨文、先秦金文、兩漢以及唐宋篆書刻石100余件(套),展覽作品經過清代、民國以及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名人收藏、題跋和鈐印,具體包括劉喜海(燕庭)、陳介琪(簠齋)、吳大澂、陳寶琛(澂秋館)、費念慈、溥倫(延鴻閣)、吳雲(平齋)、羅振玉(雪堂)、王國維(觀堂)、董作賓(彥堂)、周進(季木)、王瓘(孝禹)、楊紹儁、柯昌泗、李國松、端方(陶齋)、姚華(蓮花盦)、方若、容庚、羅復堪、邵章、邵銳、陸和九、曾毅公、唐蘭(立庵)、唐復年、馮汝玠、孫伯恒、周康元(希丁)等,展品均精選自國家圖書館、北京文物交流中心等專業收藏機構。除去古代碑帖拓片珍品,展覽同時徵集和特邀當代書家,對古跡進行研究、臨摹與創作,選取學術文章37篇,甄選作品131件。引起社會深度關注。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盧禹舜致辭

盧禹舜在開幕式現場致辭中表示,近幾年,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推出了一系列廣受學界和社會公眾好評的專題學術展,其中“緣于圖像背景的社會和藝術·金石書法研究與創作系列”展覽項目已經具有了學術品牌的效應。該項目是對金石書法進行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相結合、相映照的一種具有當代視野的樹立與詮釋。本次“篆書廿九品新探”展是該項目的系列展之三,旨在對書法史中的篆書藝術經典進行更有導引性和拓展性的討論與闡釋。我們希望以活動為契機,進一步深化學術研究、啟發創作實踐、強化專業交流。同時讓廣大人民群眾更深入了解書法藝術,讓優秀的文化藝術遺産和專業成果更好地走進當代生活,惠及人民。並倡導廣大美術家以作品立身,堅定文化自信,樹立精品意識,在正本清源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徐漣主持開幕式並致辭

徐漣認為,“篆書廿九品新探”是繼2020年舉辦的“漢隸十二品新探”、2021年“三國兩晉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之後,舉辦的“金石書法研究與創作系列”展覽,既有極具文物、文獻價值的珍貴碑拓原件,也有當代書家吸收借鑒而創新創作的書法作品,旨在以學術研究推動創新創作,在理論上厘清困惑,在實踐中溯本清源,力求在藝術形態不斷豐富、藝術概念不斷擴大的今天,再度以傳統藝術評論中的品鑒方式,探討建立書法藝術的當代評價標準。更為重要的是,以展覽的方式將當代書法藝術的創新創作推向人民大眾,傾聽觀眾心聲,檢驗創作成果,在拉近與觀眾距離的同時,力求使書法專業與大眾審美之間建立更為良性互動的關係,消除彼此隔閡,更好發揮書法藝術弘揚傳統文化、引領時代審美的積極作用。

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致辭

張志清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此次展覽是中國國家畫院和國家典籍博物館的首次合作,並希望兩方以本次展覽為基礎,在畫院和國圖的未來合作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他説:“在展覽籌備階段,中國國家畫院的領導和專家學者給予我們多方面的專業指導幫助:從深厚的研究成果出發來策劃展覽,闡釋展品,凸顯專業性;又能厚積薄發,普惠大眾,凸顯普及性;同時堅持守正出新,徵集創作,凸顯時代性。本次展覽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第七展廳設有分展區,展出國圖館藏中與篆書相關的各式拓本23件,以及由中國國家畫院徵稿、選展的當代篆書作品42件。我們希望兩方在開啟本次展覽的基礎上,在文字與典籍的結合上,在畫院和國圖的未來合作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張鵬致辭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作為展覽的承辦方之一,為此次展覽籌備到50件拓片珍品。據張鵬介紹,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成立60多年來,從社會上收集到大量的流散文物,為各級博物館提供了數以萬件的館藏品,這些文物的匯聚,離不開包括老一輩文物工作者的辛勤耕耘。此次展出的作品,皆是精心挑選,其中不乏精品文物,而且針對此次展覽,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精心擇取了秦權的拓本和秦招版拓本,這是秦統一中國時期的兩件重要文物,選擇他們展出蘊含了文物工作者渴望祖國統一的心聲。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接下來一直會通過舉辦展覽等多種公益方式,讓歷史説話,讓文化説話,讓文物説話,講好中華傳統的優秀故事,通過文物上的研究去傳達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這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所長魏廣君致辭

作為此次展覽的策劃和籌備組重要成員,魏廣君更期待通過展覽,借助“品”——這樣一個中國古典美學和文藝理論的重要評論方法,將“高古典雅之美”“雄渾蒼茫之美”“簡淡超逸之美”“奇肆奔突之美”全面呈現出來。他強調此次展覽旨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反對在既往的美學經驗上駐足不前,通過這種重塑經典的理想,提倡另一種平等的價值取得,即對篆書,尤其是對許多新出土的篆書作品進行新的詮釋和新經典化地實現。他還表示,今後書法篆刻所還會不斷推出“隋唐刻石十五品新探”“宋元明十家二十品新探”“清十家二十品碑帖融合書法新探”“民國——新中國十家碑帖創研文獻展”“當代中國十家碑帖創研文獻展”等系列研究展,共同為書法創作繁榮作出不懈地努力和開拓。

《西泠印社》副社長李剛田致辭

李剛田在致辭中強調了篆書拓片珍品的重要學術價值,他説:“通過此次展覽我們可以看到古代金石作品源深古厚、現代作品張揚明快——古代作品和現代創作形成對比關係是這個展覽的重點之一,而且這種古代的文化和現代的形式碰撞也産生了新的火花。此外,展覽還形成了一個新的研究性課題:即如何將金石篆籀氣息,在宣紙轉机化出來。這也就對作者提出更新的探索要求。如果説可視性是外在的表現,可讀性是內部源深的文化品讀,那麼,此次展覽可以説同時做到了可讀性和可視性並重。這是一次言之有物的、成功的學術引領性展覽,也是豐富內涵和前衛性並重的原創性展覽。”

《中國書法》雜誌社社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朱培爾致辭

朱培爾從專業角度解讀了此次展覽,他説:“此次展覽所展出的二十九品篆書,都不是純粹書寫的産物,而是加入了鑄造、銘刻、自然剝蝕以及拓搨等諸多的元素,從而使這些金石銘文有了更多單純的筆墨以外的美感,這對於改變當下書法創作的單一化傾向與書寫技巧的庸俗化傾向,具有引導作用;這個系列展覽,秉持著以傳統為基點,以創作為導向,以學術為支撐的策展理念。從而引導讓更多的書法家與理論家從不同的角度去關注書法審美觀念的提升。我也希望其他專業的部門,也能推出這樣啟發心智,有利創作與研究的展覽,為書法愛好者、觀眾帶來更多的啟示與視覺的享受。”

展覽現場

陳洪武在接受採訪時給予展覽很高的學術評價,他説:“二十九品篆書星探在當下意義非凡,展覽學術含量與眾不同。展覽將篆書的優雅深沉、陳厚爛漫在觀眾面前完全展示出來,看後我內心非常震撼,這種現場帶來的視覺享受是圖冊無法比擬和實現的。優雅的篆書線條在觀者面前展現得淋漓盡致,對我們更進一步理解古人將內心的沉穩和對自然保持敬畏,都傾注與筆柱之中呈現出來的篆籀之氣,都有著重大意義。當代書法創作也更要保持這種虔誠的心態去學習揣摩古人張揚高舉陳厚的氣韻,從而推動當代書法不斷向前發展。我認為這次展覽對當代書家的創作有著無限的啟發。”

展覽現場

胡抗美認為這是一次有別於徵稿、評審的展覽類型。他説:這次展覽在展出之前有著漫長精細的醞釀過程和明確的學術呈現渴望。這次篆書展突出了篆籀之氣,這是對我們這個時代創作的深入學術提醒。篆隸以及其呈現出來的篆籀之氣,是中國書法傳統的溯源之處和發聃之地,空間和線條之美是書法創作永恒的本體和關注點。前年和去年的展覽,包括這次篆書廿九品展,正是對當代展覽中篆籀之氣缺失的補充和有效提醒。這三次以及今後還會持續做出的系列展,都是對我們中華民族書法文化美的溯源、美的提醒和美的傳承,展覽意義非凡。

展覽現場

鄧寶劍認為此次展覽有很高的品位,他説:“這是一個主題集中、展品豐富的專題展。展覽雖以二十九品為題,但實際數量遠遠大於二十九件。展覽不僅展示古代的書跡,呈現了當代書法家對範本的臨摹和創作,讓我們看到今天的書法家是如何理解這些古文字書跡的。古代的書法範本不是封閉的,而是向歷朝歷代的人們敞開,從而煥發新的生命力。當代書家對範本的理解,一方面呈現在審美意識中,一方面呈現于筆端。今人是從哪個角度理解古人的,理解到什麼程度,都能從這個古今對話的展覽中窺見一斑。展覽對我個人的啟發也很大,展覽著實難能可貴、值得一看再看。”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的分展區設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中國國家圖書館展覽部主任顧恒談到,金石碑刻拓本是存續中國典籍文字與書法藝術的重要載體之一。國家圖書館藏甲骨35000余片,金石拓片26萬餘件,它們不僅是重要的學術研究史料,是精妙的藝術作品,也是書法創作的源泉寶庫。國家典籍博物館依託于國家圖書館宏富館藏,自2014年對公眾開放以來,立足館藏舉辦了多個重要展覽。本次展覽兩家單位攜手共進,優勢互補的首次合作,旨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對篆書進行經典化梳理和展示,尊重和繼承金石碑刻經典,以展覽的形式、篆書的內核,為公眾帶來一場篆書藝術的審美盛宴。

展覽現場

洪厚甜認為此次展覽是一次當代藝術家集體對歷史回望和對未來的擔當。他説:“本次展覽除了將珍貴的原件拓片以學術研究的形式集體呈現出來之外,其難能可貴之處還在於除了文獻展出之外,還邀請了100多位當今中國在專業領域創作上有成就、有心得、有文化理想的一批藝術家的優秀篆書臨摹和創作作品。通過對經典的再發掘、再認識、再思考、再創造,才能溫故知新、學古為今。兩個板塊的對比,正是對中國書法的當代品評給予一個新的視角。可以説這次展覽在當代書法學術研究的形式和學術分量,都具有代表性和開創性的意義。”

展覽現場

曾翔表示,本次所展出的展品所拓印的書法作品均來源於原作,觀者可以直觀地去感受原作者的所情所感,以及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力量。這是印刷品所難以具備的,這也是任何有書法情懷和文化情懷的人所能共鳴的。所以這場展覽對於每一個熱愛書法乃至傳統文化的專業從業者和愛好者來説,是很難得的機緣。讓我們在同一個地方近距離欣賞如此之多的精品,展覽的學術性也不言而喻,也希望大家能借此機會重溫一下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粹。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8月31日。

展覽現場

“篆書廿九品新探”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展出